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最美笑臉丨鼎城劉光平:坎坷路上不言棄 脫貧路上果飄香

2020-12-22 騰訊網

劉光平種的柚子今年已經大獲豐收,他說「我的柚子又大又好」

劉光平介紹,這裡以後還要搭高架棚,都是自己親手搭

劉光平的果園,果樹品種繁多

劉光平的龍蝦養殖塘

金秋十月,陽光恬靜,秋風輕柔,常德市鼎城區石公橋鎮覃家崗村,一望無垠的稻田翻著金浪,橘園裡的橘子飄著橘香,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57歲的劉光平,也迎來了自己的「收穫季」。

終有疾風起

見到劉光平時,他剛從地裡施完有機肥回來,短筒雨靴,綠色短袖,黑色褲子沾滿泥土,皮膚黝黑,笑意盈盈,雖然消瘦,但卻精神矍鑠,「停不下來,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

而幾年前,一樁樁突發變故壓得這個莊稼漢喘不過氣來。

2014年,大兒子讀大學,小女兒上高中,「孩子們的學費像兩座大山」,劉光平和妻子一起種植棉花、蔬菜、水果,賣到市場上,一年忙下來,收入1萬多,杯水車薪。劉光平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也是這一年,劉光平的母親突然去世,留下了癱瘓多年的弟弟。「弟弟體貼我困難,什麼事都不要我幫忙,硬是缺什麼才跟我說」。說起弟弟,這個樸實剛毅的莊稼漢子淚眼閃爍。

然而,命運沒有給劉光平喘息的機會,2015年,劉光平的妻子突發疾病,不治身亡,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庭更加舉步維艱。

2016年,經朋友介紹,劉光平開始試水種植葡萄。一畝葡萄,收入達2萬多元,加上之前的4畝特棗、4畝橘子、2畝蜜柚和季節蔬菜,劉光平當年的毛收入達5萬元,2017年,劉光平順利脫貧。

人生不言棄

2018年,劉光平家的小平房垮的垮,爛的爛,經過危房改造後,小平房煥然一新,劉光平將屋子打掃得乾淨利索,屋前種上一排綠植。

日子都在向好發展,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8年的一場冰災又將他「打回原形」。「柚子、橘子、特棗樹都凍死了,損失了2萬多。」

脫貧是眼前之急,致富才是長期目標。如果僅僅停留在傳統的種植水稻、蔬菜、水果上,自己離脫貧致富還有一段距離,劉光平決定種本地「不常見的、熱銷的」特色產品。

依靠政府提供的小額免息貸款,加上自己攢的積蓄,兒女的資助,2019年下半年,劉光平整裝再出發,開啟特色種植之路。

改良新品種,學習種植技術,大半年裡,他跑了湖北、河南、福建、香港、澳門等多個地區進行品種調研和經驗考察,成功學習並種植了鼎城蜜柚、成都枇杷、大荔冬棗、新疆沙漠瓜、日本陽光玫瑰葡萄、蟠桃等50多個特色水果品種,還種植了非洲茉莉花、烏梅樹等觀賞性樹木。不僅如此,他還承包了2畝原生態魚塘、6畝龍蝦養殖塘、14畝果園、30畝菜園。

「陽光玫瑰5—6畝,黃桃4—5畝,泰國紅柚、葡萄紅柚2—3畝,枇杷樹20多棵,獼猴桃20多棵,桑葚樹10多棵……「一年四季都有新鮮水果吃」,「都是好品種」,說起自己的水果,劉光平「如數家珍」。

10月16日—18日,鼎城舉行全國扶貧日主題活動,在消費扶貧展銷會上,劉光平賣了80件陽光玫瑰,每件200元,收入16000元。

10月16日,2020年常德市「最美扶貧人物」「自立自強示範戶」表彰暨脫貧攻堅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舉行,劉光平被評為常德市「自立自強示範戶」。

對於未來,劉光平信心滿滿,他計劃修建一個生態農莊,來遊玩的人可以在他家釣釣魚和龍蝦,採摘採摘水果,他還想為有需要的貧困戶和殘疾人,提供技術和果苗,帶領大家一起發家致富。

無數個「劉光平」動人心弦的脫貧故事,已經鐫刻在鼎城脫貧攻堅大地上,作為農業大區、人口大區的鼎城區,全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068戶43115人,今年將實現全部穩定脫貧。

記者手記:採訪劉光平的過程中,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確實他也是這樣做的。

採訪當天是霜降前後,天氣漸寒,劉光平穿著短袖顯得不合時宜,他笑著解釋,天天在地裡忙,也不覺得冷,穿短袖都出汗。

儘管命運一次又一次捉弄他,但「打不倒你的只會讓你變得更強」,坎坷路上「不怨不棄不餒」,脫貧路上「不等不靠不要」,致富路就會越走越寬越廣越順。

來源:紅網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陳妍

一審:魏峰 二審:李來瑜 終審:彭美君

相關焦點

  • 脫貧路上最美笑臉⑤丨石門李群芳:山臻出大山 百姓幸福來
    ,扶貧路上最美風景就是脫貧群眾的一張張笑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進一步豐富和展示常德脫貧攻堅的奮鬥成果,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立自強、不甘貧困、脫貧致富的意識,展現貧困群眾積極向上、脫貧光榮的精神風貌,紅網常德站從11月份開始,將推出「脫貧路上最美笑臉」系列報導,用貧困群眾發自內心的笑容、文字、視頻講述他們的故事。
  • 宜都:點亮脫貧路上的「燈塔」
    過去,宜都農村「人情風」盛行,做壽的、升學的、搬家的……過客宴請花樣百出,屢禁不絕,村民不堪重負,「人情風」成為脫貧路上的「絆腳石」。掃除「絆腳石」,才能「一身輕」。打贏脫貧攻堅戰,治理「人情風」勢在必行,風清氣正才能凝聚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路上政協情深!
    編者按8月6日,人民政協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文章《脫貧路上政協情深——山東政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工作記事》,對山東政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進行報導,現予轉發。脫貧路上政協情深——山東政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工作記事記者 張文敬 通訊員 高曉東2020-08-06期 01版盛夏時節,山東省政協圍繞「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 脫貧攻堅路上的「三朵花」
    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種下實踐之花。剛去報導第一天就得知自己所掛的是鎮裡的貧困村,路程最遠,有「九曲十八彎」之稱。作為本鎮人,知曉方言,又有部隊經驗,以為扶貧工作很簡單,然而剛下村,工作便給了自己一個「下馬威」。
  • 湖北長陽:木瓜成脫貧路上「黃金果」
    木瓜成為長陽縣脫貧路上的「黃金果」黃善君攝2000年國家啟動首輪退耕還林項目,長陽利用退耕還林工程機遇,以建設第一木瓜品牌為主線與助力精準脫貧相連接,著力「藥用皺皮木瓜」產業建設。通過20年持久發展,長陽榔坪鎮在318國道沿線打造出了5萬畝高規格木瓜綠色經濟產業帶,並把長陽木瓜發展成了「面積大、效益高、銷路暢、前景好」的「資丘皺皮木瓜」品牌,成為了湖北省林業產業扶貧樣板。
  • 妥金龍:脫貧路上的「孺子牛」
    脫貧路上的「孺子牛」 ——記全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妥金龍時值深秋,走進康樂縣白王鄉扶貧站他熱心群眾、主動作為,把大部分時間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扶貧工作中,走遍白王鄉各個村落,經常到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研究幫扶對策,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在平凡的崗位上,幹著不平凡的工作。
  •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2019-07-19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永豐:脫貧路上的領頭雁(圖)
    心懷夢想,千磨萬擊還堅毅  胡懷松的創業路是坎坷的。高考落榜後,他嘗試過很多職業……但艱辛的付出,沒讓他擺脫過貧困的糾纏。後來,他看上了家鄉成片的荒地和蒼蒼莽莽的荒山。1997年7月,他貸款12萬元,租賃村裡荒山120餘畝,毅然投身到了種養業的行列。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家戶的生產生活怎樣、有幾個勞動力、主要收入來源是什麼、兩不愁三保障能否達標……倆人的扶貧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每戶的基本情況、下一步計劃和相應的措施。她們冒酷暑入戶調研,掌握村基礎設施、政策兜底、發展生產能力等情況,因戶因人制定幫扶措施。她們事事不甘落後,白天入戶與在家老人交流,晚上與務工回家的年輕人探討,利用碎片時間整理資料臺帳、總結經驗、提速整改。
  • 合陽縣路井鎮:脫貧路上最美的她
    「人常說『女人能頂半邊天』,自從丈夫出事後,我家的天不但要頂起來,還要頂好」,這是合陽縣路井鎮孟莊社區村民李鳳仙做人做事的座右銘,十餘年間,不但掛在李鳳仙的嘴上,更深深地刻在了李鳳仙的腦海中,無時無刻都鞭策著她昂首挺胸奮進在脫貧的路上。
  • 【脫貧路上看開魯】縣滴灌帶協會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路上看開魯】縣滴灌帶協會助力脫貧攻堅 2020-04-30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脫貧路上的最美代表風採】馬天龍:念好脫貧「發展經」
    核心提示:走進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莊窠集鎮西坪村,只見平坦寬闊的通村通組路伸向家家戶戶,修建一新的村民住宅樓拔地而起,養牛戶在牛棚裡餵牛吃飼料,扶貧車間的女工正忙著趕製服裝……全國人大代表、西坪村黨支部書記馬天龍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帶領村民們念好脫貧路上的「發展經」,讓村民們過上了紅火日子!
  • 望江縣涼泉鄉:脫貧攻堅路上種下「三朵花」
    脫貧攻堅已經進入「計天」甚至「讀秒」的決戰時刻,滴滴答答的倒計時,涼泉鄉幹群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了「三朵花」。  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了一朵實踐的花。
  • 四川天全縣:脫貧攻堅路上續寫「新長徵」故事
    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徵」路上,天全縣發揚長徵精神,依託紅色旅遊資源,發展全域旅遊,交出了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截至2020年,天全縣3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375戶11018名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貧困戶存量實現「雙歸零」。
  • 不讓一個殘疾人在脫貧路上掉隊
    安康市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動員推進大會不久前召開。會上,安康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趙璟就《關於脫貧成果鞏固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作了說明。   她表示,安康貧困殘疾人不僅體量大,而且一戶多殘、以老養殘現象大量存在,如果簡單地一兜了之,即使脫了貧也解不了困。
  • 我在脫貧路上苦與樂
    曾記得中秋節時,去看望生病的老大爺,大爺把家中的蘋果、橘子、花生……擺滿桌子;曾記得感冒住在班老弟家,端來的那一碗熱氣騰騰的薑湯和溫暖的囑託;曾記得那是一個下雨天,我們的車子陷進泥溝,組裡十幾個老人給我們抬車的情景……扶貧路上,脫貧攻堅,既是艱巨的任務,又是我們的情感責任,無論苦樂,都是幸福,也一定能在今年收官之年交上我們的滿意答卷。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廣西龍州:脫貧攻堅永遠在路上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廣西龍州:脫貧攻堅永遠在路上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26日 10:59 A-A+   2015年以來,龍州縣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苦幹實幹,龍州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成果顯著。
  • ...在脫貧採訪的路上——追記舟曲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文燕 王彥輝...
    原標題:他們,永遠留在脫貧採訪的路上——追記舟曲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文燕 王彥輝 閔江偉 當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電視裡;當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和我的新聞在路上。」可是,這一次他們年輕的生命,在歸來的路上永遠回不來了……記者 李建舟 張繼元2019年10月7日,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三位新聞工作者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他們在完成曲告納鎮脫貧攻堅新聞採訪後,返回途中所乘坐的車在隴南市兩水鎮不慎墜江,三人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