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什麼用

2021-01-1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周桂鈿(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衝擊下,哲學有什麼用?不但社會上平民百姓有疑問,一些從事哲學研究工作的學者也不自信。這是不能不加以認真討論的。要解決哲學的功用,首先要回答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什麼

  過去,有的書上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有的又說: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還有其他各種說法,諸如,哲學是對人生的反思,哲學是苦口良藥,艱澀而有用。中國人民大學李秀林老師曾出版了一本專著,叫《哲學是什麼》,筆者感到很奇怪,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麼?還有必要寫一本書來講麼?現在筆者發現還有一些哲學工作者不知道哲學是什麼,這也是筆者今天再寫這個題目的緣由。前人的哲學定義都是正確的,問題在於理解。有些人雖然對於定義背得滾瓜爛熟,但實際上仍然對哲學一竅不通。有的哲學工作者對於哲學殿堂,連門都沒進,更說不上登堂入室。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鍊,而為了進行這種鍛鍊,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從恩格斯這段話中可以體會出:理論思維需要鍛鍊,鍛鍊的唯一手段是學習以往的哲學。由此可以推出:學習哲學可以鍛鍊理論思維。從鍛鍊中可以得到啟發。哲學與體育相似,體育是鍛鍊身體的,哲學是鍛鍊理論思維的。哲學就是一種理論思維運動。體育是身體運動,可以提高體力。哲學則可以提高理論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智力。智力提高了,人就變得聰明了。因此,哲學又被稱為「愛智之學」。「愛智之學」,使人聰明的學問。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既高於大一統時代的丞相,也高於他的主公、三分天下的劉備,說明中國人是推崇智慧的。學哲學能夠提高智慧。推崇智慧而不想學習哲學,那就無異於「葉公好龍」了。

  哲學的內容包括什麼呢?這又得從體育講起。體育分許多項目,有球類、田徑之類。球類中又分足球、籃球、排球、手球、桌球等,田徑也分許多項目。凡是能鍛鍊身體的運動,都在體育範疇之內,有的雖然還沒有列入比賽項目。同樣道理,哲學也分許多方面,關於人生的最根本的理論問題,人類所追求的真、善、美及其綜合(境界)的基本理論問題,也就是世界觀的問題,都屬於哲學研究的範圍,都是哲學。過去,有些人對世界觀僅僅理解為宇宙的本原問題,只講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不講善、美的問題,只講真的問題,以為求真就是哲學問題的全部,因此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孔子不是哲學家,而莊子則是唯心主義的。實際上,孔子是求善的倫理型哲學家,莊子是求美的藝術型哲學家,都是世界級高水平的哲學家。用求真的模式、標準來衡量、判斷求善、求美的哲學,不可能得出公正的結論。

  哲學的定義應該從全世界的哲學中概括出來。從歐洲的哲學中概括出來的哲學定義不具有世界的普遍意義。歐洲中心主義者認為歐洲就是整個世界,歐洲第一就是世界第一,在歐洲有普遍意義也就是世界普遍意義。我們不敢苟同。我們認為中國有哲學,孔子、莊子都是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承認世界其他地方如印度、日本、阿拉伯等國家也有哲學和哲學家。

  對哲學有了明確定義以後,就便於討論哲學的功用。

  哲學的功用

  哲學能夠鍛鍊理論思維。由於哲學包含真、善、美幾方面內容,因此理論思維也包括這些方面的內容。求真能培養科學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藝術素養,融匯三者,貫通一切,就能升華為「境界」。因此,有人認為哲學就是境界學。境界是人的總體文化素質,是對待世界人生的總態度。從這種意義上說,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也可以說是對人生的反思。概言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哲學的主要功用。

  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是用。這是滿足物質需求的用。還有另一種用,即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用。這類用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和宗教等方面的內容。兩種用互不替代。哲學作為精神產品,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應該能滿足最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在物質需要基本滿足之後,這就是最大的需要,也是哲學最大的用。

  在市場經濟興起的初期,人們剛從貧困中出來,更多地追求物慾的滿足,在這時候跟他談哲學,不太容易引起他的興趣。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人們不再迷戀金錢,而是更願意細心冷靜地尋找自己的適當位置,更有願望認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實際能力,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本領,為社會做儘可能大的貢獻。這時,哲學的用處開始彰顯。

  哲學,「無用之用,是謂大用」。莊子譏笑惠施不善「用大」,王充對於摧殘「大材」感到憤慨,杜甫傷感於「古來材大難為用」。社會發展了,哲學的用處就大了,所有具備遠見卓識的人都會看到哲學的大用。哲學的用處是存在的,由於此用是隱形的、模糊的、長效的,鼠目寸光的、急功近利的人是難以看到的。

  孔子週遊到衛國,看到人口很多,很讚嘆。弟子問:「人口多了,當政者應該做什麼呢?」孔子說:「富之」,讓他們富起來,首先要滿足他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弟子又問:「富以後,還要做什麼呢?」孔子說:「教之」,對他們進行教育。教什麼沒說,根據孔子思想可以推想,教的是禮樂文化,道德情操。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沒有使人民富起來,很快就被人民所拋棄。漢朝文帝時代使人民富起來,得到人民的擁護。富了,就容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富者更富,富者驕暴,傷害人民。貧者更貧,無法維持起碼的生活,被逼走上造反之路。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社會的安定。這就需要文化教育。正如孟子所說「富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富以後缺乏文化教育,人性變壞,像禽獸一樣。

  孔子「富而後教」思想深刻反映了人性的特點,與馬克思主義相一致。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首先要吃飯、穿衣,然後才能進行宗教活動和哲學研究。哲學是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看似沒用,卻是社會和諧文明的基礎。沒有它,人類社會就會停留在野蠻狀態。哲學看似無用,實有大用。健康和智慧都是千金難買的,只有蠢人才以為無用。

  如何學哲學

  學哲學也像踢足球。不是把足球當財富抱回家,藏起來,據為己有,而是把足球放在球場上,跟別人一起玩。在踢中達到提高球藝鍛鍊身體的目的。學哲學不能把哲學當作絕對真理、永恆知識,死記硬背在頭腦中,而應把哲學當做思考的對象,反覆加以思考,並與同行進行各種方式的爭論,以促進思考,達到提高思維水平的目的。

  思考是學哲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講授哲學,要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如何思考呢?這就要用辯證法。首先從聯繫比較中思考,例如道家為什麼要自然無為?儒學為什麼要積極進取?孔子為什麼這麼講,孟子為什麼又那麼說?董仲舒和王充有什麼不同,與時代背景又有什麼關係?其次要從現實出發,探討理論問題。存在決定意識,同樣的社會環境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思想?目前的狀況,社會出現新現象,與哲學理論是否一致?再次,綜合古今中外的事實,來檢驗哲學觀點,看是否正確、嚴密?可以思考的問題多得很。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進行思考,必須先學習顯現的哲學思想,仔細了解他們的觀點及論證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思考。也像踢足球,先要有場地和足球,否則,在廚房裡踢,不能取代在足球場上踢足球。「學而不思則罔」,只學習,不思考,就像買了幾百個足球放在家裡不踢,或者只是擺著欣賞,展覽,不踢不能鍛鍊身體,不思考不能鍛鍊理論思維。

  人們接觸實際,會引起思考。深入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能引起更多的思考。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對人間的現實苦難身懷同情,對人類的前景頗多憂患意識,這是能推進深入廣泛思考的重要前提。自身苦難經歷往往成為哲學思考的基礎。有同樣經歷的人,學不學以往的哲學大不一樣。學了以往的哲學,就比較能夠進行理論思考,而沒有學習哲學的人就可能只會就事論事,不會理論思考,也沒有遠見卓識。

  總之,學哲學就是要思考,要把哲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思考。這個實際包括古今中外的事實,自己切身體驗到的生活感受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生活感受與各種科學知識離不開社會實踐。因此,學哲學要在實踐中思考,要聯繫一切事物進行思考。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2日 15版)

[責任編輯:石佳]

相關焦點

  • 哲學是什麼—它有什麼用?
    學習哲學的總任務是去吸收哲學家的教益,運用於今日世界。重點不在於知道這個或者那個哲學家說了什麼,而是致力於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運用這些智慧—從現在就開始。哲學是什麼—它有什麼用?人們對於哲學是什麼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哲學從遠處看有點怪異、無關緊要、乏味,而它也讓人還有那麼一點點興趣,但人們很難確切指出真正的興趣點在哪裡。哲學家是什麼人?他們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我們需要他們?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這都是很顯然的價值判斷。它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主體」,即「對誰有用」?或者是「對誰產生什麼作用」?
  • 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有什麼用?
    哲學有什麼用? 我曾經多次思考過這個問題,但都沒有什麼結論,我自己雖然也了解了很多哲學家的思想,讀過一些哲學原著,但當有人問起來這個問題,我仍然回答不了。曾經在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假如是其它學科,多多少少都會有答案,因為像是物理學、天文學等等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你問天文學有什麼用,它不能賺錢,然而促進了人們對宇宙和天體的認識,各種具體的學科都有研究對象,也都有成果。唯獨哲學,雖然有這麼多哲學家,然而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嗎?
  • 演講稿範文:哲學有什麼用(每日觀察0397)
    演講稿範文:哲學有什麼用(每日觀察03文/樊榮強哲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會難倒很多人。我個人的看法是,哲學就是關於宇宙、社會、人生根本問題的學問。那什麼又是根本問題呢?比如我們經常講的「三觀」,也就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就可以說是哲學的範疇。因此,哲學離我們並不遠,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哲學就在我們生活中。看似哲學無用,但它一直都以我們日常行為的底色而存在。與其他知識相比,哲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 哲學有什麼用之社會功能篇
    本文授權轉載自:激進陣線聯萌天瓜賜福文/李師傅全文6831字閱讀需要10分鐘最令哲學家頭疼的問題是:「哲學有什麼用笛卡爾和柏林各自指出哲學的一種功能,笛卡爾指出裝逼功能,而柏林指出反裝逼功能。哲學的功能僅限於此嗎?如果這就是哲學的功能,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和研究哲學?且聽李師傅扒一扒。哲學既服務於個人,也服務於社會。前者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來日李師傅單寫一個《哲學有什麼用之個人功能篇》,此處簡單說一句:哲學是人的天然需求,個人生活不因哲學而完整,但無哲學則必不完整。
  •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現在還需要思想嗎?
    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繫在一起的。人與世界的關係有三類,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自身的關係。
  • 共產黨員學哲學、用哲學的前提是什麼?
    共產黨員學哲學、用哲學的一個前提是懂得要學習怎樣的哲學《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石。共產黨員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要從學習和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科學性、階級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是工人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高度統一。
  • 哲學的哲學,是什麼哲學?
    塔索:你管這叫哲學?元哲學一詞的前綴元(meta)的基本意義是「包括但不僅僅包括以下內容」,在各種哲學論文中都能見到這個詞,比如元語言,一種能用來描述語言的語言。又比如元倫理學,它研究倫理原則的來源和意義。所以元哲學的登場,「元」本就只是時間問題。元哲學對付的是「何為哲學」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 「西方哲學」哲學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然後再從古希臘哲學、古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康德哲學、費希特哲學、謝林哲學,最後到黑格爾自己的哲學。絕對精神終於走到頭了,像浮士德說的那樣:「請停留一下吧!」用黑格爾自己的話說,整個人類精神2500年來的艱苦勞作,就是朝那個方向發展的。當然,黑格爾很狂妄,他說的那個方向就是他的哲學。但是這個話說得也有道理,儘管很狂妄,但是卻蘊涵著一個真理。
  • 什麼是哲學、哲學專業?
    不錯,哲學是個什麼鬼,哲學是什麼?接下來我們來一探竟.......第十種: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於疑問。其實要繼續舉例下去還有很多,關於「哲學是什麼」的問題是每一學習哲學的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又是繁瑣難以回答的,它既引人入勝又令人困惑,是古往今來哲學家們最感興趣又最頭疼的問題,哲學存在於人類一切活動領域,不同時代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又不同的解釋。
  • 學哲學有什麼用?試看辯證唯物主義在「談戀愛」中的運用
    哲學有什麼用?對這個問題很多人有疑問。其實哲學的用處很大,既有治國安邦之道,也有對日常生活的啟發。比如,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如果能用好哲學,一樣能避免錯誤,少走彎路,早日實現幸福。可以說,學好哲學對談戀愛大有幫助。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一、什麼是哲學?1.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世界觀的特點是自發的、零散的、不系統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一致,有什麼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2、哲學與科學的辯證關係2.1、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普遍和特屬的對立統一。哲學從總體上把握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具有普遍性。
  • 哲學六大要素:回答什麼是哲學
    所有的天鵝真的都是白色的嗎?可能會困擾動物學家,卻與哲學家無關。但什麼是真理?是哲學家密切關注的。凱撒的死是事實嗎?2+2=4嗎?是歷史學家和數學家關心的問題。哲學家想要弄清楚的是,什麼是事實?現在是什麼時間?不是哲學問題,而什麼是時間?卻是哲學問題。類似的,你現在穿的這件襯衣與你送到洗衣店去的是同一件嗎?這樣的問題不受哲學家重視。哲學家只想知道什麼是相同?尼亞加拉大瀑布很美麗嗎?
  • 哲學與科學有什麼關係?
    哲學如今雖然沒落,但還是不能取代,有著自己的作用。物理學如今是自然科學的皇后,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依然要依靠物理學。哲學不能取代科學,科學也不能取代哲學。認為哲學沒有用,科學沒有用都是不正確的認知。忽視哲學的科學是無法成長的。
  • 哲學還會有什麼新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古代希臘先哲們所討論的「這是什麼」裡的「什麼」,本也不是一般的經驗對象,不過有時候他們分不太清楚,或者時間久遠,後人遺忘了他們的本意,譬如「水」、「氣」、「火」這類的,到底應從什麼角度來理解,於是有「功能說」、「形態說」等等來使它們稍稍離具體的物體遠一點,而離這裡說的「本體—思想體」近一點。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很多人感覺雲裡霧裡的一門學問,不知道有什麼用,還感覺很高大上。世界上爭議最多的學問莫過於哲學了。門外的人看熱鬧,門裡的人爭吵的不可開膠,而且哲學還與很多政治因素摻雜在一起,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因此大家對於哲學真正的內涵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哲學到底是幹啥的。
  • 三非院校的哲學博士讀出來有什麼用?
    在雙一流、985變成準入門檻的當下就業市場,讀個三非院校的哲學博士,是不是真的沒什麼用?非985/211/雙一流的大學,也就是俗稱的「三非大學」,雖然沒有985/211、雙一流的身份加持,在就業市場上第一印象可能會有點差。但事實上,但凡有博士點,這些「三非學校」基本都不差。要是專業很差,申請博士點基本沒戲。
  • 什麼是哲學?
    編者註:本文的作者羅伯特·所羅門(1 942-2007),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和哲學教師,尤其精於尼採、存在主義哲學和情感理論的研究,特別擅長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大哲學家複雜的思想,同時又不失其嚴格性。
  • 普通人對哲學的誤解:哲學不是什麼?
    無論一個人是不是哲學專業的,或者是否涉獵過哲學類的書,相信也不會對「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感到陌生。但是不少人誤以為哲學就是朋友圈的心靈雞湯。不是哲學專業的,總是想找個讀哲學的問個究竟。但今天我們換個角度,談談哲學不是什麼。
  •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用兩個詞可以概括
    當我們不滿足於只是做一個俗人,而想要尋求人生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就碰觸到了哲學。哲學是貴族的學問。貴族意味著「有閒」,能有時間學習。School的原意,就是閒暇。貴族還意味著不被基本的物質生活問題所困,不受低級趣味幹擾,相對比較自由。自由就是Liberty,就是不受外因困擾。自由的人,也是中國古代所說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