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國軍各大戰區兵力分布:胡宗南部規模最龐大

2020-12-22 熊熊評說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從華北到華南數千公裡的區域都成為中國軍隊抵抗日軍的戰場。在如此大的區域內,是不可能以一個戰區統籌規劃的,因此在大戰之初便根據地理形勢及分區,劃分戰區。

國軍最初劃分的戰區只有5個,分別是以河北和山東北部為作戰區域的第一戰區,以山西和察哈爾為作戰區域的第二戰區,以滬寧杭為作戰區域的第三戰區,以廣東和福建為作戰區域的第四戰區,以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為作戰區域的第五戰區。

後來隨著戰線向內陸的延伸,上述五大戰區的作戰區域多有變化,同時又成立了新的戰區,整個抗戰中先後成立了第一到第十二戰區,另有冀察和魯蘇兩個遊擊戰區。

其中第十戰區在1945年1月重設,第十一和第十二戰區是1945年6月設置的,魯蘇戰區在此之前被撤銷,冀察戰區則名存實亡。

因此我們本文重點談的是國軍第一到第九戰區,此外除了這幾個戰區之外,還有一些直轄部隊,時間節點是1945年1月。

國軍第一戰區,當時劃定的作戰區域為陝甘寧及河南西部地區,胡宗南代理戰區司令長官。

該部當時下轄,第1軍、第16軍、第3軍、第90軍、第80軍、第36軍、第57軍、第17軍、第12軍、第13軍、第15軍、第27軍、第40軍、第38軍、第85軍、第78軍、第89軍、第96軍、暫編第1軍、暫編第9軍、暫編第15軍、騎兵第2軍等部。

上述各部,除少數未報編制數外,其餘部隊合計編制數達613942人,拋開缺編人數不計,實編部隊也有50萬人。若加上第一戰區地方部隊、後勤部隊等,則實力數更高。

此時第一戰區原蔣鼎文、湯恩伯部在幾個月前的河南會戰中損失很大,因此上述各部大多為胡宗南系中央軍部隊。因胡部自抗戰中期即聚集在陝甘寧周邊,較少與日軍交戰,故而當時對胡宗南部數十萬大軍也戲稱為是「武裝保衛陝甘寧」。

國軍第二戰區,當時實際控制區域僅為晉西一隅。

該戰區所部皆為閻錫山麾下的晉綏軍,司令長官自然也是閻錫山。

此時晉綏軍所部編制有第19軍、第23軍、第33軍、第34軍、第43軍、第61軍、第83軍,另外還有騎兵第1軍。

晉綏軍在1937年損失較重,此後又經歷了傅作義部分離和新軍的脫離,故而其在晉西實施兵農合一的制度,也僅僅維持了151788人的編制數,而其真實實力數不及報備的編制數。

由於害怕部隊沒有編制後被裁減,晉綏軍中多設三四千人的暫編師,作戰能力很弱。但自抗戰中期後,閻錫山便與日軍互有往來,實際上已不再積極作戰,故而晉綏軍戰力雖低,但一直也沒有崩潰。

國軍第三戰區,當時作戰區域為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東部。

第三戰區最初的作戰區域是寧滬杭,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失利後,華東富庶區域皆淪陷,第三戰區退縮至上述山地較多的區域堅持抗戰,顧祝同長期擔任司令長官。

1945年初該戰區下轄部隊為,第21軍、第25軍、第28軍、第49軍、第50軍、第70軍、第88軍。

從番號上不難看出,上述部隊皆為雜牌軍,以川軍居多。

抗戰中,川軍雖然在國軍的作戰序列內,但其並非統一的整體,尤其是1938年初劉湘病死後,川軍更失去了有足夠影響力的領袖,故而第三戰區這種比較艱苦,敵情較為複雜的戰區,便都是以雜牌軍為主力了。

1945年初,上述部隊編制數238896人,但缺編近5萬人,實際實力略高於第二戰區部隊。

國軍第四戰區,當時的作戰區域主要是廣西、貴州,司令官為張發奎。

該戰區當時下轄部隊為第20軍、第26軍、第31軍、第37軍、第44軍、第46軍、第64軍、第79軍、第93軍。

該戰區部隊為川軍、桂軍、粵軍、中央軍混合而成,戰力層次不齊,其當時編制數為313463人。因該部在幾個月前的廣西會戰中損失慘重,當時尚未完全恢復,故而缺編達到了8萬人。

不過張發奎沒有自己的基幹部隊,因此並不能有效指揮,上述各部基本都是由其所屬的派系實際掌控的,故而很難形成合力。

國軍第五戰區,當時的作戰區域主要是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該戰區下轄第7軍、第41軍、第45軍、第47軍、第48軍、第51軍、第55軍、第68軍、第69軍、第84軍,外加一個71師。

這一戰區部隊幾乎都是雜牌軍,以西北軍、川軍居多,也有東北軍和桂軍,其中桂軍第7軍、第48軍為主力。

該戰區編制總數240174人,因抗戰後期與日軍交戰較少,故而僅缺編3萬餘人,如果不考慮各級吃空餉的因素,則紙面上的實力是相對充實的。

但這個充實指的是實有人數相對於缺編人數而言,因為上述各部皆為雜牌軍,一個軍的編制數也多以2萬餘人居多,而中央軍的通常編制數則是3萬餘人。而因為害怕部隊打光了得不到補充,被取消番號,雜牌軍的作戰積極性在抗戰中後期比較低。

國軍第六戰區,作戰區域為湖北西部及湖南西部,以孫連仲為司令長官。

第六戰區實際上是從原第五和第九戰區中各分一部分劃設的,主要是專屬防禦長江中遊,以防日軍逆江而上對重慶造成威脅。

該戰區所轄部隊有第94軍、第30軍、第18軍、第66軍、第75軍、第32軍、第73軍、第74軍、第100軍、第59軍、第77軍、第87軍、第86軍、第92軍。

從番號上看,不難看出,該戰區主要是中央軍居多,而且大都還是中央軍的主力部隊,如18軍、73軍、74軍、75軍、100軍等。

以中央軍的派系而言,則主要是陳誠系部隊,因此西北軍出身的孫連仲雖然身為戰區司令長官,但實際上並沒有有效的指揮權。

該戰區部隊編制人數為501307人,儘管在湖南會戰中損失不小,但缺編也不過9萬人,屬於軍力較為強悍的戰區。

國軍第七戰區,作戰區域為廣東北部及江西南部,司令長官為餘漢謀。

該戰區所轄部隊有第62軍、第63軍、第65軍,以及第89師和獨立第20旅,編制數僅為107349人,是各大戰區編制數最小的。

而且第七戰區還不僅僅是編制數少,缺額數也甚高,達到了4萬餘人,所部實有野戰兵力僅約6萬人。

也正因為實力數小,其實第七戰區主要是起到牽制日軍的作用,而無力有所動作。

國軍第八戰區,實際作戰區域主要是綏遠,司令長官為朱紹良,但朱為掛職,負責作戰的為副司令長官傅作義。

該部下轄第22軍、第67軍、第35軍、第42軍、第97軍、第11軍、第81軍、第82軍、新編第2軍、新編11軍、暫編第3軍、騎兵第4軍、騎兵第5軍、東北挺進軍。

上述部隊一部分是傅作義的綏軍、一部分是西北馬家軍,其餘為雜系軍。

因此儘管其有10多個軍的番號,但實際編制數僅為227119人,還缺編了近4萬人。

另外上述部隊中大多在西北,在綏遠抗戰的主要為傅作義部,連10萬人也不到。好在日軍在綏遠力量也很小,1940年後兩軍很少有大戰。

國軍第九戰區,當時的作戰區域僅限於湖南和江西的一部分區域,司令長官為薛嶽。

第九戰區在抗戰中期是抗擊日軍的主力戰區,數次長沙會戰都非常有名,但是1944年湖南會戰中,日軍佔領了長沙、衡陽,第9戰區所轄區域被大大壓縮,部隊也接連遭到重創,其中不少主力也被劃到了第六戰區。

故而此時該戰區僅下轄新3軍、第4軍、58軍、72軍、99軍。

上述5個軍的編制兵力為166028人,但因在幾個月前的長衡會戰中損失較大,故而此時缺編4.5萬餘人,兵力規模僅與閻錫山的第二戰區相當。

除了這9個戰區所轄部隊外,軍事委員會還有大量直轄部隊:

第9軍、第39軍、第98軍、第29軍、第10軍、第76軍、第91軍、暫編第2軍。

上述部隊一部分為中央軍,一部分為雜牌軍,除76軍未報兵力數外,其餘各部編制兵力196570人。但因為其中一些軍為損失較大後回撤整編的,故而缺額有6.7萬餘人。

這九個戰區及軍事委員會直轄部隊中,中央軍主要集中在第一戰區和第六戰區,主力為胡宗南系和陳誠系,其餘各戰區中央軍數量較少,甚至一些戰區可以說是極少。

而中央軍另外的主力則在西南,上面提到的軍事委員會之下部隊只是一部分,其餘還有三部分。

第一是重慶衛戍部隊和昆明行營所轄部隊。

計有第14軍、第5軍、第52軍、第60軍等部,除第60軍為滇軍外,其餘各部均為中央軍嫡系部隊,其編制兵力近15萬人,缺額2萬多人,除缺額外每個軍仍有超3萬人的實力,是比較充實的。

第二部分則是中國遠徵軍。

該部有6個軍,計為第2軍、第6軍、第8軍、第53軍、第54軍、第71軍,其中除了53軍為東北軍番號外,其餘都是中央軍。而53軍此時也已經中央軍化了,故而實際上中國遠徵軍幾乎都是中央軍。

這部分編制兵力為230869人,但因為滇西之戰損失很大,因此大部分不滿編,但即使缺編也比上述各大戰區的步兵軍充實,而且武器裝備先進,是中央軍的主力軍之一。

第三部分是中國駐印軍。

中國駐印軍有2個軍的番號,這個我們都知道,新1軍和新6軍。

除了這兩個軍之外,駐印軍還有大量的附屬部隊,合計編制數達到了10.2萬人。駐印軍的缺額僅有3000人,實有兵力為9.9萬人。

而且由於駐印軍中沒有缺額,這是實打實的兵力數。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兵力外,國軍另有綏靖部隊、保安部隊、青年軍、特種部隊(指炮兵之類技術兵種)、遊擊部隊等,加上空軍、後勤、軍校等,編制兵力將近600萬人。

相關焦點

  • 截止1945年初,戰區、集團軍、軍、師級正級軍官中黃埔系所佔比例
    截止1945年1月,國民革命軍編有11個戰區、38個集團軍、115個軍、331個師及23個獨立旅(含八路軍的番號第18集團軍及所轄3個師) ★其中11位戰區司令長官中黃埔生1人(9%),38位集團軍總司令中黃埔生14人(36.8%),115位軍長中黃埔生40人(34.7%),331
  • 這三人,被稱為胡宗南系的三大參謀長,那他們的結局各是如何?
    胡宗南是國民黨軍中最受老蔣寵信的人,有「天子門生第一生」之稱,後成為「西北王」。胡宗南系,以第1師、第1軍為主要班底發展而來,到抗戰時期發展成為第8戰區及第34集團軍,抗戰勝利後,胡系更是掌控了五十餘萬兵力,勢力範圍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晉東南等地區。
  • 柏林1945,德軍為什麼不回師勤王!
    1945年4月中旬,蘇軍雖然已逼近柏林城下,但德軍總體仍然實力龐大,他們散落在各個戰區的兵力達數百萬之眾。那為什麼在希特勒三面臨敵、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支援軍前來解救柏林呢?
  • 南部戰區發聲:警告驅離
    南部戰區發聲:警告驅離 2020-12-22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抗日戰爭石牌保衛戰,五萬日軍進犯,胡璉取勝為何僅需兩營兵力?
    1943年5月,駐紮於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向國軍第六戰區發動鄂西會戰,國軍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下令誘敵深入,在石牌要塞對日軍形成反包圍。然而石牌要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日軍沿長江逆流而上進攻重慶的最後一道屏障,因此蔣介石嚴令陳誠必須堅守石牌要塞十日,否則將實行連坐之法。
  • 南部戰區海空兵力齊出
    針對美方的這一行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新聞發言人田軍裡空軍大校表示,12月22日,美國「麥凱恩」號驅逐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衝闖我南沙島礁鄰近海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對其予以警告驅離。美方這種行徑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和安全,嚴重破壞南海地區和平穩定,我們表示堅決反對。戰區部隊時刻保持高度戒備,堅決履行職責使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南海地區和平穩定。
  • 這場戰役打了四年,國軍投入八十萬兵力,戰死的將軍有幾十人
    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因居於太行山和華山之間,故名中條山。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都是戰略要地。1938年初,中國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大批中國部隊開進山裡。不久日本的飛機也開始光臨了中條山上空,在封閉了幾千年的貧瘠山區,老百姓們從來沒有想過戰爭會打破他們持續了幾千年的平靜生活。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都經歷了哪些敗仗,以及傷亡人數又是多少
    南京保衛戰第二場敗仗是南京保衛戰,經過淞滬會戰戰敗的國軍,在南京保衛戰中只投入了15萬兵力,而日軍20萬。在兵力不相等的情況下,南京只守了12天,國軍撤退,南京淪陷,有5萬國軍士兵犧牲在這場保衛戰中,而被屠殺的軍民30萬以上。第三場敗仗是豫中會戰,這場戰役是抗戰後期國軍打的最失敗的一場戰役,國軍投入了約30萬人,而日軍約14.8萬人。在人數上多日軍一倍的國軍還是敗了,日寇擊潰了第一戰區蔣鼎文、湯恩伯部8個集團軍約30萬軍隊。雙方傷亡情況;日軍 4000人,國軍18327人。
  • 抗日戰爭的 「五大戰區」
    戰略部署上,以一部兵力於華北各要點重疊配備,多線設防,逐次抵抗。 集中兵力於華東,力保淞滬要地,掩護南京;另以少量兵力扼守華南各主要港口。 本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大本營,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 南部戰區:美軍「麥凱恩」號飛彈驅逐艦擅闖我西沙領海
    微信公眾號「南部戰區」10月9日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南東大校表示,10月9日,美軍「麥凱恩」號飛彈驅逐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闖入中國西沙領海。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對其跟蹤監視、查證識別,並予以警告驅離。
  • 抗日戰爭長沙大捷,國軍重創日軍主力,為何卻改變民國國際地位?
    正在撤離的日軍在日軍各主力部隊中,負責進攻的長沙名古屋師團,位於戰場最核心的位置,然而師團長高橋多賀二卻以尚有一名陣亡的大隊長沒有找到為由,要求再停留一夜。次日,高橋多賀二率領部隊徒涉瀏陽河撤退之時卻發現,瀏陽河沿岸已經被國軍佔領,名古屋師團剛到河中位置便遭到國軍阻擊,當場便被擊斃五百餘人。名古屋師團麾下各部隊心驚膽戰之下,只好不斷向師團指揮部靠攏,高橋多賀二更是風聲鶴唳,名古屋師團幾乎陷入絕望之中。
  • 抗日戰爭蒙城阻擊戰,國軍部隊雖敗猶榮,蔣介石為何卻愁眉不展?
    1938年初,日本軍部將位於江南地區的日本上海派遣軍和華北地區的第十軍,整合為日本華中派遣軍,由畑俊六擔任司令官,對徐州的國軍第五戰區形成合圍。日軍為了挽回在臺兒莊戰役中戰敗的影響,在江南和華北地區共調集了九個師團的兵力圍攻徐州,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一片焦頭爛額。
  • 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劃分六大戰區覆蓋全球,中俄分別在哪裡?
    比我國經過軍改後,劃分有為東部、西部、南部、北部和中部五個戰區;俄羅斯聯邦同樣有五個戰區,不過由於其疆域龐大,各戰區涉及的行政區域也很廣闊,以俄羅斯東部戰區為例,其管控範圍基本涵蓋烏拉爾山脈以東的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承擔著極為重要的國防責任。美國的六大戰區卻不像中俄那樣只管轄國內行政區域,美國的戰區劃分依據的不是美國領土,而是以世界為版圖,六大戰區防禦作戰疆域涵蓋整個地球。
  • 這個國軍名將有25萬大軍,卻被2萬解放軍消滅,老蔣以為他是叛徒
    因為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將領的能力,還要結合天時與地利等,所以在戰場上最忌諱的就是過於傲慢自大,從而低估了對手的實力,那樣往往是沒有好結果的。不過,在解放戰爭時期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胡宗南率領25萬大軍攻佔了我黨根據地延安,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但由於胡宗南太過自信,結果他的25萬大軍反被我軍2萬兵力全部殲滅,而他也因此被人質疑能力太差,甚至懷疑他是地下黨。
  • 戰區總醫院陸續亮相,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更名南部戰區總醫院
    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軍隊醫院改革調整的信息近期陸續通過官方渠道披露,其中就包括解放軍各戰區總醫院。原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網站(www.gzzyy.com)近日發布公告稱,「醫院自2018年11月起,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原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目前醫院網站因改版建設,正在更新維護中,不便之處,敬請諒解!我們始終堅持以姓軍為兵、服務軍民為宗旨,竭誠為廣大軍民服務!」
  • 武漢會戰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何國軍50個軍打不過10個師團
    武漢會戰雖然失敗,但這卻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戰鬥中中國官兵英勇抵抗,大量殲滅日軍,給予日軍重重的一擊。但在這次戰役中,中國投入兵力遠比日軍多,傷亡也高於日軍。
  • 抗日戰爭騰衝反擊戰,日軍兵力嚴重不足,國軍為何卻傷亡慘重?
    騰衝是日軍在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據點之一,但是此時日本緬甸方面軍因為遭受夾擊而損失慘重,駐守各地的兵力也早已捉襟見肘。原本藏重康美準備以騰衝城外的四座高山為屏障,憑藉地利優勢據險死守,然而松山佑三抽調兵力的命令直接打亂了藏重康美的防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