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月14日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高琛琛 張祖國)5個月大的女嬰突然哭鬧、嘔吐,還出現了血便,在黃岡當地被確診為腸套疊,雖然用傳統方法復位成功,但腸子很快再次套疊。擔心孩子二次復位又要「吃射線」,家長心急如焚。轉至武漢兒童醫院後,專家出招新技術,在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僅5分鐘便捋順腸管。1月13日寶寶出院,父母感激不已。
5個月的女寶慕慕(化名)家住黃岡市,10日晚上,她突然開始哭鬧,怎麼也哄也不好。一開始家人以為是著涼,但慕慕後半夜開始嘔吐、發燒、拉肚子。次日一早,爸爸王先生送孩子到當地醫院就診,彩超提示是急性腸套疊。在該院進行了空氣灌腸,腸管復位成功,但很快又再次套疊。醫生說,只能再次空氣灌腸,不然就得開腹手術。可夫妻倆心疼寶寶連續吃射線,更不忍心孩子開腹手術,在醫生建議下緊急轉院到武漢兒童醫院。
該院普外科一病區醫生李歡接診後,根據病情設計了超聲引導下水壓灌腸復位。在彩超監控下,經寶寶肛門注入生理鹽水,用水的壓力將套頭復位。僅5分鐘後,腸套疊復位成功,慕慕安靜下來睡著了。
武漢兒童醫院普外科一病區主任卞紅強介紹,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急腹症,是指一部分腸管及其繫膜套入鄰近的腸管之中,臨床上出現急性腸梗阻的症狀,如嘔吐、腹痛、哭鬧不安等,高發於4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若不及時診斷治療,腸管套疊1-2天,套入的腸管血液循環受阻,並隨著腸蠕動腸管越套越緊,會導致腸梗阻、腸壞死、腸穿孔,嚴重時可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危及寶寶生命。
卞紅強介紹,一般來說,傳統的空氣灌腸復位必須在X射線下進行,患兒不容易配合,需家屬輔助幫忙,還有一定量輻射,大人孩子都要吃射線。去年7月起,該科在武漢首次採用超聲引導下水壓灌腸復位,這種方式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優勢更加明顯。首先就是可以避免患兒、家屬、醫生暴露在放射線下。第二,水灌腸設備是一次性的,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操作簡便、壓力穩定、其成功率高,操作時間短,患兒痛苦小。尤其對於反覆腸套疊的患兒,重複進行也不會對孩子身體有所損傷。截止目前,該院已為20餘例腸套疊患兒復位成功。
專家提醒家長,如果寶寶嘔吐伴隨持續哭鬧或者血便,一定要到小兒外科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