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喜歡物理,還是害怕物理,背後是一個與好奇心有關的問題。教了這麼多年書,接觸這麼多學生,她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是沒有我好奇心強的」,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老師的好奇心也不強。她也理解,他們都是「刷題刷過來的」,哪有心思去好奇?因此,她想「把自己的好奇想辦法感染給別人」。
文|周取
編輯|沈時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乍看上去,快手主播「不刷題的吳姥姥」有些無釐頭。作為一位物理科普博主,她使用的道具遠遠超出了物理實驗儀器的範疇:講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時候手握的是羽毛球拍,講CSNS散裂中子源拿著的是字紙簍,講宇宙射線時舉起的是掃把,講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時候端出了一口鍋……一個個聽上去艱澀的物理名詞就這樣與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為了講清穩定平衡,「吳姥姥」用牙籤串了三個花生,擺動的花生像是在跳舞,她也隨著跳起「花生舞」來。接著,她講起穩定平衡的特點,花生為什麼不會倒。「它一隻腳也能平衡,因為它的重心是在支點的下面,所以當有一些擾動,我晃來晃去的時候,它還是能夠回到平衡位置,因為萬有引力把它往下拉,重力把它往下拉,地球把它往下拉。」這條短視頻在快手上播放量近350萬,獲得了11萬多的點讚。視頻裡,「吳姥姥」都是同一副裝扮,一副黑框眼鏡,一件百寶箱一樣的淺軍綠色馬甲——她總能從馬甲口袋裡掏出很多小玩意兒,年輕同事因此叫她「百變老人」。她總是在提問,「這是為什麼呢?」語氣永遠是耐心的,同時帶著一些激昂和振奮。問完她嘟起嘴,做出歪頭想的樣子,似乎她真的很疑惑。這些生動、深入淺出的視頻迅速受到了眾網友的關注和喜愛。「不刷題的吳姥姥」在快手上收穫了132.7萬粉絲。「我上學的時候怎麼都沒遇到過這樣的好老師」「中學物理課上有這樣的實驗該多好啊」「如果學校物理老師像這樣教課,我可能也會成為科學家了。」很多網友忍不住在評論區感嘆。吳姥姥的科普視頻讓他們發現,原來課堂上曾經令人生畏的物理也可以這麼親切、這麼好玩。
吳姥姥的快手主頁
這位最近在快手走紅、隨即紅遍全網的「吳姥姥」,現實中是同濟大學退休物理教授吳於人,今年72歲了,這已經是她搞物理科普的第16個年頭。之前,她一直都以寫書、做講座等傳統形式進行物理科普,如今,短視頻為她提供了一種新的形式——也是更能走近年輕人的形式。「宇宙射線我們誰也沒見過,但是它們嗖嗖嗖的,不斷地穿過我們的房子、衣服甚至身體。嗖,嗖,嗖……它們到底是什麼呢?它們是宇宙來客……」「吳姥姥」的語言奇妙地將日常的樸實與某種詩意和浪漫融在了一起。很多時候,這種詩意和浪漫得到了網友們熱情的回應。在「吳姥姥」走紅後的快手首秀直播裡,大家問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暗物質與反物質是什麼關係?」「不同的兩個星球,同樣的參照時間內,同一個動物的衰老速度差異過大何解?」「請問平行宇宙存在嗎?」「反粒子是不是真實存在?」一個從學校畢業很久的人,看到「吳姥姥」的視頻,開始重新追問中學時曾經困擾自己但後來一直沒有被解答的物理難題。他們給「吳姥姥」留言,問各種自己好奇的問題,永動機、電磁屏蔽效應、洛倫茲力……還有一位從事機械工作的網友,自己設計了一個裝置,發過來讓吳姥姥看行不行得通。網友們的熱情讓吳於人感受到了短視頻的能量,原來短視頻可以觸及到如此多的人,遠比課堂、講座的影響力大得多。她不在意粉絲數字,但找到了更好的物理科普的方式讓她開心,她希望向更多的人「宣傳科學」。她的家人也開心——他們欣慰的是,她辛苦地做了這麼長時間的科普,現在終於有了看得見的「成績」。老伴兒還給她寫了一首打油詩:「曾用視頻教物理,演示實驗不刷題,科學姥姥老頑童,寶物藏在馬甲裡。」吳於人把「演示」改成了「探索」,並且續寫了幾句:「回家馬甲有人洗,現成美食可充飢,姥爺承包買洗燒,幸福姥姥笑咪咪。」「突然間就變紅了,人家看起來很羨慕,可是我覺得不要這個羨慕,我就想好好地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吳於人說。她所說的「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物理科普。最開始,她不太願意拍短視頻,她覺得,這樣的事情最好讓年輕老師來。最終是李浩榮說服了她。李浩榮現在負責快手帳號「不刷題的吳姥姥」的視頻拍攝,他就知道吳於人會答應他,他了解她——只要是為了科普,哪怕出點洋相她肯定也會願意的。吳於人對科普的興趣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退休前,她在同濟大學做了近20年的演示實驗室主任。她的科普事業最初源於在同濟內部小範圍的嘗試,比如,向同濟小學借一些實驗儀器,接待同濟內部的小朋友到實驗室參觀。2007年,在她的多番努力之下,同濟建立了上海第一家面向青少年開放的物理探索實驗室。吳於人想讓大家都喜歡上物理。因為討厭死記硬背,喜歡動腦筋,讀書時,物理和數學是吳於人最喜歡的兩門課。但在做了老師之後,她發現很多同學害怕物理。「我覺得物理那麼好的一門學問,怎麼大家感覺沒我這麼深呢?」她為此感到很遺憾。「好玩的東西還得要給人家分享,你一個人偷偷玩不好玩。同學多一點,大家開心了,那我更開心。」
吳姥姥在物理探索實驗室
吳於人喜歡別人稱她「吳姥姥」(她當初帶的很多學生後來陸續都有了孩子,他們的孩子追著叫她「姥姥」,這個稱呼慢慢地就流傳開來),因為她覺得自己就像進大觀園的劉姥姥,對物理大觀園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物理,讓整個世界、整個自然在我面前打開。」在她眼裡,物理有趣且美。她覺得,「大自然很美,描述大自然基本規律的學科肯定就是美的」,「比如麥克斯韋方程組,它用四個公式把整個電磁學理論基本上都概括掉了,而且那四個公式的形式非常對稱」。物理探索實驗室成立後,當時還是學生的關大勇做了副站長,到後來他創立智勇科創實踐基地,聘請吳於人做顧問,這些年,他一直是吳於人科普路上的合作夥伴。關大勇覺得吳於人和一般老師很不一樣,她是真的喜歡科學,也喜歡科普。比如走在路上,走著走著,吳於人會突然間彎腰,「我們來看這裡有彩虹,你知道什麼原理嗎?為什麼這裡有,那裡沒有?」買西瓜來吃,吳於人會先打開手機的傳感器app,敲敲西瓜,測敲西瓜聲音的頻譜——她想看看什麼樣頻譜的西瓜比較甜。是喜歡物理,還是害怕物理,背後是一個與好奇心有關的問題。教了這麼多年書,接觸這麼多學生,她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是沒有我好奇心強的」,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老師的好奇心也不強。她也理解,他們都是「刷題刷過來的」,哪有心思去好奇?因此,她想「把自己的好奇想辦法感染給別人」。「我是什麼都好奇,新的,沒見過的,現在哪怕一個吃的東西,從沒吃過,我也想去吃一下。你說這是為什麼?我就是這樣的人。」吳於人說。
近期和快手化學科普大V戴博士在直播間連線PK,又一次全新的嘗試
雖然起初在拍短視頻這件事上有些猶豫,但一旦決定要做,吳於人就拿出了做教研的勁頭。頭天討論完選題,第二天就寫好了腳本。在快手更新的《科學重器,築夢未來》系列視頻是她的主意。李浩榮本來不看好這些視頻,「好遙遠啊,又挺乏味的」,但吳於人堅持要拍。後來吳姥姥買回來大鍋,對著大鍋講,對著羽毛球拍講,對著字紙簍講,他才覺得那些枯燥、艱澀的物理知識,生動起來。快手上的反響也很好,第三個視頻就有5w多的點讚。吳於人喜歡看網友提問,同樣喜歡網友的質疑。她自己也總擔心哪個地方講得不好,讓人誤會。「其實我希望大家敢於質疑。不是權威說的就是對,所以現在網上有人給我提建議、錯誤,我都覺得特別好。」如今,呈現在網友面前的「吳姥姥」的風格來源於物理教授吳於人多年的積澱。早年在南昌大學教物理的時候,她就注重使用形象化的比喻。那時候沒什麼實驗儀器,也沒電腦,用於演示的掛圖舊了,她就自己重新畫一幅。後來到了同濟大學,同濟物理系有做演示實驗的傳統,有一個大大的演示實驗室,對她來說更是如魚得水。實驗室主任工作內容繁雜,且有很多服務型的工作,比如要給上課的老師準備上課用到的實驗儀器,調試好,送到教室去。因此很多老師不願意做,但當領導問到吳於人時,她一口答應下來。她覺得自己以前「光是嘴巴講講、黑板寫寫」,她對實驗室裡的一切感到「特別新奇」,當老師也沒法「亂翻」實驗室裡的器材,現在好了,「你讓我當主任了,我可以隨便去折騰了」,「我說我真高興呢,這更好玩啊」。「好玩」是吳於人在採訪中說得最多的詞之一。她的實驗室好玩;路上見到人家牽著小孩,好玩;老伴兒給她寫的打油詩好玩;在農村小學教書的經歷好玩……還有她的父親,也是「特別好玩」的人。吳於人的父親是中國第一代航天人,雖然每周與孩子只有一天的相處時間,但是他總會和他們玩在一起。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充滿笑聲。去公園玩,父親會趁他們不注意躲在樹後面,「我們就找他,爸爸呢,爸爸呢」;或是拉著他們的手,走到電線桿或樹旁邊時,他特意走到另一邊,出個洋相,逗他們笑。當初建議她學物理的也是父親。後來她常常被問起女性學物理這件事,儘管她上學時班上的女生的確很少(南昌大學物理師資班,40多個人,女生就三個),但她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很少感覺到性別因素的阻礙。當年去井岡山教育學校學習前,她向公社領導申請把專業從中文換成物理時,對方說,「女孩子怎麼不讀中文讀物理?」她就笑笑。她認為,男生和女生在科學表現上的差異更多地是因為社會觀念放大了性別差別,很多女孩「從小就被定位於你適合幹什麼」。「吳姥姥」短視頻中看上去無釐頭的風格也早已有之。以往上課時,明明有正規的駐波實驗儀器,吳於人會用橡皮筋綁馬達來演示駐波。這還不夠,她攢了很多口罩,把掛耳朵的帶子剪下來,做駐波實驗儀器。「這個我反對的,我說何必呢,橡皮筋又不是什麼難事。她就偏小兒科偏到這個程度。」同濟大學老同事陸汝傑說。現在他是吳於人的科普夥伴,經常作為「吳姥姥」的助手出現在快手視頻裡。不止陸汝傑一個人有這樣的評價。在同濟時,吳於人有次申報上海市演示實驗教學成果獎,有專家團隊來評審,一位專家看到有些小玩具也擺在那,嘀咕了一句,「有點小兒科」。他覺得,把小玩具放在大學課堂上怎麼行啊?對此,吳於人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讓學生有親切感,讓他們明白,家裡的東西就可以用來學習和探索物理。
吳姥姥帶學生做演示實驗
吳於人自己在生活中也是這麼對待物理的。她喜歡玩具,看到好玩的東西都要買回來,而且喜歡拆開來研究。李浩榮記得,有一次吳於人買回一個「神奇的螺絲」,是魔術裡面的道具,「我覺得大概知道裡面有磁鐵就行了,但是她不一樣,她會買兩個回來找老師把它鋸開,看裡面跟她想像那個原理是不是一樣,裡面怎麼通電的」。吳於人喜歡用「接地氣」的方式研究和講解物理,但她在生活中其實是個「糊裡糊塗」的人,老是鬧笑話。有次她跟系主任講話,旁邊來了一個人,給她一百塊錢,讓她幫忙還給某個人。她一口答應,好好好,錢往口袋一放,到了晚上,「還給誰啊?想不起來了,想再去問吧,誰給我的?也想不起來了。」後來到處問,她才算問出來。但現在回憶起這件事,當初是誰讓她還錢,最後還給了誰,她還是忘了。因為總是心不在焉,老伴兒幾乎從不讓她做家務。因為腦子裡總喜歡想著實驗、工作,偶爾做家務的她不是打碎碗就是燒糊鍋。因為經常會把背包忘記了,後來她索性買了幾十件有很多口袋的馬甲,穿了好多年。採訪中,吳於人反覆強調自己很普通——「物理也不強,教學也不強,什麼也不強」,「像這麼糊塗的一個人有什麼好寫的,電視劇(裡)的不比那好玩啊」。但她覺得自己的優點是「能堅持做」。「你特別要強調的一個就是,什麼都不強的人,但是也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情,只要你堅持,只要你能夠真誠地把自己想法感染別人就行了。」吳於人覺得自己一生非常幸運,也許正是這種經歷塑造了她樂觀、務實的性格——她不是很在意失敗和挫折,她總在想的是「下一步該怎麼辦」。「因為我覺得你要悔恨了什麼的,沒用的呀。只要你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辦,下一步怎麼彌補,或者下一步怎麼努力,那事情就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個努力是有用的。有些想法是沒用,我就不去想了,所以一般來說還比較開心。」現在,她想的是讓「全民大學物理」,她「希望讓它被大眾關注、接受和(產生)興趣」。短視頻的普及,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讓她離這個理想更近一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快手認識了「吳姥姥」,並對她介紹的物理大觀園產生了興趣。吳於人在同濟時曾經跟學生說,「以後等我退休了,就開個幼兒園,你們小孩送過來。可以教他們我想教的東西,大家一起玩科學」。「不刷題的吳姥姥」讓她的這個願望以另外一種方式更好地實現了。「吳姥姥」在快手上的視頻,構建了一個不拘泥於年齡、區域和階層的廣闊的線上校園,更多的人正在「一起玩科學」。2003年就跟著吳於人學習的學生楊連寶認為老師從那時到現在在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她可能更加側重的是教育,對物理知識的傳達,我覺得這是她的理想。物理是基礎學科,讓大家對它感興趣,對國家以後的人才培養,應該是有很大的(幫助)。」吳於人自己也說,她希望自己能搞好科普和創新教育,「為更多孩子和家庭帶來幸福,為國家的未來做出一點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吳姥姥在看孩子們的科學作品
吳於人覺得自己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在短視頻科普上,她還只是做到有趣,她覺得,還要做更多的努力,才能系統地介紹清楚物理到底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也只有這樣,才能真的做到「全民大學物理」。但至少,目前她已經影響了一些人,這既包括眾多的網友,也包括她身邊的人。起初為了讓吳於人拍短視頻的時候更有勁兒,負責視頻拍攝的李浩榮把自己6歲的兒子帶過來,讓他坐在下面聽吳於人講課。李浩榮發現,耳濡目染之下,兒子也有了變化。在外頭看到掃把,他會喊,「這不是吳老師宇宙射線的那個掃把嗎?」看到漏勺會說,「這不是法拉第籠嗎?」還有一次騎電瓶車,車沒電了,還往前滑。「腳又沒撐,你覺得這個車為什麼會自動前進啊?」「是慣性!」李浩榮聽了孩子的回答有些詫異,一想,肯定是從「吳姥姥」那裡學的。老同事陸汝傑感嘆吳於人是真的喜歡物理,也真的喜歡學生,不然她不會對著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講500米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學生吵吵鬧鬧,她有點發火,隨後又耐心哄他們。但是陸汝傑在一旁想,幹嘛用這麼大的課題去哄孩子,講重器築夢。「這就是喜歡啊。她跟你講,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物理有關係。我就到不了她這個程度。」陸汝傑說。雖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對她講的感興趣,但只要有小孩感興趣,她就很得意,會獎勵對方一朵花或者一個小玩具。有時,她看著這幾個對物理感興趣的孩子,會想像這些小孩以後就是科學家。這些未來的科學家呀,「就是我吳老師培養出來的」。
帶孩子們在直播現場
如今,「吳姥姥」的能量已不止於此,年逾古稀的她憑著一股子勁兒,推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快手短視頻的奇妙世界裡,深邃的物理大觀園,更多有著求知慾的人,都和吳於人發生了超越時空的連結與反應。
精彩故事永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