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社會文化意識對老年人的性意識起著壓抑作用,影響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老年人的性心理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子女兒孫都滿堂了,還老來俏!」、「難道他(她)們還迷戀性生活?」。這些話使老年人常常感到煩惱和壓抑,老人也面臨著性心理問題。
大多數人,不僅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自己也簡單地認為:花甲之後性能力已經喪失了。其實,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許多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健康的老年人普遍存在性慾,並能進行性生活。進入老年期,性慾和性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是,衰老並不意味著性慾的必然減退和獲得性高潮能力的喪失,老年人並非沒有性行為。其性慾很大程度上受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如中國的「無欲則長壽」等傳統觀念會給老年人帶來極大的性壓抑。
老年人的性生活不僅表現在性交行為上,而更廣泛的是感情上彼此依戀和需要。他們害怕孤獨,需要配偶;害怕寂寞,需要傾訴;害怕冷落,需要關愛。這種感情上的強烈依存是中青年人體會不到的由於性愛和情愛能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感情上的滿足,有助於消除孤獨感,增強自信力,整個社會應對他們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幫助。
目前,我國老年人中因喪偶、未婚、離婚而獨身的已超過3500萬人,佔老年人總數的45.7%。老年獨身男女比例為12。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對自身的健康是有很大的影響。
有配偶的老年人,無論是生理狀況還是心理狀況,一般都優於無配偶者。我們常常看到,晚年喪偶後,存活的一方身心將受到沉重的打擊,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相繼死亡。喪偶後,原來從配偶那兒得到的關心、體貼和心理支柱突然消失,導致心理平衡失調,感到孤獨空虛。他們非常希望重新獲得配偶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幫助。因此,老年人的再婚問題越來越突出,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子女、社會對老年人的再婚不予理解,多持否定態度。很多現代的青年人對自己父母親的再婚,感情上轉不過彎來。其實老年人的再婚不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需求。儘管子女兒孫能對老年人體貼尊重和贍養,並給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關懷,但兩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子女的情感和行為不可能代替老人間的那種特有的依戀和情感。更有少數老人無法忍受子女冷淡、歧視、虐待的生活,渴望找到新的伴侶,從精神上得以慰藉和補償。
事實證明,老年人再婚對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對家庭和社會都是有益的。所以孩子對老人的晚年生活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讓老人的老年還過的悽苦,找個人陪伴著,不但讓老人有個安慰,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孩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