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個孩子的媽媽,雲南大山裡的「當代武訓」

2020-08-27 邊城碼頭青年

7月27日,我寫過一篇關於張桂梅的文章,《拿命辦學的女校長和一群拼命讀書的女孩》。寫完之後,我並沒有像其他題材那樣,寫完就完。張桂梅做的那些事,山裡的那群人,一直在我眼前晃來晃去。

這篇文章寫了足足有六七千字,應該說,張桂梅的事情我了解得算是很清楚了。

但越清楚,越疑惑。

張桂梅,一個當代武訓式的人物,她所做這一切,到底圖啥?

什麼樣的土壤才能產生張桂梅?

有朝一日,這樣的偶像會不會坍塌?

這些是我的疑問,也是很多人的疑問。我迫切地想弄清這些,我必須去雲南,去華坪縣看看。


1


群山中,大巴車不知道走過了多少個彎,直到駛入山坳中那一小片平原,這段七個小時的山路之旅才告結束。車上一位女乘客,已經吐了好幾次。她應該是這條山路的常客,畢竟我們的目的地沒什麼景點,很少有遊客。

華坪縣,雲南省麗江市下面的一個小縣,人口只有17.6萬人。十幾天前,我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會想到會這麼快踏上這片土地。

8月7日下午5點左右,我下了大巴車。這座滇西北大山裡的小城,街上人少車稀。我背著包,在仍然炙熱的陽光下,走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路上,不時有人投來好奇的目光。走了足有半小時,爬過一道長斜坡後,終於看到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學校依山而建,山下是幾棟白色的樓房,然後依次鋪開的是,紅色的跑道和綠色的球場。暑假中,校園一片寂然。


沒有自己房子的張桂梅,一直都住在校園內,住在女生宿舍裡。但這兩天她卻罕見地不在華坪,她去了省城昆明。在縣裡的要求下,其實用請求更準確,甚至用哀求也不為過,張桂梅被送去了昆明治病。她的身體早已不堪重負,二十多種疾病長期折磨著她。

見不著張桂梅,我很惋惜。但轉念一想,也釋然了。我無法長期跟訪她,即便能見到她,聊的時間也不會久,說的東西想必還是那些被無數媒體報導過的內容。

在這篇文章裡,張桂梅還是主角,只是講故事的人換成了別人。

2

李金梅,一個土生土長的華坪姑娘,一個非常熱愛幼教工作的華坪縣幼兒園教師。小時候,她就聽說過張桂梅的故事。她為教師隊伍裡出了張桂梅為驕傲。但是她真正近距離頻繁接觸張桂梅,卻是最近半個月的事。因為來採訪張桂梅的媒體太多,華坪縣乾脆成立了一個臨時辦公室,專門對接記者,李金梅就被臨時調來,負責這活兒。

她顯然還不是一個熟練的宣傳幹部,說話做事耿直得很。後來我又接觸了兩個當地宣傳部的官員,我發現「淳樸耿直」幾乎是華坪人身上的一個標籤。這個多民族雜居的小縣,如果沒有張桂梅,也許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和這麼多記者打交道,自然也不太懂對付記者的一些套路。當然,因為張桂梅身上沒有任何黑料,他們也不擔心媒體報導負面。

「碼頭青年「是第一個來採訪張桂梅的自媒體,之前來的都是官方媒體。對於追求流量的自媒體來說,張桂梅的故事雖然感人,但顯然早已過了熱度。退潮之後,不但能見裸泳者,也能見真愛。

對我逐漸了解之後,李金梅慢慢打開了話匣子,跟我講了很多張桂梅的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張桂梅找老師來教學生跳鬼步舞。

一屆又一屆學生考上大學後,很多學生跟張桂梅訴苦,說到了大學後處處不如人,除了學習,幾乎一無是處,幾乎就是「小鎮做題家」。

張桂梅受到了觸動,主動求變。大城市孩子有的條件,女高的孩子也要有。她從縣裡文化部門找來了老師,教學生跳鬼步舞。


以張桂梅成長那個年代的審美,鬼步舞顯然不是她的菜。但只要是對孩子好的,她就能接受。只有真正無私的人,才能這麼勇敢地放下自我。

何先惠是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2008年,她初三畢業,中考成績班裡前三名,去上麗江一中都沒問題,但是家裡實在困難,她的學生生涯很可能只能到此為止。

12年後,在華坪一家網紅書店的二樓,她坐在我的對面,說起了過去的人生。這時,她已經從雲南師範大學本科畢業五年,現在是一名中學數學老師。


她家在農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蔬菜。初中的假期,何先惠去市場上賣過菜。背了一大筐菜,最後除去車費和攤位費,只拿回家三十塊錢。她還賣過華坪特有的紅星果葉子,一大麻袋幾塊錢,一個假期掙了一百塊錢。

但是,她如果要讀普通高中,一年學雜費夥食費加起來要好幾千,家裡供不起。

眼看要輟學,班主任告訴她,張桂梅老師辦了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什麼都不用交錢。就這樣,何先惠成了女高的第一屆學生。

女高元年,校園裡只有孤零零一幢教學樓。開學時,教學樓旁邊的泥土還沒清理乾淨。老師帶著張桂梅任院長的兒童之家的孩子幫忙鋪床。

為了節省費用,張桂梅讓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把宿舍的鐵床從兒童之家搬到女高。

兒童之家也就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2001年成立,捐贈人指名要張桂梅當院長。從成立至今,兒童之家共接收了一百多名孩子。

兒童之家離女高大約800米遠,中間要經過兩個長長的陡坡。我一個壯年人爬得都氣喘籲籲,那些老師和孩子們搬運鐵架床,又是何等的吃力?

篳路藍縷中,女高就這麼一磚一瓦地建了起來。

女高的學生們也都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通常,她們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十一點半熄燈休息。但是關了燈以後,還有些同學會在走廊裡看書。


吃飯只給十分鐘時間,平時走慢了一點,張桂梅都會用小喇叭催促她們。

因為全部都是女生,也不存在早戀的幹擾。穿的都是一樣的衣服,也沒有穿衣上的攀比。大家的心思全部都在學習上。

這些學生都是出自貧苦家庭,有的甚至身有殘疾,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她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是的,唯一機會。

第一屆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有的數學只考了幾分。但是經過三年學習,奇蹟出現了。所有學生都上了大學,絕大部分是本科,極少數上了專科。

其中老師和學生的付出和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也。

網上不了解情況的人指責張桂梅辦學不符合教學規律,但是成績說明一切,人心說明一切。

對於貧困女孩來說,生存是第一位,其他都要靠後。一個快要餓死的人,你對她說,你應該學點琴棋書畫,這既殘忍又無知,和「何不食肉糜」是一樣的愚蠢。

何先惠現在華坪縣榮將二中教書。作為女高出來的學生,她和其他校友一樣,備受歡迎。女高人身上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什麼都難不倒,什麼都打不垮。

當時她剛到學校,計算機課沒人上,校長就讓她上。何先惠學的是數學,並不是計算機專業。既然趕鴨子上架,那就上得優雅一點。

何先惠加了將近三個星期的班,在百度貼吧裡各種問,研究如何修改註冊表項等等,最後真的把電腦問題搞定了,自己也成了一名合格的初中計算機老師。現在,很多同事的電腦出了問題,也會喊她幫忙修理。

她覺得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就是原來在高中三年留下來的。

2011年,何先惠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雲南師範大學,成為家族乃至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她爸爸說,自己走路姿勢都是筆挺的。家裡的債務很快也都還清了。

像何先惠這樣,通過上大學改變命運的,這十多年來,就有1600多個女孩。有的女孩所在的村不但沒有大學生,連一個高中生都沒有。一個女孩上大學,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夢想,還是一座山的重託。

一千六百多個家庭,因為張桂梅的教育扶貧改變了命運,這是多大的功德啊。

3

張桂梅不僅僅是讓一千多個女孩有書讀,從2001年至今,她還撫養了一百多個孤兒。

當年,華坪興辦福利院,投資人「美國媽媽聯誼會」指名要求張桂梅當院長,否則就不投資。


今年26歲的張惠華,是在福利院長大的。

2002年,他的父親在礦難中喪生,母親撐不住,也離開了這個家。他和弟弟感覺天塌了,爸爸去世了,媽媽又不要他們了,不知道以後的日子怎麼辦。兄弟倆每天都呆呆地看著遠方的大山,哭喊著:爸爸媽媽,你們去哪兒了?你們快回來!

後來,他們被送到了華坪縣兒童福利院。

在這裡,他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感覺。這個家庭,比原來的家庭更大,兄弟姐妹們更多。

坐在我面前的張惠華,黝黑而陽光。李金梅笑著說,現在他比前段時間要白了不少。張惠華2017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以後,因為戀家,又回到了華坪,成為一名鄉鎮公務員。因為要駐村,他經常在陽光下跑,所以被雲南的陽光曬得特別黑。

我們聊起福利院的一些事。張惠華回憶,他剛進福利院不久,那時媽媽特別辛苦,大家的夥食也沒現在這麼好。我詫異地問,媽媽?他解釋,孩子們都管張老師叫媽媽,叫了這麼多年,習慣了。

有一年中秋節,一幫孩子很想吃月餅,但苦於沒錢。於是,他們就把旁邊法院的鐵柵欄偷了,賣了十幾塊錢,吃上了月餅。人家找上門來,張桂梅又心疼又生氣。先是狠狠批評,然後又是罰站。但下午放學回家,他們驚喜地看到食堂桌子上擺滿了月餅和水果。

那時福利院的經費很緊張,張桂梅除了自己省出來,還帶著孩子們上街賣過鞋和布娃娃。為了省錢,她從不吃肉,每天生活費只有三塊錢。

對這些沒有父母的孩子,張桂梅又當爹又當媽。

我問張惠華,對原來的家庭還有記憶或怨恨嗎?他搖搖頭說,已經不大能想起來了。思考了一下,他為自己的親生母親辯解,說她那麼做歸根到底還是受教育程度低,素質不夠,也不能完全怪她。

會不會有父愛缺失的感覺?張惠華沒有半點猶豫,說,不會。對這個問題,他想得很多。張桂梅為母則剛,既有慈母的一面,也有嚴父的一面,大家對她又敬又愛又怕。

這幾天,張惠華正在和「媽媽」商量和女友的婚事。

他們福利院的孩子平時有一個群,裡面有八十多人,誰有什麼事,就在群裡說一聲,很快就會有人出來幫忙解決。我笑著說,你們這個大家庭可能是華坪最大的家族。

前段時間,張桂梅生日,群裡在「媽媽」生日前好幾天,就開始討論今年生日怎麼過、送什麼。

之前一些媒體報導過的福利院的「小蘿蔔頭」,姚華宇,去年考上了廈門大學。「小蘿蔔頭」小時候就是張桂梅抱著長大的,連去北京都抱著他一起去。

從福利院還走出一個孩子,叫李雅蘭,現在華坪女高做保安工作。只要在華坪,張桂梅每天下午五六點,雷打不動要去福利院看孩子。但是她身體太差,走路都困難,從女高到福利院的幾百米路程,她都走不了,只能坐李雅蘭的電動車。

李雅蘭從不接受媒體的採訪,她的存在,我是從李金梅和張惠華等人口中得知的。我只知道她對張桂梅,就像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依賴、照顧、陪伴。

張桂梅,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但是在華坪,卻至少有一百多個孩子叫她媽媽。這世界上,有幾人有這樣的福分?

4

在華坪,有兩個晚上,我都在街上走了很久。我想了很多,為什麼張桂梅來到這裡之後,就把所有的熱情,所有的能量,全部奉獻給了這塊土地呢?

城小,人少,不熱鬧。24年前,張桂梅剛到華坪時,這個小城更小更蕭瑟。她那時的心情灰暗低沉,帶著逃避的心態而來,憑著一股子心氣幹工作,能幹多久,能幹多好,相信她自己都說不準。

但是,轉折發生在張桂梅那次重病。她肚子裡長了一個幾斤重的瘤子,為丈夫治病花光了積蓄,又帶畢業班,分不出精力看病。她拼命工作,完全置自己安危於不顧。她也悲痛哀嘆,自己為什麼這麼命苦。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父,一生無子。


但是,華坪人沒有讓她倒下。

來縣裡開會的婦女代表們,一個個山村姐妹,五元、十元、二十元,掏光了身上的錢捐給她看病,自己寧願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回家。

縣裡的書記縣長對她說,我們華坪窮,但再窮,也要救活你。

縣政協委員們,聽了她的事跡以後,向她三鞠躬,感謝她對山區教育的貢獻和支持。政協委員說,我們絕不能捧著骨灰盒來宣傳您,我們一定要讓你感受到人間的快樂,我們就是你的親人!

縣教育局派出唯一一輛車,送她住進了醫院。

華坪人掏心窩子對張桂梅的好,再加上張桂梅自己對貧困女生的深切同情,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張桂梅對這塊土地產生了深深的感情。她要徹底燃燒自己的第二次生命,來報答華坪人民。

她求爺爺告奶奶,奔走數年,終於把女高建了起來。這是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它沒有出現在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也沒有出現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而是出現在貧困的滇西北山區,這本身就是一個耐人思量的事。

在我上一篇文章以及所有報導過張桂梅的媒體文章裡,都無法完全描述張桂梅為此付出過多少心血汗水。

這次親身來到華坪,感受著、傾聽著、觀察著,了解了太多太多不敢相信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比如說張桂梅自殺式家訪的事。這不是普通的家訪,而是一次次用生命賭博。

有的學生家在山頂,通行的道路是村民用鋤頭等工具挖出的小路,僅有半米寬,左手邊是陡直的懸崖,右手邊就是萬丈深淵。路上又滿是碎石子,走在這種路上,只能祈禱上天保佑。

有時去學生家,要趟過兩條河,不留神的話,還可能會被水衝走。

她年紀大,骨質疏鬆,山路太難走,肋骨都被顛斷過兩根。

很多人都不解她為什麼不開家長會,而是堅持家訪。張桂梅家訪,一是她進了山,家長們就不用辛苦出山。有的家長來回需要兩三天,吃飯住宿都是錢,對於貧困家庭來說,這些都是負擔。另外,通過家訪,她還能了解他們為什麼貧困。

如果你遇到過被父母無奈當牲畜養著的女孩,你也會想盡辦法讓她去讀書,讓她有機會走出大山。


張桂梅也在家訪中收穫過很多感動。

有的老奶奶,牙齒都快掉光了,穿著滿是補丁的衣服,要給張桂梅唱一首歌感謝她,感謝學校讓孫女免費讀高中。

幾乎是走一家,哭一家,家家感謝聲不斷。

張桂梅把家訪拍成片子,學生們看了之後全都哭了。

華坪女高辦公室主任張曉峰,是2010年被張桂梅感召進入女高的。他自豪地說,女子高中的教職員工,從來都不會計較於獎金和榮譽,大家都是你推我讓,人際關係非常簡單,凝聚力特別強。

女高甚至沒有一筆接待費和一張餐票,張桂梅家訪長達11萬公裡,卻沒有報銷過一分錢費用。

女高的教育模式非常培養人。有些孩子像「彎腰樹」,眼看都沒希望了。但經過三年的女高教育,「彎腰樹」不僅扶正了,還成才了。現在的女高,已經成為麗江地區的名校,很多當地人都後悔沒生女兒,否則也有機會送到女高接受教育。

當然,女高只接收貧困家庭的女孩。

張曉峰還和我聊起華坪人的性格。華坪地處滇西北,多民族雜居,人民性格溫良淳樸。在華坪,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其中傈僳族、彝族、傣族人數相對較多。這些少數民族,熱情質樸,勤勞好客。傈僳族以前我沒有接觸過,但是在華坪人眼裡,傈僳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勤勞、手巧、善良,民族文化很有吸引力。華坪的彝族,當地人稱之為「水田彝族」,據說和四川那邊的大涼山彝族很不一樣,也很勤勞善良,民風淳樸。在這樣的民族環境中冶煉出來的整體民風,自然待人寬厚包容。

張曉峰的話,我深以為然。我在華坪待的時間不長,只有短短三天,但是接觸到的幾乎每一個人,都給我非常好的印象:沒什麼心機、待人很熱情、很有包容性。

這是一座善良之城。

遇上這麼好的人民,所以張桂梅才會拿出命來辦學。

5

現在,張桂梅是華坪最大的名人。因為她,華坪才有了全國性的知名度。

華坪和張桂梅互相成就。二十多年來,華坪人用善良熱情溫暖了張桂梅枯冷的心。後來,張桂梅又燃燒自己,把華坪映照得全國矚目。

這是一個典型的好人有好報的故事。

臨走前一晚,華坪下了一場今年以來最大的暴雨。聽了一夜雨聲,清晨起身,早已風停雨住,空氣一片清新。

車緩緩駛離,看著這個雲蒸霧繞的小城,我心裡既感安慰又覺遺憾。安慰的是,關於張桂梅的那些疑問,已經雲消霧散。遺憾的是,竟然沒有見到張桂梅一面。

此去遙遙千裡,此生想必也無緣再見張老師。但我畢竟來尋找過她,這是一場採訪,更是一次朝聖。

來之前,我擔心偶像會不會坍塌。但走的時候,我再沒有這樣的擔心。張桂梅以及她這樣的人,就是中國真正的脊梁。中國不會倒,因為脊梁不會斷。

此次前來,還再一次印證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越是赤誠待人,越行好事,越會有巨大的福報。

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個人如果能捨棄自己超越自己,她可能會得到全世界的愛。

漸漸的,華坪縣城完全隱身於大山之後。誰能想到,一個偏僻小城裡,竟有如此聖人般的人物,又有這麼多淳樸的人,還有一群拼命要改變命運的女孩。

我想我能為這些人這片土地做的事,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她們,知道她們的平凡和偉大。

相關焦點

  • 武訓:一個名滿天下的乞丐!
    就在這種家境下,武宗禹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生日是1838年農曆十月十九。大兒子叫武謙,二兒子叫武讓,那麼這個三兒子應該叫什麼呢?日子過得太不順心了,甚至讓一家人給孩子起名的興趣都沒有了,「他在叔伯兄弟們中間排行老七,就叫武七吧」。
  • 武訓先生與臨清
    這對應古人,可以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對應今天的奮鬥者,可以說:「他也是個追夢人」。1838年,武訓出生於今山東冠縣柳林鎮。家境貧苦,排行第七,所以就叫武七。7歲,父親去世。16歲,母親送他到館陶縣的遠房姨夫家,做長工。兩年後,姨夫欺負他沒讀過書,不會算數,剋扣工錢,並將他趕出門去。從此,武訓只好以乞討為生,被親戚朋友所唾棄。
  • 武訓先生,節日快樂
    在三百多份答案中,不少學生都回答「武訓」。武訓不過是一個要飯的,目不識丁,卻發願辦義學,為窮孩子爭取識字學道理的機會,這血肉之軀如佛祖般,大智為眾生,被世人稱「千古奇丐「,只此一人。他沒當過老師,更勝老師。今天是教師節,武訓先生,節日快樂。
  • 美女學霸教五萬多位大山孩子寫詩,八個字看哭千萬人
    天天高萬丈山是一半雲南的一座小村莊裡一位八歲的留守兒童寫下了這首詩>留在大山裡的孩子父母多是在外打工長期未歸家裡除了孩子之外就是老人而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叛逆的厭學、打架、曠課、早戀是這裡大多孩子的現狀一個坐在角落的女生寫著寫著就哭了康瑜走過去看到她寫在紙上的一首詩↓↓↓我是個自私的孩子我是個自私的孩子
  • 【佳作展示·感悟】武訓精神促我前行
    「今天帶你去一個有意義的地方」,今年暑假,媽媽帶我去了位於柳林鎮的武訓先生紀念館,途中她給我講的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故事至今仍在我腦中時時浮現。在清朝光緒年間,一個衣衫襤褸、相貌醜陋的年輕乞丐時而唱著乞討的段子,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路人紛紛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嗎?」這個乞丐叫武訓,冠縣柳林鎮武莊人。
  • 走109786公裡,送1645個山裡女娃上大學:女孩受教育改變三代人
    但是,出生在東北的張桂梅,怎麼就跑到雲南為大山裡女娃辦起了免費高中了呢? 張桂梅懷疑是不是她教學出了問題,她就跑到大山裡找那些輟學的女孩。進了大山,她才第一次了解到大山裡窮苦人家的女娃有多無助。十幾歲的孩子,早早就被嫁出去,更別談上大學了,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後來,張桂梅提出資助女娃,不要家裡一分錢。就這樣,輟學的女孩又被張桂梅帶回了學校。但她傾盡全力也只能讓班上的五十多個人不輟學,她還想幫助更多孩子。
  • 高考前夕 他把媽媽「借」給了貧困大山裡的孩子們
    他把媽媽「借」給了別人把媽媽借給別人,你願意嗎?「我把媽媽借給了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貧困大山裡的孩子,如果以後有需要,我還會願意借。」就讀於西南科技大學的謝智宇,是一個大二在讀的學生,他的媽媽詹雯是一位人民教師。20多年教齡,9年支教經歷,因為投身教育,詹雯感覺留下了對兒子的一些遺憾。
  • 雲南小夥在貴州大山深處從教6年桃李滿山鄉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野彪小學,坐落在一座大山半山腰上,海拔約1300米,這裡山莽莽林蒼蒼,雲霧繚繞。今年32歲的王得榮,祖籍在雲南省宣威市。2014年8月,他考上了特崗教師,來野彪小學任教,在這裡堅守了6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2020年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走進野彪小學,了解王得榮老師在此堅守的故事。
  • 大山裡的女校校長張桂梅:我想改變一代人
    「兒童之家」收養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遺棄的健康女嬰,無兒無女的張桂梅成了她們的「媽媽」。民族中學和兒童之家的經歷讓張桂梅萌生了一個想法:籌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會把孩子丟掉?我的初衷就是解決低素質母親和低素質孩子的惡性循環。」張桂梅說。為什麼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張桂梅也有自己的考慮。
  • 除了武訓高中校長,還有一齷齪校長
    可以說,涉及的部門非常多,環節也很多個,不是有權勢的人很難辦到。現在回過頭來看那位頂替者的話,是不是覺得極為無恥?她說,這個事情是她的舅媽一手操辦的,她不知道。舅媽已經死了,死無對證,可以隨便甩鍋。呵呵,結果跟舅媽沒關係,跟舅舅有關係。這位頂替者的舅舅是當時的鄉長。舅媽一說不是最無恥的。最無恥的是陳春秀讀的中學叫武訓高中。
  • 大山深處的「老師媽媽」張桂梅
    最近,2020年高考成績陸續公布,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159個考生裡,150個上了本科,其中70個考生過了一本線。這所女中的校長,是63歲的張桂梅。17歲時,她跟隨姐姐到雲南支邊,後考入麗江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老師。
  • 這名退役軍人載著設備,驅車讓麗江大山裡的孩子看上電影
    10 月 24 日,他和另一名志願者徐軒從北京飛往麗江,10 月 25 日,兩人租下一輛車從麗江開往寧蒗彝族自治縣,為的是給大山裡的孩子們放電影。△揚中志願者楊彬(左)和徐軒深入雲南山區,為小學生放映 3D 電影從 10 月 26 日開始,他們開著租來的車,拉著塞滿車廂 600 多斤重的電影放映設備,奔波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
  • 雲南大山裡生長著一種「雪蓮果」,長得像紅薯,很多人可能沒見過
    雲南大山裡生長著一種「雪蓮果」,長得像紅薯,很多人可能沒見過我們經常在武俠劇裡面看到,天山雪蓮是一種稀珍的寶貝,不但可以起死回生,還能增強功力。但「雪蓮果」你也許見都沒見過。在雲南的大山裡就生長著一種「雪蓮果」,它外表看起來長得很像紅薯,也同紅薯一樣果實是結在地裡。雪蓮果原產自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是印第安人的傳統食物。2008年開始引入我國雲南地區開始栽種,隨後廣泛引種,現在我國多個地區也有種植。
  • 揚州支教老師劉春陽:他將雲南孩子領出大山 又重返大涼山支教
    對於他們來說,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是夢寐以求的理想。而讓他們夢想成真的,是從揚州前往雲南支教的作家劉春陽。支教期間結下緣分幫助少年實現夢想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劉春陽一直在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完小支教,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在任教期間,他對每位學生都進行了家訪。
  • 大山女孩的校長媽媽:記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
    「孩子,別哭,有什麼困難跟我說。」11月30日中午,記者剛剛踏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門,便看到一名女學生依偎在校長張桂梅懷裡哭泣。信封裡裝著的,是教育部給她看病的1萬元慰問金。原來,張桂梅知道女孩母親一個人供兩個孩子讀書,經濟十分困難,家裡的杧果林因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錢給她去修個水窖。通過張桂梅做思想工作,這名學生當天就回到了課堂。像關心呵護這位女孩一樣,張桂梅帶領華坪女高守護著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建校12年來已累計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學,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
  • 大山深處 有位「老師媽媽」
    華坪縣委宣傳部供圖 核心閱讀一個人,堅持十幾年,在大山深處辦起一座免費女子高中,16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裡走進大學,改變了人生。這件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雲南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做到了。她說,支撐著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這是很多生活在涼山州孩子的困惑。一年前,涼山州布拖縣的彝族小夥子阿布力呷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入「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來到成都財貿職高學習中餐烹飪。
  • 大山裡的女子高中
    圖文來源 | 生藥傳媒中心    陳勝男本期編輯 | 生藥傳媒中心    周   銘本期審核 | 生藥傳媒中心    王   超      閆鑫磊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滇西貧困大山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蘇市完小坐落在湖南省石門縣,這裡因壺瓶山而被譽為「湖南屋脊」,也因這座大山的阻隔,成為老、少、邊、窮地區。當年這所學校的條件有多差?校舍千瘡百孔,外面下大雨,教室裡下小雨,甚至還有一個年級連課桌椅都沒有。回憶起當初的艱難景象,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常德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完小校長王懷軍說:「困難和辛苦我一點兒都不怕,我生長在大山,與困難鬥爭和吃苦是我的強項。」
  • 【十三五 我們這樣走過】祿豐:大山裡種出「洋果子」
    碧根果也叫薄殼山核桃,原產於阿根廷、南非等地,是名副其實的「洋果子」,可這「洋果子」卻因適宜的氣候和土壤環境,在祿豐的大山裡落地生根,還獲得了豐產,成為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