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2020-12-09 趣觀歷史

引言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曾說:「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說即使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也要進行切身實踐,畢竟紙上所學是單一且膚淺的。實際上,該詩引用了戰國時期的著名典故「紙上談兵」,典故的主人翁正是趙國大將趙括。趙括出生名門,是名將趙奢之子,自小熟讀兵書。

公元260年,趙國大將廉頗以年邁之體,率領大軍抵禦秦軍,因廉頗面對秦軍,堅守營壘,並不出兵,而趙國君主孝成王卻急於求勝,於是孝成王聽信小人建議,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缺乏實踐經驗,不懂靈活應變的趙括領兵大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於長平,趙括本人也被秦軍亂箭射死。因不知變通,而獻上寶貴的生命,這是得不償失的。無論歷史如何發展,這樣的悲劇總會時常發生。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

▲趙括劇照

01

張進生,湖南常德人,父母都是當地的農民,家庭條件並不優越,但作為家中最小的兒子,父母對張進生很是疼愛,也積極地支持孩子讀書。在他們看來,讀書是改變家中困境的唯一方式,好在張進生也十分爭氣,求學之旅幾乎未曾有過坎坷。18歲時,張進生不負家人期望,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並在這裡進行了五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在大學期間,張進生依然勤奮刻苦的學習,在他看來只要肯讀書,將來就能擺脫貧窮的處境。張進生在校期間,專業成績位於班級前茅,在畢業時就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工作,就此成為了一名醫生。

▲北京大學校門

02

然而就在家人以張進生為驕傲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項決定:從醫院辭職,繼續深造自己的專業知識。要知道,張進生工作僅有三年,家人對張進生的做法不理解的同時,也願意支持孩子繼續讀書,將來能有更好的平臺。經過認真複習後,張進生考取到北京大學的醫學碩士研究生。1995年,張進生拿到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看來,讀書可比工作要容易得多。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獲得人生中千載難逢的機遇,英國一家皇家醫學院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然而張進生最終卻沒能前往英國。

▲張進生近照

原因還要從張進生本科畢業後,參加工作時說起。由於初出社會,張進生與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同事們相處十分困難,覺得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不僅如此,即使他擁有醫科大學本科學歷,怕血的張進生卻不敢為病人開刀做手術,在醫院的三年裡,他仍然只是一個普通的住院醫師。同事們對張進生不夠了解,認為他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不會與人打交道,像個悶葫蘆一樣。而張進生也常常因為社交關係感到恐懼,在醫院幾乎無所事事,失去了很多次去國外進修的機會,因此在醫院的三年裡,他認真讀書,希望能考取碩士學位,再次回到校園。

▲張進生碩士畢業證明書

後面就到了前面提到的英國留學時間。當時前往英國需要繳納20萬保證金,這對於張進生來說可是個世紀難題,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多積蓄,又沒有什麼朋友,無奈之下張進生只得放棄這難得一遇的機會。一氣之下,張進生從學校退學,而這一年他已經32歲。作為而立之年的醫學高端人才,張進生空有名牌光環,卻沒有實際經驗,許多用人單位都拒絕聘用他。最終是一家位於蘭州的醫院給了張進生就業的機會,月薪1000元,而張進生博士生期間的月薪有5000。

▲張進生近照

對此,張進生並不在意,在醫院時還和一名小護士談起了戀愛。可生活的拮据無時無刻不在刁難著兩個年輕人,最終女友實在不堪所負,提出分手,受到感情挫折的張進生也辭掉了工作。2001年,張進生開始到處找工作,可惜再也沒有單位聘用他,就這樣張進生開始了長達18年的「閉關生活」,依靠家中貧困的姐姐生活,自己再也不外出工作。在假期間,張進生覺得多年的認真學習根本無用,索性連書也不看了,將以前所學的知識忘了個乾淨。最終,還是當地民政部門幫他辦理了農村特困救助,他的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博士研究生十分罕見,張進生擁有這樣高的學歷卻泯然眾人,讓人難以理解。這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終將會被時代所拋棄。

參考資料: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寒門走出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博士肄業,卻失業18年成低保
    但是這只是理想中學習生活,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有一個北大的博士生,他的讀書之路可以說得上是很成功了,畢竟北大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可是他的命運卻和想像中的不一樣,給了我們一個重新思考人生的不同角度。
  • 北大博士被退學,失業18年靠救濟,他再讓「寒門出貴子」只成為可能!
    #北大肄業張進生#02天津某醫院辭職,張進生考進北大卻被退學!大學5年的學習,讓這個出身「寒門」的張進生成績名列前茅。畢業時,張進生慶幸的被分配到天津的一所醫院工作。但因為他暈血等原因,不敢做手術,在醫院的3年中他一直是一名普通醫師。反觀和自己同期進入醫院工作的人,已經不同程度成為科室骨幹,他內心開始不平衡。最終,他選擇辭職。回到校園深造的他在不懈努力下考入北京大學,成為北大的一幕碩士研究生。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後來失業成低保戶?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即使到了現在,多讀書去取得更高的學歷,似乎也能讓人擁有更多的底氣,讓人能得到更好的工作。但這一切在張進生身上卻並沒有應驗,他原本考取北大醫學博士,但是卻沒有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肄業生,後來的他不僅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只能靠著特困救助的低保勉強維持生計。曾經的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了整整18年?這其中又有什麼坎坷緣由呢?
  • 北大醫學高材生啃老20年,現靠低保生活,這3個錯誤不容忽視
    這在他今後的人生裡也有體現,當然這是後話了,他在北大博士肄業後,去了蘭州一家醫院工作,並在那裡交了一個女朋友,當女朋友給他指出一些缺點後,他竟然打了女朋友,然後憤然離開,一怒之下,辭職回了老家。開始了20年的啃老生活,最後淪為靠低保度日。人會讀書是一種能力,但會處事也是一種能力。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醫生形象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慢慢的,在會診方案上,他與同事也有很多的較量,在同事看來這是爭強好勝,再加上對同事個人愛好的幹預,人人都開始疏遠他。顯而易見,升職加薪、國外進修這些好事都不會降臨在他身上。在這種環境下,張某隻能每天靠埋頭苦讀來緩解自己心中的壓力,三年後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最終離開了這個環境。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來到大學以後,這個孩子讀書依舊十分刻苦,不僅積極努力的完成所有的學業,並且還非常刻苦的讀書上進,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很快就完成了5年的專業知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他在1989年畢業的時候,他是以優異的成績直接被分配到了天津的一所醫院,可謂是畢業就成為了一名醫生,這樣的成績在當年是很不錯的。
  • 湖南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博士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理想過於模糊,即便是在追求理想的途中,我們也是在一天天實實在在地生活。1998年,張某在博士的最後一年選擇了退學,因為去英國留學需要繳納20萬元的保證金,他拿不出來,深受打擊,索性對人生和學業都產生了怨念,賭氣退學。這真的是賭氣,98年的時候張某已經32歲了,過了而立之年,他難道不明白自己的人生目前的處境嗎?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導語:說起北京大學,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這是一所十分牛逼的大學,凡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很少有發展不好的。然而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北大的研究生,肄業博士生,竟然發展的很差,甚至淪落為靠國家養活的低保戶。下面就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吧!出身農村,但從未乾過農活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張進生,他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個小村莊裡,從小生活的非常貧苦。
  • 張進生:農村小夥成北大博士,畢業後卻失業18年,如今靠低保度日
    多少學子埋頭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一張名校的入學通知書,但是有一個好學歷也不一定就會保證人的未來坦途,獲得知識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段時間,一位名叫張進生的北大醫學碩士領失業低保的信息,吸引住了人們的注意力,其實他已經在家肄業多年,雖然身懷天分,名校畢業,但張進生幾十年來一直找不到工作,這到底是他自己的原因還是社會不給他機會?
  • 如何看待北大博士淪為低保用戶?
    然而何況是博士生,而且還是北京大學這樣知名度極高的高等學府出身的,大家都會覺得前途無量。而他卻是個例外,曾經他是全村人的驕傲,如今卻淪為低保戶。身為北大博士的他為何會淪落至此呢?跟隨科普一起去看看他的故事吧!不平坦他叫張進生,本科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也畢業於北京大學。
  • 21年了,半工半讀考上北大,卻博士肄業的湖南小夥,現在怎麼樣了
    回家之後的調養並沒有讓他走出來,時間還超出了一年。學校考慮到他的情況,綜合了相關規定,最終對他做了退學處理。後來,面對現實的他決定找一份工作生活。幾經周轉下,他去到了蘭州醫院,做著普通醫護人員做的工作。後來還在醫院找到了一位女朋友,本以為會走到一起,但是後來卻因為種種事情不合分開了。感情不順利的他再度辭掉了手裡的工作,過上了落魄的生活。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北大是我國的著名大學,許多人都夢想進入北大求學,這所學校也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的頂尖人才。想要成為北大的本科生已經很難了,更別說成為其碩士和博士生了,而一旦真的有幸被北大錄取,許多人也都是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的。但是在北大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博士生在中途肄業,之後一生坎坷,明明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最後卻失業十八年找不到工作,最後只能淪落到靠低保過日子,這個人就是張進生。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在家中待業18年,如今卻靠著低保度日
    然而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我國的教育資源遠遠不如現在豐富,加上人們的生活水平較為低下,導致很多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然而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有一位北大的醫學博士,在畢業之後並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今54歲的他,竟然農靠著低保生活,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這位醫學博士名為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的農戶中。
  • 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農家子弟僅靠努力人生難逆襲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北大肄業醫學博士,求職受挫後一蹶不振,宅家18年淪為低保戶的人生故事,其悲劇有個人原因,更有社會環境因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作過多的評價,希望大家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悟出些什麼?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那個重男輕女年代,他的倆位姐姐都早早嫁人幫扶娘家,一家人全力培養他,為了支持他的學業省吃儉用,雖然生活殘酷,但磨難最終也成就了張進生。在艱難的學習環境下,張進生通過自己努力在18歲那年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