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的最美代表風採】馬天龍:念好脫貧「發展經」

2020-12-24 騰訊網

核心提示:走進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莊窠集鎮西坪村,只見平坦寬闊的通村通組路伸向家家戶戶,修建一新的村民住宅樓拔地而起,養牛戶在牛棚裡餵牛吃飼料,扶貧車間的女工正忙著趕製服裝……全國人大代表、西坪村黨支部書記馬天龍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帶領村民們念好脫貧路上的「發展經」,讓村民們過上了紅火日子!

2020年10月19日,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莊窠集鎮西坪村黨支部書記馬天龍向《中國人大》記者介紹扶貧車間的女工們生產的服裝。張孝峰 攝

10月19日,走進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莊窠集鎮西坪村,只見一條條平坦寬闊的通村通組路伸向家家戶戶,一棟棟修建一新的村民住宅樓拔地而起,養牛戶在牛棚裡餵牛吃飼料,扶貧車間的女工正忙著趕製服裝……村民們告訴《中國人大》記者:「有了好的當家人,西坪村同心奮鬥、攻堅克難、脫貧摘帽的故事說不完!」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是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西坪村村民們過上的紅火日子是臨夏州扶貧扶智又扶志、用產業拓寬脫貧致富路的一個縮影。

村民們口中念叨的「當家人」,是全國人大代表、西坪村黨支部書記馬天龍。近年來,馬天龍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帶領村民們念好脫貧路上的「發展經」。

2020年10月19日,全國人大代表馬天龍向記者介紹西坪村成立合作社發展養殖業的情況。張孝峰 攝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現在距離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2019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甘肅省的脫貧攻堅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讓馬天龍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馬天龍說,「我聽了以後,非常激動,也非常感動,更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全國兩會結束後,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幾乎將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脫貧攻堅工作上。回到村裡後,我一邊宣講全國兩會精神,一邊想辦法發展產業,帶動群眾增加收入。」

西坪村位於廣河縣南部山區,有6個自然村,共有445戶2225人。曾經,由於人多地少,自然條件惡劣,村民大多守著幾畝薄田度日。行路難、吃水難,上學、看病、住房更難。當地很多村民曾一度認為:脫貧致富奔小康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只有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才是黨的政策真正落到了實處。」馬天龍常說,這幾年國家給予少數民族地區的惠民政策很多,但要徹底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歸根到底還得靠群眾自己,只有「幹」字當頭,才能徹底「拔窮根、改窮貌」。

馬天龍說,尤其是針對貧困群眾,做好思想工作是關鍵一步,不光要講優惠政策,還要鼓勵他們提振信心,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同時,要想方設法通過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發展產業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真正實現穩定脫貧。

西坪村黨支部始終發揮核心引領作用,黨員幹部想在前、走在前、幹在前。村黨員幹部在村黨支部帶領下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積極落實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舉措,埋頭實幹。馬天龍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建成了1座扶貧車間,成立了2個專業合作社,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西坪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432人,貧困發生率17%。2020年5月,馬天龍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時介紹,西坪村全村貧困發生率已降到1.33%,還有5戶24人未脫貧。10月19日,馬天龍告訴記者,西坪村已全部脫貧。「脫貧並不是終點,脫貧之後還要奔小康,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

扶貧車間是支撐群眾脫貧致富的大事情

10月19日,在距離西坪村村委會不遠處的扶貧車間,記者看到了正在忙碌製作服裝的婦女們。「新穎的樣式,細密整齊的針腳,扶貧車間製作的衣服真棒啊!」聽到記者稱讚服裝的話,馬天龍連忙接過話茬:「剛開始可沒這樣好,萬事開頭難。為了做出讓市場滿意的好衣服,我們專門從南方請來師傅進行技能培訓,最初的一段都是培訓、製作、再培訓提升、再製作,經過一個艱難的過程,才達到了現在的製衣水平。」

2018年,在縣政府的支持下,馬天龍從各方籌集資金,修建了以服裝加工為主的扶貧車間。扶貧車間的建成,結束了西坪村無村辦企業的歷史,也讓村民們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如今在扶貧車間裡從事裁剪縫紉的工人,大多是本村和鄰村婦女。扶貧車間的建成,讓山村婦女昔日那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傳統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據悉,扶貧車間現有50多名女工,月人均收入2100元左右。

馬哈麥是西坪村村民,她向記者介紹:「扶貧車間建好後,我們都特別高興。不僅在家門口有事情做,得到一份收入,還能照顧好家裡的孩子和老人。如果再加上丈夫外出打工的收入,一年下來還能存上幾萬元。」

馬海吉者是鄰村村民,她對在扶貧車間的這份工作也感受很深。她告訴記者,愛人和家裡的老人身體都不太好,好在兒子爭氣,考上了蘭州大學。「做衣服不僅解決了給愛人和老人看病買藥的費用,還給家裡增加了生活費,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西坪村扶貧車間建成後,接到的第一張訂單是建築施工隊的500套工裝。隨著一張張校服、工裝等服裝加工訂單的到來,一件件做工精細的衣服在婦女們的巧手下「亮相」,馬天龍感到十分欣慰。「縣上投資70萬元建起扶貧車間,創辦了甘肅美達扶貧服飾有限公司,註冊了『美達』牌商標,我們今後要做自己的服裝品牌!」馬天龍滿懷信心地說。

「2019年開始,西坪村每年都列出了年度任務清單。我們把扶貧車間作為西坪村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帶動全村精準扶貧戶積極投入到生產線,實現共同富裕。」馬天龍說,「今後,扶貧車間是支撐群眾脫貧致富的大事情,還要一直做下去。」

「養殖業讓家家戶戶的收入有了保證!」

馬天龍介紹,西坪村的脫貧路子,除了扶貧車間,還發展起了養殖業。這幾年,西坪村指導村民進行畜牧養殖,大力發展飼草和草食畜牧業,主要是養牛和養羊這些比較適應當地環境的動物。

如今,每家每戶平均至少養殖2至3頭牛,藉助「糧改飼」工程和「基礎母牛」項目,拓寬了養殖業增收途徑。村黨支部不僅挨家挨戶上門徵求群眾意見,反覆給老百姓算「糧改飼」的增收帳,還讓老百姓自己選擇母牛養殖品種。馬天龍說,「目前有兩個專業合作社,牛存欄200多頭,年淨利潤40萬元。」

在牛棚裡,合作社餵牛的「大包」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大包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牛羊的「麵包」。打開大包一探虛實,密封塑料膜內是粉碎混合後的玉米秸稈與籽粒在乳酸菌作用下轉化成的青貯飼料。

這是臨夏州在全州主推的產業——糧改飼。臨夏州近70%的人口在農村,2/3的耕地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旱作農業作物中,玉米是最普遍的。但近年來,玉米秸稈的處理也成了大問題:不處理,堆在田間地頭,影響生產;如果集約化處理,花費又不少。

2018年,臨夏州委、州政府在全州推進糧改飼,秸稈變成飼草、飼草變成農家肥、農家肥又還田,既節省了養殖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糧改飼,真是改到了農民的心坎上!以前餵牛羊用的是廢棄玉米秸稈,一畝也就產1噸左右乾草,還得再貼三四千塊錢買飼料;現在通過技術改造,一畝地大概能產3噸多青貯飼料,家裡3畝地,一年的飼草基本就夠了。」村民們向記者介紹,「養殖業讓家家戶戶的收入有了保證!」

除了通過扶貧車間和養殖業讓村民發展產業增加收入,馬天龍還積極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勞務輸出。村黨支部及時給村民培訓拉麵製作、挖掘機操作等實用勞務技能,還介紹外出務工的工資待遇和福利保障。如今,村裡每年組織外出務工人員150人左右,還有400多人自發在外經商或務工。到2020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6000元。

全國人大代表馬天龍和村民們在新建的亭子裡聊天了解情況。張孝峰 攝

改善村容村貌 建設美麗鄉村

「我們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在扶貧工作開始前,村子裡的整體條件比較差。」馬天龍說,他深感肩頭擔子不輕。

雖然現實條件惡劣,但馬天龍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決心卻從未改變。在馬天龍的努力下,西坪村的脫貧工作一步步推進,村容村貌也在慢慢改變。

馬天龍意識到,光發展產業還不行。要想富,先修路。「原來我們村裡都是土路,即使是養牛養羊,沒有路的話,牲畜也是既運不進來,也運不出去。我們利用了一段時間把村裡的土路都改造成了硬化路。」

「只要把路修通,把水引來,把新農村建設好,就能燃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馬天龍定下了這樣的目標。

2015年,馬天龍多方籌措資金,帶領群眾興修梯田,改建學校、村衛生室、村委會等。兩年後,西坪村昔日破落的面貌徹底變了樣——整齊的房屋拔地而起,水泥路通到了群眾家門口,大家還用清澈甘甜的自來水泡起了蓋碗茶。

現在,西坪村的學校、衛生室、綜合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已改建完畢,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自來水入戶率、村社道路硬化率達到100%。

過去,西坪村的村民對教育重視不夠,很多正值學齡的青少年早早輟學外出打工。對於這種現象,馬天龍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在他看來,越是貧困,越要下好教育先手棋。為此,馬天龍和村「兩委」幹部去學生家裡苦口婆心地做動員工作。馬天龍說:「我們把『控輟保學』作為一項為民服務的頭等大事,常抓不懈,保障每一個學齡兒童有學上,能夠接受義務教育。」

在注重增加群眾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馬天龍還不忘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他常常教育引導村民,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集體觀念,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確保信訪、上訪案件「零」發生。

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建言

馬天龍說,因為一直在農村工作,所以他的建議常聚焦在農村發展上。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馬天龍提交了一件關於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議。

當前,許多地方組織農民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發展現代農業。但一些地方也存在不顧客觀條件和農民意願,搞「一刀切」等現象。農民只有對承包土地的使用經營享有足夠的自主性,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保護。

馬天龍建議,一是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定期定點技術培訓、建立專業諮詢平臺,提高農戶的專業水平。培養農戶的市場意識和經營意識,通過科學有效的指導,彌補其經營能力欠缺和市場敏感性差等不足。

二是發展專業合作社等聯合組織,提升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助力農戶升級為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要把立足點放到農戶身上,鼓勵有長期、穩定務農意願的農戶,穩步擴大經營規模,逐步培養成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專業大戶或家庭農場。

三是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走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子。通過平整土地、建設農業道路,地處偏僻的村子和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此外,通過推動土地兩權抵押,盤活農村固定資產,健全農戶信用信息徵集和評價體系,探索完善無抵押、無擔保的農戶小額信貸,為農戶經營生產提供金融支持,確保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好了,就能通過發展產業來鞏固脫貧成果,把鄉村建設得更好,把外地的遊客帶進來,把當地的農業產業做大做強。」馬天龍說。

來源:中國人大網

記者:王萍

編輯:成鑫

編審:張雙山

監製:羅蔚

相關焦點

  • 脫貧路上最美笑臉丨鼎城劉光平:坎坷路上不言棄 脫貧路上果飄香
    2016年,經朋友介紹,劉光平開始試水種植葡萄。一畝葡萄,收入達2萬多元,加上之前的4畝特棗、4畝橘子、2畝蜜柚和季節蔬菜,劉光平當年的毛收入達5萬元,2017年,劉光平順利脫貧。人生不言棄2018年,劉光平家的小平房垮的垮,爛的爛,經過危房改造後,小平房煥然一新,劉光平將屋子打掃得乾淨利索,屋前種上一排綠植。
  • 宜都:點亮脫貧路上的「燈塔」
    陸城街道尾筆村六組村民張家新感慨地說,「現在經過治理,人情少了,節約的錢用來發展生產,還能『錢生錢』。」張家新所說的「人情」曾是農村的一大「頑疾」。過去,宜都農村「人情風」盛行,做壽的、升學的、搬家的……過客宴請花樣百出,屢禁不絕,村民不堪重負,「人情風」成為脫貧路上的「絆腳石」。掃除「絆腳石」,才能「一身輕」。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以實幹託起信心近年來,城古社區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兩姐妹注重激發群眾的發展動力,記錄各項幫扶措施和落實情況,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 脫貧路上政協情深!
    編者按8月6日,人民政協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文章《脫貧路上政協情深——山東政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工作記事》,對山東政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進行報導,現予轉發。脫貧路上政協情深——山東政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工作記事記者 張文敬 通訊員 高曉東2020-08-06期 01版盛夏時節,山東省政協圍繞「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 脫貧路上最美笑臉⑤丨石門李群芳:山臻出大山 百姓幸福來
    ,扶貧路上最美風景就是脫貧群眾的一張張笑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進一步豐富和展示常德脫貧攻堅的奮鬥成果,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立自強、不甘貧困、脫貧致富的意識,展現貧困群眾積極向上、脫貧光榮的精神風貌,紅網常德站從11月份開始,將推出「脫貧路上最美笑臉」系列報導,用貧困群眾發自內心的笑容、文字、視頻講述他們的故事。
  • 【脫貧路上看開魯】縣滴灌帶協會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路上看開魯】縣滴灌帶協會助力脫貧攻堅 2020-04-3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致敬脫貧攻堅最美奮鬥者
    ……鄉親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這是你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道路上最好的禮物他們的行動,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最美的詮釋他們,是奔跑在這條路上最可愛的人!向脫貧攻堅路上最美奮鬥者致敬!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安市歷年扶貧工作考核中,西安經開區均位列各開發區前列,22名優秀駐村聯戶幹部受到省、市、縣各級表彰,10名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得到提拔使用。見真章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是誓言,也是行動。
  • 【人大40年深情回眸】脫貧路上競相爭豔 「三朵金花」花開橋南
    在脫貧攻堅路上,三人各展其能,又精心合作,展現了人大代表為民辦事的風採,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三朵金花」。地處秦嶺北麓的橋南鎮,是渭南臨渭區脫貧攻堅重點地區。草編合作社裡,20多名農村婦女們正在編織形態各異的工藝品。50多歲的殘疾人康會娃,在這兒做草編領班月收入1800元左右,加上其他收入,去年她脫了貧。
  • 脫貧攻堅路上的「三朵花」
    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種下實踐之花。剛去報導第一天就得知自己所掛的是鎮裡的貧困村,路程最遠,有「九曲十八彎」之稱。作為本鎮人,知曉方言,又有部隊經驗,以為扶貧工作很簡單,然而剛下村,工作便給了自己一個「下馬威」。
  • 王益區舉行脫貧攻堅最美人物頒獎典禮
    有請最美脫貧勵志模範顏小寧、郭小卒……」10月10日下午,王益區脫貧攻堅最美人物頒獎典禮現場掌聲陣陣,脫貧勵志模範顏小寧、郭小卒等36人獲評王益區脫貧攻堅「最美人物」榮譽,觀眾們頻頻為他們點讚,伴隨催人奮進的歌舞、勵志感人的小品、歡快活潑的音樂快板等節目,氣氛十分熱鬧。
  • 河南汝州市夏店鎮夏西村表彰「最美脫貧戶」和「最美扶貧幹部」
    6月30日上午,在河南省汝州市夏店鎮夏西村黨群服務中心,參加該村的脫貧攻堅表彰會後,「最美脫貧戶」李書正高興地說,「2015年以來,俺家享受黨的扶貧好政策和各種幫扶50多項,直接和間接的好處一口氣都說不完。」
  • 巾幗脫貧故事匯 | 魏金華: 故事裡的小黃花,脫貧路上「致富花」
    巾幗脫貧故事匯 | 魏金華: 故事裡的小黃花,脫貧路上「致富花」 2020-07-14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感想談】聚焦脫貧攻堅後的河南村
    截止到2020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215 戶已全部脫貧,均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要求,全村經濟逢勃發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時境變遷,最後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勝利,令人感慨萬千。,在發展經濟和產業的同時,加快交通設施、危房改造、路面硬化、儲水池、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完成各項脫貧攻堅指標。
  •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2019-07-19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在最窮的地方造最美的風景——南丹縣脫貧攻堅觀察
    原標題:在最窮的地方造最美的風景 ——南丹縣脫貧攻堅觀察 南丹縣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是白褲瑤聚居區。全縣今年要完成35個村2.4366萬人脫貧摘帽,其中裡湖、八圩兩個民族鄉佔80%以上,貧困面之廣、程度之深,全區少有。 按常規思路,最貧窮的地方,扶貧規劃相對較低。但南丹打破常規,敢想敢幹,要把白褲瑤聚居區建成旅遊扶貧示範區。
  • 脫貧夢·普洱情——雲南省普洱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完善產業鏈條,用產業念好「發家致富經」,唱響「脫貧攻堅歌」,託起「小康夢」。據了解,普洱市面對脫貧攻堅的巨大壓力,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和扶貧成效,堅定推進綠色發展。
  • 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申紀蘭——「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
    她心中牽掛著西溝村159戶396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老嬸子,俺們家的日子有了起色,都是託你的福!」村民李起花緊緊攥著申紀蘭的手。今年62歲的李起花患有心臟病,老伴前段時間又摔斷了腿。申紀蘭聽說後,和村委委員去看望,幫她在村裡找了份保潔員的活兒,還推薦她兒子當村裡的公益林管護員。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位於武陵山區的仙女山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
  • 合陽縣路井鎮:脫貧路上最美的她
    「人常說『女人能頂半邊天』,自從丈夫出事後,我家的天不但要頂起來,還要頂好」,這是合陽縣路井鎮孟莊社區村民李鳳仙做人做事的座右銘,十餘年間,不但掛在李鳳仙的嘴上,更深深地刻在了李鳳仙的腦海中,無時無刻都鞭策著她昂首挺胸奮進在脫貧的路上。
  • 【最美家庭】任新芳家庭:夫妻同心 傳承技藝助脫貧
    【最美家庭】任新芳家庭:夫妻同心 傳承技藝助脫貧 2020-05-01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