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邵菲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生下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如若在哪方面表現出了什麼異常,就擔心寶寶是不是智力低下了。
多位寶媽留言,孩子的這些異常是智力發育遲緩嗎?
近日,幸孕姐翻看了之前發布的一些文字,發現很多文章下面都有寶媽留言,描述了自家孩子的情況,詢問是不是智力發育出現了異常。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對此,幸孕姐挑選了幾條,分享一下:
粉絲一:我家寶寶現在已經6個月了,但是總喜歡把手握成小拳頭,聽說可能是智力發育遲緩的原因,到底應該怎麼判斷是不是呀?
粉絲二:我家寶寶2歲了,還不會喊爸爸媽媽,目前只會說「嗯」、「好」之類的字,可以鄰居家的孩子才1歲多就會喊爸爸媽媽了。孩子是不是智力方面出現了問題?可是平時和他溝通都能給出反應。
粉絲三:我家小寶1歲零1個月了,但是還不會走路,我記得當時大寶8個月左右就會走了,小寶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嗎?
粉絲四:我家寶寶剛滿6個月,但是經常失神,還不會目光追隨,該不會是智力有問題吧?
其實絕大多數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都存在過這樣的擔憂,懷疑寶寶智力低下,但是不知如何判斷,在糾結和恐慌的情緒中度日。
什麼是智力低下?
顧名思義就是智力不高,也可以說是智力缺陷。一般是由先天發育不全,和後天受到損傷(器質性損傷),導致孩子在認知和心理上存在持續性的障礙。
患有智力低下的兒童,其智商要比同齡人低,無論是在學習還是交流上都存在障礙。這類孩子一般脫離父母的照顧,無法獨立自主生活。
不過,孩子智力低下的情況發現的越早,就可以儘快的進行幹預,從而進行一些彌補,幫助他們逐漸的適應社會,哪怕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也可以減緩對家庭的壓力和傷害。
不過,以上僅針對輕度智力低下的兒童,如果發展成了中度及以上,那麼可能需要父母終身照顧了。
寶寶智力低下的五個暗號
1、餵養困難
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不會自主的吮吸乳汁或者奶瓶。通常,「吮吸功能」是寶寶的天性,絕大多數寶寶一出生就具備了這一能力。
如果發現自家孩子經過長時間的引導,仍學不會這個本能性的動作,那麼就要警惕是大腦發育受到了損傷。
除了不會自主的進食之外,往外吐奶和吐輔食等情況,可能也是大腦發育受限的信號。
2、喜歡睡覺
新生兒在剛出生的前幾個月,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不同月齡具體時間如下:
1月齡:18-20個小時;
3月齡:16-18個小時;
6月齡:15-16小時;
12月齡:14-15個小時。
一般情況下,寶寶的實際睡眠和以上情況相符,都是正常的。但如果睡眠時間超過了以上範圍,並且沒有表現為遞減的趨勢,那麼可能是腦部發育出現了問題。
3、目光呆滯,不會追隨
通常,寶寶到了3個月的時候就學會了笑,而到了6月齡的時候,就可以自主、隨意的做出微笑、大笑等豐富的面部表情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眼睛炯炯有神。
如果父母發現寶寶對外界的逗趣沒有反應,而且目光呆滯,不會追隨時,就需要多加注意了,可能是智力低下的反應。
4、不喜歡哭
哭,是寶寶一出生就具有的本能,不管是困了、餓了、拉了還是不舒服,哭是他們表達的唯一方式。可以說,沒有哪個正常的寶寶是不愛哭的。
但是,父母一旦發現寶寶從出生就不喜歡哭,或者哭聲很微弱,甚至是要反覆的拍打才哭,表現有些遲鈍,那麼很可能是先天智力發育不全了。
5、發育進程嚴重滯後
民間關於寶寶的發育有一句俗語:「三翻六坐九爬」,說的是寶寶發育的平均規律,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個體身上存在些許差異。
一般,寶寶的運動發育落後平均規律的兩個月,還算屬於正常,但是如果時間超過了兩個月,即5個月不會翻身、9個月不會獨坐、1歲多還不會爬,一歲半還不會走,那麼,多半是大腦神經發育出現了問題。
當發現自家孩子出現了以上二種或者多種異常的時候,最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下,以便真的是發育出現了問題,可以儘早的發現,儘早幹預,否則,情況只會越拖越糟,孩子及父母所遭受的痛苦,只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