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桂鈿(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衝擊下,哲學有什麼用?不但社會上平民百姓有疑問,一些從事哲學研究工作的學者也不自信。這是不能不加以認真討論的。要解決哲學的功用,首先要回答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什麼
過去,有的書上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有的又說: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還有其他各種說法,諸如,哲學是對人生的反思,哲學是苦口良藥,艱澀而有用。中國人民大學李秀林老師曾出版了一本專著,叫《哲學是什麼》,筆者感到很奇怪,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麼?還有必要寫一本書來講麼?現在筆者發現還有一些哲學工作者不知道哲學是什麼,這也是筆者今天再寫這個題目的緣由。前人的哲學定義都是正確的,問題在於理解。有些人雖然對於定義背得滾瓜爛熟,但實際上仍然對哲學一竅不通。有的哲學工作者對於哲學殿堂,連門都沒進,更說不上登堂入室。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鍊,而為了進行這種鍛鍊,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從恩格斯這段話中可以體會出:理論思維需要鍛鍊,鍛鍊的唯一手段是學習以往的哲學。由此可以推出:學習哲學可以鍛鍊理論思維。從鍛鍊中可以得到啟發。哲學與體育相似,體育是鍛鍊身體的,哲學是鍛鍊理論思維的。哲學就是一種理論思維運動。體育是身體運動,可以提高體力。哲學則可以提高理論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智力。智力提高了,人就變得聰明了。因此,哲學又被稱為「愛智之學」。「愛智之學」,使人聰明的學問。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既高於大一統時代的丞相,也高於他的主公、三分天下的劉備,說明中國人是推崇智慧的。學哲學能夠提高智慧。推崇智慧而不想學習哲學,那就無異於「葉公好龍」了。
哲學的內容包括什麼呢?這又得從體育講起。體育分許多項目,有球類、田徑之類。球類中又分足球、籃球、排球、手球、桌球等,田徑也分許多項目。凡是能鍛鍊身體的運動,都在體育範疇之內,有的雖然還沒有列入比賽項目。同樣道理,哲學也分許多方面,關於人生的最根本的理論問題,人類所追求的真、善、美及其綜合(境界)的基本理論問題,也就是世界觀的問題,都屬於哲學研究的範圍,都是哲學。過去,有些人對世界觀僅僅理解為宇宙的本原問題,只講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不講善、美的問題,只講真的問題,以為求真就是哲學問題的全部,因此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孔子不是哲學家,而莊子則是唯心主義的。實際上,孔子是求善的倫理型哲學家,莊子是求美的藝術型哲學家,都是世界級高水平的哲學家。用求真的模式、標準來衡量、判斷求善、求美的哲學,不可能得出公正的結論。
哲學的定義應該從全世界的哲學中概括出來。從歐洲的哲學中概括出來的哲學定義不具有世界的普遍意義。歐洲中心主義者認為歐洲就是整個世界,歐洲第一就是世界第一,在歐洲有普遍意義也就是世界普遍意義。我們不敢苟同。我們認為中國有哲學,孔子、莊子都是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承認世界其他地方如印度、日本、阿拉伯等國家也有哲學和哲學家。
對哲學有了明確定義以後,就便於討論哲學的功用。
哲學的功用
哲學能夠鍛鍊理論思維。由於哲學包含真、善、美幾方面內容,因此理論思維也包括這些方面的內容。求真能培養科學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藝術素養,融匯三者,貫通一切,就能升華為「境界」。因此,有人認為哲學就是境界學。境界是人的總體文化素質,是對待世界人生的總態度。從這種意義上說,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也可以說是對人生的反思。概言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哲學的主要功用。
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是用。這是滿足物質需求的用。還有另一種用,即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用。這類用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和宗教等方面的內容。兩種用互不替代。哲學作為精神產品,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應該能滿足最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在物質需要基本滿足之後,這就是最大的需要,也是哲學最大的用。
在市場經濟興起的初期,人們剛從貧困中出來,更多地追求物慾的滿足,在這時候跟他談哲學,不太容易引起他的興趣。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人們不再迷戀金錢,而是更願意細心冷靜地尋找自己的適當位置,更有願望認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實際能力,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本領,為社會做儘可能大的貢獻。這時,哲學的用處開始彰顯。
哲學,「無用之用,是謂大用」。莊子譏笑惠施不善「用大」,王充對於摧殘「大材」感到憤慨,杜甫傷感於「古來材大難為用」。社會發展了,哲學的用處就大了,所有具備遠見卓識的人都會看到哲學的大用。哲學的用處是存在的,由於此用是隱形的、模糊的、長效的,鼠目寸光的、急功近利的人是難以看到的。
孔子週遊到衛國,看到人口很多,很讚嘆。弟子問:「人口多了,當政者應該做什麼呢?」孔子說:「富之」,讓他們富起來,首先要滿足他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弟子又問:「富以後,還要做什麼呢?」孔子說:「教之」,對他們進行教育。教什麼沒說,根據孔子思想可以推想,教的是禮樂文化,道德情操。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沒有使人民富起來,很快就被人民所拋棄。漢朝文帝時代使人民富起來,得到人民的擁護。富了,就容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富者更富,富者驕暴,傷害人民。貧者更貧,無法維持起碼的生活,被逼走上造反之路。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社會的安定。這就需要文化教育。正如孟子所說「富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富以後缺乏文化教育,人性變壞,像禽獸一樣。
孔子「富而後教」思想深刻反映了人性的特點,與馬克思主義相一致。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首先要吃飯、穿衣,然後才能進行宗教活動和哲學研究。哲學是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看似沒用,卻是社會和諧文明的基礎。沒有它,人類社會就會停留在野蠻狀態。哲學看似無用,實有大用。健康和智慧都是千金難買的,只有蠢人才以為無用。
如何學哲學
學哲學也像踢足球。不是把足球當財富抱回家,藏起來,據為己有,而是把足球放在球場上,跟別人一起玩。在踢中達到提高球藝鍛鍊身體的目的。學哲學不能把哲學當作絕對真理、永恆知識,死記硬背在頭腦中,而應把哲學當做思考的對象,反覆加以思考,並與同行進行各種方式的爭論,以促進思考,達到提高思維水平的目的。
思考是學哲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講授哲學,要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如何思考呢?這就要用辯證法。首先從聯繫比較中思考,例如道家為什麼要自然無為?儒學為什麼要積極進取?孔子為什麼這麼講,孟子為什麼又那麼說?董仲舒和王充有什麼不同,與時代背景又有什麼關係?其次要從現實出發,探討理論問題。存在決定意識,同樣的社會環境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思想?目前的狀況,社會出現新現象,與哲學理論是否一致?再次,綜合古今中外的事實,來檢驗哲學觀點,看是否正確、嚴密?可以思考的問題多得很。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進行思考,必須先學習顯現的哲學思想,仔細了解他們的觀點及論證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思考。也像踢足球,先要有場地和足球,否則,在廚房裡踢,不能取代在足球場上踢足球。「學而不思則罔」,只學習,不思考,就像買了幾百個足球放在家裡不踢,或者只是擺著欣賞,展覽,不踢不能鍛鍊身體,不思考不能鍛鍊理論思維。
人們接觸實際,會引起思考。深入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能引起更多的思考。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對人間的現實苦難身懷同情,對人類的前景頗多憂患意識,這是能推進深入廣泛思考的重要前提。自身苦難經歷往往成為哲學思考的基礎。有同樣經歷的人,學不學以往的哲學大不一樣。學了以往的哲學,就比較能夠進行理論思考,而沒有學習哲學的人就可能只會就事論事,不會理論思考,也沒有遠見卓識。
總之,學哲學就是要思考,要把哲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思考。這個實際包括古今中外的事實,自己切身體驗到的生活感受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生活感受與各種科學知識離不開社會實踐。因此,學哲學要在實踐中思考,要聯繫一切事物進行思考。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2日 15版)
[責任編輯: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