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神刊」另一面:不設編委會、不以撤稿為恥……

2021-01-11 網易新聞

最近,《自然》封面文章「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遭多位古生物學者公開質疑的事件在持續發酵中。

近日,論文通訊作者在給《財新》的回覆中說,「我同意這些專家的看法(蜥蜴不是鳥)」。同時,她表示,「已經聯繫了《自然》雜誌的編輯並將勘誤」,然而,「期刊編輯認為無需撤稿,因為畢竟科學界經常犯錯」。

爭議性論文的發表雖不罕見,但作為一本頂級「神刊」,「知錯不改」的做法似乎不太符合我們心目中對學術公器形象的想像。

七年來,我一直對《自然》雜誌進行實證驗證。這裡,就《自然》的審稿機制等問題談一下我的看法,感謝《中國科學報》記者胡珉琦的採訪整理。

引以為傲的「獨立性」

國內學者雖然都以在《自然》這樣的頂級「神刊」上發表文章為榮,但他們大多對這本雜誌缺乏足夠了解。它的審稿機制就常常被忽視。

我們理解的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刊物,通常應該設有科學家組成的編委會;發表的任何一篇論文都必須經過同行評審,且他們的審稿意見舉足輕重;而在遇到爭議稿件時,編委會才能做出決定。這樣的刊物是符合我們心目中學術公器的形象的。

但是,我們恰恰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術公器應有的辦刊原則,投射到了《自然》身上。可結果,《自然》遵循的根本不是這套規則。

《自然》的審稿規定寫得非常清楚:

雜誌沒有由高級科學家組成的編委會,也不附屬於任何學會和學術機構,它的決定是獨立做出的,不受制於任何單獨個體持有的科學或國家評定。什麼樣的論文能吸引讀者廣泛關注,由Nature的編輯,而不是審稿人做出判斷。

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自然》都以這種獨立性為榮。甚至《自然》雜誌卸任不久的主編坎貝爾在接受果殼網專訪時,還特地向中國學者強調過:

我們所做的就是發表我們認為有意義的論文。我們從不設編輯委員會,我們有同行評議人幫助我們,我們的編輯一直是選定文章和做最終決定的人。自然集團的所有期刊都這樣。因此我們比較特別。

原本,不同期刊編輯部對稿件發表與否的最終判定原則會有所不同,但像《自然》這樣,編輯部、主編擁有如此大權利的,的確可以稱之為特色。

可以看到,2019年SCI影響因子總排名前20的期刊中,《自然》及其子刊一共佔了10種,也就是說,這些頂級刊物裡至少有一半都不符合我們想像的學術公器形象。

著名「公案」:蓄意引發爭論,坦率進行報導

在《自然》雜誌150年的發展史上,編輯部對稿件「生殺大權」掌控的巔峰代表,跟一件著名的學術醜聞有關。

1988年,法國衛生與醫學研究所的著名遺傳學家 J. Benveniste 博士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震撼性的論文。研究者指出,水具有記憶功能,因此把試劑稀釋1012倍依然能發揮作用。論文發表後,不但在科學界引起轟動,大眾媒體也蜂擁而至。

據我們的考證,當時,《自然》將這篇投稿交給了三位評審人,收到的意見是一致反對。更誇張的是,《自然》的編輯們也反對將此文發在各自負責的欄目中。可時任主編馬多克斯竟然力排眾議,執意發表了該論文,甚至還不惜為它臨時開闢了一個新的欄目。

作為發表這篇論文的條件,馬多克斯要求帶隊參觀該實驗。實際上,他組建了一個科學「揭弊小組」,成員還包括了一名經常獲邀揭穿科學研究騙局的魔術師詹姆斯·蘭迪。

在該小組的監督之下,Benveniste的實驗沒有成功。這一調查結果緊接著又發表在了《自然》上。馬多克斯甚至還將Benveniste的抗議信也原原本本發了出來。可以說是他一手炮製了這一熱門事件。

直到今天,這篇文章還收錄在了《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中。坎貝爾在序言中承認,這套選集中有少數文章不僅僅是「錯誤的」,而且簡直算得上是臭名昭著。除了「水的記憶」,還有「冷核聚變」和「皮爾當人」。可他認為,將這些論文納入,有助於再現當年的科學爭論,對於揭示錯誤實驗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些稿件始終沒有被撤銷。爭議事件經過渲染,都能引起更高的關注,產生更多的討論和引用,對影響因子有非常積極的貢獻。

而且,實際上《自然》的傳統也從不以撤稿為恥。《自然》不認為其發表論文是在為研究者的結論背書,因此,就算遇到撤稿事件,雜誌也是坦然接受的。

兩棲雜誌,「神刊」捷徑

如果你對上述理念和做法不解,透過自然的辦刊宗旨,可以更好地認識。

1869年11月11日,《自然》在創刊後第2期雜誌上公開表明,除了要給學術共同體提供各種科學問題的交流平臺,還要將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的重大成果呈現給大眾。

這也是《自然》在公開場合經常強調的,它發標文章的標準,並不完全取決於這個文章本身正不正確,更重要的是看文章能否夠引起讀者的興趣。因此,編輯部完全可以把發文章的取向,傾向於那些高引的作者和那些高引的話題。

我曾經在《頂級期刊「封神」背後:影響因子超級玩家》一文中分析過,《自然》從不以「學術公器」自居,它的目標是要辦成時尚的、擁有廣大讀者的、享有學術聲譽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商業利潤的雜誌。

為此,《自然》的一大策略是兩棲辦刊,除了3個欄目刊登少量學術論文或來信,還有至少15個欄目都是非學術文本,包括消息和評論、讀者來信、觀點、書籍&藝術、書評、洞見、科幻小說等等。這些可以大大提升雜誌的傳播效果和商業價值,也使得雜誌的學術文章可以獲得更高的顯示度,從而提升引用量。

《自然》從創刊之日起就擁有這樣的「基因」。《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中介紹,《自然》的創刊者、天文學家洛克耶,願意甚至熱衷於報導科學界的新聞和雜談,也樂於引發爭論並坦率地進行報導。刊登富有爭議性文章,是《自然》的傳統。

商業有商業的遊戲規則,無關對錯,我們也無需拿純學術期刊的要求去指責它。

但是我們不能混淆商業雜誌和嚴肅學術期刊的規則,一廂情願地認為頂級期刊的規則都是在學術上無懈可擊的。這是兩回事。

「獨斷」也能有好結果

通常我們認為,嚴肅的學術期刊辦刊政策特別是審稿機制是相對公平正義的,對稿件質量把控也是嚴謹的。可事實上,隨著我們對《自然》這類雜誌研究的深入,我認為,《自然》這種「特別」的辦刊政策與學術公器的辦刊政策相比,其實各有千秋。

學術期刊嚴格執行程序正義這樣一套規則,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結果。

最明顯的是:這個刊物將會喪失它自己的特色,因為當它努力扮演學術公器時,它就代表了這個圈子裡大多數人的均值,很難偏離;其次,它會扼殺一些創新性的學術發現,因為通常審稿專家和編委會都是資深人士,這一群體的特點是想法保守,學術理念不易被動搖。

相反,《自然》編輯部的獨斷做法恰恰可以彌補這些缺點。

首先,《自然》始終帶有主編強烈的個人風格,這一點在它的歷史上有著極強的傳統。

比如,坎貝爾就毫不諱言:我最喜歡的論文,都是有關最新的發現,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第一次發現環繞其他天體的行星,還有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一種史前小型人屬佛羅勒斯人,論文都發表在《自然》上。這些都是完全出乎意料的發現,有關論文也是我最喜歡的。

《自然》首任主編在位50年,他的接班人也幹了30多年。《自然》對主編的信任,可以讓他們的風格貫穿始終,雜誌特色無可取代。

其次,它以讀者感不感興趣為標準選擇文章,更不容易扼殺創新,甚至是那些看上去離經叛道的東西。

在我們的實證研究中,有一個重要案例,也是《自然》最引以為傲的論文之一——1953年,克裡克和沃森對DNA雙螺旋結構描述的文章。

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當年的主編也是不顧編輯部反對,為避免被審稿人斃稿,決定不經同行評審就將他心目中的遺傳學重大突破發了出來。不得不承認,主編非凡的眼光和勇氣在這一歷史事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然,《自然》這麼做的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有時不可避免地會刊登一些平均線之下的,甚至是荒謬的文章,為的是讀者感興趣。

從這個角度看,兩種辦刊策略無法簡單比較優劣。但從SCI影響因子排名結果看,兩棲化的商業刊物比如《自然》《科學》《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遙遙領先,這個事實至少強烈地提示了我們,用這種方式辦刊也能成為頂級「神刊」。

正因為這些期刊有特色,能吸引人,一旦將自己帶入一個良性循環,就不愁沒有好稿件。

現實是,《自然》每周投稿約200篇,而刊用率卻只有8%,選稿標準嚴格,稿件質量當然有保障,絕大多數情況下,編輯部也不會刻意挑戰學術倫理,這也是它能取得學術共同體信任的原因。

通過這種辦刊方式實現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呢。

分析至此,我想提醒大家幾點:

▲ 我們太習慣於將我們自己對理想學術刊物的完美想像投射到西方「神刊」上去了,我們想當然地以為「神刊」一定是審稿嚴格、公正,卻不知道人家甚至可以不審稿;我們想當然地以為「神刊」一定會以自身的聲譽為它發表的文章背書,卻不知道人家將撤稿視為家常便飯。

▲ 學者以在《自然》這樣的「神刊」發表文章為榮,有其合理性。可也因為商業雜誌的目的和審稿機制,使得發表的每一篇論文未必都是最終定論。如果僅以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文章來衡量單項研究,這就危險了。

▲ 期刊的判斷標準,不應成為對學術成果以及研究人員學術成就的判斷標準。

▲ 我們該做的,就是回到同行評審的初心,在學術評價過程中,把這項嚴肅的任務交還給值得信任的學術委員會,而不是迷信那些國際「神刊」。否則,就有可能成為「水的記憶」「冷核聚變」「皮爾當人」這樣的反面教材。

參考文獻:

1.《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一卷2.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8720/

3.https://zhuanlan.zhihu.com/p/700975304. https://mp.weixin.qq.com/s/r7Zc5OFZPN_i4sJpK_NehQ

以上文章來源於科學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揭開「神刊」們背後的真面目
    比如說選稿,就需要一個專家組成的編委會,讓專家審稿,並且審稿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文章用不用。Nature不是這樣的,他們以獨斷決定發不發文章為榮。在很多場合,Nature的歷任主編都說過,他們是獨立的。這個獨立體現在哪?就是可以找專家審稿,但不聽專家的意見。審完專家說可以發表,但Nature仍然可以斃稿;專家斃了稿,Nature仍可以發。
  • 跌出SCI:《腫瘤生物學》臥薪嘗膽 Oncotarget不敢面對
    Tumor biology Tumor biology最有名的是發生在2017年的撤稿事件,2017年4月20日,Tumor biology雜誌一次性撤稿107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絕大多數都被證實同行評議造假
  • 解刊 | PLoS One開始大規模撤稿,"水刊"改邪歸正了?
    由於前些年這四本期刊有很多共性,比如說都是OA期刊,發文量大,影響因子也還可以,所以人們已經習慣把它們放一起,稱為畢業「四大神刊」。四大神刊如今僅剩Scientific Reports(下文縮寫為SR)和PLoS One,從影響因子上來看,SR還是領先PLoS One的,為什麼一些機構只禁了SR而放過PLoS One呢?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顯示,上海豐核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為臧衛東、桑運霞;濟南豐核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為臧衛東、王立山;上海翊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法定代表人即為臧衛東,監事備案為桑運霞,2015年12月24日,該公司註銷。  論文買賣「一條龍」服務  能夠提供SCI論文代投甚至代寫的公司並不少見。
  • 新畢業神刊匯總,了解一下你不知道的SCI論文期刊
    曾經,響噹噹的「四大神刊」: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因為載文量大、刊載中國學者文獻多而被中國學術江湖譽為「四大水刊」,甚至被描述成「不求創新,只求正確」,所以相對來說容易發表。
  • 神刊CPB被踢出SCI,5分左右的期刊還有哪些可以發?
    近些年來,我國研究人員在CPB上的發稿量基本都維持在50%以上,雖然版面費貴,至少在2000美金以上,但是容易接收啊,所以很多人都喜滋滋的選擇了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慌,學霸姐姐也想提醒一下正在投稿,或者被審稿中的小夥伴,最好趕緊申請撤稿,找好下一個目標吧。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生態學卷編委會擴大會議召開
    全書出版社社長助理、三版內容中心主任蔣麗君詳細介紹了《全書》的框架設計原則和設條原則。方精雲作了編撰工作動員講話,他希望各位編者高度重視、團結協作、積極推進、保質保量完成編撰工作。  與會專家在剖析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討論確定了生態學卷的整體學科框架、內容和邊界,根據分支學科設置情況產生了16位一級分支主編,並針對編撰工作中可能面臨的難點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 撤稿事件回顧
    評論文被撤稿:沒有真實,所有科學俱為謊言         在波瀾壯闊的水面投入107顆石子,將會發生什麼?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表聲明,宣布撤回旗下《腫瘤生物學》期刊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作者,撤稿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破歷史最高撤稿記錄
    6、撤稿論文的十大領域  通過對2599篇論文所屬學科進行詞頻分析,發現撤稿論文主要集中於自然科學領域,撤稿量排名前三的學科分別是物理學、基礎生命科學、生物學。學校會設定基本的崗位要求,在此基礎上學校和學院層面相互比拼,水漲船高,上不封頂。因為論文發表「壓力山大」,所以很多人為了發文章不擇手段。  在撤回的稿件中,大部分來自許多知名醫學院的附院是因為這些附院晉職稱都需要SCI 。而對於普通醫院或基層醫院來說中文的核心文章就夠了,無需偽造 SCI 論文。
  • 迷惑:6分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卻均不知情,川大今日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據悉,論文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超聲醫學科,肌骨專業組組長邱邐教授。圖片來源: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論文撤稿在科研界可以說是稀鬆平常,但是這篇論文的撤稿理由,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抄襲?剽竊?一稿多投?
  • 質疑水滴籌「公益變生意」被要求撤稿,水滴公司,不受慈善法監管
    1月5日,流傳於社交媒體的一封溝通撤稿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撤稿函中,水滴公司投訴一篇題為《水滴籌,把「公益」做成「生意」,年收入超180億》的質疑文章,稱文章內容不實,要求發布該文章的公眾號刪稿。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撤稿函提出的投訴理由中,水滴公司明確表示自身「並非慈善公益組織」,不受慈善法監管,因此「以公益的名義」的指責並不適用於自己。
  • 假的真不了,中國十大科研論文撤稿單位,上交大領銜中科院在列
    武漢大學本來想冷處理這件事,結果被饒毅和魯白創辦的《知識分子》重磅爆料李紅良教授黑歷史,從研究生到海外留學都存在多種的學術不端行為,通過修改圖片和修改實驗數據表重複發表多篇論文,因此李紅良也被網友們稱為PS高手教授,然而被施一公在政協會議上炮轟的中國科研的虛假繁榮,很多人為了發文而發文,武漢大學覺得的委屈很好理解,因為科研造假中國普及,規模龐大的武漢大學甚至沒有入選近5年被科研撤稿的十大高校科研機構中
  • 韓春雨回應撤稿論文處理結果:實驗研究有缺陷不嚴謹,回應質疑不冷靜,感到歉意並表達感謝
    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公布了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未發現主觀造假情況,撤回榮譽稱號及相關科研經費和獎勵。9 月 1 日,韓春雨通過校方對處理結果表態: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面對質疑未能冷靜對待,對此致歉。
  • Science大型撤稿報告:IEEE狂撤7000篇論文,中國兩位超級撤稿大戶...
    儘管撤回論文的數量激增,但撤回的比例在2012年之後上升速度變慢;在2015年之後比例似乎有所下降,但由於撤回通告有延遲,數字肯定是不完整的。撤稿數量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越來越多期刊的監督得到改善。總體而言,報告撤稿的期刊數量有所增加。在1997年,只有44家期刊報導撤回了一篇論文。到2016年,這個數字增長了10倍多,達到488家。
  • 撤稿網站發布撤稿數量排名 日本學者居榜首—新聞—科學網
    這一數據來自Retraction Watch網站近日的一份統計,該統計列出了迄今為止學術界的論文撤稿數量排名。 1,日本前東邦大學麻醉學者Yoshitaka Fujii,撤稿183篇(科學網博客相關報導) 2,德國前Ludwighafen醫院的首席麻醉學家Joachim Boldt,撤稿89篇(科學網相關報導) 3,中國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工程師Peter Chen,撤稿60篇(科學網相關報導
  • 2020SCI,神刊解讀,各學科Top10匯總
    但幾年看下來,四大刊已經有不小的變化。。。。。3、幾大OA神刊講解: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Medicine影響因子繼續下降,由2018年的1.870降為1.552;Scientific
  • 國外撤稿事件
    美國醫生為什麼不會被大面積撤稿         《腫瘤生物學》期刊107篇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被撤,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難住了我:「據說考核和指標的壓力,國內國外都一樣。為什麼國外作者不會被大規模撤稿呢?」           我被問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