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反覆就診後也沒有查出什麼病,但依然認為自己有病,這是怎麼回事?心理專家說,這其實也是一種病,一種心理疾病。這種病症狀和抑鬱症不同,情緒上不會悶悶不樂,而是以軀體不適為第一表現。
【案例】
擔心遺傳心臟病 反覆檢查沒問題開始頭暈
麗麗(化名)今年31歲,兩年前,她開始感覺心慌,由於母親是因為心臟病去世的,她擔心自己也遺傳了心臟病,便立即去醫院做檢查。醫生說沒有什麼大問題,她卻不相信,執意將沒有必要的檢查都做了個遍,甚至連冠脈造影都做了,依然沒有查出什麼嚴重的毛病。
在這個過程中,她身體出現了多處不適,如頭暈、頭疼、胃痛,她又到消化科等科室就診,經過醫學檢查,同樣沒有發現明顯異常。如此反覆折騰了兩年多,依然無果。多位醫生建議她去心理科看看,她才不情不願地走進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科,經診斷,麗麗是心理疾病反映在軀體上的神經症或者軀體化。
肝囊腫懷疑是肝癌 花了很多錢檢查做一堆
老林今年60歲,一年前,體檢中查出肝囊腫,他大驚失色,懷疑自己得了肝癌,於是馬上到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他確實是肝囊腫,並非肝癌。但他不相信,又到多家醫院反覆檢查,得到的結果都一樣:不是肝癌。
可老林仍然不肯罷休,不停地上網搜索相關信息,越查越覺得自己的症狀像是肝癌,又到網上介紹的醫院去檢查,但得到的還是相同的結果。一年多時間,因為過度檢查,他花了很多錢。他既害怕聽到自己懷疑的那個結果,又擔心沒有被檢查出來,非常痛苦糾結。
而且,老林還很頑固,過段時間就要去醫院檢查一次,家人和醫生怎麼勸阻都沒用。最終,家人難以忍受他這種折騰,認為他有心理問題,於是帶他到心理科就診。診斷結果顯示,老林確實是病了,是疑病症,將一點小毛病放大成了特別大的災難。
【分析】
軀體化女性居多 疑病症多見於五六十歲男性
仙嶽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張振清說,像麗麗這種症狀,三四十歲的女性比例相對較高,她們更容易有焦慮的表現,導致將一些心理狀態變成軀體症狀,出現各種不舒服。通常30歲之前就會有這樣的表現,30歲之後比較明顯。而老林這種情況,多見於五六十歲的男性,他們容易對某種疾病特別擔心、關注,這個年齡段最擔心的是癌症或者心臟疾病,有的人甚至擔心狂犬病。
張振清說,這兩種心理疾病都是以軀體不適為第一表現,發病的原因目前尚無定論,可能和成長環境、從小接受的教育方式、自己的身體狀態,或者親人的患病經歷等有關。這類人群一般不需要在工作等方面太操心,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將主要精力花在檢查上面。
是一種神經症 一般有五大特徵多種病因
心理學博士、閩師心理教育研究院院長李春苗說,以上兩個案例均具有疑病症的傾向。疑病症是一種總是擔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神經症。患疑病症的人一般具有幾個特徵:一是過於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二是因相信自己罹患某種疾病而感到痛苦;三是對出現的生理現象和感覺作出有病的解釋;四是出現反覆就醫,反覆要求接受醫學檢查,即使各種醫學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醫生也反覆強調沒有問題,仍不能打消覺得自己患病的疑慮;五是既堅信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又擔心和害怕得病,處於焦慮及抑鬱的狀態。李春苗說,疑病症可能由生理、心理、行為、社會及環境等多種因素引起,具體原因並不明確。
【治療】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幫他們走出困境
這種心理疾病該如何治療呢?
張振清說,在治療上,一方面要給予他們一定的理解和關注,聽他們講具體是哪裡不舒服,幫他們分析癥結所在。同時要配合藥物治療,他們通常都伴有焦慮、失眠、食慾不佳等問題,先通過藥物改善症狀,讓他們減少抗拒心理,再做進一步治療。
李春苗說,一般疑病症的治療手段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和暗示療法,需要到專業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機構諮詢與治療。
李春苗說,作為疑病症患者的家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幫助緩解疑病所帶來的痛苦:
一是增強對疾病的認知。疾病是正常的現象,人是可以帶著疾病生活的,越是與疾病對抗越是給了疾病傷害我們的力量。而如果能夠去增強自己的體質,疾病自然就沒有藏身之地;
二是積極暗示。相信自己是健康的,即使有一些問題和毛病,但身體是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徵服的;
三是周圍提供支持的環境。對於疑病的人,周圍人的態度至關重要。身邊人如果能夠給予更多的理解與心理的支持,而不是批評和指責,可以讓疑病的人大大緩解症狀。比如親人跟患者表達,沒關係不用擔心,即使你有問題我也會一直陪伴你。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建議】
要適應心理落差
多發展一些興趣愛好
在治療過程中,轉移注意力特別重要。兩位專家說,疑病症患者往往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導致對自己身體過於敏感。幫助他們適當地轉移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與生活當中,疑病就會自然消除。
兩位專家建議,這類人群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作和比較有意義的事情上,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過得充實。特別是很多人在退休後有很明顯的不適應,要做好安排,學會適應退休前後的心理落差,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自我照料,多發展一些興趣愛好。多關注家庭關係、人際關係,並積極處理好。「正面的東西比例越高,負面的比例就會下降,心理越健康,身體的問題就越少。」
【名詞解釋】
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又叫禪療法,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由日本森田正馬教授創立,其弟子命名。
它不提倡追溯過去,而是要重視當前現實生活,通過現實生活去獲得體驗性認識,順應情緒的自然變化,努力按照目標去行動,著眼點在於陶冶疑病素質,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
認知行為療法
該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自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其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不良行為和情感與不良認知有關。該療法常採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
暗示療法
該療法是採用某種語言、表情或其他刺激等含蓄、間接的方式,對病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以誘導病人於「無形中」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或產生某種信念,或改變不良的情緒和認知行為,進而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暗示的方法,一般多採用語言,也可以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藥物及其他暗號來進行操作。
(文/記者 龔小莞 通訊員 陳鷺 漫畫/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