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首屆楷書作品展上,河南鞏義書法家張平均以小楷冊頁入展。張平均是一位很有創作實力的書法家,他不僅在楷書展入展,還曾獲得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最高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在國家級書法大賽中獲獎、入展30餘次。
張平均在首屆楷書展上的獲獎作品,是一件冊頁。對於這件作品的創作思考,以及對當下書法展覽如何製作形式,他在創作手記中寫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他的創作手記,大家或許會在他的話語中,得到點滴啟示。
有意於佳亦為佳
——全國首屆楷書作品展入展作品創作記
■張平均
創作環境:辦公室
筆:狼毫
墨:一得閣加水
紙:泥銀
硯:菸灰缸
作品尺寸:35cm×25cm/頁
平常的展覽投稿,總是在展覽截稿的前幾日,才推開俗務閉門不出,倒騰出一兩件所謂的作品來。因為平時總是心有旁騖,沒有創作的衝動與激情。
也許是機械專業畢業使然,我喜歡先設計好一兩種形式,打好界格,做好必要的拼接,內容最好是越生越好,比較有新鮮感,不會滑過去,不易出錯,然後一揮而就。
我不喜歡將一件作品琢磨一兩個月,那樣美則美矣,卻有太多人工雕琢之痕跡,遠不如那種原生態的作品生動有趣。至於作品的「做品」問題,我沒有太糾結。有人喜歡素麵朝天,有人不施妝就沒勇氣出門。妝淺也好、妝濃也罷,相宜就好,入時為佳。
當下作書,回歸不到古人那種自然書寫的狀態,也沒有那種氛圍,我們只能「做」。從內容到形式到書寫,你在「做」,他在「做」,我們都在「做」,不管怎麼「做」,自然最好,了無痕跡最好,別令人反胃就行。
我參加二屆冊頁展的作品是急就章,一天寫出來的。在白宣上暢意書寫,糅以行意,行筆頗快,更沒刻意去設計形式,不事修飾,隨心所欲,可謂素麵朝天。
此次展覽,雖然投的還是冊頁,但從形式到字體都著意裝扮了一番。我選用泥銀信箋,裁去了三分之一,然後將其粘貼於粉彩紙上,每頁設計一種格式,有即興發揮的成分。因為字小,寫得又綿密,每頁都有留白,或多或少,以求疏朗有致。
章法上仍採取縱有行,橫無列,這樣寫起來更自由更率意,且由於左右筆畫之避讓,時出異趣。墨色上注意了濃淡之變化,因為在泥銀紙上書寫,易現細膩筆觸,我放慢了書寫速度,少見行意,卻偶有墓誌之況味,逸而不媚,雅而不俗。展卷視之,絲毫不覺枯燥乏味,徜徉其間,遊目騁懷,意猶未盡。
以吾之天生愚鈍之資,自是難入「無意於佳乃佳」之境,姑且做個有意之人,有意於佳始佳,亦無不可。
編輯思考:
張平均的創作手記很平實,也很真實,從中想到下面幾個問題:
1、讀罷此文,直覺文如其人,觀其字,更是字如其人。一句話,直言直語,就是讓人暢快、舒服。
2、作者寫完作品,「徜徉其間,遊目騁懷,意猶未盡」,可以肯定的是,作品首先感動了自己。習書本應如此,但眾多作者為了能夠入展,極盡做作之能事,不知這樣製作出的作品是否能讓自身感動?無「情」何談其「義」?
3、其實在古人那裡,書法究竟是「無意於佳」還是「有意始佳」早已不是一個問題,不然何來「欲書先散懷抱」之說?讀者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