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劉剛團隊跨學科聯合開發角膜病治療新技術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著名綜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了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李煒教授團隊與分子影像及轉化醫學中心劉剛教授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Multimodal Photoacoustic Imaging-Guided Regress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 Non-Invasive and Safe Strategy。該研究闡述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用於治療角膜新生血管的應用前景。

角膜是眼睛的窗戶,它的透明及無血管狀態是保持最佳視覺所必需的生理基礎。化學傷、穿通傷、感染等因素會導致角膜發生病理性改變,毛細血管從角膜緣入侵進而形成角膜新生血管(CNV),降低角膜透明度並影響視力。全世界每年約有140萬角膜疾病患者發生新生血管,其中約12%的患者喪失視力。由於其發病人數龐大,而且引起失明,CNV一直是全世界角膜病領域研究的熱點,也是急需解決的重大疾病之一,但至今為止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光照療法是利用光動力和光熱效應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一種新技術。其原理是目標組織吸收的光敏劑被特定波長雷射照射受到激發,激發態的光敏劑能夠釋放大量熱量和活性單態氧,通過高溫和氧化反應產生細胞毒性作用,進而導致細胞受損乃至死亡。光敏劑吲哚菁綠(ICG)靜脈注射聯合光照已經應用於視網膜新生血管的治療,但普通ICG在新生血管中富集率低、缺乏靶向性,因此療效較差且易損傷正常眼組織。劉剛教授團隊的前期研究發現,鋅二甲基吡啶胺(DPA-Zn)能夠與ICG高效結合後形成穩定的ICG納米結構(nanoICG)。nanoICG相較於普通ICG具有更強的光敏性能、螢光強度、組織相容性和穿透力等。此外,nanoICG表面可修飾RGD多肽(R-nanoICG)以靶向新生血管,並可同時修飾siRNA以實現光照和基因協同治療效果。

基於以上背景,李煒教授團隊通過眼表點藥及結膜下注射R-nanoICG並進行光照治療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發現R-nanoICG可以富集於CNV,經近紅外雷射照射後第二天大鼠CNV數量就明顯下降,而角膜的其他組織結構沒有出現異常改變。R-nanoICG處理的CNV程度相對於普通ICG 處理得到明顯改善。該研究提高了ICG聯合光照治療CNV的療效和靶向性,並降低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臨床轉化前景,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李煒教授團隊長期從事眼表與角膜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發表於Ocular Surface、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Exp Mol Med、J Biol Chem、Am J Pathol等國際知名期刊。劉剛教授團隊在金屬有機納米結構作為藥物載體的領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這項研究中,李煒教授團隊與劉剛教授團隊充分發揮各自學科優勢,進行學科交叉聯合研究,產生了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的創新性成果。本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醫學院李煒教授、分子影像中心劉剛教授和博士後楚成超。楚成超博士、眼科研究所博士生於靜雯、分子影像中心博士生任恩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dx.doi.org/10.1002/advs.202000346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第六屆華廈眼科論壇白內障、屈光、角膜病分論壇圓滿落幕
    本次白內障、屈光、角膜病分論壇齊聚行業大咖,智慧的碰撞讓論壇愈發星光熠熠,璀璨奪目。論壇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緊跟學術風向,聚焦核心技術。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涵蓋白內障、屈光、角膜病等學科的熱點議題,在學術上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盡顯中國眼科學者的風採。
  • 中山大學李煒教授團隊與貴州師範學院華文教育基地成員研討未來...
    2018年10月16日,中山大學李煒教授團隊蒞臨文學與傳媒學院,與我校華文教育基地全體成員進行了題為 「華文教育之未來研究方向」的主題研討座談會。會上,李煒教授提出的建設性意見,獲得了參會人員的一致認同。會議由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波主持,雙方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謝漢平教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2 項 被稱西南角膜病領域翹楚
    謝漢平教授精於角膜移植、感染性角膜病治療、小兒角膜病、眼表腫瘤、疑難複雜青光眼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是在角膜病方面,謝漢平教授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堅實寬廣的醫學和基礎理論知識,醫療技術水平在眼科界有口皆碑。
  • 西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團隊開發CARPID新技術,助力非編碼RNA研究
    受此啟發,嚴健教授、張亮教授和陳居明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成功開發了一種檢測活細胞內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取名CARPID (全稱CRISPR-Assisted RNA-Protein InteractionDetection Method)。
  • 永信至誠李煒:實戰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體系
    9月15日,作為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的主題論壇之一,由鄭州市人民政府、教育部高等學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信息工程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承辦、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協辦、永信至誠等多家公司聯合支持的「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
  • 首個基於類病毒-mRNA技術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在一次哈佛-波士頓學者的學術活動上,基因編輯與病毒學背景的蔡宇伽教授遇見了研究角膜病的臨床醫生洪佳旭。雙方經過交流後,發現兩人不謀而合都在進行病毒性角膜炎的基因編輯治療探索。彼時,蔡宇伽正為臨床樣品發愁,且對於該技術將來能否應用到臨床並不確信、對於臨床上如何給藥也沒有答案;而洪佳旭則苦惱沒有合適的基因編輯遞送系統,所使用的AAV在動物上沒有實現治療效果。
  •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AI會增加就業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在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當前能走在人工智慧前沿,是因為中國有獨特的環境或情境在引導AI產業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能夠促進就業,使得分工更加細化。
  • 東軟與王國棟院士團隊共建「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創新中心」
    【2020年12月11日,瀋陽】 近日,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軟」)與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RAL」)王國棟院士團隊開展合作,聯合組建「RAL-NEUSOFT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創新中心」 。東北大學副校長孫雷出席儀式並發表講話。
  •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策略 2020-07-09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大學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團隊在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疼痛的中樞...
    臨床功能磁共振成像跨學科研究團隊合影 現代社會,人們經常遭受慢性疼痛的困擾。經常有患者在皮膚損傷治癒後,疼痛的感覺仍長期存在,醫生往往束手無策,只能對症治療。這種症狀可能的原因是腦組織出現了功能異常。如能發現究竟是哪部分的腦組織發生了功能異常,就有可能針對這種疼痛進行治療,如藥物的靶向治療或伽馬刀的微創手術等,從而有望解決這一醫學難題。
  • 「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 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
    李煒教授跟編寫組的其他七位編委激動地描述他的心情。  為一本教材傾注十年的光陰,千錘百鍊、不斷打磨,在當今社會,殊為不易。在他逝世前,還在組織編寫團隊籌備編寫該書的對外漢語版,為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華友華的漢語人才而殫精竭慮。
  • 「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
    李煒教授跟編寫組的其他七位編委激動地描述他的心情。為一本教材傾注十年的光陰,千錘百鍊、不斷打磨,在當今社會,殊為不易。在他逝世前,還在組織編寫團隊籌備編寫該書的對外漢語版,為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華友華的漢語人才而殫精竭慮。
  • 研究開發化學-光熱治療新手段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籌)蔡林濤研究員帶領的納米醫學研究小組,通過納米體系共傳遞化療藥物和熱療試劑技術,並聯合近紅外雷射照射使熱療試劑產生癌細胞敏感性的熱
  • ...輝瑞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聯合開發的疫苗及阿斯利康與英國牛津...
    美疾控中心要求各州最早10月底前,就要做好新冠疫苗發放準備;①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了一份文件,要求各州準備最早在10月底或11月初向醫護人員和其他高危人群發放新冠病毒疫苗。據報導,CDC發布的文件中顯示,將首先把疫苗提供給高危人群,其中包括醫療人員、國家安全人員、新冠長期護理設施的住戶及員工等;②白宮新冠病毒工作組成員均表示,如果數據證實疫苗安全有效,將會在大規模三期臨床試驗完成之前先批准一種試驗性的新冠疫苗。CDC主任Robert Redfield指出目前他的研發團隊已經看到了希望。
  • 放棄美國教職回國,他帶領團隊登上央視,成果為重大案件偵破提供技術支持
    團隊獲多項世界領先研究成果趙璽圍繞大數據管理與決策新興方向,依託大數據算法與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陝西省醫療健康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聯合自動化、數學、計算機學院老師共建了一支交叉學科團隊,趙璽在主持建設陝西省醫療健康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的過程中,定製開發了全國管院首個大數據科研教學平臺,有力地支撐了交大管理學科大數據發展「理論+技術」的特色,為進一步更好地開展科研和教學、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東軟集團與東北大學王國棟院士團隊共建「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
    中證網訊(記者 宋維東)中國證券報記者12月11日從東軟集團(600718)獲悉,公司與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國棟院士團隊開展合作,聯合組建「RAL-NEUSOFT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創新中心」。
  • 《自然》子刊:修復肺損傷,程柯教授團隊開發治療肺纖維化霧化療法
    近期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也讓不少人關注到極少數重症患者可能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風險。 《自然》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今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為肺纖維化患者提供了一種潛在的無創治療手段。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報告,利用霧化吸入的方式輸送肺幹細胞分泌物,可幫助小鼠和大鼠修復肺纖維化所致的肺損傷。
  • 中大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 塵世一甲子 桃李滿芬芳
    在黃天驥教授的印象中,李煒的學術思路十分活躍,「他嚴謹治學,卻又不是只躲進書齋,而是把語言學原理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據李煒的好友兼多年工作「搭檔」、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書記丘國新介紹,李煒十分注重學術的鑽研和創新。
  • 暫憑杯酒長精神:中山大學李煒教授周年祭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追思集》,其中李煒教授逝世時,除了師友們撰寫的輓聯、唁電和部分追思文章以外,其他部分完全是一片空白。這本書的實際撰稿人將會是李煒教授生前的師長、學生、各界友好,作為編寫人員如何聯繫他們,向他們約稿呢?我們希望能夠在恩師逝世周年之際,完成兩本書的編寫出版工作,《追思集》的編寫時間尤其緊迫。焦慮感和緊迫感籠罩了編寫團隊的每一個人。
  • 美國開發新超聲波治療技術,加速慢性創傷治癒進程
    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消息,該院資助的美國費城德雷賽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超聲波治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