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防控取得勝利,秘訣是什麼?
「我平時比較少談教育,因為一談教育『友誼的小船立馬就翻掉』,大家的想法完全不一致。」今天下午舉行的第十四屆上海民進教育論壇上,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卻罕見地談起了教育,他結合新冠疫情的防控救治指出,教育要讓人尊重生命、獲得尊嚴,教育的本質不是分數,精英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好的社會、好的教育應該讓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都覺得「很舒服」「很有做人的尊嚴」。
上不到「四大名校」不覺得自卑,社會就成功了
張文宏介紹,美國一個140萬人口的城市,就有幾萬人感染了新冠,按5%的病死率計算就有數千人不幸喪生,而中國包括上海在內的許多城市,新冠病死率都接近於0,上海1000多名輸入型病例中也沒有一個人死亡。「很多國際專家都討論,是不是中國的醫生、專家水平特別高?」
為何中國的疫情防控和救治能達到如此水平?張文宏談了自己的看法。
「就在我在這裡給大家演講的同時,我們有一個極危重症的病人還在病房。」張文宏演講中介紹了目前正在治療的一個病例,讓人不禁捏了把汗。這個病人70多歲,有基礎疾病,至今還在插管,長期用激素,「原則上這樣的病人的病死率在全球範圍內在80%以上。」
可喜的是,這個病例情況已略有好轉。「我只講一件事情,講了你們就會大吃一驚。」張文宏說,這個病人進入負壓病房已連續4周,每天觀察病人情況的住院醫生,是瑞金醫院重症醫學主任,也是全國重症醫學學會的主任委員。「學術界最頂尖的一個人,居然被我們『扔進去』當住院醫生使用,誰能夠享受這樣的待遇?」
張文宏坦言,由於人口數量大,中國的醫療資源其實非常不充分。但在這種情況下,現在我們可以做到,只要有病人就舉整個城市之力對每一個病人進行救援,把病人數量控制在很低水平,因而如今在每個病人得到的醫療救治資源是全世界最豐富的,而且「夠得著」。在張文宏看來,其中的秘訣就是「生命至上」,看似不計成本,實際上獲得搶救病人的最佳效益,使中國成為了目前全球疫情防控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張文宏認為,多年來,我國醫療界都進行了很好的「生命教育」,人人對生命都心懷敬意和尊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在新冠疫情的救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將來也將不斷延續下去。
「如果我們除了上『四大』,上其他的中學不覺得自卑,仍然覺得充滿尊嚴,我認為這個社會就是成功的。」在聽了上海中學與華師大二附中兩所名校校長的發言後,張文宏感慨,教育的本質不是追求分數,而要讓上海的很多普通勞動工作者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報酬,也可以覺得有尊嚴。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尊重生命、讓人有尊嚴,這一點不管是在衛生界還是教育界都應該突出。
發揮英雄主義的同時,科學精神同樣重要
「國外的人問我一件事,為什麼中國人這麼聽話?政府叫你待在家裡就待在家裡,叫你戴口罩就戴口罩?我說『黨的領導』,他們聽不懂,但我說文化,他們就懂了。」
「說實話,在人類傳染病歷史上,沒有一個大流行病可以兩個月搞定。」而上海從1月出現第一例病例,到3月基本上恢復常態化,基本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在張文宏看來,取得疫情防控重要成果的另一大關鍵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凝聚而成的文化,危機來臨之際,人人都能夠迅速地協同一致。他舉了前不久浦東明天華城小區內的一個暖心故作為例子:為了幫助小區內一對經營農產品生意的夫婦處理被困滯銷的土豆,小區居民紛紛自發購買,一車土豆全部銷售一空。
張文宏談到,如今全球一些城市也開始實施封城,「封了誰送吃的東西?快遞小哥為什麼要給你送?難道是給錢就能送嗎?事實上這不是錢可以買來的。」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因為黨的領導,也是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此次疫情中,大批醫務人員馳援武漢。「一開始是『共產黨員先上』,但後來共產黨員『不夠』了,就不分是不是黨員了。」 回想起今年初的一幕幕,張文宏感慨,危難來臨時,許多「90後」「00後」所體現出的英雄主義和捨生忘死的精神值得歌頌。
「當每個人都是英雄的時候,我們靠的是什麼? 不是靠『堵槍眼』。」張文宏指出,在發揮英雄主義精神的同時,科學精神同樣重要。「我們只花10天就給出了武漢全基因組的序列,上海只花了10天就獲得了擴大檢測的能力。」在他看來,疫情防控能夠贏得今天的勝利,很重要一點就是一直是以科學為依據,科學精神在今天依然需要堅持。
張文宏說,自己是聽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長大的,如今在復旦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依然是數學系,原因卻是「工資高好找工作」。「我覺得這還不夠。」他認為,社會不應再鼓吹「科學家雖然錢賺得少但很有面子」,而是要讓科學家、專業技術工人等群體也成為「高薪階層」,讓他們獲得社會的肯定。
欄目主編:張駿文字編輯:吳頔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