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德國醫生託馬斯·拉貝收到了來自中國的禮物——德國海森堡大學醫院急需的防疫物資。
託馬斯·拉貝是約翰·拉貝的孫子。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約翰·拉貝和國際友人建立起「南京國際安全區」,保護了約25萬名中國平民,他還用日記記錄了1937年9月至次年2月在南京的所見所聞。1997年《拉貝日記》終獲出版,在中西方社會引發轟動。
託馬斯·拉貝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在德國國內暴發後,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多次關心他的狀況,表示若有需求中國能夠幫忙。這位已經退休的德國海森堡大學醫院醫生致電同事,聽說醫院急需一種中國生產的藥品,而且醫療工作者和病人都缺乏防護。
應他的要求,中國駐德使館聯繫國內,浙江海正藥業捐贈了一批藥品,南京市政府籌集了包括口罩和防護服在內的物資,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臨時工作組於4月21日專程送達。
託馬斯·拉貝表示,數十年來,和中國的友情一直在他們的家族延續。
託馬斯·拉貝生於1951年1月18日,也就是祖父去世的第二年。半個世紀以來,託馬斯·拉貝多次往返於中國與德國。在南京,他還見到了當年「國際安全區」倖存者和後代。託馬斯·拉貝是業內有名的婦產科專家,他曾在北京學習生活,治療過很多中國病人,也為中國婦產科的技術發展作出了貢獻。
今年1月底,託馬斯·拉貝就已經意識到病毒可能帶來的威脅。不少中國醫生友人正在前線與病毒戰鬥,他每天都在微信上詢問他們的狀況。
當時,歐洲僅有少量輸入病例,新年後的狂歡仍照常進行。他曾試圖勸阻其中一場,沒有成功。數周前,他還在為德國的疫情擔心,「因為我們沒辦法像你們一樣10天造出一棟醫院來」。
如今,這位69歲的醫療工作者關注著新冠疫苗的研發進度。他說,德國目前對新冠疫情的控制已經很穩定,他周圍的市民已經養成戴口罩上街的習慣,醫院的狀況也逐步好轉。
「感謝中國人民在我和我的家人最需要的時候幫助我們。」他期待進一步的國際合作,兩國研究者在對病毒進行分子和基因分析時將互通有無,在前線的醫生也需要彼此的經驗。「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將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宇平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夢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