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為夢中的小王子建了一座「安靜之家」

2020-12-17 鳳凰網讀書

「在我們的一生裡,常會出現某些閃爍有若純金一般的時刻。如果,如果我們能夠將時間久駐留在那一霎間將它凝凍起來,這個世界必然有如天堂。

如果那曾是一場美麗的旅程,回想起來時,總有一絲悵然和不舍。那種滋味,永遠交織著相聚時的歡悅和分離時的疼痛。這些美和疼,是內心最深沉的一部分。也因為有了它們,方才成就了我的生命。」


三毛與丁松青

晚會之後的第二天,是個冷冷的冬日,三毛和我走到清泉河邊,然後我們過了吊橋到村子另一邊去。幾個年輕朋友和我們一道。

就在那兒,隔著河正對教堂的地方,三毛找到了她的夢中之家。一棟又老又破的紅磚房子,好幾年沒人住了。但景觀真是沒話說--就蓋在俯視整個河谷的懸崖上。

三毛在房子裡來回踱著,好像對屋頂的破洞,傾頹的牆壁和滿地的垃圾視若無睹。她覺得這裡太美了,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她打算如何整修這房子,來變成她的夢中之家。當然,這是個幻想,也許是好玩的遊戲--不過我也樂於參與。

三毛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小王子》。書中她最喜歡的部分是狐狸每天在同一個時間來看小王子,直到他們成為朋友,所以她在信中提到的夢中之家,也是給小王子等待朋友——那隻狐狸——的地方。

三毛談到她多麼想修復這棟房子,並想拿出一點錢來讓我們動工。接下來的幾個禮拜,一群年輕人就照著她的藍圖來施工。同時,我也收到了這些信:

關於那座小紅磚屋,小王子昨晚告訴我,等他回來探望飛行員的時候,他很樂意自己住在那裡,到時他可能會帶著他的玫瑰,他一生唯一擁有的那朵玫瑰。在那裡,那座紅磚屋的門有時可以打開來,因為狐狸也許會「準時」在下午四點去拜訪他。請將這座屋子留給小王子,而非給作家、學生、神父或修女,也別留給鼓或吉他……畢竟那些人有你的教堂可去。小王子幾乎是哭著對我說的,他說他沒辦法再回到撒哈拉了,但是他需要一個地方,在那裡,他的星星就在他的頭頂上,在那裡,他可以沒有鄉愁,好好休息。請將那裡命名為「安靜之家」,那裡有平和,有隻有大自然才能賦予的寧靜,而且絕不會有寂寞。Barry,小王子是我們的朋友,留給他吧!等待他吧!你怎麼知道他不會從一顆叫做加州的星星再次回來呢?

啊……夢啊……

如果要在安靜或平安之家間選擇,就請取名為安靜吧!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旗語」……啊……我不會再對這座屋子多做著墨了。只是,如果這座屋子的屋頂很高,我會很想在裡面建一間閣樓。如果有很多狐狸來拜訪小王子,它們可以睡在榻榻米上,小王子便自己睡在樓上。對某些人,像對丁神父,對三毛,或對小王子來說,獨處永遠是最重要的時刻。請再等等我,Barry,等我回到清泉,讓我看看那座屋子。我想請你將屋子的一個角落留給我,也許我可以在那裡擺些書。請將他人與我隔開吧!看在我比你早發現那座屋子的份上,就讓我的角落只屬於我吧!你看,我們要為一個角落打起架來了。拜託,拜託給我一個角落,只要一個角落就好……我想要一個角落,劃一個角落給我吧!請劃一個角落給我……

……

告訴清泉的人,我愛他們。希望李伯伯身體好一點了,我很愛他。我最愛的是他。

這封信裡,三毛並附上了她畫的清泉地圖:


Barry,雖然我還沒看過清泉那座紅色夢屋裡面的樣子,但我卻是時時刻刻想著它的。你那棟新房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了,如果可以進去參觀我會非常高興的。你覺得……啊……我為什麼開始談起我還沒見過的事物呢?這次我回去,我想至少我可以帶些毯子、盤子,再帶個中國鍋去你的新家給你,再帶些書……我一想到這些那些,就覺得好歡喜。啊……我真是愛做夢。

三毛在五月時回臺灣,但沒留多久,她還要再去美國——這次是為了動癌症手術。


小紅磚房的臺階路

走前,我們在臺北碰了次面,又談到房子的事。那時她做了個決定,房子是大家的,不是她一個人的。為此,她寫了那篇有名的文章登在報上,歡迎大家到她的小屋去玩——從此使我們的電話響個不停。後來,我接到了這封信:

我寫了篇關於我如何遇見清泉夢屋的文章,下一個星期就會刊在最大報《聯合報》上。請你哥哥寄一份給你吧!到時也許我已經離開了。

……

我親愛的弟弟,你知道每一個人都要懷抱夢想。如果沒有夢想,他們只是為活而活罷了,但我不是,我熱愛這種愛、夢想、體諒、平和,我一生都會在心中保有著夢想,它能鼓勵我,安撫我。雖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不會時常與你相見,但分離又算什麼?什麼都不是。

你那晚離開後,我在空蕩蕩的臺北街頭開著車到處走,直到天都亮了,我才回家,坐下,開始寫作,在五個小時裡我寫下了七千個字。我卻並沒有寫下我的感覺,我只知道我得到那座夢屋了。文末,我寫下了你的電話,要青年朋友們去住我的房子,而你會幫助他們。那篇文章是關於一座屋子,一個夢……

能和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是如此美好。沒有辦法擁有我的屋子當然令我難過,但我的靈魂之愛不會是自私的。我給予人們我的屋子、我的心、我的夢、我的記憶、我的生命,日復一日,只增不減,這讓我感到非常非常歡喜和富足。我想,沒幾個人能懂得我有多快樂,但你一定懂。

……Barry,上天也是很頑皮的,祂就像個孩子一樣,祂還是我的摯友,我的天父。和祂玩這個遊戲給我好多樂趣,我相信祂也樂在其中。

天主給我的另一個禮物就是清泉,Barry,你可能不知道我開始愛起那裡的青年朋友了,我深愛他們,清泉現在像是我的家鄉,我的人民。Barry,謝謝你給我一個家,一個我一直在找尋的家。

昨晚我讀了一篇文章是在講愛的,有句話說:「愛我少一點,但愛我久一點。」我對清泉的愛,野心不是大的,但會是長久的,等到我們都逝去的那天,我還是能聽見那首歌唱著:「好久以前有個女孩愛過我們的清泉,我們相信她在遠方仍愛著清泉……」

……

今天我將自己的頭髮弄成這樣……

三毛的癌症在美國切除了,並在那兒待了段長時間療養。這段日子她過得艱難,不想見任何人。她在那兒的來信很悲哀--以致我不忍把它們刊出。

大約過了一年,三毛的心境變好了些,我接到她一封從華盛頓州寄來的信:

當我想到你,和清泉,便想到《小王子》裡一段話:「這是給我的,世界上最可愛,也最哀傷的一處風景。我把它畫了一次又一次來加深自己的記憶。」清泉是一個「真實的」夢。我知道這點,但我不能碰這塊地方,就因為我的家和我的親人在那兒。當然,也因為我的心在那兒。

你一定很清楚為什麼我沒有再回清泉。為什麼我不再寫。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就因為這種深沉的愛,已經傷害我許多次。一種痛與甜蜜的憂傷。

我像個瘋子般賣力工作。如果不是這樣,對一顆走到這種地步的心靈,生活又能給予什麼安慰?工作是美好的。

我在信中附上一張近照。我想我有權利把它懸在「小紅屋」的牆上嗎?如果你肯幫我,一部分的我就會在那兒。你幫嗎?


小紅磚房

這就是「三毛的家」的起始。我們只租了那小屋三年,後來便還給原主。但在那幾年裡,上千個臺灣各地來的年輕人都待過三毛的夢中之家,享受此地年輕人的熱情為伴,鬆弛在溫柔起伏的山巒間。

本文節選自丁松青《剎那時光》,內容由版權方提供,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可以說正是因為三毛和她的愛情故事,才有了這次北非摩洛哥之行。雖說自己早已過了浪漫的年紀,但是年少時種下的那棵草,依然還吐著嫩芽。於是,心懷惴惴、風塵僕僕地走向了夢中的撒哈拉!來不及休息,女士們已是按奈不住,迫不及待請黑小夥幫忙紮起柏柏爾頭巾,從未曾想過,世俗眼中鄙夷的流浪,經過三毛的詮釋竟然變得如此的清麗脫俗和浪漫美好——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為了夢中的橄欖樹,為了夢中的撒哈拉!
  • 三毛的「夢中之家」
    如果沒有夢想,他們只是為活而活罷了,但我不是,我熱愛這種愛、夢想、體諒、平和,我一生都會在心中保有著夢想,它能鼓勵我,安撫我。雖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不會時常與你相見,但分離又算什麼?什麼都不是。  你那晚離開後,我在空蕩蕩的臺北街頭開著車到處走,直到天都亮了,我才回家,坐下,開始寫作,在五個小時裡我寫下了七千個字。
  • 三毛:沙漠怎能成為夢想開花的地方
    從1967年至1971年的數年間,旅行、遊學、戀愛、工作構成了三毛的全部生活。1971年,厭倦了漂泊的三毛回到臺灣,先是戀上一位畫家,結果發現他早有妻兒;之後又遇到一位德國教師,卻在結婚前夜新浪因心臟病發去世。三毛情感上屢受打擊,吞藥自殺未果,再次開始流浪,她這次仍然選擇了西班牙。那夢中的橄欖樹,三毛能追尋得到嗎?
  • 《我的姑姑三毛》⑧ | 走出國門,她竟淪為同學的女傭
    三毛去世後,陳天慈追隨小姑的足跡,將她走過的萬水千山重走一遍,意為「跟著小姑去流淚」。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那時,她正準備在山上建一個家,作為當地孩子聚集的場所。 建家的人走了,家卻留存下來,名為「三毛夢屋」。因為三毛喜歡這裡的寧靜,四周環境是她夢中的樣子。這裡的孩子也曾盛情邀請她留下來。 那是一間紅磚瓦房,倚石牆而建,裝著綠色鐵門,房屋本身不大,設計也樸實,和附近房子沒有多大區別,很符合三毛小隱隱於野的心境。 房屋前面有一片木頭做成的露臺,放有幾張木桌椅和鮮花。
  • 三毛作品首次走進西班牙 美女翻譯家說是三毛鼓勵了她
    三毛說,我有一個家,「有我深愛的海洋,有荒野,有大風,撒哈拉就在對岸,荷西的墳在鄰島。」這個家,就是西班牙的加納利群島。2016年的秋天,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翻譯成西班牙語後,她和Sara rovira教授又將此書翻譯了加泰隆尼亞語版;2017年的秋天,她又將三毛《夢中的橄欖樹》翻譯為西班牙語;今天的秋天,她翻譯的第三部三毛作品即將在西班牙出版。這是三毛的作品首次陸續走進西語國家。從舟山出發,三毛將西班牙的美麗故事帶給中國讀者;再次從舟山出發,董琳娜將中國的美麗故事帶來西班牙讀者。
  • 三毛的夢屋
    1946年至1960年,張學良被蔣介石幽禁於這好山好水的幽閉之地,趙四小姐以「私人秘書」之名始終陪伴在側,直至1964年,兩人才在臺北舉行簡單婚禮。三毛(1943—1991),女,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
  • 流浪一生的三毛 最令她留戀的旅行地居然是這裡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的今天,作家三毛出生在重慶。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半生流浪,更用一生追求詩和遠方。讀三毛記述旅途的文字,人們為之動容,因為其間也承載著我們對於旅行、愛情甚至於生活的某種嚮往。今天,就跟著鳳凰網旅遊一同緬懷,追隨三毛的足跡去看世界各地的風景。
  • 荷西離世後,三毛用一本書對世人說:謝謝,愛過我的你
    三毛在這繁華世間,活得瀟灑恣意的時候,無疑是她與丈夫荷西在一起的那段時光。三毛為愛痴狂時曾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為愛睏惑時曾說:「愛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那麼心酸,那麼苦痛,只要還能握住它,到死不肯放棄,到死也是甘心。」
  • 《夢裡花落知多少》,寫盡了一代奇女三毛最後的人生渴望
    「世間奇女子,三毛永遠不變」,這是1991年三毛去世時,全世界各地的讀者發出的共同心聲。我喜歡三毛,是因為她的敢愛敢恨,敢想敢幹,是因為她的至情至性,至純至真。荷西的去世對於三毛來說是一場大的災難,但是我們之所以稱她為奇女子,就是因為她從來不會抱怨生活。在《夢裡花落知多少》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荷西對三毛說,當我們兩個老到走不動的時候,就一定要穿上最乾淨的衣服,然後手牽著手閉上眼睛,躺在床上,然後說,一、二、三,我們一起走吧」,這樣的文字讀來至情至真,你很難想像,其實他們只是結婚不到六年的夫妻。
  • 三毛:為愛而生的女子,冥冥中自有定數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 流浪還有 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在《三毛傳 做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裡,張慶龍用優美的筆觸記錄了三毛的傳奇一生,細膩地為我們刻畫了這位生命終極價值的靈魂旅者的日常:桀驁不馴的性情,捕捉美好的眼睛,創造生活的靈性,對人性純真善良的信仰。作為一名深愛三毛的女性讀者,我更關注三毛的情感生活。
  • 那個叫三毛的女人 | 三毛逝世27周年
    那時荷西剛去世,三毛父母從臺灣來陪她。在山坡的路上三毛看見年邁的父母拿著一束黃花緩緩走向墓園。他們固執地一定要步行,不讓三毛用車子送。三毛就那麼怔怔地看著他們的背影——「哀傷,那麼明顯地壓垮了他們的兩肩,那麼沉重地拖住了他們的步伐。」她的心瞬時充滿一種憂傷痛心的震撼。父母為子女的操心竟是一輩子的,這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止。這篇文章看得我熱淚盈眶。
  • 三毛為什麼火?因為她是文藝青年的詩和遠方!
    三毛的文字擊中了我們。三毛原名陳懋平,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在醫院去世,年僅48歲。其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廣為流傳,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
  • 上海有一座低調的古鎮,明清建築,巷弄如迷魂陣!
    上海有一座低調的古鎮,明清建築,巷弄如迷魂陣!說到古鎮,大家就會想到江南的去江南的水鄉古鎮多到數不勝數,有西塘,周莊,烏鎮等等,其實在繁華大都市,說不定在某處也藏著一個古鎮鄉鄉湘江村在南門橋路西西西的國際範都市青浦區就有一個安靜地道的古鎮朱家角鎮景觀處在發貨到大上海,卻始終保留著明清時期的老街特色,朱家角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左肩朱家角和港中恆名家臨河而建,牽動明清建築依水而立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在撒哈拉那樣物資匱乏昂貴的地方,她用力而堅強的活著,她用一個鍋子做飯,用人家不要的棺材板去做床、桌子,垃圾堆裡找輪胎……她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裝飾起自己的小家,最後讓同事,朋友,都以為這個是一個夢境,是桃園。給荒涼的撒哈拉種上了一束花朵。
  • 淺析三毛之死:是父母在教育上犯下的三個致命錯誤造成的
    在三毛小的時候,她們家旁邊有一座孤墓,別的孩子都躲得遠遠的,而2歲的她卻去喜歡去墳墓旁邊玩泥巴,可見象她這樣特殊的孩子,父母應該意識到要進行特殊照顧的。當時臺灣沒有規定入學年齡,而在三毛5歲的時候,而她的父母卻說服學校讓她去讀書。所以跟同齡相比,三毛的年齡小很多,這是一個很致命的決定。這讓本來性格就比較孤僻的三毛,與同學們相差太遠,使得她更加孤僻了。
  • 享受大自然 不如去探尋城市中的山林之美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的古道像一本舊書,安靜地躺在南山腳下,一直懷著溫潤而古樸的情調,隱沒於繁華的樓宇裡,成為城市裡的另一種風景。歲月流失,馬幫不在,客商不來,將士歸田,古西南絲綢之路也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三毛」是三毛嗎?
    這是《荒山之夜》,三毛跟隨荷西準備去沙漠裡找化石的著裝描寫。這兩處著裝描寫都體現了「三毛」是一個很隨性的人。與此同時,三毛還通過幽默俏皮的人物對話來塑造三毛形象。如「你呢?」他又問我。這段對話展現了「三毛」是個很有情趣的妻子。除此之外,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在三毛的散文作品中,更是隨處可見。因為「我」是敘述者,並且是故事中的女主角,「三毛」的一顰一蹙,心裡所想全都落於筆尖,坦誠而真摯的內心獨白成為三毛散文的一大景觀,而且處處表現了「三毛」這一人物形象的真性情。
  • 散文:夢中的橄欖樹
    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這實在是一首很有故事的歌,因為寫它的人曾經踏遍大漠,閱盡人間,在故事裡道盡了她的人生。三毛有對滾滾紅塵的愛和痴,有蝕骨的孤獨和純真的赤子之心。她文字裡的萬水千山,奇異又活潑的異國文化,對生活的執念和對老時光的眷念,正是我們想要的。
  • 你們知道三毛對荷西說過什麼話?
    荷西經常逃課來看三毛,心裡對三毛產生感情並想與三毛結婚,後來在一天向三毛表白,說他還有四年大學和兩年兵役,六年後要娶三毛,那時候三毛對荷西說的話是非常殘忍的,「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了。」這之後荷西就沒有再來找過三毛,偶爾遇見也就互相打個招呼。回到臺灣後三毛感情遭遇不幸,她的未婚夫因為意外去世了,她又回到西班牙。然後又碰到了荷西,在七個月後他們舉辦了婚禮,從此三毛和荷西開始了他們的愛情之旅。
  • 訪三毛「夢屋」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這才在五峰鄉的青泉部落找到一塊標牌:三毛的「夢屋」朝前。  沿著山路上行,那坡有點陡,我走了十來步,便覺得兩腿沉重,雙膝酸痛,小腿繃緊,歇了一會,繼續上行,又走過一條十幾級臺階的小路,這才在一處懸崖上見到一座紅磚小屋,上有四個大字:三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