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柯嬌燕:我不屬於「新清史」

2020-12-25 澎湃新聞

【按】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 1955- ),是美國常春藤院校達特茅斯學院的歷史系教授,也是美國「新清史」學派四位代表人物之一,撰寫了《孤軍:滿洲三代家族與清世界的滅亡》、《晦昧之鑑:清帝國意識形態中的「歷史」與「身份」》等極具學術分量的作品。她在美國學術界的影響力很大,但也頗富爭議,尤其在「新清史」進入中國後,對她的批評意見就很多。

2013至2014年,我成為柯嬌燕教授的聯合培養博士生,在來到達特茅斯學院以後,我們幾乎每周都有接觸,她在指導學生方面認真而負責。由於我對「新清史」頗感興趣,故而就此話題,我向她進行了長期而持續性的請教。回國後,我整理並翻譯了其中的精華,凝練主旨形成了這篇採訪紀要。雖然柯嬌燕被稱為「新清史」的代表人物,但她多次聲明自己並不屬於「新清史」學派。通過這次訪談,我們或許能夠對「新清史」來龍去脈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對柯嬌燕認為自己不屬於「新清史」的原因也會有初步了解。本文已經柯教授審閱,若有謬誤之處,皆為訪談者理解有限所致。

攝於冬天柯嬌燕的辦公室中。在柯老師看來,「亂」是她的一個特色,亂中有序體現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辦公室常被各種文化標誌所點綴,如同其在研究中所強調的,要從這些紛亂而複雜的文化表象中找尋歷史的真實。

「新清史」在美國並非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

劉山山:

您曾經說過,「新清史」是來到了中國之後才開始流行,在美國, 「新清史」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甚至說在美國沒有「新清史」。您能進一步闡釋一下您的觀點嗎?

柯嬌燕:

我的意思是,在美國,只有一小部分人會給自己的學術研究貼上「新清史」這個標籤,而我恰好不是其中一個。這些貼標籤的人包括羅友枝(Evelyn Rawski)、歐立德(Mark Elliott)及米華健(Jim Millward)等,他們大概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這個概念。說實話,我明白他們的用意,「新清史」概念主要意味著把歐亞大陸東部——清代的不同區域看作是一個整體,具體就是中國、東北、蒙古以及西藏,它們是被帝國的政治建構捆綁在一起的,並在經濟、文化及環境關係方面連為一體——而這正是現代「中國」的基礎。它也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使用滿語、蒙語及藏語也不是這個時期的歷史學家首先想到的。它同樣還意味著,代替設計「中國」的現代地理及政治實體,其背後是清朝的徵服和整合作用。

回顧清代的一系列偶然事件,你或許能夠明白「中國」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就是「新清史」想要傳達的東西。「新清史」實際上標誌了在過去三十年裡,所有美國歷史學家研究的風格,這種風格的表現就是,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內主導歷史研究的民族主義觀念,正在被史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所取代。這些領域基本講求語言、文本及跨學科方法的使用,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新清史」不過是二十世紀後半期美國歷史學家所走的道路,特別是用於對全面歷史的研究。可是有一些歷史學家卻選擇給他們所做的工作起這麼一個名字,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寫過一篇文章,在裡面她提名了數百位歷史學家,作為這個被設想的新風格代表,也就是目前在中國十分著名的「新清史」學派。但是這兒存在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那就是,當很多人的研究風格開始不停地變化時,最終還能包含在其中的人也會所剩無幾。

你在美國已經學習了將近一年,應該能意識到一些我們的專業文化,你見過有所謂的「新清史」嗎?更沒有什麼專門的會議、期刊去研究和討論它啊。所以,在我看來,使「新清史」概念真正紮根的地方是在中國,是中國的歷史學家在看待美國歷史學家時,用來稱呼那些被劃為「新清史」的成員時使用的。而現在每當我聽到或讀到有關「新清史」這個術語,我就知道這是中國的歷史學家正在討論某些美國的歷史學家了;在美國,「新清史」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

「新清史」成員之間有諸多差異

劉山山:

在中國,一些學者對「新清史」的印象可能最多停留在歐立德、羅有枝等人身上,對其他一些在中國宣傳力度不大或作品未被譯為中文的「新清史」學家,我們還不是那麼了解,如您的作品其實就被很多人誤讀。您怎麼看待那些被納入「新清史」的學者們的研究?或者說,從您自己的學術研究來看,您覺得「新清史」內部的研究是否具有某種一致性呢?

柯嬌燕:

就我個人而言,我毫無疑問地影響著以及被20世紀末歷史學研究的普遍趨勢所影響了。因此我從不相信,把現在的國家構成觀念投射進早期世紀裡去,是研究歷史學的正確方法,我的學術研究就是帶著這樣的反思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早期,在學習滿語文獻時我受到了弗萊徹(Joseph Fletcher)論證的影響。1981年,我選的課程中包括了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和濮德培(Perter Perdue)的,他們也在20世紀80年代力圖反映當下美國歷史學研究的趨勢,這是我的學習背景。但是那時候,沒人稱他們是「新清史」學派(儘管衛周安已經把他們同其他人一樣包含進去)。

在幾年前,我也寫了一些關於「阿爾泰主義」對當前清史研究影響的文章。從根本上來說,這篇文章討論了清史研究的兩大趨勢:一個趨勢是受到「阿爾泰主義」的影響(其對歷史學影響既漫長且複雜,在「新清史」很久之前就已出現),斷定清帝國從根本上是「Manchu」(滿洲、滿族人)帝國;另一個趨勢是受到帝國研究影響(如對奧斯曼帝國的學習),首先斷定清帝國是一個帝國,其次才是它的文化屬性。我的印象中,當中國的歷史學家提及「新清史」的時候,他們更多討論的通常是第一個趨勢,因此使用「新清史」這個詞,很容易模糊大部分被冠以此名的歷史學家的工作。也就是說,通過認真追溯衛周安的文章,所謂的「新清史」,已經在中國史學家看待美國史學家研究的過程中被誇張化。

我自己的研究是這樣的:我所理解的清朝統治方式,在乾隆時已經從歐亞大陸獲取了最具「合璧式」(simultaneous)的統治權。從皇太極到乾隆帝,每個階段都選擇了這種方式,直到19世紀這種「合璧式」開始崩潰。我的研究就是將這種「合璧式」歷史,同其他帝國的徵服、佔領以及集權統治的大模式聯繫起來。「合璧式」的意思就是,朝廷試圖利用統治權去獲取不同文化的道德核心,從而把它和清代的徵服聯繫起來。朝廷因此成為這些經過挑選的文明,它們的歷史、語言以及宗教儀式的擁護者,這是我對清朝研究最初的視角。有一部分中國人或其他國家的學者,也許會說清代在統治方式上的儒家文化特徵已經是眾所周知了。我也從不說這個方面微不足道、不重要或不存在,只是當我們開始學術研究的時候,更需要致力於開發新的不是那麼眾所周知的領域。彼時,學術界對統治權中的滿洲以及東北方面還不是十分了解,這就是我的早期研究決定開始的地方。

宋思妮攝於春天校園裡。達特茅斯學院安靜、美麗,學校雖不大,但卻是美國著名常春藤學校裡唯一的學院,與嘈雜的大城市不同,這兒是做學術的絕佳之處。

對「sinicization」(漢化)的爭議

劉山山:

自1967年,何炳棣在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的年會上提交《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以來,何炳棣與羅有枝兩位頗具盛名的歷史學家幾番交手,二人圍繞滿族是否漢化以及清朝統治是否存在一個滿洲因素等進行了長期爭論。您怎麼看待清朝「漢化」這個問題呢?

柯嬌燕: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從「sinicization」(通常譯為「漢化」)這個概念開始說起,這也是我認為在中國學者裡討論得最不清晰的一項。我的書裡首先對「sinicization」進行批評的是《孤軍》(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而我也明確指出,這些批評是特別針對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後人芮瑪麗(Mary Wright)的歷史分析的,其中我最反對的一種他們對歷史的解釋就是「sinicization」。費正清和芮瑪麗曾經使用這個術語(也就是直譯後的「漢化」)來形容一整套歷史概念,我認為這其中有很大的邏輯漏洞。首先,他們稱「sinicization」基本上是「一條路」(one-way)的過程:徵服者進入中國總是先被中國人同化,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路可走,這顯然是非歷史的。因為中國文化是動態的,和其他的文化一樣也會發生變化,這些改變(佛教、弦樂器、褲子、藝術風格、語言等)都很清晰表明受到了外來人群遷入的影響,怎麼可能不是這樣呢?但費正清和芮瑪麗就堅稱外來人佔領中國的勝利,只有在被中國人同化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在他們看來蒙古人沒有被同化,所以他們的政權才那麼短暫;而滿洲被同化了,因此他們的政權也就能維持得更長久。費正清和芮瑪麗的這些不合邏輯的設想,通常習慣於達成有關王朝長命的大結論。

其次,他們設想的身份,無論是個人、種族還是階級都很單調——你可以是中國人和滿洲人中的任何一個,並且這種本質的東西還可以融合——你可以是「中國化」的滿人,也可以是「滿洲化」的中國人,在這種情況下,你在本質上也只能是混合物。但是在我這一代,「本質」是被小心鑑別和不信任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對文化的研究。因此,費正清與芮瑪麗的所有關於族群身份的討論,對於我來說都沒有多大意義。

在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我們討論多元化的個人認同問題——人們可以有各種語言、穿著風格、行為模式,他們的個人認同(通常是複數)和歷史、政治組織以及宗教理念是可以分開的。至於費正清和芮瑪麗,他們卻利用文化身份上雙重空間的想法,再次達成了一個大結論。他們認為十九世紀的八旗和民人之間沒有身份衝突,是因為不存在八旗,他們都被同化了;在清廷與民族主義領導者之間也不會有種族衝突,因為所有的滿洲人,包括皇帝都被同化了。這絕對不是事實。在我看來,「sinicaization」在他們的研究中產生了無法令人信任的歷史闡釋,這都是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化、身份動態發展過程的錯誤設想而導致的。

當下令人詫異的是,在中國依然存在為數眾多的學者圍繞對「sinicization」的批評而進行批評。這些歷史學家是熱衷於為費正清、芮瑪麗辯護嗎?當然不是,問題的根源來自對「sinicization」的翻譯——「漢化」,進而以為我們批評「sinicization」即是批評「漢化」,這兩者有著巨大的而不同。對「sinicization」的批評乃是歷史編纂學問題,是西方獨特的語言術語,而絕不能依據字典上對「漢化」的解釋。假如說存在與費正清、芮瑪麗的基本假設相吻合的「漢化論」,那麼所對應的邏輯就是中國文化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也就可以在一些人所說語言等基礎之上去判別此人的身份,從而製造雙重空間的精煉特性,如果中國學者同意這樣的「漢化」,那麼在中、美學者間將必然會有一場真正關於「sinicization」的辯論了。但我一般認為這不是真實的,中國的學者不是真正在為費正清和芮瑪麗辯護,如果他們不是在為費正清和芮瑪麗做辯護,那他們也就沒有論據可以反對批評「sinicization」。

皇權、徵服與文化的關係

劉山山:

這樣看來,一個人的族群身份與其文化選擇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您剛剛也提到過皇權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我在您的書中也常見到皇權、徵服、文化這些關鍵詞出現,您能進一步闡釋下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柯嬌燕:

這個問題很好,但這還是要從「漢化」談起。現在我不太想使以上討論「sinicization」的聲音這樣天真、簡單,因為在歷史問題的許多重要且有趣的方面,也常常在中國學者的「漢化」保護傘下被鎮壓,即便這些問題不屬於批評「sinicization」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關於中國歷史上統治權與徵服的問題了。費正清認為滿洲對皇權的利用,是他們「sinicization」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一旦他們改變文化觀,他們也改變了統治的方式。但歷史不是這樣的,它清楚地表明皇太極在介紹皇帝制度時十分謹慎,利用皇權不過是為了摧毀兄弟子侄力量、積累個人權勢的一種途徑,這在各領域的美國歷史學家的研究中都很普遍,不僅是在亞洲,歐洲和非洲也把皇帝制度看做是「統治技術」或者「權術」,它是有別於(不能說「分離」)文化問題的。看看清代的早期歷史就會明白,對我來說,已經沒法把接受皇權看做是由早期文化改變所決定的,但我也說過了,文化顯然也很重要——你不能一方面採用皇帝制度,但在民間得不到信任,所以回答這類問題還需要在很大層面利用「合璧」概念。

清朝皇帝制度不需要創造很多關於滿洲的意識,因為他們已經是「聖王」(enduringge han)。皇帝主要是對以中國為主要群體的新被徵募和徵服的民眾說話,皇帝制度的建立並不取決於很大或很快的文化轉變。但是我在闡述這個想法的時候,卻有一種對我的「合璧式」概念進行的批評,批評我謹慎構建帝國角色的討論,讓君主的表演看上去有些虛假。這些人認為我說過清代統治者僅僅是看上去像,或者裝扮成一個皇帝的模樣。當然我從未這樣說過,這不過是一些歷史學家看似合理的推斷。或許我缺乏對皇帝是如何思考的研究,但是最具「合璧式」的清代皇帝——乾隆皇帝,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作品以及肖像畫,以告知我們他的想法。我認為,他當然不可能不真誠,他相信自己是清代的最高統治者以及人類與上天之間獨一無二的調解人,他是真命天子、皇帝、聖王及蒙古可汗,其實乾隆皇帝的這些想法和最近有關公共儀式表演的理論有一致之處。統治者很容易、很迅速得就能獲取一些代表出身、精神與政治的存在形式,這不僅僅是清朝才有,也在俄羅斯以及土耳其帝國的歷史中清晰展現了,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雖然在引入新的統治方式之前,其主要文化的改變並不重要,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清代統治者僅僅是扮演著皇帝,並且歷史明確得告訴我們,他們不是假裝的。這就是為什麼對比其他我們稱之為(或自稱)「新清史」的歷史學家,我不認為清帝國是一個滿洲帝國的原因。它就是一個帝國,皇帝自己獨特的超越了一些單一身份的文化限制。皇帝是無效的文化,只有他的屬下才會受到不同文化身份的限制,這也是我的書《透明之鏡》(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中主要討論的內容。

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其次,關於徵服這個問題,費正清在他的歷史著作中暗示,清朝是以「sinicization」而不是徵服的形式在中國政治領域的擴張,他建議根據這種說法,中國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超凡魅力。這或許是為什麼他選擇發明「sinicization」這個術語,而不是使用更為客觀的「assimilation」(同化)或「acculturation」(文化互滲)的重要原因。然而現在,我們知道這個過程其實是經濟以及軍事性的,並不是由其超凡文化魅力所決定。中國文化或許很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沒有霸權或者可能的高壓因素,文化是沒有力量去改變人們的政治取向的。來自於黃河北岸以及歐亞東陸的更廣區域的政治範圍的擴大,它的出現不可能恰好是「sinicization」的結果。以徵服這種方式出現的不可思議的領土擴張,也包括美國在北美東海岸至西海岸的擴張行為——經濟霸權伴隨著軍事高壓,或者軍事高壓伴隨經濟霸權,也不可能僅由美國文化「魅力」所致。當美國的歷史學家反對這種說法時,我們稱他們為「exceptionalists」(例外者),意思是他們的歷史觀反對這些可信的解釋。事實上,我們認為正是美國的徵服過程產生了現在的美國結構,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覺得現在的美國是虛假的、破碎的,或者內部包含了在政治上獨立的不同社會。它僅僅是指美國作為現代的、連貫的實體,她的產生來自於可被認識的歷史過程,而不是充滿魅力的「美國化」。

對「族群」定義與「新清史」內部差異

劉山山:

我們知道「族群」理論是您運用到清朝歷史研究中最具貢獻和創新之處,也是您和其他「新清史」歷史學家如歐立德等人在觀點上產生牴牾的地方。您能在這兒再簡要談一下對「族群」的理解嗎?

柯嬌燕:

「族群」其實是一個在被中國學者稱之為「新清史」學派的那些歷史學家之間,具有深遠意義且爭議較強的一個詞語。很明顯我們在這兒討論的不是某個學術派別或小集團,這點必須足夠嚴肅得對待。它(族群)關係到很多問題,包括歷史學家應該代替人類學家的想法嗎?產生身份的過程是怎樣的?是否存在與地位和權勢相分離的有關身份的合理辯護?我已經寫了大量關於這個問題的作品,不需要再繼續深入了。我的第一篇圍繞這個問題而討論的文章,是在1989年寫的《思考前近代中國的族群》 (Thinking about Ethnic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vol.11, June, 1990, pp. 1-35, Published by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你看過我2014年4月在布林茅爾學院發表的演講,我的解釋基本上也是這樣的。

我們已經從人類學引入了英語的「ethnic group」(族群)術語、觀念到歷史學的研究中。對人類學家來說,有很多受限制的客觀因素(通常有語言、宗教、祖先、居住地)決定了一個族群誰屬其中。由於比較複雜,讓我們暫且擱置民族和族群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問題,現在我們只討論「族群」這個英語術語。我的問題是,它對歷史研究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作為理智的歷史,客觀的、能被認識的「族群」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也是我目前在寫的一本書中的部分內容。可是,僅僅採納這個術語,而沒有任何自我意識或者歷史限制等條件,就去描述一個表面的歷史現象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很顯然,這將會是無用的。簡單的闡述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的不同,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毫無意義。它對人類學家有一定意義——這是他們事業的主要目的,但對歷史學家來說,沒有過程便什麼都不是。對我們而言,這個問題的幅度很寬。這些差異和個人身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關聯?個人身份如何轉化成不同的地位與權勢?個人身份與族群身份的基本原則是怎樣影響歷史改變的?不僅是人類學家對這些問題有很大的興趣,對每個歷史學家來說也有足夠的吸引力。

在布林茅爾學院我發表的演講中,我說它(族群)就像「particle」(粒子)與「wave」(波)之間的區別。人類學家認為,文化的不同以及它在群體中的貢獻就像粒子,是靜態的;而對歷史學家來說,它是波狀的,是動態的。但現在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可能都不算完全真實,就像光既是粒質也是波狀,但我們是歷史學家,只能試圖將光描述為波狀,而其中另一些人使用這個術語也只是抓住了它粒質的特徵。

需要強調的是人類學家並沒有發明「族群」這個詞語,他們僅僅對它進行了調整以符合自己的目的,用來形容不同於一個群體的另一群體。這不是此詞語的真正起源,真正的它(族群)來自古典語言(最早的希臘語),意思是指在權勢和地位上被邊緣化的人們。它是一個詞語,常被城市人用來形容鄉下人;也被已獲批准的宗教的成員所使用,去描述那些民間宗教成員;還被古老的家族用來形容新來的民眾。換句話說,它經常攜帶這樣的意思——不僅僅是不同,並且所涉及到的地位、權勢、影響也不一樣。

對我來說,「族群」起初是描述「波狀」性質的詞語,而非「粒質」的。如果我們吸收人類學家所使用的「族群」,而忽視這個詞語的歷史,歷史學家就會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探索這個詞語的歷史,可以讓我們找到了一個工具能夠形容歷史改變。

這和我的研究有多大關聯呢?在我的第一本書《孤軍》中,從一個現代化、國家化的中國內部,追溯到從徵服和佔領階層的種姓成員到族群成員之間八旗家族地位的差異,涉及了幾乎全部的過程。我的主題也開始從中心轉到邊緣,從帝王親屬轉到平民百姓。如果我把1850年的它描述為「族群」,在1950年還繼續使用它,那麼我將無法描述任何一個關於它的形成過程,因為在1850年的清朝,它還不是一個族群,但到了1950年它成為了(族群),這都是因為中國所發生的那些變化。

歐立德在他的書《滿洲之道》(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中使用了「族群主權」(ethinic sovereignty)概念,我明白他的意思,但我認為這個術語在邏輯上是矛盾的,並且使我們描述歷史改變的能力變得衰竭。在我看來,當歷史學家們開始同時描述類似「族群」和「主權」的群體時,他們僅僅引入最簡單的那些人類學使用的「族群」一詞去指涉不同的群體。事實上你可以看到每個歷史案例,權力中心的那些群體是不一樣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方式去認同自己,他們近親結婚,維持機構從而複製自我;他們看待自己和民眾並不相同。如果他們使用不同的語言和穿衣風格,這不過是為其本質區別添加許多點綴而已。清帝國的滿洲人有一段時間就是以那種方式展現自己的不同。稱他們「族群」的意義能有多大呢?這在2008年我的兩篇文章以及同年的一篇年鑑文章中已經討論過了。你願意說18世紀帝國的滿洲經驗是「族群」的嗎?或者回族的經驗也是「族群」的?如果你寧願這樣想,那麼你創造了一個什麼性質的歷史意識呢?在我看來,中國回族的經驗一直都是「族群」的,但是滿洲的經驗,在一般意義上來講是從19世紀中期才開始。

當你和別的歷史學家在某些根本問題理解上有不同之處時,用同樣的基本術語去描述清代歷史問題往往南轅北轍,因此也就不存在一個學術派別,無論是「新清史」還是什麼別的,可以去劃分這種差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訪談: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與「新清史」研究
    摘自:《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原題為「歐立德教授與『新清史』研究——訪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歐立德教授」。張梅:您關於清朝歷史的觀點與20世紀以來中國清史研究的主流論述並不一致,您試圖從滿族、從「他者」的角度來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超越民族主義重新看待歷史的路徑,從滿洲史的角度重新審視清代歷史,學術界稱之為「新清史」。能否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新清史」?
  • 「清史」對話「明-清史」|一字之「差」與求同存異
    可是呢我還要從頭講起,就是當時邱源媛他們幾個年輕人之間有一次對談,談到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就是華南學派和「新清史」究竟有沒有對話的可能。實際上也就是今天我想講的問題。當然,我不同意他們拿「新清史」來代表我們這幫人和我們的研究,至少我覺得劉(小萌)老師也不認同這麼說,是吧?(劉小萌:對,當然不同意。)
  • 沈衛榮看「新清史」的熱鬧和門道①:「清世界主義」的意義
    本文紙版將揭載於由該學術論壇主持人方維規教授主編的學術論文集《思想與方法:歷史中國的秩序變動與文明交錯》(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出)中,於此作者衷心感謝方教授邀請我參加這次論壇,並再三敦促我寫成了這篇文章。「新清史」大概是近年來最受中國學術界關注的一個議題,對它的討論常見於各種學術的和非學術的刊物和媒體之上,十分引人矚目。
  • 「新清史」之爭 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上)
    但在這樣一種潮流之下,卻也有一個不和諧音,那就是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清史」。「新清史」產生於怎樣的學術背景,它的學術源流又是什麼,已經有專文做詳細闡述,此處不贅。「新清史」終於進入中國學界視野的時候,它在美國已經發展了十餘年,掀起的第一個高潮也已經有了回落之勢。我們如果回顧一下,國內有關介紹和評判「新清史」的活動,應該是在2010年前後興起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10年8月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的「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行的以討論「新清史」為專題的學術研討會。
  • 歐立德談新清史與滿族認同
    【編者按】        美國「新清史」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先生以研究滿文檔案著稱,2013年他訪問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回應了近年來針對新清史的一些批評。
  • 【清史探秘】解讀臺灣版《清史》之得失
    次年,第三次「國民大會」中200多位代表聯名提出「請政府迅速編成清史以維護文化傳統案」,聲稱「大陸確已著手編擬清史,顯有篡竊之企圖,故此事刻不容緩」。 在這一波波聲浪之下,蔣介石終於同意纂修清史,並在「國防研究院」成立了清史編纂委員會,張其昀為主任,蕭一山為副主任,彭國棟任總編纂。
  • 《清史地圖集》序
    如果說「中國通史」是全貌,那麼斷代史是一個個連續的剖面;因此,歷史地圖集不僅需要通史式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新時代也呼喚斷代史式的《清史地圖集》。 我們都知道,清朝疆域不僅是清朝本身歷史發展的結果,更是兩千多年來中國疆域發展變化的最終沉澱,奠定了目前國家版圖的基礎。清朝對內地的統治自不必說,就是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也遠遠比漢、唐時期牢固,治理成就也巨大。
  • 歐立德教授談清史研究
    筆者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對歐立德教授進行了專訪,傾聽了他的治學之道及對清史研究中一些重要問題的見解。現在,許多研究清史的學生開始利用滿語文獻,還有蒙古語、藏語和察哈臺語文獻。我很高興能夠待在這樣一個位置,擁有這麼好的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滿族史和清史不可分割賈:中國一些學者把滿族史和清史割裂開來,只有部分學者如王鍾翰教授和定宜莊教授等注重兩者的結合,而您的著作《滿洲之路》很好地將這兩者結合了起來。
  • 瀋陽故宮門前將建清史博物館
    瀋陽故宮門前將建清史博物館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31日01:26  遼瀋晚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
  • 《清史研究》2020年5期目錄及摘要
    歷時近十年完成的《清史地圖集》,是這一學術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的最新成果。三個圖組七十二幅清史地圖都有學術創新點,全部上圖地物均經過嚴密考證,圖上任何點、線、面均有文獻或輿圖史料為證,並且始終貫徹「孤證不立」原則。完整的考證內容呈現在上千萬字的《編稿表》裡,《編稿表》分「正編」與「輔編」,前者收錄具有清史意義的地物,後者為繪製政區界線的依據。
  • 孔令偉評《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丨蒙元史與清史的三個跨越
    「中原/內亞」的二元對立敘事,為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影響,更直接導致了東西方學術話語間的誤讀與隔閡,如近年「新清史」爭議便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筆者亦曾對東西方學術話語的落差進行相關反思(《如何看待美國學者筆下的中國邊疆史?》,觀察者網,2019年11月28日)。
  • 著名學者杜贊奇教授做客清史研究名家講座
    2015年9月15日,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編輯部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教授訪問我校,並在公共教學一樓1204報告廳為廣大師生作了題為「軸心文明、超越性與歷史學方法」的學術報告。 杜贊奇是享譽國際學界的著名學者,長期致力於中國史、亞洲史研究,同時涉及史學思想、史學理論及歷史社會學等研究領域。
  • 承德博物館和清史文化展覽館開建
    承德博物館和清史文化展覽館開建    建成後年可接待50萬人次    河北新聞網承德5月31日電(通訊員賈建勇 記者李建成)今天上午,承德博物館和承德民族團結清史文化展覽館項目河北日報同時在避暑山莊外原承德二中校址開工建設。
  • 惠男評《最後的皇族》︱在「新清史」之內或之外
    [美]羅友枝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582頁,98.00元如果梳理近四十年來美國的清史研究成就,匹茲堡大學的榮休教授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必定能佔據相當的篇幅。
  • 清朝已經覆滅108年了,《清史》為何還沒編纂完成?
    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1917年,張勳復闢。清史館被迫關門,修編工作停了下來。等到1927年時,清史已經編纂了14年,當時的工作人員也從最初的80多人,銳減到10多人。
  • 學術研究| 楊珍:再談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價值與局限
    筆者曾在《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光明日報》2016年6月1日第14版)一文中認為,清史研究要滿漢史料並重,同時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此外,筆者在教學科研中進一步提出要重視滿文史料,強調從滿文史料中發掘歷史真實。那麼既然滿漢史料並重,為什麼還要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既然指出滿文史料的局限性,為什麼還要強調它在清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成立
    5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召開座談會,宣布滿文文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座談會由清史所所長黃興濤主持。參加座談會的還有清史所學術委員陳樺、楊念群、夏明方、劉鳳雲、張永江,副所長孫喆,《清史研究》主編祁美琴、副主編曹新宇,教研室主任劉文鵬、曹雯、闞紅柳等教師,以及清史研究所的學生共30餘人。
  • 清朝已經沒了百餘年,為何《清史》還沒有完成?中間經歷了什麼?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北洋政府曾修繕過清史稿,但是後期經費減少,國民政府對清史稿的部分存疑導致清史稿一直沒有完成。但不久之後有人勸說趙爾巽修建清史稿對你來說前途無量,功德無量,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身為旗人你應該擔當下去,在多方的勸說之下,趙爾巽終於接受了這項任命,並且積極籌備清史稿。
  • 《清史鏡鑑》第十輯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清史鏡鑑》第十輯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清史鏡鑑》第十輯目錄 序//戴逸 政治經濟 清季政壇「不倒翁」王文韶//蘇明強 晚清的兩位奇官:吳大澂與成琦//習驊 郭影秋對清史研究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