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延安
淘寶村是近十年重要的電商現象,既是農村電商的新興領域,也是農村信息化的前沿陣地,深入地研究分析淘寶村的形成機理,總結其發育規律,發現其存在問題並提出合理建議,對於淘寶村本身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農村電商的發展也是有意義的,而對於依託網際網路加快鄉村振興同樣是有意義的。2015年,我們承擔了活水計劃「涉農電商研究——淘寶村模式與案例研究」課題,通過對淘寶村的實地調研和相關案例分析,進行了一些系統化的梳理,形成了關於淘寶村的一些基本認識。以下為主要研究結論。
從2009年首次發現淘寶村至今,淘寶村已經由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各方說法不盡相同。我個人傾向於將其形容為——網際網路時代的鄉村工業復興。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曾讓中國農村掀起了工業化浪潮,也被譽為中國農民的偉大發明。30年後,中國農民藉助網際網路,在鄉村再次掀起工商業復興浪潮。仔細觀察淘寶村,非常重要的共性特點是——身在農村不姓「農」,兩頭在外。身在農村不姓「農」,即主要還是做服裝鞋帽等輕工業產品,農產品有,但還不多;兩頭在外,即生產加工原料在外,銷售市場在外。
淘寶村何以在網購時代脫穎而出?
總體看,便捷的網際網路體系、低成本的創業優勢和較為配套的電商生態,共同催生了淘寶村。其中,網際網路與電商生態是基礎,而低成本是關鍵。這一低成本的優勢表現在五個方面:
其一,村裡的人工成本低。吃住都在自己家裡,起步之初多為「父子兵」「夫妻店」「兄弟連」,沒有工作時間限制,再苦再累,心甘情願。
其二,村裡的資金成本低。啟動所需資金少,基本上都是親朋好友集資,有天然的信用基礎在裡面,一般也沒有沉重的利息負擔。
其三,村裡的土地成本低。往往前店後廠,屋前院後,簡單搭建,照樣生產出精美的各類「寶貝」;再要擴大的時候,村上劃出一片地來,擴張成本低。
其四,村裡的技術成本低。只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因為農村的熟人社會特徵,迅速普及,最終成為「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態勢,只是織網代替了點火,快遞替代了煙囪。
其五,村裡的信息成本低。信息不對稱下的博弈最終往往受傷的是農民,但鋪天蓋地的網際網路極大地彌補了農民的信息短板,更重要的是,還有帶頭人的信息探路,「羊群效應」在淘寶村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此,淘寶村網上競爭優勢盡顯,特別便宜實惠,恰恰符合「實惠淘寶」的定位。
淘寶村誕生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這句話應用在淘寶村的身上也大體合適。幾千個淘寶村的興起,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柳暗花明,一種是無中生有,但以前者為主要模式。
所謂柳暗花明,就是說這個村本身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因為某種契機,在網上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早期典型的代表是河北省青河縣的淘寶村,基本都幹著網上賣羊絨製品這同樣一件事,因為清河是羊絨之都,有這個基礎。類似的還有義烏周邊的淘寶村,以及大量的以服裝鞋帽為主業的淘寶村。
所謂無中生有,是這個村因為興起了電商,迅速催生新產業,將原來的產業替代。典型的代表就是江蘇省睢寧縣的東風村,原是收破爛的,後來在返鄉創業「三劍客」的帶領下開始網上賣仿製家具,不想再造出一個規模達幾十億的新產業來;類似的還有浙江省縉雲縣的北壺村,山溝裡的燒餅村變成了網上戶外用品專業村。
而對於「柳暗花明」型淘寶村,產生又可區分兩種情形:一種是批發改零售,一種是外貿轉內銷。前者藉助於淘寶網的平臺優勢,去除了繁雜的中間環節,與消費者面對面,對買賣雙方都有利;後者則是在金融危機之後,外貿出口不利的情況下,藉助電商平臺,轉移到國內市場。這也可以從側面解釋,為什麼廣東初期沒有一個淘寶村,後來卻大量出現。
作者在第四屆中國淘寶村大會上發言。
淘寶村成長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不管以什麼模式發育的淘寶村,共同特點有四個:
第一,帶頭人的示範引領。農民怕風險,又相信眼見為實,從眾心理強。正因為如此,幾乎每一個淘寶村的發展,差不多都有帶頭人的深深烙印。如果要羅列這些帶頭人名單的話,除過東風村有孫寒的「不務正業」,義烏的青巖劉村有劉文高的一路「煽動」,山東曹縣的丁樓村有周愛華等人的率先試水,浙江松陽的西山村因為有劉國平幫助父親網上銷售的大膽探索,山東博興的灣頭村有跑前跑後的「熱心腸」安寶忠,而縉雲縣北山村的戶外用品電商完全是呂振鴻帶出來的,等等。
第二,已有產業的基礎支撐。大部分的淘寶村是現有產業的網上轉移,比如沭陽的花木電商是有產業基礎的,而且是先有產業基礎,然後有順勢而上,電商再倒推產業規模擴大和轉型。
第三,青年返鄉激發活力。淘寶村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沒有他們勢不可擋的激情探索,其成長是難以想像的。無論「父子兵」也好,「夫妻店」也好,「兄弟連」也好,「女人幫」也好,核心是年輕人。各個淘寶村的帶頭人,大部分是80後、90後,特別是90後,可謂功不可沒。
第四,相對成熟的生態體系。目前的淘寶村,總體還是江浙沿海省份為主,原因主要在於沿海省份成熟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配套、開放的思維模式、便利的交通區位等,為淘寶村在農村的破土生長提供了良好土壤。
淘寶村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與趨勢如何?
在共性問題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才瓶頸,開始是沒有人,做到一定程度是缺優秀的人。草根創業走到一定程度很容易遭遇成長的「天花板」,而外來的人才又難以在一個鄉村落腳,人才瓶頸與日俱增。二是同質競爭,家家戶戶開店賣同樣的產品,價格下跌,利潤下降,創新產品和品牌化又非常難。三是空間狹窄,一旦成為淘寶村,路適應不了越來越多的車輛,家裡也堆不下越來越多的物料,配套的產業也沒有空間安放。
在趨勢上,也有三個方面特徵:一是從農民自發到行政推動。特別是2014年之後,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認識到淘寶村的重要性,開始牽頭做規劃,建配套園區,推動成立行業協會,出臺優惠政策,加速人才培養等。二是開始出村入鄉進城。村容納不下,就在村莊周邊形成產業集中地,形成「攤大餅」效應;或者在鄉鎮聚集,形成產業園區;甚至上向縣域轉移或聚集,以利商務往來。三是農民網店開始分化協作。一些農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退出網店經營,而去從事電商配套產業。
淘寶村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第一,因勢利導,調整階段目標。淘寶村在萌芽期的,就像初生嬰兒,最需要的是襁褓和奶瓶,希望不要生病,快快長大。當淘寶村發展到幾百人上千人參與的時候,就像孩子長大了,要上大學,要工作,要房要車,需要更大的空間和支持。
第二,完善生態,提升發展水平。水積之不厚,則負舟亦無力。強大的電商服務體系、健全的產業體系、完備的基礎設施、高效的政策體系和活躍的創新體系,淘寶村轉型升級需要做的太多。
第三,突出人才,作為產業核心。淘寶村的興衰在於人。當一個淘寶村的帶頭人停滯了,這個淘寶村也會停滯。需要更多的精力培養大量的農村「淘寶」人,扶持他們走得更遠更強。這個培養不是培訓那麼簡單,而是以培訓為切入,伴隨成長的各個環節,持續提供服務支持。
第四,加強研發,推動產業升級。淘寶村不等於地攤貨、便宜貨,不能老貼上這樣的標籤。淘寶村要像當年的溫州皮鞋和廣東製造一樣,走向品牌引領的品質發展階段。
第五,提升認識,強化政府作為。淘寶村的出現,主要是在市場經濟規律主導下由草根創業者推動的,政府的作用主要在於營造「漁場」,讓淘寶村的創業者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其要義在於做好供給側改革,順勢而為,做好服務,切忌預設,切忌「人造」。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數字鄉村時代的到來,未來的淘寶村將不僅是網際網路上的鄉村工商業復興,還會是網際網路上的農耕文明復興,淘寶村會在不斷湧現中「農味」更足。
【調研手記】
蘇北睢寧的東風村是全國知名的淘寶村,一年僅家具在網上銷售就有幾十個億。其鄉村電商產業振興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06年,被稱為「三劍客」的孫寒等青年開啟了這個傳統村落的網際網路之旅,隨後的電商暴發讓人始料不及,一個髒亂的廢舊品收購村迅速成為蘇北耀眼的電商新村。到今天,不僅是村上的人在從事電商,而且吸引了大量外來的打工者。電商產業的興起,也確實帶來了一業興、百業旺的效果,村上的相關配套產業也轟轟烈烈發展起來了。但讓人遺憾的是,「三劍客」等年輕人創業在村上,生活卻在城裡,玩起了「雙城計」,他們的家人特別是孩子住在了城裡,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和生活基礎設施。對一個村莊來說,他們能幹得起產業,卻很難趕得上城裡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公共服務水平,農村的人還是留不住。
淘寶村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電商問題了,從生產到生活,從經濟到社會,從「硬體」到「軟體」,成長的煩惱與日俱增。狹小的村莊難以容納更大的產業發展,於是在村莊周圍出現了園區,也有的把公司搬到了城裡。村莊及周邊的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面臨全面升級。更重要的是,當產業發展起來後,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會更加迫切,人居環境、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政府服務等,需要全面升級。
所以,對於當前已經有產業規模的淘寶村而言,產業固然要繼續升級,但鄉村全面振興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需要一句一句落實。但如同功夫在詩外,淘寶村的問題本質上卻在城裡,要看城裡的資源能不能更多下沉,城裡的公共服務能不能更快延伸,農村群眾的關注能不能得到更多關注和解決。這已經不是淘寶村自己的問題,而是當地黨委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了,淘寶村由此就由農村電商問題轉向了數字鄉村與新型城鎮化。
(作者系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陝西省委理論講師團專家學者)
編輯:李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