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關於女性權利的社會議題層出不窮,從弦子訴朱軍性侵案到伊藤詩織訴山口敬之強姦案;從宇芽被家暴案到蔣勁夫再家暴風波;從上海財經大學女生被副教授錢逢勝性侵到山區女童被擠佔教育機會;從美國阿拉巴馬州通過禁止墮胎法案到我國12月16日民法典草案中存在的「離婚冷靜期」……
這些爭議性案例引發的熱烈討論無不指向同一個話題——女性在生理上作為天然較弱勢的一方,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女性權利?
近日,#日本女性不滿專用車廂#的話題登上了熱搜。起因是,在日本實行了近20年的「女性專用車廂」現在引發了許多日本女性的不滿。其不滿的原因主要有「同性相斥,容易產生嫉妒心」、「香水味太重」、「更多的女性擠佔車廂空間」這三方面。前段時間,網絡綜藝《奇葩說》中,辯手陳凌嶽在結辯環節使用「日本設置地鐵女性專用車廂」的例子說明「保障女性權利有很多辦法」的論點,也在微博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那麼,從保護女性角度出發的「女性專用車廂們」真的擔起了保護女性的重任嗎?女性車廂的設立到底是給女性更多的尊重,還是對女性的變相歧視呢?
首先,現目前的「女性車廂」主要分為」女性優先車廂「和」女性專用車廂「兩種。前者是一種倡導,而後者是一種強制。就實施情況而言,以深圳為代表的」女性優先車廂「內和普通車廂一樣,並沒有因為前面的標語而達到」女性優先「的效果,其設立並沒有改變實際情況,也沒有達到設立之目的,可謂是形同虛設[1]。以日本為代表的「女性專用車廂」在使用後一年的時間裡,女性在東京受到猥褻的報導下降了3%,但在設立女性專用車廂的兩條線路上,性騷擾的比例卻上升了15%至20%[2]。
既然最主要的目的都沒有達到,那女性車廂的設置也就毫無意義了。
事實上,早在19世紀,美國各州就曾以「非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之名將黑人和白人從空間上分割開來,在公共運輸、公共教育、社會居住等方面實施隔離。這種種族隔離的做法在當時被稱為「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這種看似文明的說法隨著美國人權運動的發展和黑人經濟地位的提高才逐漸被推翻,實現由「隔離但平等」到沒有隔離的「一體平等」的轉變[3]。
有不少人,甚至很多女性自己都認為女性車廂和種族隔離不同,其出發點是保護和關照女性。《光明日報》和《法制日報》就曾發文稱,「地鐵女性優先車廂的設立,在社會上營造了尊重女性的氛圍,從而逐步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彰顯城市的人文關懷。」[4][5]
臺灣大學教授黃囇莉曾指出,性別歧視可以區分為「敵意型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與「親善型性別歧視」( Benevolent Sexism)。其中,「親善型性別歧視」有別於直接貶抑女性的觀念,而在主觀上對女性抱持正面情感,但仍是以性別刻板印象及固定角色來看待女性。表面上看是愛護女性,但其根源卻是男性主導的傳統信念,其結果對女性也會構成傷害[6]。
很明顯,所謂「女性車廂」的設立是符合這一論述的。我們不否認地鐵運營商想要讓女性遠離性騷擾的初衷,但從客觀上來講,「女性專用車廂」也確實固化了「女性就是柔弱且需要被保護」和「所有男性都極有可能是加害者」這兩大刻板印象。表面上看女性似乎受到了優待,但實質上卻是對女性變相的歧視;表面上看是對男性自我保護能力的肯定,可事實上卻是對所有男性人格的汙名化行為。
從數據上看,女性車廂的效果並不出色,從理論上講,女性車廂的設立更是簡單粗暴的性別隔離。單獨劃分的車廂,看似是對女性的保護,實則是地鐵部門懶政怠政的體現。儘可能地為乘客提供「每一節車廂都是安全車廂」的乘車環境,本就是地鐵管理者的分內之事。管理者應該從根本出發,改善地鐵乘車環境,而不是治標不治本地實施性別隔離。
事實上,關於有效防止地鐵性騷擾事件的發生,我們其實並非無計可施。比如,2017年1月,洛杉磯就推出了24小時熱線,由受過訓練的諮詢員專門為在公交車和地鐵上遇到性騷擾的人們提供法律諮詢;為了提高報案率,民眾除了可以撥打常規的「911」報警電話外,警方也推出了專門的報警熱線和「交通運輸監察」軟體,專門受理公共運輸上發生的性騷擾案件[7];溫哥華地區也出現了一款 OnDuty 應用程式,允許乘客直接向警察和運輸官員發送報案簡訊[8]……
有人說,如果將女性單獨拎出來就算性別歧視的話,那某些景區設置更大的女廁所這算不算性別歧視呢?
答案當然是……不算啊!!
據專家統計,女性上小廁的時間一般是男性的1.5到2倍,因為與使用小便器相比,開關隔間門、穿脫衣服、擦馬桶圈都會耗費更多的時間。除此之外,如下圖所示,同樣面積的房屋,隔間往往會比小便池佔用更多的面積[9]。
所以,我們不是要批判一切為女性的特殊讓步的設施,而是要抵制那些因為自己的懶政怠政,以限制女性活動範圍的方式「保護」女性的舉措。
將女性列為乘坐地鐵時需要專門被保護的對象,也就意味著女性和男性在乘坐地鐵時不一樣,可仔細想想,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坐個地鐵,又能有什麼不一樣呢?而提供安全的環境,難道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努力做到的嗎?否則,在不安全的環境裡,豈止是地鐵,哪裡不是豺狼虎豹?在那種情況下,也只有讓所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的個體,生活在長髮公主的閣樓裡畫地為牢,才有可能切實「保護」其安全了。
女性專用車廂的設立,看似在積極主動地解決性騷擾問題,實際上卻是將鍋甩給了受害者。畢竟,我們都已經為你建造了一個粉紅色的「閣樓」,你,為什麼還要出來亂晃呢?
拒絕女性專用車廂,不是因為我們拒絕文明與人文關懷,而恰恰是因為我們對文明和平等抱有更高的期待。
參考資料:
[1]https://zx.sina.cn/sh/2017-07-03/zx-ifyhrxsk1574088.d.html?vt=4&wm=3049_0028
[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1649955
[3] https://www.docin.com/p-689011102.html
[4]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612/c1003-29332593.html
[5] http://www.chinanews.com/jingwei/06-18/48824.shtml
[6]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83/
[7]http://news.cri.cn/20170726/89dc81aa-9973-bb92-30f2-d83ffa034854.html
[8] http://notch.qdaily.com/mobile/posts/5513.html
[9] https://phys.org/news/2017-07-lengths-restro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