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對於重慶人來說,不僅僅是生活常見品,還可以是創造重慶小吃的原材料。往八一路好吃街上隨便一走,嚯!好些個精美的重慶小吃都是源自對糯米的再創造。外地人說:「給重慶人一把糯米,他能還你一桌小吃!」尤其到了臘八,臨近新春時節,各種各樣的糯米元素充斥著重慶人的餐桌,其中肯定有你曉得不和曉得的,和巴叔一路看看去!
紅糖餈粑
重慶人說「貓抓餈粑,脫不了爪爪」就是指的紅糖餈粑,黏性大,有嚼勁,軟糯十足,吃重慶火鍋的必點小吃之一。把米黃色、長條狀的餈粑在滾油中炸至金黃,外殼酥脆內裡軟,整整齊齊地堆疊成小山,撒上黃豆粉,澆上紅糖漿就是一道讓人垂涎三尺的「老重慶甜點」了。說到餈粑,是由糯米上鍋蒸熟後,再大力搗制而成,因為糯米搗碎後黏性極大,搗錘不易拔出,在一些古鎮上店家甚至會把這個過程放到街邊,將師傅搗制糯米的過程當成表演來招徠顧客。
三大炮
初入重慶時人們好奇它的名字,結果一看,這不就是圓形小餈粑嘛!原來是製作過程上的不同。在製作三大炮時,師傅往往捏起一塊大小剛好的餈粑團,在手中團揉幾下,分成大小均勻的三塊,將三小塊餈粑接連擲向高桌的桌面。在這個過程中,餈粑團撞擊桌面發出了三聲沉悶的撞擊聲,連帶著小銅盤也震顫鳴響,因此便被稱為了三大炮,或一炮三響。
葉兒粑
現在還有很多人把它當作早餐呢!外皮是糯米麵、灰面(小麥麵粉的重慶話叫法)和新鮮艾草汁和成,而餡兒則多是當年的臘肉粒、新鮮豬肉碎、芽菜碎和大量豬油混勻製成。其原理就是麵團塞進肉餡兒,裹上葉子上鍋蒸熟就成了葉兒粑。因為其中使用了艾草,葉兒粑也被稱為艾葉粑、艾饃饃等。雖然同為糯米製品,但因為葉兒粑是糯米粉蒸熟而成,因此會比餈粑多些水氣,口感也更黏些。
甜燒白
有看官要問了,這不是道葷菜嗎?幹糯米什麼事了?咱掀開燒白看「打底」,是不是有糯米呢?雖然看似簡單,主料是肥厚的五花肉,肥而不膩的五花肉中夾著厚厚一層紅豆沙,但卻是真的入味三分。五花肉蒸得酥軟,豆沙的甜和豬肉的香相互交匯相融,吃膩了肉再來上一口糯米飯,甜軟清香,堪稱點睛之筆。在壩壩宴的桌子上,這道菜從來都是一上桌就被搶得精光。
醪糟「咔咔湯圓」
醪糟的原料就是糯米,而「咔咔湯圓」實際上用普通話說就是「坨坨湯圓」。重慶人吃湯圓講「撇脫」,從和好的糯米麵團上隨意地揪下長的、方的、圓的小塊扔進滾水中煮,煮熟的湯圓裝進碗中,澆上一大勺醪糟甜湯,就是一碗解膩又美味的坨坨湯圓了。通常在年節的時候吃還要臥一個荷包蛋,吃完湯圓吃蛋,最後再一口氣喝下暖暖的甜湯,這一頓也就吃巴適了。
如何?單單是就以糯米為主料,重慶人都能搗鼓出一整桌的宴席來。這裡巴叔還想起了小時候的早餐標配——糯米糰+豆漿,那身體裡面藏著根小油條,身上裹著一層黃豆粉的糯米糰糯嘰嘰的,香甜無比。可惜現在只能在偏窄小巷和老街區裡去尋覓其影子了,真心希望現代化的城市裡多保留下這些兒時的味道,畢竟,新年裡我們又大一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