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從華北到華南數千公裡的區域都成為中國軍隊抵抗日軍的戰場。在如此大的區域內,是不可能以一個戰區統籌規劃的,因此在大戰之初便根據地理形勢及分區,劃分戰區。
國軍最初劃分的戰區只有5個,分別是以河北和山東北部為作戰區域的第一戰區,以山西和察哈爾為作戰區域的第二戰區,以滬寧杭為作戰區域的第三戰區,以廣東和福建為作戰區域的第四戰區,以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為作戰區域的第五戰區。
後來隨著戰線向內陸的延伸,上述五大戰區的作戰區域多有變化,同時又成立了新的戰區,整個抗戰中先後成立了第一到第十二戰區,另有冀察和魯蘇兩個遊擊戰區。
其中第十戰區在1945年1月重設,第十一和第十二戰區是1945年6月設置的,魯蘇戰區在此之前被撤銷,冀察戰區則名存實亡。
因此我們本文重點談的是國軍第一到第九戰區,此外除了這幾個戰區之外,還有一些直轄部隊,時間節點是1945年1月。
國軍第一戰區,當時劃定的作戰區域為陝甘寧及河南西部地區,胡宗南代理戰區司令長官。
該部當時下轄,第1軍、第16軍、第3軍、第90軍、第80軍、第36軍、第57軍、第17軍、第12軍、第13軍、第15軍、第27軍、第40軍、第38軍、第85軍、第78軍、第89軍、第96軍、暫編第1軍、暫編第9軍、暫編第15軍、騎兵第2軍等部。
上述各部,除少數未報編制數外,其餘部隊合計編制數達613942人,拋開缺編人數不計,實編部隊也有50萬人。若加上第一戰區地方部隊、後勤部隊等,則實力數更高。
此時第一戰區原蔣鼎文、湯恩伯部在幾個月前的河南會戰中損失很大,因此上述各部大多為胡宗南系中央軍部隊。因胡部自抗戰中期即聚集在陝甘寧周邊,較少與日軍交戰,故而當時對胡宗南部數十萬大軍也戲稱為是「武裝保衛陝甘寧」。
國軍第二戰區,當時實際控制區域僅為晉西一隅。
該戰區所部皆為閻錫山麾下的晉綏軍,司令長官自然也是閻錫山。
此時晉綏軍所部編制有第19軍、第23軍、第33軍、第34軍、第43軍、第61軍、第83軍,另外還有騎兵第1軍。
晉綏軍在1937年損失較重,此後又經歷了傅作義部分離和新軍的脫離,故而其在晉西實施兵農合一的制度,也僅僅維持了151788人的編制數,而其真實實力數不及報備的編制數。
由於害怕部隊沒有編制後被裁減,晉綏軍中多設三四千人的暫編師,作戰能力很弱。但自抗戰中期後,閻錫山便與日軍互有往來,實際上已不再積極作戰,故而晉綏軍戰力雖低,但一直也沒有崩潰。
國軍第三戰區,當時作戰區域為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東部。
第三戰區最初的作戰區域是寧滬杭,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失利後,華東富庶區域皆淪陷,第三戰區退縮至上述山地較多的區域堅持抗戰,顧祝同長期擔任司令長官。
1945年初該戰區下轄部隊為,第21軍、第25軍、第28軍、第49軍、第50軍、第70軍、第88軍。
從番號上不難看出,上述部隊皆為雜牌軍,以川軍居多。
抗戰中,川軍雖然在國軍的作戰序列內,但其並非統一的整體,尤其是1938年初劉湘病死後,川軍更失去了有足夠影響力的領袖,故而第三戰區這種比較艱苦,敵情較為複雜的戰區,便都是以雜牌軍為主力了。
1945年初,上述部隊編制數238896人,但缺編近5萬人,實際實力略高於第二戰區部隊。
國軍第四戰區,當時的作戰區域主要是廣西、貴州,司令官為張發奎。
該戰區當時下轄部隊為第20軍、第26軍、第31軍、第37軍、第44軍、第46軍、第64軍、第79軍、第93軍。
該戰區部隊為川軍、桂軍、粵軍、中央軍混合而成,戰力層次不齊,其當時編制數為313463人。因該部在幾個月前的廣西會戰中損失慘重,當時尚未完全恢復,故而缺編達到了8萬人。
不過張發奎沒有自己的基幹部隊,因此並不能有效指揮,上述各部基本都是由其所屬的派系實際掌控的,故而很難形成合力。
國軍第五戰區,當時的作戰區域主要是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該戰區下轄第7軍、第41軍、第45軍、第47軍、第48軍、第51軍、第55軍、第68軍、第69軍、第84軍,外加一個71師。
這一戰區部隊幾乎都是雜牌軍,以西北軍、川軍居多,也有東北軍和桂軍,其中桂軍第7軍、第48軍為主力。
該戰區編制總數240174人,因抗戰後期與日軍交戰較少,故而僅缺編3萬餘人,如果不考慮各級吃空餉的因素,則紙面上的實力是相對充實的。
但這個充實指的是實有人數相對於缺編人數而言,因為上述各部皆為雜牌軍,一個軍的編制數也多以2萬餘人居多,而中央軍的通常編制數則是3萬餘人。而因為害怕部隊打光了得不到補充,被取消番號,雜牌軍的作戰積極性在抗戰中後期比較低。
國軍第六戰區,作戰區域為湖北西部及湖南西部,以孫連仲為司令長官。
第六戰區實際上是從原第五和第九戰區中各分一部分劃設的,主要是專屬防禦長江中遊,以防日軍逆江而上對重慶造成威脅。
該戰區所轄部隊有第94軍、第30軍、第18軍、第66軍、第75軍、第32軍、第73軍、第74軍、第100軍、第59軍、第77軍、第87軍、第86軍、第92軍。
從番號上看,不難看出,該戰區主要是中央軍居多,而且大都還是中央軍的主力部隊,如18軍、73軍、74軍、75軍、100軍等。
以中央軍的派系而言,則主要是陳誠系部隊,因此西北軍出身的孫連仲雖然身為戰區司令長官,但實際上並沒有有效的指揮權。
該戰區部隊編制人數為501307人,儘管在湖南會戰中損失不小,但缺編也不過9萬人,屬於軍力較為強悍的戰區。
國軍第七戰區,作戰區域為廣東北部及江西南部,司令長官為餘漢謀。
該戰區所轄部隊有第62軍、第63軍、第65軍,以及第89師和獨立第20旅,編制數僅為107349人,是各大戰區編制數最小的。
而且第七戰區還不僅僅是編制數少,缺額數也甚高,達到了4萬餘人,所部實有野戰兵力僅約6萬人。
也正因為實力數小,其實第七戰區主要是起到牽制日軍的作用,而無力有所動作。
國軍第八戰區,實際作戰區域主要是綏遠,司令長官為朱紹良,但朱為掛職,負責作戰的為副司令長官傅作義。
該部下轄第22軍、第67軍、第35軍、第42軍、第97軍、第11軍、第81軍、第82軍、新編第2軍、新編11軍、暫編第3軍、騎兵第4軍、騎兵第5軍、東北挺進軍。
上述部隊一部分是傅作義的綏軍、一部分是西北馬家軍,其餘為雜系軍。
因此儘管其有10多個軍的番號,但實際編制數僅為227119人,還缺編了近4萬人。
另外上述部隊中大多在西北,在綏遠抗戰的主要為傅作義部,連10萬人也不到。好在日軍在綏遠力量也很小,1940年後兩軍很少有大戰。
國軍第九戰區,當時的作戰區域僅限於湖南和江西的一部分區域,司令長官為薛嶽。
第九戰區在抗戰中期是抗擊日軍的主力戰區,數次長沙會戰都非常有名,但是1944年湖南會戰中,日軍佔領了長沙、衡陽,第9戰區所轄區域被大大壓縮,部隊也接連遭到重創,其中不少主力也被劃到了第六戰區。
故而此時該戰區僅下轄新3軍、第4軍、58軍、72軍、99軍。
上述5個軍的編制兵力為166028人,但因在幾個月前的長衡會戰中損失較大,故而此時缺編4.5萬餘人,兵力規模僅與閻錫山的第二戰區相當。
除了這9個戰區所轄部隊外,軍事委員會還有大量直轄部隊:
第9軍、第39軍、第98軍、第29軍、第10軍、第76軍、第91軍、暫編第2軍。
上述部隊一部分為中央軍,一部分為雜牌軍,除76軍未報兵力數外,其餘各部編制兵力196570人。但因為其中一些軍為損失較大後回撤整編的,故而缺額有6.7萬餘人。
這九個戰區及軍事委員會直轄部隊中,中央軍主要集中在第一戰區和第六戰區,主力為胡宗南系和陳誠系,其餘各戰區中央軍數量較少,甚至一些戰區可以說是極少。
而中央軍另外的主力則在西南,上面提到的軍事委員會之下部隊只是一部分,其餘還有三部分。
第一是重慶衛戍部隊和昆明行營所轄部隊。
計有第14軍、第5軍、第52軍、第60軍等部,除第60軍為滇軍外,其餘各部均為中央軍嫡系部隊,其編制兵力近15萬人,缺額2萬多人,除缺額外每個軍仍有超3萬人的實力,是比較充實的。
第二部分則是中國遠徵軍。
該部有6個軍,計為第2軍、第6軍、第8軍、第53軍、第54軍、第71軍,其中除了53軍為東北軍番號外,其餘都是中央軍。而53軍此時也已經中央軍化了,故而實際上中國遠徵軍幾乎都是中央軍。
這部分編制兵力為230869人,但因為滇西之戰損失很大,因此大部分不滿編,但即使缺編也比上述各大戰區的步兵軍充實,而且武器裝備先進,是中央軍的主力軍之一。
第三部分是中國駐印軍。
中國駐印軍有2個軍的番號,這個我們都知道,新1軍和新6軍。
除了這兩個軍之外,駐印軍還有大量的附屬部隊,合計編制數達到了10.2萬人。駐印軍的缺額僅有3000人,實有兵力為9.9萬人。
而且由於駐印軍中沒有缺額,這是實打實的兵力數。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兵力外,國軍另有綏靖部隊、保安部隊、青年軍、特種部隊(指炮兵之類技術兵種)、遊擊部隊等,加上空軍、後勤、軍校等,編制兵力將近6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