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精品教材推介 第2期
《教育學——培養人的科學》
綜觀人類的教育活動,一言以蔽之,其全部內涵即「培養人」,是上一代利用教育這個手段,把人類創造的文化精華傳授給下一代,引領下一代在最短的時間裡達到人類的已有發展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幫助下一代實現對上一代的整體超越。培養人是教育的永恆主題,追求下一代對上一代的超越,是教育的真諦。
教育學是研究如何培養人的規律的學科,教育學的理論框架應以探尋「培養人」的規律為主線展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和「誰來培養人」等構成了本書的內在邏輯框架體系。
本教材引用了大量的鮮活案例,來解說教育學的基本理論。行文上,力求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內容上,力求反映教育學的新發展,不迴避教育學領域的重大爭議問題與熱點問題,並試圖回答教育實踐中的新問題,增強教材的時代感與針對性。
教材主要有以下特色:本書針對性和實用性突出,理論闡釋深入淺出,體系完整;可以幫助學習者掌握必備的系統教育學知識和培養人所應具備的科學教育觀;不僅凸顯了適用性、簡明性和學習的便利性,亦反映了教育學的新發展。
楊兆山 任教於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1992年12月被聘為講師,1997年12月被聘為副教授,2004年2月被學院聘為教授,1999年開始帶碩士研究生。2000年10月被學院任命為教育學系主任。2004年7月獲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2007年開始指導博士研究生。
張海波 教育學博士,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從教以來,講授「教育概論」「教育學原理導論」等多門本科與研究生課程,在《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第一編
培養人——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定位
教育是培養下一代的最有效手段。教育不僅要幫助受教育者適應社會,更重要的是引領其去改造社會。湯之《盤銘》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對教育來說,適應只是手段,超越才是目的。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培養這種適應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的人,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各級各類的人。教育學的使命,就是揭示培養人的基本規律。
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先後經歷了原始蒙昧的教育、等級的教育和階級的教育,而最終要向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邁進。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教育雖然因歷史與文化、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社會制度等的差異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但相同的是,現代國家都重視研究和遵循教育的發展變革規律,重視教育對人的全面培養塑造,以此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的新要求。由此,「社會一教育一人」就構成了教育學這門學科的主線。
走近教育學,走近教育,就構成了本編的主要內容。
第二編
為誰培養人——教育的價值取向定位
教育是培養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幫助個體實現社會化的過程。「培養人」不是抽象的說法,要落實在具體的教育行為上。因此,為誰培養人,是教育學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的使命便是使人由生物意義上的人發展為社會意義上的人,這一目標即「社會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在此基礎上,使受教育者具有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社會化」是手段,「化社會」是目的。但不管是「社會化」還是「化社會,只有在「社會性」的統領下才有意義。
任何人最終總是要進入社會的,要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要適應並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變革。社會性是教育的本質屬性,為社會培養人是教育的價值取向定位。社會化的內容以國家性和民族性為基礎,教育永遠是國家和民族的,不是為他國培養「世界公民」。
本編主要討論教育的本質屬性,社會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以及教育的基本職能和社會作用。
第三編
培養什麼人——教育的目標定位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歷來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人的素質、人才的質量規格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是社會,二是個人。一方面,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教育受社會的委託,總要預先設定一個方向與目標,這在宏觀上對人的素質與規格做出了規定。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對其人生的規劃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同,所形成的素質也就不同。在一個和諧的社會,個人的主觀意願與社會的客觀要求可以達到一致,我們的目標,即為創建這樣一個社會而努力,實現個人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豐富人的質量規格的內涵,提高人的素質。
社會總是需要各級各類的人才來為其服務,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標。教育不僅要為社會培養具有專業素質的各種人才,還要保證所培養的人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教育必須要了解人的特點、人的發展和人的個性,要研究影響人發展的因素,要制定科學的學制系統,要依靠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各育的實施。這些也就構成了本編的主要內容。
第四編
怎樣培養人——
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手段定位
教育的對象是人,不是工廠生產的標準件。培養人的過程也不同於工廠生產的過程,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是活生生的富有個性的人,教學有規律,教學無成法,我們提倡在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的基礎上的個性化的教與學。富有個性與創造性的教學,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性的人才。
怎樣培養人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教什麼」,即內容的問題,「教什麼」是對受教育者的一種方向性的引導,人類文化成果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學校要提供其中對學生發展最有意義的知識,這就是課程。二是「怎麼教」,即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問題,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而人自身的複雜性又決定了「怎麼教」的複雜性。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手段的選擇和運用,要以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
對學校教育來說,課程是培養人的基本內容,教學活動是培養人的基本方式與途徑,德育承載著建構人的精神家園的使命,學校管理在宏觀上保證著學校教育培養人的質量和效率。由此,課程、教學、德育和學校管理,構成了本編的主要內容。
第五編
誰來培養人——教育的主體定位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那麼,誰來培養人?培養人的主體有誰?這是繼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之後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從宏觀角度看,培養人的責任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承擔;從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來看,培養人的主體則是教師,也包括教師中的一個重要群體——班主任。
現代教育是一個大系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構成要素,社會、學校、家庭在各自的領域擔負著培養人的使命。如果家庭、學校、社會能夠形成合力,教育的影響就可以涵蓋受教育者的整個時空,就可以在整個社會全程、全員、全方位地培養人,從而構建一個三位一體的和諧的教育網絡。
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活動的開展和目標的實現,要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和依託。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承擔者,則是教師。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影響著培養人這一活動的成敗。教師肩負著培養人的崇高使命,承載著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與希望。
人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又艱苦的勞動。從事這一勞動的人,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精衛填海的氣魄。甘於寂寞,樂於奉獻,成就了教師職業的崇高,也必成就國家與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