本文整理自2020中國數位化供應鏈雲峰會上中通快遞集團副總裁、CTO朱晶熙的分享講義(《中通快遞數位化迭代之路》)。講義主要介紹了中通快遞的整個數位化進程。
很多人一想到快遞,可能會想到數位化、大數據、物聯網、IoT、5G等新興的名詞;又可能想到的是快遞小哥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的情景。但這兩者的差異性還是很大的,這對快遞行業在科技方面的一些決策,有著不同的影響。本文從中通數位化發展的歷程來分析,中通是如何在快遞的紅海裡,從後來的進入者、最小的跟隨者,一路慢慢發展成現在的行業乃至全球業務量第一的快遞公司。
從近幾年整個中國和美國之間快遞業務量對比來看,中國的業務量去年已經達到了635億,美國則在160~170億左右。相比於美國,中國的快遞業務量增長非常快,而中通的增速更是驚人。中通2019年累計完成業務量是121.11億,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會收到9個中通快遞。
從整個通達系或行業的發展態勢來看,中通的市場佔有率在2014年還處於第三的位置,而從2016年到現在則一直保持在第一的位置,市場佔有率達到將近20%。
伴隨著市場佔有率的提升,整個中通的股價也是一路向上,近期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百強榜單》裡,中通排在69位。
中通是如何實現業務的高速增長?
根據中通自身的一些分析,以及一些媒體發布的報告顯示,中通實現業務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公平、效率、結果的管理理念和同建共享的企業文化,目前有40+萬中通人,30000多個網點,中間利益分配的平衡以及家文化的建設,是中通能夠立足生根、高速增長的根本點。
第二,基礎設施的投入,目前中通核心幹線車輛已超8000臺,分揀中心超90個。可以說,中通在傳統的行業裡的投入也是比較大的。
第三,科技賦能,目前中通日均業務量超5000萬,每票快遞生命周期是3-4天,也就是說技術需要平穩支持2億個快遞在網絡上運轉。
在中通快遞發展過程當中,科技做了哪些事?關鍵的時候做了哪些決策?可以從兩個部分進行分析,第一個是中通科技發展歷程,第二個是中通科技未來規劃。
中通科技發展歷程
一張圖看懂中通科技發展的歷程,對標整個中通的發展歷史,中通科技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2008年之前是生存期,一直處於跟隨的狀態;
· 第二階段,2009年~2016年是發展期,這段時期裡包括了中通「後來居上」的轉折點;
· 第三階段,2017年之後是壯大期,中通目前處在高速發展階段。
2009年之前,郵政法還沒有出臺,快遞行業還處在灰色的地帶,中通的基本策略是生存,技術戰略是用最小的成本滿足業務的需要,快速響應業務,做到「人有我有」。最開始的技術手段主要為外採的方式,之後才合作了一家小型技術公司,將一些核心產品的研發外包。
2009年~2016年,中通到了發展期。2013年電子面單的問世使中通看到其價值點,率先大力推行電子面單,在2014年基本實現普及。電子面單出現,為後面的自動分揀、產品研發、數位化供應鏈等提供最基礎的原材料。
這時,中通的技術策略就是抓住機遇,尋求突破。另外,中通在2012年開始成立研發隊伍,招兵買馬,開始為自主研發做準備。
在2015年,中通上線了第一套全自動分揀機,通過電子面單提高分揀的準確性,通過信息的採集,實現客服在線,為客戶提供更加及時、高效的服務。
中通斷言:未來快遞、物流的面單將會越來越小,可能一個二維碼就可以代替所有的信息。
2017年之後,中通到了壯大期。中通的技術策略也已經變成了「人無我有」,技術全面實現自我研發,定位還是以業務驅動為主,但調整為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方式。
通過這幾年的發展,中通的技術產品已實現了收、轉、運、派各種應用場景全鏈路的覆蓋。通過分布式的高並發的架構,完全可以支撐3~5個億的包裹同時在線。
同時,中通研發效率的提升也依賴於其內部的研發系統。中通對人工智慧的應用在客服這一塊效果顯著,面對客戶,機器人已經能夠處理80%-85%的業務諮詢。
信息安全是中通最根本的要求,中通視用戶的隱私為生命,因此中通在信息安全上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此外,中通通過將編織袋替換成可循環使用的環保袋,不但降低成本,而且更加環保、更加綠色。
中通科技未來規劃
中通對科技的態度已經轉變,未來會作為探路者賦能行業。因此在2019年年中,中通提出4i的戰略。
第一個是自我意識。中通的技術已經由以前的跟隨者,發展為現在的引領者,未來更是要做探路者。朱晶熙表示:「將來的快遞也好,物流也好,應該是更加智慧,更加創新,更加生態的。」
在智慧方面,中通的「智慧物流大腦」,囊括快遞鏈條中最核心的環節,將前沿技術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為業務帶來價值。
智慧路由,通過大數據算法對件量預測,提前規劃運輸路徑,進行車與貨的最優資源匹配;智慧場站,在分揀中心通過機器視覺和IoT技術,對裝載進行識別,讓管理可視化,智能化;智慧末端,通過智能圖譜、模式識別、實時計算、電子圍欄,實現了基於POI的路徑規劃,精確預測每單半小時級的送達時間;智能排班會提前預估中轉場的處理件量,根據件量合理安排操作人工,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力浪費。
在創新方面,中通在關注和嘗試了一些前沿科技的應用,比如在無人技術上面的一系列探索,並且取得實質性突破。2018年10月,中通快遞在陝西獲得了空域批文,正式啟動常態化運行。推出了第一代油電混合物流無人機——普羅米修斯,和西北地區空中救援機場網絡布局達成合作;今年10月,中通成為首批獲得無人物流車商用牌照的快遞企業。這標誌著中通的無人駕駛物流車已經可以在指定區域商業化運營,自動駕駛技術在物流快遞領域的應用邁入了新的階段;無人配送車可分析當下環境,根據指令安排收派順序,我們距離開啟城市內支線物流快遞智能配送時代更近了一步。
在生態方面,除了快遞,中通集團在快運、國際、雲倉、商業、金融等生態業務進行拓展,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這些項目雖然看起來相互獨立,但是本質上「根」是連在一起的,通過資源整合、數據系統,相互交叉賦能,共同提高,將資源利用最大化,這是中通的小生態;將來的社會一定是趨於更開放、更協同,中通將本著:開放、合作、協同、共贏的理念,與時俱進、與社會和行業共同發展,這是社會的大生態。
中通生態圈之雲倉布局
中通雲倉成立以來,目前已經在全國有超過80個倉庫,分布在40個主要核心城市,總倉儲面積達160萬平方米。
中通雲倉科技依託中通集團分布在全國的中心倉這一行業獨有優勢,打造出完善的「電商倉配一體化」服務體系,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供應鏈解決方案。通過以信息技術驅動智慧供應鏈,致力於為合作客戶降本增效,保障消費者體驗,實現供應鏈轉型升級。
技術一定要跟業務緊密結合,才可以實現它最大的價值。所以中通內部一直講技術未必是核心競爭力,但是技術的應用一定會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個關鍵詞:用戶、業務、技術,為用戶創造了價值,公司才有業務價值,整個技術才可以真正的體現出它該有的一些能力。
作者 | 朱晶熙
來源 | 物流沙龍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