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高材生啃老20年,現靠低保生活,這3個錯誤不容忽視

2020-08-22 東方老師談教育


1966年,一個男孩誕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家庭裡,他就是張進生。張進生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上面有兩個姐姐和三個哥哥。在那個年代,一個家庭要養這麼多孩子,可想而知,日子過得得有多麼艱苦。為了生存,哥哥姐姐們都相繼輟學了,但最小的張進生卻給家裡帶來了希望。因為他從小聰明伶俐,也非常愛讀書,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父母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也深知,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決定不管怎麼苦,只要張進生一直讀下去,哪怕砸鍋賣鐵,也要供他。張進生也是非常爭氣,順利讀完了小學,初中,高中。在1984年的高考中,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當時的湖南醫科大學,學習臨床醫學專業。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前身,我們都知道,湘雅學院是非常厲害的,可以與協和齊名,有&34;的說法。現在看來,張進生應該是前途一片光明了。

01

其實,這裡他就犯下了第一個致命錯誤,志願專業沒有選擇對。按照當時張進生本人的興趣愛好,他最喜歡的是土木工程專業。而家裡人及周邊所有認識的人都在對他說,醫生是最好的職業,體面,受人尊重,收入高,以後家人還能借光之類的話,輪番轟炸之下,張進生終於妥協,選擇了臨床醫學專業。殊不知,這個選擇,就是他今後悲劇人生的開始。張進生本人暈血,見血就暈,這樣一個人怎麼能當醫生呢?醫生怎麼可能不見到血呢?這就相當於讓一位患有恐高症的人去從事登山運動一樣。

有時候,選擇要大於努力 ,一旦選擇失誤,可能再努力也沒用。今天的抉擇決定著明天的命運。

大學五年的時間裡,張進生依舊保持了學霸的風採,各個科目成績也都是優秀。好在那個年代,實驗不多,張進生也是儘量避免在實驗室見到血。其實,暈血是一種心理障礙。可以通過心理幹預等手段進行治療。

02

張進生畢業了,被分配到天津的一所醫院當了一名醫生。在醫院裡,他不會與人相處,不會與人溝通,造成他與同事關係緊張。這就是他人生的另一個致命錯誤,情商低,只會讀書,不會做人,與社會格格不入。

他從小的生活經歷,可能家人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造成了他性格孤僻,不會與人交流。

這在他今後的人生裡也有體現,當然這是後話了,他在北大博士肄業後,去了蘭州一家醫院工作,並在那裡交了一個女朋友,當女朋友給他指出一些缺點後,他竟然打了女朋友,然後憤然離開,一怒之下,辭職回了老家。開始了20年的啃老生活,最後淪為靠低保度日。

人會讀書是一種能力,但會處事也是一種能力。我們不能一心只讀聖賢書,畢竟我們還是要生活在社會裡,要和各種人打交道,有時候,會處事的能力要比會讀書有用。高分低能的書呆子早晚要被社會所淘汰。

03

天津醫院裡,他的暈血的毛病並沒有好,因為暈血無法做手術,因為和同事、患者關係緊張,三年了,張進生還是一個普通的住院醫生,沒有任何的進步,他過得悶悶不樂,非常不開心。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在宿舍對著書籍看書的時候。在職業生涯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只會讀書的張進生在讀書中找到了快樂。於是,他又埋頭苦讀,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接著,他又考取了北大的博士。這可以看出來,張進生真的是適合讀書的。如果他一直讀書做學問,也許他的人生就不會是靠著低保和自家人過日子了。


可就是在讀博士期間,一封信就又把他的命運改變了。原來,因為他的優異成績,英國皇家醫學院給他發了一封邀請函,希望他能到那裡去進修,但需要20萬元的學費。一方面他極度希望能去英國進修,一方面20萬元的高額學費讓張進生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張進生患上了抑鬱症。也就是因為抑鬱症,導致他無法繼續讀完博士課程,從北大博士肄業,北大發給他的是研究生畢業證。當年他32歲了,沒有拿到博士畢業證,工作經驗還非常少。讓他下一步的找工作非常困難。後來在蘭州一家校醫院找了一份月薪1000元的工作,而他在博士生時候月薪就已經5000了。

這裡就是他所犯的第三個錯誤,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規劃,其實也就是我們說的人生規劃。它是講一個人如何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進行綜合分析,然後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並為之做出的安排。如何正確做出職業規劃,這裡面涉及到五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就是&34;,主要就是講影響職業發展的綜合因素,有些東西是超出你的能力之上的,那就不適合。

張進生可能非常想去英國進修,但20萬元的費用,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這就不適合了。那麼,一直在北大讀下去不也是眾人羨慕的麼?不也會有很好的前途麼?一定要去英國麼?他沒有根據自己的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又因為情商低,沒有人能商量,鑽進了牛角尖,得了抑鬱症,前途盡毀。

張進生從蘭州辭職回家後,就一直啃老,在家裡不出家門,大概是因為覺得臉面上過不去,再加上他孤僻的性格導致的吧。

一個北大的博士生,最後淪為靠低生活,這個悲劇讓我們反思,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成功的?只會學習,不會溝通,那種高分低能,對自己沒有正確認識和定位的人,社會是不需要的,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要多方位的培養,高智商,高情商,會做人,會處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足足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古至今,長輩們告誡後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知識是無價的財富,要想成為人上人,一定要出類拔萃。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北大醫學博士卻暈血,肄業後「啃老」18年,今靠低保為生
    現在提到這一名字我們肯定覺得陌生,但是時間如果倒退十餘年的話,他的故事在全國範圍內的討論度都很廣。 張進生在1966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村莊,一家人都是踏實的農民,張進生還有個姐姐,生活雖然貧寒,但是也很快樂。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卻失業在家啃老18年,如今淪為低保戶
    然而令人費解的便是這麼一位1995年畢業於北大的醫學博士張進生,在人才緊缺的年代,高學歷的他卻足足在家待業長達18年,如今淪為靠著低保和姐姐的救濟維持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博士畢業那年張進生獲得了英國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自然是想去求學深造,但去英國需要20萬元的保證金。對於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單是供他讀完大學已經耗費了半生的積蓄。20萬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而且當時張進生已經32歲了,還沒有工作只想讀書,家裡也難以接受。最後沒辦法湊齊這部分錢張進生只好放棄,他也因此患上抑鬱症,申請休學。
  • 北大醫學博士曾受邀留英,失業16年卻靠低保生活,而今如何
    而張進生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他曾是北大高材生,受邀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最後卻江郎才盡,靠著低保生活於世。應試教育下的「天才」自隋朝開設了科舉制度之後,我們就一直延續著這樣的一種應試教育形式來選拔人才。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在家中待業18年,如今卻靠著低保度日
    然而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我國的教育資源遠遠不如現在豐富,加上人們的生活水平較為低下,導致很多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然而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有一位北大的醫學博士,在畢業之後並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今54歲的他,竟然農靠著低保生活,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這位醫學博士名為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的農戶中。
  •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在家18年之久,靠低保度日
    他再沒能出門工作,就這樣啃老了18年。張進生這樣的博士,問題出在哪裡?一、張進生暈血張進生是個地道的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他的父母把改變命運的期望放在了他的身上。她也在用努力回應著父母的期待,他不僅學習努力甚至天賦很不錯。努力的張進生如願考到了湖南醫科大學。張進生完成學校的知識學習後。
  • 北大博士啃老18年,如今與父母靠低保生活,名校畢業為何落魄至此
    不過,也有人雖然天資聰慧,但卻一直難以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例子就是一個曾考上北大的博士——張進生。後來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的博士,卻在這時患上了抑鬱症,回家進行修養。這種情況下,學校只好讓張進生休學。放棄學業以後的張進生每日在家無所事事,既不敢出去當醫生,又難以繼續學習生涯,只能與父母依靠低保過日子。這樣的啃老生活如今已經長達18年。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因暈血失業18年,在家中靠低保勉強度日
    曾經在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此人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也擁有著極高的學歷,然而,他卻因為自身的一個障礙,結果居然沉淪18年,淪為低保戶,可謂是典型的教訓和案例。那麼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呢?在這位天才的努力之下,他又經過三年的學習,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緊接著在1995年碩士畢業以後,他又進一步挑戰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最後一年,他又收到了英國一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可以說這一階段,張進生的讀書以及修行是非常順利的,而且大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感覺。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天生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自小學習成績就很突出,雖然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不過優秀的張進生卻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1984年,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曾經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如今失業18年之久,在家中靠低保度日
    這一點在北大博士張進生身上體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他從人人羨慕的高材生,再淪落到失業在家,靠低保度日,讓人可嘆的同時,又不禁引人深思,到底什麼才是影響人生的關鍵因素呢?什麼才是造成張進生人生悲劇的註腳呢?
  • 北大醫學博士「暈血」+「社恐」,待業十幾年依靠「低保」度日!
    我們知道有清華大學畢業跑去當保安的,也知道有北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去賣豬肉的!而今天筆者要講述的主角,也是這種學歷很高,但離成功很遠的例子!他叫張進生,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現在的他只能依靠「低保」度日。1966年,今天的主角張進生,生於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個農村家庭,張進生上面還有兩個姐姐和三個哥哥,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張進生最受父母寵愛,在家中6個孩子中也最為聰明,讀書成績也是最好的那一個!在那個多子女輟學留最聰明讀書的年代,張進生的家裡也不例外,哥哥姐姐們很早就輟學,全家人省吃儉用供家裡唯一上學的張進生讀書。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張進生曾是北大的醫學博士,卻淪落靠低保為生:寒門貴子路在何方
    不善言辭,性格缺陷,工作不順高材生一般都是人見人誇的,但工作後就不見得人人都會誇讚了,主要還是靠以德服人,然而,張進生剛大學畢業,成績優異,專業知識過硬進入的工作環境,自然有些心高氣傲,結果沒有經驗,又不懂得虛心求教,自己又不主動與人為善,最後越來越孤立。
  • 他是湖南籍的北大博士,失業18年被迫當農民工,今生活讓人感慨
    在人們的觀念當中考上清華北大的高材生,要麼是從事科學研究成為一名科研人才,要麼就是在社會的各行各業成為精英,甚至成為行業的領頭人,他們有著優秀的光環,以至於他們在求職的道路上阻礙要比普通人少,或者有一部分學生他們會選擇出國留學鍍金成為一名海歸,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時候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人絕對是人才中的人才,畢業之後能夠獲取一份好的工作。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如今已54歲了,他過得怎麼樣?
    北京大學實在太出名了,能考入這所大學,那意味著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能考入北大,那將是一名學子一生中最為自豪的時刻。北大走出了很多國之棟梁,這是公認的事實。在北大讀書,意味著能享受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每個考入北大的學子,無論是親人,還是老師們,都對他們抱之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可北大也出現了很多令人唏噓的學生。
  • 如何看待北大博士淪為低保用戶?
    而他卻是個例外,曾經他是全村人的驕傲,如今卻淪為低保戶。身為北大博士的他為何會淪落至此呢?跟隨科普一起去看看他的故事吧!不平坦他叫張進生,本科畢業於湖南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也畢業於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是我國的最高的學府之一,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第22位。能夠考上北京大學的,都是我國各個省份的佼佼者。
  • 人大畢業的高材生,嫁給小學文化農村丈夫,靠低保生活,讓人惋惜
    94年,她報取了檔案管理學專業,雖然可能不是很理想,但那個時候畢業還是包分配的,也不需要擔心。可是不幸的是,伍繼紅畢業的那一年,學校不包分配了,畢業生都要自己找工作。她也曾報考公務員,無奈的是沒考上。之後其父親又去世,這一個又一個的事情的發生,造成她接連被打擊。之後,她也去找工作,但也都不順利,在幾年內換了幾次工作,導致沒什麼起色。
  • 男子在家啃老16年,要求社區給他辦低保:我不會出去打工
    中國人自古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上一輩要給下一輩留下足夠的資產,以確保能夠減少子孫的生活壓力。早年間「啃老」這個詞非常流行,但是如今細想起來,基本上每一個人都需要「啃老」一段時間,才能夠逐漸走向獨立。但是杭州有這麼一個男子,他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在家啃老16年,在父母退休金有七八千的情況下,竟然要求社區給他辦低保,並堅稱自己不會出去打工,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杭州的沈先生如今已經45歲,現在處於離異狀態,還有一個5歲的女兒,家中一雙老父母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