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角度賞析魯迅小說的藝術風格,看完真的漲知識!
它們繼承了我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同時又打破了古典小說以敘述情節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稱的敘述方法,吸收了外國小說的表現方法和藝術技巧,創造出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新的小說形式。一、多姿多彩的敘述手法魯迅的小說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他的《吶喊》和《彷徨》就是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著稱的,這些作品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格式。
-
怎樣寫短篇小說?——論魯迅的小說創造
同樣情形,世間實在不曾有過《狂人日記》寫的那個狂人;日記前面的序文裡,雖有「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學研究」的話,好像魯迅先生只做了「撮錄」的功夫,其實那日記就是魯迅先生虛構的。青年魯迅我們知道,用文字記錄事實,是有實際上的需要,為的是把那事實告訴遠方或將來的人。虛構一些小說,難道也有實際上的需要嗎?小說家為什麼要不憚煩勞地寫他們的小說呢?
-
語文老師要讀點魯迅,怎樣讀?怎麼教學生讀?溫儒敏教授解讀了這些...
怎樣讀《吶喊》《彷徨》?語文教學大多是從魯迅批判、比較這個角度去分析和評價魯迅的作品,比如《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藥》等等。在老師們自己閱讀的時候,要注意魯迅這些作品,它不是完全以戰士的姿態出現的。
-
【微分享】一篇經典小說《祝福》搞定高考小說題型
變式問題:小說以「祝福」為樞紐連接人物、安排情節。這樣處理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題模式:分點概括+內容分析鑑賞 參考答案:(1)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密切聯繫。同時,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題為「祝福」就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
-
細品魯迅《祝福》:逼死祥林嫂的不是窮和二婚,而是生活的4把刀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總是網上熱議的人物形象,有人認為,祥林嫂是千千萬萬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舊社會婦女的典型,看客非但不同情她的悲慘命運,反而還要盡情嘲笑她。反對者認為:《祝福》中的祥林嫂固然可憐,但是可憐人也必有可恨之處,如果不是她反覆絮叨訴說兒子阿毛被狼吃了的事情,讓人想起來就心生厭煩,淪為笑柄。
-
重讀魯迅的《祝福》,舊社會女性是怎麼樣的?解讀祥林嫂
我們魯迅先生筆下塑造出一副萬惡年間風俗畫面,空中的雲朵好像在暗示這什麼。舊社會一年的末尾也是年末的,城市裡發生的事情不用多說,它們好比是天空中那顯眼的烏雲,像是新的一年要到來的氣象來。下面我們來說一下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她代表中國舊社會勞動婦女的形象。她祥林嫂很純樸,善良憨厚老實,任勞任怨。反應了當時勞動婦女的形象,也反應了她們地位低下的表現。
-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
紹興是文明古城,也是魯迅先生的故居,魯迅故裡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這是自己第二次去魯迅故裡,去了不知道又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故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古有王羲之、賀知章,今有周恩來、魯迅、蔡元培等等,還有一大幫以徐渭、沈文奎為首大大小小的紹興師爺。
-
他喜愛魯迅,是中國最好的日本朋友,大江健三郎的名句太有魅力!
大江健三郎對我國非常友好,曾經多次訪問中國,他是魯迅先生的鐵粉,莫言曾經稱他在某種意義上很類似於魯迅。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他的寫作生涯囊括諸多大獎,1994年更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再讀魯迅的《祝福》:沒有「邊界感」的人,最後都活成了祥林嫂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祝福》裡,虛構出來的人物。最開始讀這個小說時,我並不明白,作者為什麼用一個溫暖的標題(祝福),來寫一段悲劇的故事。也不明白,這樣一位逢人就自撕傷疤的祥林嫂,究竟是誰逼死了她?
-
魯迅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
魯迅: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答文學社問
因為唐代傳奇,是至今還有標本可見的,但現在之所謂六朝小說,我們所依據的只是從《新唐書藝文志》以至清《四庫書目》的判定,有許多種,在六朝當時,卻並不視為小說。例如《漢武故事》,《西京雜記》,《搜神記》,《續齊諧記》等,直至劉昫的《唐書經籍志》,還屬於史部起居注和雜傳類裡的。那時還相信神仙和鬼神,並不以為虛造,所以所記雖有仙凡和幽明之殊,卻都是史的一類。
-
魯迅認為自己寫得最好的小說,不是《阿Q正傳》而是這篇,為什麼
我們最熟悉的魯迅小說,大多數都集中在這幾篇:阿Q正傳、狂人日記、故鄉、祝福和孔乙己等等,但我們很多人認為寫的最好的卻集中在《阿Q正傳》這一篇小說上,什麼「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什麼「劣根性」等等觀念,魯迅都在這篇小說裡有所集中的體現,但魯迅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卻並不是這篇,如果你喜歡讀書和寫作,那我想你可以仔細的品讀這篇文章來對魯迅的美學意識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
-
魯迅《祝福》:生活中的祥林嫂,比比皆是
這麼多年,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從來沒有在心底離去,這原因大概是魯迅寫得太好,也大概是我時時提醒自己一定不能活成祥林嫂。一個人假如活成了祥林嫂,是有多麼的悲哀,除了別人的同情,剩下的沒有任何可以記憶,這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免有些太過於冷酷無情。
-
《祝福》教案
據說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年輕的老婦人在新年祝福的時候死在了冰天雪地裡。而有一個人正好見證了整樁命案的發生,於是便將他所知道的敘述了出來。那麼,這個沒有春天的年輕的老夫人到底是誰呢,在他身上到底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又是誰是這樁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這個故事的見證者又是怎樣為我們展現這個故事的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魯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體會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知識意義上的,更與人格的砥礪和培養、與精神意義的上返本開新有密切關係。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
-
孩子有「魯迅恐懼症」?語文老師這樣講,中學生才能懂魯迅
問題一:怎樣看待魯迅批判傳統的「偏激」? 魯迅曾說過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話,主張年輕人要「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很多人會感到訝異,魯迅難道不應該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嗎?為什麼要將傳統一棍子打死?會有這樣的疑惑,其實是因為我們不完全了解魯迅所處的年代,缺乏足夠的歷史感。
-
魯迅研究學者:魯迅作為一個小說家,有自卑感?
但是當時蘇聯最權威的一個批評家評論,說《城與年》是一部帶有消極的、頹廢的,甚至是有詛咒社會主義藝術形象傾向的錯誤的作品。蘇聯主流的批評家對《城與年》的判斷和魯迅的判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部小說寫的是俄國青年安德列去德國,他個人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他認識一個德國青年,這個青年帶有民粹主義傾向。
-
魯迅先生除了這三部經典小說外,還有一部被莫言、殘雪深深喜愛著
莫言、殘雪:魯迅的這部「冷門」小說寫得很好,但很多人並沒讀過。在很多人眼裡,真正的好書不僅書寫出了流暢的文字,也體現了深刻的主題,但在作家眼中,好作品不僅僅有上面這些共性,更多的則是深藏於作品中的藝術性。比如魯迅的小說。
-
64年後,這部由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入圍「坎城經典」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坎城當地時間7月15日,2020坎城電影節揭曉經典單元入圍影片,上海國際電影節組織修復和申報的影片《祝福》成功入圍,該單元共包括25部劇情片和7部紀錄片。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白楊、魏鶴齡等應邀主演了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影片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的中國社會矛盾。著名劇作家夏衍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劇本,緊扣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放大反映底層人物生活的視野,不但擴展了原著的社會信息量,也使影片的藝術結構更加嚴謹和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