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認真對待生活的人:你不必成為哲學家,但一定要有哲學思考

2020-12-15 一個書生的精神家園

作者舒生,非著名90後廢才,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匠,蘇格拉底的信徒,王陽明思想研究學者,行智學院發起人。

作者舒生,行智學院發起人。哲學有什麼用?

哲學思考只會讓你越來越窮或讓成為古怪的人嗎?

我們能從哲學思考學習中收穫什麼?

若哲學全是無意義的思想勞作,為何偉大的聖賢們會以畢生精力探求?

或者我們想想,這個世界再也不需要思考,大家人云亦云,或者人人都只遵從本能行事而不加深思,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渴望幸福,但幸福到底是什麼?在使我們愉快的種種事物中,到底哪一種是更值得或最值得追求的?

同樣是動物,為什麼人創造了社會文明,發展了科學文化藝術,其他動物卻只能在粗糙的大自然中極其迂緩地變化著?如果人確實是天地萬物的尺度,那麼人何以能如此?如果人確實是渺小的,又該怎樣放大自身的價值?

面對個人、自然與社會的重大問題,為什麼需要我們深思熟慮、謹慎行動?

生物學、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科學都在不停地解構人和人性,是否因此哲學思考就不再必要?

網絡上爆發的各種爭論、廣告呈現的各種美好、媒體宣傳的三觀,是否我們只需要接受就夠了?

……面對這些問題,我想,凡是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不能問心無愧地置之不理。這就是說,作為普通人,你不必成為哲學家,不必發表哲學論文,不必動輒引經據典,但你仍須要思考,唯有如此,你才可能活出對自己來說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一生,否則,你只能過一再打折的生活。

在我們這個空前富裕同時價值也空前混亂的時代,哲學思考變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但在深入哲思前,請跟隨前賢的邀請,先對哲學的價值有點了解。下面的內容整理自哲學家道格拉斯·索希奧《哲學導論——智慧的典範》一書,作者希望人人都成為生活的哲學家,我深以為然。

1.哲學幫助我們深度理解生活、理解自我

生活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和一個職位;生活是寬廣和深厚的,非常神秘的,是人之為人立足其中的浩瀚王國。如果我們僅僅試圖謀生,我們會錯過生活的全部要點。要理解生活遠比準備考試和成為數學、物理學或你希望的學科中的專家重要得多。——克裡希那穆提《教育的功能》

為了找到麻煩的根源,我們必須回到我們的內心。

在中心位置,人類為自由與集權作鬥爭,而個體則為掌有其靈魂而與非人性化作鬥爭。

——作家索爾·貝婁

2.哲學淨化我們的人格

哲學不會讓我們的錢包鼓起來,哲學提高你在這個民主國家中的自我膨脹的尊嚴感。它甚至會讓我們對那些東西不那麼在乎。因為如果我們可以讓我們的錢包鼓起來,可以讓我們得到一個高官位置,但同時保持未開化的天真、想法上的粗糙、行為上的粗野、品格上的搖擺不定、欲望的紊亂和對悲慘世界的視而不見,那還有什麼用呢?

……如果我們相信哲學的話,哲學可能會提供給我們一種治療性的靈魂的統一。我們思維中是如此的懶散和自相矛盾,我們應當讓我們自己清晰起來,讓我們自己整合得更有連貫性,應當為保存矛盾的欲望而感到不好意思,而且通過心靈的統一可以實現構成人格的目的和品格的統一,為我們的存在提供某種秩序和尊嚴。

——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殿堂》

3.哲學豐富我們的想像,提高人生境界

……哲學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正確的,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的想像力,並且降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

——羅素《哲學問題》

事實上,哲學的價值大部分須在它的極其不確定性之中去追求。沒有哲學色彩的人一生總免不了受束縛於種種偏見,由常識、由他那個時代或民族的習見、由未經深思熟慮而滋長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見。對於這樣的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窮的、一目了然的;普通的客體引不起他的疑問,可能發生的未知事物他會傲慢地否定。但是反之,正如在開頭幾章中我們所已明了的,只要我們一開始採取哲學的態度,我們就會發覺,連最平常的事情也有問題,而我們能提供的答案又只能是極不完善的。

哲學雖然對於所提出的疑問,不能肯定告訴我們哪個答案對,但卻能擴展我們的思想境界,使我們擺脫習俗的控制。因此,哲學雖然對於例如事物是什麼這個問題減輕了我們可以肯定的感覺,但卻大大增長了我們對於事物可能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知識。它把從未進入過自由懷疑的境地的人們的狂妄獨斷的說法排除掉了,並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們的好奇感永遠保持著敏銳狀態。

——羅素

4.哲學尋求真理,不設禁區

即便有文化的局限性和偏見,哲學依然可能是所有學科中最開放的。哲學的首要目標是表達和思想的淨化,它的主要成分是理性、洞察力、沉思和經驗。哲學對問題或觀點的談論不設禁區。

最好的哲學家們——無論個人信念如何——都遵從最有說服力的論證而不顧及它們的來源。

一部哲學史就是一部異端的歷史。

智慧可以超越膚色、性別、社會階級、黨派和種族。

哲學式的生活是一種沒有盡頭的探究。

5.哲思尋求複雜情境下的良好判斷

智慧(也即哲學)的目標,是將實在基本上理解成與一個好的生活相關的東西。就其核心而言,智慧是合理的和實際的,它聚焦於真實的環境和每個個體的品格。可以說,智慧是關於複雜情境的良好判斷。因此,智慧涉及反思、洞察力、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以及對人類狀況中某種合理性的解釋。與要求規範的教育和專業化的理智能力的知識不一樣,智慧以一種理論和理智知識都不使用的方式與經驗產生聯繫。……與知識相比,智慧與個人的美德有著更多的聯繫。

大多數哲學家和科學家都相信,真理不能還原到單純相信某個東西上去。比如把可靠的信念與有問題的信念區分開來的最好辦法,是讓重要的觀念服從於細緻的觀察。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能夠而且必須為我們自己這樣做。

6.哲學幫助我們過自我省察的生活

由於我們受制於我們的經驗、能力和偏好,我們不能只依靠我們自己未經檢查的思維活動。我們需要考慮他人的觀念,我們需要讓我們的信念服從於他人的觀察。在哲學領域,聰明的做法是利用已經經過時間和重要性考驗的思想家和觀念。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無知不是一個嚴肅的選項。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不是在哲學的冷漠和哲學的探究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一種有意識地和充分地過的生活與一個剛剛發生的生活之間做出選擇。由於生活是易碎的和有限的,生活太重要了,必須要對此加以哲學的思考。(作者)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

7.哲學探尋終生幸福

讓所有的人在年輕時不遲緩,在年老的時候不厭倦尋求智慧。因為,對於心靈的健康而言,無所謂早晚。說學習哲學的季節還沒有來臨或已經太晚,就類似於說幸福的季節還沒有來到或者說不想享受幸福。——愛比克泰德

8.哲學超越我們的時代局限和陳規陋習

這又是一個蘇格拉底的時代了:我們的道德生活受到了威脅,傳統的信念和風俗的分崩離析加快和放大了我們的理智生活。我們的觀念和行為中的每一個東西都是嶄新的和試驗性的;沒有什麼東西再是固定的和確定的。

我們今天的文化是淺表的文化,我們的知識也危機四伏,因為我們在機械論方面很豐富,而在目的方面很貧乏。……沒有智慧,我們將無法得救。

——威爾杜蘭特《哲學殿堂:關於人類生活和命運的探究》

生活有了哲學比沒有哲學要好,如果我們很難準確定義智慧,智慧仍然值得我們去追求,因為認真對待智慧,這會提升我們的洞見,並且會對我們中更多的人提出要求而不是放棄這種要求。不管是什麼樣的智慧,我們都知道,技術、財產、名聲、運氣、好成績、迷人的曲線和無疾病的時代,僅僅有這些對於讓我們生活得有意義是遠遠不夠的。——皮埃爾哈特德

9.哲學關及社會正義

哲學家是為人性而戰的律師。——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

儘管哲學無法完善人類生活,但是它有其獨特的技巧,這些技巧能夠幫助我們緩解痛苦,指引我們走向更好的生活,講述我們的故事。

哲學要求公共商討,而不是通常的權力競爭。它讓我們選擇最經受得起的觀點,而不是那些擁有最有影響力的支持者的觀點;選擇那些細節上都前後一致和清楚明白的觀點,而不是那些追隨者們聲音叫得最響的觀點。……我們只有在所有細節上都認真加以考慮,才會知道我們是否真的經得起反對意見,之所以是這個而非另一個,並且有時只有在我們經過妥當調查,才會發現對一個觀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反對意見。——瑪莎C努斯鮑姆

10.哲學為實踐辨明方向

……哲學能夠給實踐提供良好的指引,只有哲學對經驗有所回應,並且間歇性地出現在經驗之中,哲學家才應該能夠表明他們的工作是對經驗的複雜性的回應,並且已經被一種能感知這種複雜性的成熟存在所塑造。——瑪莎C努斯鮑姆

11.哲學是精神治癒的最佳途徑

我向你保證,存在著靈魂的醫術。哲學的幫助作用不能從我們之外去尋求,就像身體的疾病不能到我們身體之外去尋求一樣。我們必須竭盡全力成為我們自己的醫生。

實現精神治癒的最佳途徑,就是使哲學閱讀和反思成為我們生活的經常環節,和運動、娛樂、工作一樣經常。在我們不蠱惑自己成為或試圖成為聖賢的情況下,我們卻也能靠過一種自我審視的生活而加入到聖賢的行列中去。

12.哲學要求肩負起人之為人的職責

儘管根深蒂固的陳詞濫調和偏見仍然阻礙著哲學行動,我們必須永遠記住,古典哲學式的生活總是與對他人的關懷聯繫在一起的,並且這種要求是內在於哲學式的生活之中的,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當代世界中。

……古典哲學教到我們不要推卸責任,而是要繼續理性地有所作為,並且試圖去根據智慧的理念來規範生活,無論發生什麼,即使我們的所為看起來很有限。引用馬可奧勒留的話說:「我們不要等待柏拉圖的理想國,但我們要感到高興,哪怕我們的進步只有一點點,並且我們要反思這樣的事實,從這麼小的一點點進步中究竟是什麼產生這樣的進步呢。」

——哈德特《古代哲學是什麼?》

13.哲學,知之彌艱,行之越篤

哲學邀請每個人都改善其自身。哲學是一種轉變,是對一個人存在和生活方式的改造,是一種對智慧的尋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我所指出的那條通向這個結果的道路看起來極其艱難,它可能未被發現。它一定是真的很難,因為人們很少能發現這條路。如果人們很容易發現拯救之道,並且不需要花費大氣力來實現它,它終將被大部分人所忽略,這怎麼可能呢?因為所有優秀的事物都極其稀少,難以企及。——斯賓諾莎《倫理學》

但……你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你已經完全長大成人了。……「如果你現在忽略這些事情,如果你懶惰,如果你總是一再耽擱,並且一日又一日地蹉跎下去而不關注你自身,那麼不用等到它噩夢成真,你將終生沒有進步,只會以平庸的姿態結束一生。所以現在趕緊下決心吧,你要認為自己值得去過一種完全成長了的生活,你在不斷進步,你要將任何看起來是最好的事情當成一條你所不能違背的原則。

並且,如果你遇到了困難,或是任何令你高興或是可被反駁或不被反駁的東西,那麼請你記住,那就是奧林匹克競賽,你無法再推脫這個事情,你就這樣一天一天地被你的一個又一個行動引向進步或毀滅。)蘇格拉底以這種方式變得相當完美。

……即使你還不是蘇格拉底,你應該像一個想要像蘇格拉底那樣的人一樣生活。——愛比克泰德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這些哲學問題,另外大多數的人會務實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學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脫離人自身的觀點,改用另一個主觀的觀點來提出一個又一個千年難解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人為什麼會痛苦?曾為囚犯講哲學的哲學家告訴你
    成為一名哲學家,似乎意味著他有了看清了生活的真相的可能性。《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是一本思考苦難與文明的哲學史,也是一本在獄中寫成的哲學通識課。作為一個以蘇格拉底為榜樣的哲學家,塞繆爾森試圖將偉大的思想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以此發現其中依然鮮活的精華和已經過時的糟粕。雖然監獄是非常可怕的地方,但卻一直是哲學思想的絕佳實驗室。所以當奧克代爾監獄負責教育項目的邁克·塞萬提斯邀請塞繆爾森為監獄講授哲學時,塞繆爾森欣然答應。
  • 哲學對孩子有多重要!學會哲學思考,過有準備的人生
    這時,哲學能給你不同度數的眼鏡,每次戴上都可以多看清楚一點世界。 習慣了「學什麼都要有用」的你,請一定要再想一想,這種想法到底是來自你的內心,還是你無意識的人云亦云?同理,對於人或事物的「好不好」、「該不該」這樣的判斷,是否都出自你自己的思想。這時,哲學能幫助你避免自己的思想被隨意剪裁。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哲學家們或許擔心人們在愛情裡變得神志不清,才謹慎地談論著這份不同尋常的,甚至可以讓人心甘情願悲痛而死的激情。公元前一世紀的哲學家盧克萊修,受到古希臘倫理學的啟發,指出了哲學本應該思考卻置之不顧的盲區乃至混沌之地。正如伊壁鳩魯學派的一句格言,「不能治癒靈魂疾病的哲學演講都是空洞的」。現代哲學流派或多或少都忽視了「幸福生活」裡的苦惱,這點眾人皆知。
  • 普通人應不應該跟著哲學家去追尋哲學
    第一類哲學對真理的根本問題就在於,既然人類的理智、理性有限,現實上又無法達成究對終極真理的思考。那麼,為何還要追求終極真理、真相去思索呢?答案往往是哲學家有一種探索究極真理的人格、興趣與傾向,雖知道自己不能夠到達,然而「吾心嚮往之」。所以,有此性格傾向的人,也就便是哲人、哲學家了,他還是要往終極真理之路上去求索。大問題又來了,但是「終極真理」存在嗎?
  • 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孩子氣,回答時卻成熟而睿智 | 如何閱讀哲學書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哲學來自懷疑。那必然是從孩提時代就開始的疑問,只是大多數人的疑惑也就止於孩提時代。孩子是天生的發問者,但是要發展出不斷追根究底的心態,提出真正有深度的問題 ,這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們並不一定要像孩子般地思考,才能了解存在的問題。孩子們其實並不了解,也沒法了解這樣的問題,就算真有人能了解的話。
  • 訪談|國際哲學院院士陳波:中國哲學家要參與哲學的當代建構
    2018年8月20日,第24屆世界哲學家大會在中國北京閉幕。有評論認為,此次大會標誌著中國哲學界已經成為世界學術共同體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也從側面體現出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也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進一步關注。
  • 《大贏家》:每一個認真對待工作的人,都是大贏家
    一個認真對待工作的人,得到了他所應該得到的尊重。 但是,反觀於社會,是否會有這麼多每天嚴謹,認真對待工作的人呢? 是否還記得我們第一次面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時的那一份激情?而我們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稜角,是否已經被社會所磨平,所改變?
  • 《尼採的錘子:哲學大師的25種思維工具(第三版)》:如何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西方有句俗話說:「與其學習交易技巧,不如學習交易本身。」然而,對哲學家而言,有些「技巧」仍是相當重要的。
  • 哲學有什麼用
    作者:周桂鈿(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衝擊下,哲學有什麼用?不但社會上平民百姓有疑問,一些從事哲學研究工作的學者也不自信。這是不能不加以認真討論的。要解決哲學的功用,首先要回答哲學是什麼。
  • 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比如說,現在人們普遍痛感誠信的缺乏,都在呼籲誠信。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會缺乏誠信呢?其實根源就在缺乏人的尊嚴之意識。一個人之能夠誠實守信,基礎是自尊,他仿佛如此說: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我願意對它負責。一個人之能夠信任他人,基礎是尊重他人,他仿佛如此說:我要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並相信你會對它負責。可見誠信是以雙方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
  • 哲學學者周濂:我所有的思考,都圍繞「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展開 |...
    作家許知遠稱他具有「思維的清晰與強烈的現實意識」,哲學家陳嘉映則說他是「極出色的青年學者」。而周濂覺得,永恆的政治哲學問題,其實就是最抽象的蘇格拉底問題——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我想我所有的思考都是圍繞著最抽象的蘇格拉底問題展開。但是,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形式。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它可能更多是以羅爾斯的問題意識呈現出來,但是羅爾斯的問題意識可能還不足以應對當下挑戰,所以可能還要做修正。」
  • 哲學家尼採、海德格爾、薩特真的可以改變你的生活嗎?
    19世紀備受爭議的德國學者如果在現在真的會是一個好的生活導師嗎?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的研究會是讓你成為新的自己的關鍵嗎?出版商們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為出版業的最新趨勢即是將哲學家定位為指導人們進行自我幫助的導師。
  • 7位當代重要哲學家!哲學愛好者一定要知曉
    有一種普遍性的誤解,認為哲學已經死了。但是,哲學對其它學科的統領地位還是有的。哲學學術已經高度分化。從邏輯學,到數學哲學,從女性主義到形上學,都有不少人做出了貢獻。以下是當今人類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人類思想上有貢獻的當代哲學家和重要領導人。
  • 「最接近哲學家」的陳嘉映:哲學使人跳開自身看到更廣闊世界
    陳嘉映:就個人來說,沒有太多感覺,我不是那種有名有家的人,就是一個愛思考問題的普通老人(笑)。澎湃新聞: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都很愛讀哲學,當時哲學書也容易成為暢銷書。現在每個上大學的大學生都會選某一個專業發展專業性的東西,哲學這種沒有通識性貫通性的東西不如專業性的東西吸引人。但是你說哲學讀者少了多少呢,這個要去實證調查才知道,不能完全憑印象。因為我會跟一些開書店的朋友談論,他們告訴我現在出版的哲學書品種和數量比80年代不知道多多少,也許整體書的平均品質下降,但那些好書的品質和數量未必下降,這個得調查。
  • 馮友蘭:講述人生和哲學的5句話,「人不一定是宗教的」
    二、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有很多人曾經反對,這些人是這樣說的:哲學誕生的時間比宗教誕生的時間要晚的多。但是我想說的是,哲學的定義出現的晚,並不代表哲學出現的晚。就好像大海是一直存在,只是人類這麼叫它,它才成為了大海。哲學誕生於我們的思考,從我們有自主的意識並進行思考的時候,哲學就已經存在了。認知自我就會產生哲學,無法認識世界就會產生宗教。三、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於潛默。
  • 講給你的哲學入門課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學哲學以及怎麼學
    大概因為這傢伙會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吧。比如他會辭掉高薪清閒的國企工作,跑去鄉下建圖書館,推廣閱讀。我一直好奇原本是好學生、法大本科牛津碩士的他為什麼會突然脫離以往的生活軌跡,一意孤行地走上了另一條少有人走的路。直到我聽了他在706空間的哲人主題講座。這個講座很長,他整理成文字的講稿有8千多字,但真的很值得看。
  • 哲學不能烤麵包——復旦哲學講師給畢業生的一封信
    你說你能毫不費力地找到標準答案,哲學是以質疑標準答案為前提的。你看蘇格拉底怎麼問人,就知道質疑和追問是哲學的基本功。你將試著去理解那些哲學家如何理解世界。你將試用他們的眼光來思考自己的世界,得出自己的結論。世界如此巨大複雜,我們需要不同的眼鏡來幫助我們看清世界。那些不同哲學家的思想,就像不同度數的眼鏡,每次戴上都可以多看清楚一點世界。
  • 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而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
    簡單的來說,哲學就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別無他物。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當然正如我們所強調的哲學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它並不是無所目的、茫然、空洞的空想。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雖然我們作為普通人也可像哲學家一樣進行思考,但要承認一點就是這些偉大哲學家在思考時更加深邃。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思想更為細緻、嚴謹、縝密。
  •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人性、理性以及超越性
    一個人之能夠信任他人,基礎是尊重他人,他仿佛如此說:我要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並相信你會對它負責。可見誠信是以雙方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沒有這樣的意識,就會互相之間把自己也把對方看作工具,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哪有誠信可言。尊重人的價值不能流於空泛,必須落實到尊重每一個個人。因此,個人主義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