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專用車廂:人文關懷還是性別隔離?

2021-02-14 青年犀牛

2019年,關於女性權利的社會議題層出不窮,從弦子訴朱軍性侵案到伊藤詩織訴山口敬之強姦案;從宇芽被家暴案到蔣勁夫再家暴風波;從上海財經大學女生被副教授錢逢勝性侵到山區女童被擠佔教育機會;從美國阿拉巴馬州通過禁止墮胎法案到我國12月16日民法典草案中存在的「離婚冷靜期」……

這些爭議性案例引發的熱烈討論無不指向同一個話題——女性在生理上作為天然較弱勢的一方,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女性權利?

近日,#日本女性不滿專用車廂#的話題登上了熱搜。起因是,在日本實行了近20年的「女性專用車廂」現在引發了許多日本女性的不滿。其不滿的原因主要有「同性相斥,容易產生嫉妒心」、「香水味太重」、「更多的女性擠佔車廂空間」這三方面。前段時間,網絡綜藝《奇葩說》中,辯手陳凌嶽在結辯環節使用「日本設置地鐵女性專用車廂」的例子說明「保障女性權利有很多辦法」的論點,也在微博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那麼,從保護女性角度出發的「女性專用車廂們」真的擔起了保護女性的重任嗎?女性車廂的設立到底是給女性更多的尊重,還是對女性的變相歧視呢?

首先,現目前的「女性車廂」主要分為」女性優先車廂「和」女性專用車廂「兩種。前者是一種倡導,而後者是一種強制。就實施情況而言,以深圳為代表的」女性優先車廂「內和普通車廂一樣,並沒有因為前面的標語而達到」女性優先「的效果,其設立並沒有改變實際情況,也沒有達到設立之目的,可謂是形同虛設[1]。以日本為代表的「女性專用車廂」在使用後一年的時間裡,女性在東京受到猥褻的報導下降了3%,但在設立女性專用車廂的兩條線路上,性騷擾的比例卻上升了15%至20%[2]。

既然最主要的目的都沒有達到,那女性車廂的設置也就毫無意義了。

事實上,早在19世紀,美國各州就曾以「非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之名將黑人和白人從空間上分割開來,在公共運輸、公共教育、社會居住等方面實施隔離。這種種族隔離的做法在當時被稱為「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這種看似文明的說法隨著美國人權運動的發展和黑人經濟地位的提高才逐漸被推翻,實現由「隔離但平等」到沒有隔離的「一體平等」的轉變[3]。

有不少人,甚至很多女性自己都認為女性車廂和種族隔離不同,其出發點是保護和關照女性。《光明日報》和《法制日報》就曾發文稱,「地鐵女性優先車廂的設立,在社會上營造了尊重女性的氛圍,從而逐步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彰顯城市的人文關懷。」[4][5]

臺灣大學教授黃囇莉曾指出,性別歧視可以區分為「敵意型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與「親善型性別歧視」( Benevolent Sexism)。其中,「親善型性別歧視」有別於直接貶抑女性的觀念,而在主觀上對女性抱持正面情感,但仍是以性別刻板印象及固定角色來看待女性。表面上看是愛護女性,但其根源卻是男性主導的傳統信念,其結果對女性也會構成傷害[6]。

很明顯,所謂「女性車廂」的設立是符合這一論述的。我們不否認地鐵運營商想要讓女性遠離性騷擾的初衷,但從客觀上來講,「女性專用車廂」也確實固化了「女性就是柔弱且需要被保護」和「所有男性都極有可能是加害者」這兩大刻板印象。表面上看女性似乎受到了優待,但實質上卻是對女性變相的歧視;表面上看是對男性自我保護能力的肯定,可事實上卻是對所有男性人格的汙名化行為。

從數據上看,女性車廂的效果並不出色,從理論上講,女性車廂的設立更是簡單粗暴的性別隔離。單獨劃分的車廂,看似是對女性的保護,實則是地鐵部門懶政怠政的體現。儘可能地為乘客提供「每一節車廂都是安全車廂」的乘車環境,本就是地鐵管理者的分內之事。管理者應該從根本出發,改善地鐵乘車環境,而不是治標不治本地實施性別隔離。

事實上,關於有效防止地鐵性騷擾事件的發生,我們其實並非無計可施。比如,2017年1月,洛杉磯就推出了24小時熱線,由受過訓練的諮詢員專門為在公交車和地鐵上遇到性騷擾的人們提供法律諮詢;為了提高報案率,民眾除了可以撥打常規的「911」報警電話外,警方也推出了專門的報警熱線和「交通運輸監察」軟體,專門受理公共運輸上發生的性騷擾案件[7];溫哥華地區也出現了一款 OnDuty 應用程式,允許乘客直接向警察和運輸官員發送報案簡訊[8]……

有人說,如果將女性單獨拎出來就算性別歧視的話,那某些景區設置更大的女廁所這算不算性別歧視呢?

答案當然是……不算啊!!

據專家統計,女性上小廁的時間一般是男性的1.5到2倍,因為與使用小便器相比,開關隔間門、穿脫衣服、擦馬桶圈都會耗費更多的時間。除此之外,如下圖所示,同樣面積的房屋,隔間往往會比小便池佔用更多的面積[9]。

所以,我們不是要批判一切為女性的特殊讓步的設施,而是要抵制那些因為自己的懶政怠政,以限制女性活動範圍的方式「保護」女性的舉措。

將女性列為乘坐地鐵時需要專門被保護的對象,也就意味著女性和男性在乘坐地鐵時不一樣,可仔細想想,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坐個地鐵,又能有什麼不一樣呢?而提供安全的環境,難道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努力做到的嗎?否則,在不安全的環境裡,豈止是地鐵,哪裡不是豺狼虎豹?在那種情況下,也只有讓所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的個體,生活在長髮公主的閣樓裡畫地為牢,才有可能切實「保護」其安全了。

女性專用車廂的設立,看似在積極主動地解決性騷擾問題,實際上卻是將鍋甩給了受害者。畢竟,我們都已經為你建造了一個粉紅色的「閣樓」,你,為什麼還要出來亂晃呢?

拒絕女性專用車廂,不是因為我們拒絕文明與人文關懷,而恰恰是因為我們對文明和平等抱有更高的期待。

參考資料:

[1]https://zx.sina.cn/sh/2017-07-03/zx-ifyhrxsk1574088.d.html?vt=4&wm=3049_0028

[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1649955

[3] https://www.docin.com/p-689011102.html

[4]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612/c1003-29332593.html

[5] http://www.chinanews.com/jingwei/06-18/48824.shtml

[6]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83/

[7]http://news.cri.cn/20170726/89dc81aa-9973-bb92-30f2-d83ffa034854.html

[8] http://notch.qdaily.com/mobile/posts/5513.html

[9] https://phys.org/news/2017-07-lengths-restroom.html

相關焦點

  • 孟非譴責高鐵婦孺噪音:應增加熊孩子專用車廂
    很多人出差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就是車廂或者飛機上有孩子哭鬧不停,讓原本勞頓的旅途更添疲憊。10月7日,著名主持人孟非發文談及高鐵車廂內熊孩子哭鬧以及父母們哄孩子帶來的噪音,並配文:「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
  • 熊孩子車廂:秩序亂象下的隔離思維
    近日,主持人孟非因坐高鐵被吵,在微博上反映「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聲」,並以國外的女性專用車廂為例,稱中國高鐵也可以有熊孩子車廂。  此言論引起網友熱議。一部分頗有同感的網友表示支持,並說現在孩子素質差,其父母也有很大責任。
  • 深圳地鐵將設女性專用車廂 聽聽網友怎麼說
    今年年初,廣東省政協委員蘇忠陽提出了《關於廣州地鐵設立女性專用車廂》的提案。近日,深圳市委常委劉慶生表示,在高峰期比較比較擁擠的情況下,提前考慮女性的實際需要,實施更人性化的舉措,符合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目標方向。
  • 日本網上請願開男性專用車廂
    為了尊重女性、保護她們免受電車「鹹豬手」騷擾,日本一些主要城市的多家軌道交通運營企業在上下班尖峰時段開設了女性專用車廂。如今,又有人呼籲,為體現男女平等,同時避免男性陷入報假警騙局,也應該設立男性專用車廂,於是在change.org網站發起請願籤名活動。  據日本24小時熱點新聞網RocketNews24報導,請願活動組織者希望能募集到2500個籤名,籤名者不限性別,目前已有超過1700人參與請願籤名。
  • 孟非提議設「熊孩子」專用車廂,我給滅燈 | 新京報快評
    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為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孟非微博截圖。看得出來,孟非近期的一趟高鐵旅程,飽受「熊孩子」及其家長的困擾。如果不是太過憤怒,他也不會不顧可能引起的爭議在微博上討伐「熊孩子」與「熊家長」。但是,公然呼籲設置「熊孩子」及「熊家長」的專用車廂,就讓人覺得是氣急敗壞,過猶不及。
  • 解讀高校專任教師性別隔離變化趨勢:女性比例提升
    高校專任教師性別隔離變化趨勢解讀  ——基於《中國教育統計年鑑》數據的分析  對1987年~2013年中國高等教育專任教師的性別縱向隔離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女性在普通高校專任教師隊伍中的參與程度整體上呈穩步提升的發展趨勢,此間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性別隔離程度以2000年左右為分界點
  • 商場在女廁設男童便池,看似人文關懷,實則敷衍了事
    隨著母嬰室逐漸普及,某商場在女廁裡設男童便池引發大家熱議,商場初衷是為了體現人文關懷,為了方便帶娃的媽媽,以免出現「媽媽在裡頭上廁所,男童在門口等候」或者「男童跟著媽媽一起上女廁」的情況。看起來商場沒錯,但實際是方便了一小部分的群體,麻煩了大部分群體。
  • 南昌涉外人文關懷小分隊:真情抵萬言
    南昌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人文關懷組成立於疫情防控初期,旨在為不同人群提供專業且多樣化的心理支持服務。「在線接聽諮詢熱線,通過微信、QQ等社交平臺提供細緻周到的人文關懷服務,像朋友一樣為居家隔離人員還有社區工作人員等提供心理上的陪伴。」
  • 從「熊孩子專用車廂」看歧視與特權
    從「熊孩子專用車廂」看歧視與特權 背景:近日,主持人孟非發微博稱,「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為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 新京報發表王言虎的觀點:看得出來,孟非近期的一趟高鐵旅程,飽受「熊孩子」及其家長的困擾。但是,公然呼籲設置「熊孩子」及「熊家長」的專用車廂,就讓人覺得是氣急敗壞,過猶不及。
  • 深圳地鐵擬設大件行李專用車廂 否認設「VIP車廂」
    中廣網深圳7月8日消息(記者鄭柱子)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一條「深圳地鐵將設VIP車廂,票價翻倍保證有座」的新聞日前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網民質疑這一做法並將這一舉措形容為「地鐵也要搞三六九等」,並予以強烈抨擊。針對批評,深圳市軌道建設辦公室進行了回應。
  • 什麼是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即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這是度娘給出的解釋,而人文關懷這四個字也是眾多企業強調自己人性化一面的常用詞語。可是又有多少個企業能做到?怕是大家心照不宣了。
  • 建議中國高鐵設「熊孩子專用車廂」?豈能這樣做
    近日,著名主持人孟非就因坐高鐵被吵而發了一篇針對「熊孩子」的微博,並針對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的現實,建議中國高鐵設「熊孩子專用車廂」。此微博一發出便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有支持者,也有反對和批評的聲音。或許因為爭論太多,目前該微博已被刪除。­  如果說,女性專用車廂是為了尊重女性、便利女性,難不成「熊孩子專用車廂」是為了尊重「熊孩子」、便利「熊孩子」?顯然這是不能成立的。
  • 馬上評|設「熊孩子專用車廂」不是好主意,大人更需反省自身
    馬上評|設「熊孩子專用車廂」不是好主意,大人更需反省自身 澎湃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2017-10-09 11:12 來源
  • 再上熱搜,深圳「女士優先車廂」引熱議!網友:我只坐女士車廂……
    ,深圳地鐵運營集團予以回應:女士車廂設置為「優先車廂」,而未採用「專用車廂」,只做倡導,並不強制實施。既彰顯了對女士的人文關懷,同時避免被歧視之感。男生女生,可共享車廂此外,一列車設置2節車廂作為女士優先車廂。
  • 廣西大學「女生安全攻略」:存在一定的性別刻板印象
    廣西大學「雨無聲」欄目發布女性安全攻略 「雨無聲」官網 圖有網友指出,穿著屬個人自由,限制女生穿著以「防止產生誘惑」並不合適。如果說防人之心不可無,那麼教育男生「防止被誘惑」也應當是題中之義。如果非要發布相應的「女生安全攻略」,那「男生安全攻略」也不應缺席。
  • 深圳地鐵否認設頭等廂:系大件行李專用車廂
    針對網絡批評意見,深圳市軌道建設辦三部部長周麗說,深圳地鐵並沒有所謂「VIP車廂」計劃,而是構想在機場專線上設立「大件行李專用車廂」。這種車廂並不會在其他地鐵線路上設立。  她說:「這是深圳在機場專線和通往機場的普通線路之間作出的折中方案,也是為普通人服務用的,不是什麼VIP座位。」
  • 紀錄片中的「多元」人文關懷
    紀錄片始終將人文關懷和人本理念作為創作當中最為重要的基本理念,真實的反映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環境、責任、人文風貌等,從而更好的體現出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的關懷。如果缺少人文關懷這個理念,紀錄片將失去靈魂和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紀錄片;人文關懷;實際應用 紀錄片以真實為基礎,也一直被看作是「擔當社會良心」的傳播載體。
  • 專家談廣西大學「女生安全攻略」:存在性別刻板印象
    8月31日,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反歧視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何霞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整體來看,廣西大學雨無聲平臺發布的「女生安全攻略」是從保護女生合法權益的角度來制定,但個別的規定存在一定的性別刻板印象,值得再斟酌。
  • 深圳回應地鐵「VIP車廂」:實為大件行李專用車廂
    地鐵11號線作為連接福田中心區與寶安機場的重要線路,未來將加掛2節車廂,實施花錢可買座位的服務。   針對坊間各種支持與反對聲,深圳市軌道辦相關負責人昨日回應南方日報記者,深圳地鐵並沒有所謂「VIP車廂」計劃,而是構想在機場專線上設立「大件行李專用車廂」。
  • 性別平等不是反對女性中止妊娠的藉口
    有網友認為,在性別平等的基礎上,夫妻雙方關係平等,是否生育孩子應綜合考慮夫妻雙方的意見,最高法的這一解釋實質上剝奪了男性的正當權益。但在筆者看來,性別平等不應成為反對女性中止妊娠的理由,相反,這一解釋是在性別平等觀念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家庭生活中女性常處弱勢地位的實際狀況而做出的,強調女性在生育問題上的優先級別,以法律形式實現對女性的特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