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孩子上不到「四大名校」不覺得自卑,教育就成功了

2021-01-09 瀟湘晨報

摘要:疫情防控取得勝利,秘訣是什麼?

「我平時比較少談教育,因為一談教育『友誼的小船立馬就翻掉』,大家的想法完全不一致。」今天下午舉行的第十四屆上海民進教育論壇上,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卻罕見地談起了教育,他結合新冠疫情的防控救治指出,教育要讓人尊重生命、獲得尊嚴,教育的本質不是分數,精英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好的社會、好的教育應該讓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都覺得「很舒服」「很有做人的尊嚴」。

上不到「四大名校」不覺得自卑,社會就成功了

張文宏介紹,美國一個140萬人口的城市,就有幾萬人感染了新冠,按5%的病死率計算就有數千人不幸喪生,而中國包括上海在內的許多城市,新冠病死率都接近於0,上海1000多名輸入型病例中也沒有一個人死亡。「很多國際專家都討論,是不是中國的醫生、專家水平特別高?」

為何中國的疫情防控和救治能達到如此水平?張文宏談了自己的看法。

「就在我在這裡給大家演講的同時,我們有一個極危重症的病人還在病房。」張文宏演講中介紹了目前正在治療的一個病例,讓人不禁捏了把汗。這個病人70多歲,有基礎疾病,至今還在插管,長期用激素,「原則上這樣的病人的病死率在全球範圍內在80%以上。」

可喜的是,這個病例情況已略有好轉。「我只講一件事情,講了你們就會大吃一驚。」張文宏說,這個病人進入負壓病房已連續4周,每天觀察病人情況的住院醫生,是瑞金醫院重症醫學主任,也是全國重症醫學學會的主任委員。「學術界最頂尖的一個人,居然被我們『扔進去』當住院醫生使用,誰能夠享受這樣的待遇?」

張文宏坦言,由於人口數量大,中國的醫療資源其實非常不充分。但在這種情況下,現在我們可以做到,只要有病人就舉整個城市之力對每一個病人進行救援,把病人數量控制在很低水平,因而如今在每個病人得到的醫療救治資源是全世界最豐富的,而且「夠得著」。在張文宏看來,其中的秘訣就是「生命至上」,看似不計成本,實際上獲得搶救病人的最佳效益,使中國成為了目前全球疫情防控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張文宏認為,多年來,我國醫療界都進行了很好的「生命教育」,人人對生命都心懷敬意和尊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在新冠疫情的救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將來也將不斷延續下去。

「如果我們除了上『四大』,上其他的中學不覺得自卑,仍然覺得充滿尊嚴,我認為這個社會就是成功的。」在聽了上海中學與華師大二附中兩所名校校長的發言後,張文宏感慨,教育的本質不是追求分數,而要讓上海的很多普通勞動工作者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報酬,也可以覺得有尊嚴。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尊重生命、讓人有尊嚴,這一點不管是在衛生界還是教育界都應該突出。

發揮英雄主義的同時,科學精神同樣重要

「國外的人問我一件事,為什麼中國人這麼聽話?政府叫你待在家裡就待在家裡,叫你戴口罩就戴口罩?我說『黨的領導』,他們聽不懂,但我說文化,他們就懂了。」

「說實話,在人類傳染病歷史上,沒有一個大流行病可以兩個月搞定。」而上海從1月出現第一例病例,到3月基本上恢復常態化,基本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在張文宏看來,取得疫情防控重要成果的另一大關鍵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凝聚而成的文化,危機來臨之際,人人都能夠迅速地協同一致。他舉了前不久浦東明天華城小區內的一個暖心故作為例子:為了幫助小區內一對經營農產品生意的夫婦處理被困滯銷的土豆,小區居民紛紛自發購買,一車土豆全部銷售一空。

張文宏談到,如今全球一些城市也開始實施封城,「封了誰送吃的東西?快遞小哥為什麼要給你送?難道是給錢就能送嗎?事實上這不是錢可以買來的。」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因為黨的領導,也是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此次疫情中,大批醫務人員馳援武漢。「一開始是『共產黨員先上』,但後來共產黨員『不夠』了,就不分是不是黨員了。」 回想起今年初的一幕幕,張文宏感慨,危難來臨時,許多「90後」「00後」所體現出的英雄主義和捨生忘死的精神值得歌頌。

「當每個人都是英雄的時候,我們靠的是什麼? 不是靠『堵槍眼』。」張文宏指出,在發揮英雄主義精神的同時,科學精神同樣重要。「我們只花10天就給出了武漢全基因組的序列,上海只花了10天就獲得了擴大檢測的能力。」在他看來,疫情防控能夠贏得今天的勝利,很重要一點就是一直是以科學為依據,科學精神在今天依然需要堅持。

張文宏說,自己是聽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長大的,如今在復旦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依然是數學系,原因卻是「工資高好找工作」。「我覺得這還不夠。」他認為,社會不應再鼓吹「科學家雖然錢賺得少但很有面子」,而是要讓科學家、專業技術工人等群體也成為「高薪階層」,讓他們獲得社會的肯定。

欄目主編:張駿文字編輯:吳頔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理想的教育?張文宏:只追逐名校和分數,那註定失敗,要打抗疫精神「綜合牌」
    作為2020最後一場大咖雲集的高端教育論壇,主題為「尊重生命 回歸教育本源——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第十四屆上海民進教育論壇12月29日舉行。論壇上,作為壓軸出場的「神秘嘉賓」,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從抗疫精神中與大家探討教育的本質。
  • 孩子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麼教育,這三招專治孩子自卑
    文/菠蘿媽媽育兒課堂生活當中,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找到自信的一面,畢竟我們誰也不希望孩子變得自卑。不過現實生活當中,的確會有一些孩子會出現自卑的狀況,而且還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只是很多父母根本找不到源頭,那麼促使孩子自卑的因素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 小鎮青年張文宏
    第二,孫詒讓極為豁達,覺得這個進士科五次不中沒有再考的意義,索性就不考了。「官刑部主事,旋歸不復出,專攻學術」,與俞樾、黃以周合稱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經學後殿」、「樸學大師」之譽,章太炎稱他「三百年絕等雙」。孫詒讓的灑脫,有他對時局和世界的體會。1865年,他的父親曾應浙江巡撫馬新貽之邀請,主講杭州紫陽書院。
  • 張文宏「金句」又來了:哪天我消失在屏幕上,大家就覺得世界美好了!
    張文宏笑答:「如果不這麼說,年輕人不聽你的,我覺得未來的世界,溝通非常重要,並且要使用一種特殊的溝通語言。」張文宏說,目前自己的工作之一就是和社會溝通。「疫情之前我其實不太願意說話,現在我為什麼願意多說?因為作為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長,特別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將防疫策略和民眾溝通,讓百姓知道怎麼防護自己,這樣,防疫再艱苦民眾都能理解。」
  • 孩子「自卑」是性格內向使然?別自欺欺人了,這樣教育孩子更優秀
    前言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膽小,自卑,帶孩子在外面的時候,孩子總是躲在自己的身後不敢說話,和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不敢主動的提出建議和要求,總是被動的被他人指引,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看到孩子變成這樣,很多父母都非常苦惱,自卑心理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某一個方面都不如別人
  • 當孩子覺得家裡窮,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孩子長大了也不自卑
    還有的父母,被孩子的一句話問到了傷心處,會跟孩子訴苦,覺得孩子可憐,沒有生在富貴家庭,跟著父母一起吃苦了,有的媽媽還會埋怨老公,都怪你,讓孩子被人瞧不起,你這麼就是不上進?更嚴重的,還會有父母這樣教育孩子,我們家是很窮,你以後不要跟富孩子在一起玩,他們玩的東西咱買不起,你也不要玩,給人家玩壞了,還要賠的。
  • 評價學生不看分數看什麼?上海名校校長們這樣說
    在他看來,教育要讓人尊重生命、獲得尊嚴,教育的本質不是分數,精英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好的社會、好的教育應該讓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都覺得「很舒服」「很有做人的尊嚴」,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張文宏認為,當下中國教育體系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績是最好的,為達到這個目標不惜一切代價,「今天如果不去教育大家的合作性,不去教育大家的協同,即使培養出一個非常高分數的人,將來在社會上仍然要失敗。」
  • 中遊水平的孩子,家長要不要「為孩子傾盡財力去追四大名校?」
    有選了幾大名校的好環境而使孩子成績大幅度提高的成功案例。就像下面這篇文章作者所說的那樣。但是,某些家庭傾盡全力、花了很大代價給孩子選了五大或者其分校,孩子三年後高考成績平平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是真實存在的。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倖存者偏差」現象,不具備普遍代表性,因此不可作為父母做抉擇的唯一依據。
  • 孩子自卑不自信?嘗試這兩個方法,幫孩子走出自卑的心理陰影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陽光的,但是有很多小孩子的心裡其實都特別的不自信,甚至有自卑、孤僻的心理。有很多家長覺得可能是孩子小時候比較內向,認為這是孩子自身的性格,所以便沒有重視起來,殊不知孩子在小的時候有自卑的性格,對孩子的未來也沒有好處,還有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心理自卑而導致一直平平無奇。
  • 「上名校就選尚名校」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上名校就選尚名校】【尚名校幫您建網校】【上名校就選尚名校】【尚名校幫您建網校】  2、由於祖孫的血緣關係,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這就有了隔代育兒獲得成功的心理基礎。  3、多數老人們常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祖輩家長對孫輩有愛心、有耐心,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
  • 名校畢業自嘲985廢物,有人一次考過CPA入職四大,困境也是禮物!
    這些人裡有的是面對複雜的社會和優秀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受到暴擊被自卑籠罩,有的是畢業後沒找到與自己學歷相匹配的工作,四處碰壁陷入困境。他們自嘲自己是「小鎮做題家」,出身平凡,通過做題考上名牌大學,然而由於埋頭苦讀,沒有太多獲取其他信息的渠道,父母又無法給自己提供有力的幫助。
  • 「網紅」醫生張文宏有個外號叫「張爸」,同事誇他果敢又細心
    你覺得很悶,病毒也給你悶死啦。」「企業老闆不用給我們捐東西,讓員工在家裡辦公,隔離觀察,還給人家發工資,這就是對國家作貢獻了。」 張文宏每次的「硬核」發言,在網絡上都會迎來一片點讚叫好之聲。這些稱讚僅僅源自他的「風趣幽默」,話術高超嗎?答案不這麼簡單。他的走紅,偶然之中存在著必然。
  • 貧窮會讓孩子自卑嗎?其實,真正讓孩子自卑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
    最近,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火了「貧窮會讓孩子自卑嗎」印象最深的一位答主的回覆是:貧窮的確會讓孩子感到自卑,但是貧窮本身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父母自身會因為貧窮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總是羨慕甚至嫉妒別人,互相埋怨,沒有積極為家庭去努力,反而好吃懶做,自怨自艾。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更可能因為貧窮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甚至會感到壓抑、煩躁,產生迷茫、自卑的情緒。所以,同樣是面對貧窮,父母不卑不亢、努力進取,孩子自卑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父母自怨自艾、懶於行動,孩子就更可能自卑。
  • 你的孩子想要上深圳四大名校八大高中有多難?
    但有的好學校,哪怕你條件排在招生第一類,都未必能搶到學位, 比如深圳四大名校八大高中。四大八大相信許多家長都聽過,那麼具體深圳四大名校八大高中是哪幾所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四大名校指的是:深圳中學、深圳外國語學校、深圳實驗學校、深圳高級中學。
  • 孩子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信
    生活中你是否有聽到這樣的聲音:「大家都不喜歡我。」「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不做了。」「太難決定了,我選錯了怎麼辦?」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怎樣的呢,是不是覺得應該要立即安撫孩子,告訴孩子不是這樣的,然後列出一長串他們的優點和特長,希望他們不要害怕,要重拾自信。
  • 要說教育,我最服湖南石門縣,石門一中硬是辦出了省四大名校水平
    說起湖南教育,其實湖南人是比較自信的,特別是基礎教育,由於有以長郡中學為首的長沙市四大名校的在全國五大學科競賽中的突出表現,奠定了湖南基礎教育在全國領先的地位。但是作為湖南人,除了欣賞長沙四大名校的優異成績外,其實我更佩服的是湖南省西北部的石門縣。
  • 深度剖析長沙「四大名校」之雅禮中學
    深度剖析長沙四大名校之雅禮中學   長沙四大名校一直被譽為人才的搖籃,而這四所名校的教學風格各有不同,網上更是有一中是天堂;長郡是地獄;雅禮是人間;附中居中間的說法。那長沙四大名校究竟有何不同呢?奧數網編輯將帶你深度剖析長沙四大名校之雅禮中學。   骨子裡的「雅禮魂」   「雅禮」之名既來自《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又是「yale(耶魯)」之音譯。長沙人說,雅禮的學生,就是不穿校服,也能分辨得出。因為,雅禮學生有一種「雅禮氣質」。     「雅言禮行,德才兼備。」
  • 孩子自卑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成功幫孩子找回自信
    接觸外界機會少還有一些孩子之所以會變得自卑,就是因為接觸外界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他們總是把自己停留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而在這個圈子裡他們根本就得不到任何好處,又怎麼可能會變得自信呢?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孩子才會變得不敢與外界接觸,總是否決自己。3.
  • 長沙的四大名校
    (一)優秀初中畢業生如何選擇四大名校,進入四大名校的途徑有哪些呢? 1. 理實班的競賽生。每年四大名校高考上600分人數:長郡每年600–700名左右,佔五成以上;雅禮每年500–600左右,佔五成左右;一中,附中約為400–500之間,佔四成左右。(三)出國留學,雅禮中學有優勢。因為雅禮最早是美國教會辦學。
  • 濟南大千教育:還每個自卑的孩子一個健康心靈
    從進小學起就不斷有家長去學校反映,要求不跟他挨著坐,原因就是他從學前班起,行為習慣就太差,打人、偷摸別人的東西等。父母離異、孩子長期跟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覺得孩子可憐對孩子百般溺愛。但有的孩子由於長期的失敗經歷,經常遭到批評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便產生自卑心理,可是他們又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冷嘲熱諷,就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