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945年初,戰區、集團軍、軍、師級正級軍官中黃埔系所佔比例

2020-12-17 騰訊網

注:僅指戰區級的司令長官、集團軍級的總司令、軍級的軍長、師級的師長。

截止1945年1月,國民革命軍編有11個戰區、38個集團軍、115個軍、331個師及23個獨立旅(含八路軍的番號第18集團軍及所轄3個師)

★其中11位戰區司令長官中黃埔生1人(9%),38位集團軍總司令中黃埔生14人(36.8%),115位軍長中黃埔生40人(34.7%),331位師長中黃埔生132人(39.8%)

【全面抗戰爆發時,全國將級軍官中畢業軍校前三分別是:保定軍校388人,佔比31.1%(全國將級軍官1247人)。陸軍大學215人,佔比17.2%(陸軍大學畢業生大多是先從黃埔畢業再報考陸軍大學)。黃埔軍校92人,佔比7.3%】

黃埔軍校校旗(該旗原型是黃埔軍校搬遷臺灣後)

【正文】

一、★11個戰區11位戰區司令長官姓名及就讀的主要軍校: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代)【黃埔1期】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保定6期】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保定6期】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保定2期】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未就讀軍校】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保定6期】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保定6期】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保定1期】

冀察戰區總司令高樹勳【未就讀軍校】

胡宗南(右)

截止1945年1月,11位戰區司令長官中有2人未就讀軍校,就讀過軍校的9人中有6人出生保定軍校,2人出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人就讀黃埔軍校。即戰區級司令長官黃埔系所佔比例為約等於9%,保定生佔比54.5%。在戰區司令長官中保定生佔比最高,超過一半。

二、★38個集團軍總司令中有14人來自黃埔軍校,佔比36.8%。13人來自保定軍校,佔比34.2%。

【38個集團軍總司令中黃埔系14人,全部為黃埔1期畢業】:第5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第9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徵、第10集團軍總司令王敬久、第19集團軍總司令陳大慶、第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24集團軍總司令王耀武、第27集團軍總司令李玉堂、第28集團軍總司令李仙洲、第29集團軍總司令李鐵軍、第31集團軍總司令王仲廉、第32集團軍總司令李默庵、第34集團軍總司令李文,第37集團軍總司令丁德隆、第38集團軍總司令董釗。

三★115個軍長中有40人來自黃埔軍校,佔比34.7%,331位師長中有132人來自黃埔軍校,佔比39.8%。由於人數過多,姓名職務不一一列舉,如僅例中國遠徵軍及中國駐印軍中軍長及師長中有多少黃埔生: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教導總隊

(1)中國遠徵軍及駐印軍8個軍長中有6人是黃埔生:

中國遠徵軍:

第2軍軍長王凌雲【黃埔軍校高等教育班第3期(學期1年)】、第6軍軍長黃杰【黃埔1期】、第71軍軍長鍾彬【黃埔1期、陸軍大學】、第53軍軍長周福成【保定9期】、第54軍軍長闕漢騫【黃埔4期】、第8軍軍長何紹周【黃埔1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

中國駐印軍:新1軍軍長孫立人【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新6軍軍長廖耀湘【黃埔6期、法國聖西爾軍校】

(2)中國遠徵軍及駐印軍21個師長中,黃埔生達14人:

杜聿明

中國遠徵軍:

第9師師長張金廷【黃埔3期】、預2師師長顧葆裕【黃埔4期、陸軍大學】、新39師師長洪行【陸軍大學】、新28師師長劉鑄軍【黃埔1期、陸軍大學】、第87師師長張紹勳【黃埔5期、陸軍大學】、第88師師長胡家驥【黃埔5期】、第36師師長李志鵬【黃埔5期】、第200師師長高吉人【黃埔4期】、第116師師長趙鎮藩【陸軍大學】、第130師師長張玉挺【保定軍校】、第198師師長葉佩高【陸軍大學】、第82師師長王伯勳【陸軍大學】、第103師師長熊綬春【黃埔3期】。

另榮譽1師師長汪波、新33師師長楊寶未查到履歷。

中國駐印軍:

第14師師長龍天武【黃埔5期】、第50師師長潘裕昆【黃埔4期】、新30師師長胡素【黃埔1期】、新22師師長李濤【黃埔6期、陸軍大學】、第14師師長龍天武【黃埔5期、陸軍大學】、新38師師長李鴻【黃埔5期】

孫立人

為什麼黃埔7期以後很少有人當上將軍?

黃埔軍校於1924年開學,1926年開始北伐,前3期黃埔生參與了兩次東徵、平定陳炯明叛亂、北伐等戰爭,雖然傷亡慘重,但因功晉升為將官的學員也非常的多。黃埔前7期參加了大量軍閥混戰。而黃埔8期是1930年開學,而1930年中原大戰後至全面抗戰爆發,國軍政府中央軍並未大規模有戰爭爆發,相對穩定。國民政府從北伐到全面抗戰爆發時,該期間擴軍所需要的職位,黃浦生中升任前7期佔大多數,參加了了許多軍閥混戰,搶佔了晉升空間。

根據黃埔軍校畢業生的任職及軍銜配置標準,一般剛畢業的學員是少尉軍銜,職務為班長或排長,少數表現優越的可授中尉或上尉軍銜,職務最高為連長。沒有參加大量戰爭,軍銜提升速度慢,而前7期學員又搶佔了晉升空間,佔了大量高級軍官職位,即便到了全面抗戰,這種全面戰爭,軍隊傷亡很高,根據國民政府官方數據,1937年及1938年國軍傷亡110萬,基層軍官傷亡同樣十分慘重。而將級軍官名額是有限制的,前7期又搶佔了中央軍大量高級將領職位,第8期開始學員很難升入將級軍官序列,可以說畢業越晚,升入將級軍官行列越難。

黃埔畢業生人數:僅供參考

1、《黃埔,一所軍校的傳奇》專文中所寫的畢業人數為196532人(1937-1945年)。

2、《黃埔軍校第22期二總隊畢業同學錄獻詞》中的記載,從第1期至第22期為止,黃埔軍校的各期與各班隊的畢業生總數為30餘萬人(1924-1948年)

3、根據黃埔軍校及各分校學校數據1924-1945年畢業生數據:

(1)本校畢業39303人(1到7期廣州8783人畢業。6到12期武漢10282人。13到19期成都20138人畢業)。

(2)未編第1到第9分校時八大分校畢業:25858人+廣州分校無數據(1927到1936)。

(3)編為第1到第9分校時9處分校畢業:154888人。

合計:1924年到1945年黃埔軍校共計畢業220049人,另無廣州分校(原燕塘幹部學校,不是指廣州黃埔本校)1927年到1936年9年間畢業生數據。

相關焦點

  • 《點將》三期:黃埔將領中陳誠權最大勢最高
    如果說何應欽在黃埔系中地位和名望最高,那麼陳誠就是權勢和實力最高的了。圖1:陳誠是黃埔系將領中最受蔣介石信任的三炮起家的故事蔣介石以黃埔軍校起家,黃埔系自然就是他的嫡系,而在眾多的黃埔師生中,最受信任的無疑就是陳誠了。
  • 1945年初,國軍各大戰區兵力分布:胡宗南部規模最龐大
    後來隨著戰線向內陸的延伸,上述五大戰區的作戰區域多有變化,同時又成立了新的戰區,整個抗戰中先後成立了第一到第十二戰區,另有冀察和魯蘇兩個遊擊戰區。其中第十戰區在1945年1月重設,第十一和第十二戰區是1945年6月設置的,魯蘇戰區在此之前被撤銷,冀察戰區則名存實亡。
  • 黃埔名將系列之二:最受信任的陳誠
    黃埔名將系列之二:最受信任的陳誠遲傑摘要:在眾多黃埔教官中,陳誠應該算是小字輩的,而且一開始也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但後來陳誠卻逐漸成為蔣介石最受信任和器重的,陳誠的「土木系」更是成為中央系中實力最大的派系。如果說何應欽在黃埔系中地位和名望最高,那麼陳誠就是權勢和實力最高的了。
  • 蔣介石的嫡系愛將 揭秘顯赫一時的國民黨「黃埔系」
    「黃埔系」因黃埔軍校而得名,主要由黃埔軍校教官和畢業生組成,是由蔣介石一手扶持,幫助自己掌控國民政府軍政大權的軍官團體,根植於蔣家王朝之上。1949年隨著解放大軍勢如破竹,蔣家王朝覆滅,曾經顯赫一時的「黃埔系」精華盡喪。
  • 戰區中實力最強的是哪個?
    抗日戰爭時期實力最強的是第九戰區,1938年為保衛大武漢而成立,首任司令長官陳誠,隨後以薛嶽將軍接任 ,是對抗日寇在華唯一野戰兵團第11軍的主力,南昌會戰、上高戰役、四次長沙保衛戰、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和湘西會戰等著名戰役均爆發於第九戰區所轄之作戰區域內。
  • 湄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四分校為抗日前線輸送了大批軍官竟鮮為人知
    【山鷹紀實】:據黃埔軍校同學會《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抗戰期間在黔辦學二三事》相關資料記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原為廣州分校,是在廣州燕塘地區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的基礎上創辦起來的。1927年,因黃埔軍校官生日聚,校址偏小,於是在廣州燕塘訓練軍校第7期學員入伍後,再擴充教導隊為第1集團軍軍事政治學校,後易名「廣東軍事政治學校」。
  • 這三人,被稱為胡宗南系的三大參謀長,那他們的結局各是如何?
    胡宗南系,以第1師、第1軍為主要班底發展而來,到抗戰時期發展成為第8戰區及第34集團軍,抗戰勝利後,胡系更是掌控了五十餘萬兵力,勢力範圍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晉東南等地區。胡宗南系能如此強大,作為輔佐胡宗南的參謀長們也一定不會弱。今天龍叔就和大家聊聊被稱胡宗南系三大參謀長都是誰?後來的結局如何?
  • 張治中與黃埔軍校
    一、發源廣東,崛起黃埔 張 治 中(1890—1969)原 名 本堯,別號文白、文伯,安徽巢縣洪家疃 人。1890 年 10 月 27 日, 張治中生於巢縣洪家疃一個貧窮農戶家庭。父桂徵,從小念過書, 能寫信記帳,以做篾工為生,在豐樂河鎮開設竹製農具(篾器)店; 母洪系,因哮喘病早年逝世。
  • 全面抗戰第1至第50軍分別屬於哪些派系?參加過哪些大型會戰?結果...
    注:截止1945年1月,國軍轄130個軍,除了番號從第1到第100軍還有新編xx軍、暫編xx軍、騎兵xx軍等。由於各軍番號由來、參加的大型會戰、結局等都是去查的,比較耗時間,且篇幅較長,因此本篇僅寫第1至第50軍。
  • 他是國軍軍長,黃埔老大哥卻變成小學弟,逃到臺灣又差點被趕回來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校之一,其中湧現了很多高級將領,並且國共雙方都有。 眾所周知,蔣介石極其看中黃埔軍校生,這也是他掌控軍隊的方式,對於前幾期的黃埔軍校生,後來大多數都身居高位,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所以後面的黃埔軍校生沒有前幾期優勢那麼大。
  • 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歷任12集團軍政委都是誰?什麼軍銜?
    此次裁軍,我國各部、各軍兵種、各機構人員精簡百分之四十,也較大幅度地調整了各兵種的編成比例,加強了特種兵部隊的建設。除此之外,原有的十一大軍區被裁撤整編為七大軍區,且保留下來的陸軍,軍級建制全部改編為「合成集團軍」。其中,第12軍的番號被裁撤,整編為第12集團軍。那麼,裁軍過後,歷任第12集團軍的政委都是誰?什麼軍銜?
  • 2017最詳細美國陸軍編制:總兵力46萬,八個集團軍,11個師
    2017年的數據顯示美國陸軍集團軍總共有8個、軍級3個、師級11個、旅級若干:第1集團軍(隸屬於陸軍部隊司令部,司令中將)第3集團軍(隸屬於中央戰區陸軍,司令中將)第5集團軍(隸屬於北方戰區陸軍,司令中將)
  • 黃埔二期段朗如為何被槍決?中將師長戰場造假,中校團附臨陣舉報
    老蔣覺著這事靠譜,遂於4月17日下達命令,著第三戰區上官雲相第32集團軍、第九戰區羅卓英第19集團軍反攻南昌,兩個集團軍共計出動兵力八個軍22個師,對付鬼子兩個特設師團,怎麼算都是有把握的。這個第79師算是中央化的浙軍,中將師長為黃埔二期的皖籍將領段朗如,下轄235、236、237三個步兵團和野戰補充團,裝備也還過得去,但是面對依託工事死守的日軍,仍然力不從心。
  • 從七大軍區到五大戰區劃分圖解
    2016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成立大會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原七大軍區劃分為五大戰區,分別為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與原南京軍區轄區相同,加上軍區內的東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南京,陸軍機關駐福州。負責領導和指揮江蘇、福建、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的所屬武裝力量。陸軍下轄3個集團軍,71集團軍、72集團軍、73集團軍(即原南京軍區的第1、第12、第31集團軍)。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歷任第九軍軍長、第一軍軍長、第十六路軍總指揮、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國民黨四大中央執委、江蘇省政府主席、五省「剿匪」北路軍總司令、重慶行營主任、貴州綏靖主任、省府主席、西安行營主任等職。抗戰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1941年發動皖南事變。抗戰勝利後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去臺灣後任代國防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1987年1月17日在臺北逝世,享年94歲。
  • 抗日戰爭南昌會戰,國軍損失5萬人,參戰的四大集團軍司令是誰
    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包括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在內的大小戰役,任第六十軍183師師長、第30軍團副軍團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任新三軍軍長,為抗戰勝利作出重大貢獻。1940年9月,由於日軍南進政策迅速擴大,中國西南及東南亞各國受到嚴重威脅,六十軍奉調回滇,駐防開遠、蒙自等地,第一集團軍總部由盧漢帶回,留下的五十八軍、新三軍設副總部於江西,由高蔭槐統率,繼續在華南、中南戰場抗擊日本軍隊。
  • 國民黨榮盛一時的「黃埔系」,到底是如何沒落的?
    老蔣最後能夠主導國民政府實際上跟其所建立的黃埔系有關,正是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擔任校長期間,利用黃埔軍校這個平臺建立了黃埔系,成為老蔣能夠挺起腰板的柱石。國民黨中風光無限的黃埔系老蔣前期在粵軍當參謀長,因為沒有嫡系,說話不硬,所以一直籌備建立自己的嫡系,所謂的黃埔系,實際就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掌權者,以及與黃埔軍校有關的將領,並非所有跟黃埔軍校沾邊的都能夠成為黃埔系成員,對於是否是黃埔系,主要看兩點,一點是否具有黃埔精神,第二點是否有權力,只有符合了這兩點,你才能真正算老蔣的人
  • 軍改後,2020年解放軍「五大戰區」機構編制詳解!
    (駐寧波)+東部戰區空軍3.派駐機構:東部戰區紀委+東部戰區軍事法院+東部戰區軍事檢察院+東部戰區軍事審計局4.所轄部隊:陸軍第1集團軍+陸軍第12集團軍+陸軍第31集團軍+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海軍上海保障基地+海軍舟山保障基地+海軍福建保障基地+海軍上海寶山水兵訓練基地+空軍漳州指揮所+空軍上海指揮所+空軍福州指揮所+火箭軍第52基地+6省市武警總隊+東部戰區戰略支援部隊
  • 抗日戰爭的 「五大戰區」
    本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大本營,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本次是第一次戰區劃分,所轄範圍為長城以南,以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為主。 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及日軍的佔領區變化,後來,又分別於1938年、1939年和1944年做過三次變動,五個戰區演變為十二個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