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觀,例如很多80年代的老一輩認為,進國企,在體制內工作,就是一輩子吃喝不愁的好工作;而大部分90後則認為,體制內工作是"混吃等死",不如進私企、去外企試試水,闖蕩一番。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社會價值觀,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在80年代,有這樣一些被社會大眾普遍認定是"鐵飯碗"的工作,這些工作在他們眼裡往往被貼上了"安穩"、"安定""生活無憂"的標籤,一起來看看這些工作是什麼吧
方向盤
第一個在老一輩眼裡絕對安穩的工作就是司機。80年代的汽車還是一件比較稀罕的物件,畢竟那個時候的彩禮只要縫紉機、自行車就行了,開得起汽車的人少之又少。自然而然,會開車的人更少,所以給司機的報酬十分優厚。因此司機在老一輩眼裡是個絕對不會失業的工作。
不過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有車一族越來越多,甚至有些商家提出0首付就能提車,導致現在很多車不像以前那麼稀罕,搖號、限號出行也越來越多。會開車的人不少,故司機也不像80年代那麼"值錢",很多人都不願意從事這類工作。
聽診器
第二個在老一輩眼裡最好的工作就是醫生。80年代的醫生在老一輩眼裡就是妥妥的神仙工作。他們望聞問切,妙手回春,在普通百姓眼裡,就是再世華佗。
金錢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追求的,但一個好的身體一定是所有人都渴望擁有的,所以醫生這個職業不僅是"鐵飯碗",還被賦予了更加神聖的職責。
不過現在隨著一些不可抗力的出現,醫生這個職位也多了一個"高危"的標籤,許多人辛辛苦苦幾十載,換來一身白大褂。
還沒有來得及在自己的職位上發光發熱,就被一些事實寒了心。很多人紛紛褪去白大衣,選擇一些與當初的夢想背道而馳的工作,這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
放映員或播音員
80年代,人們的文化受眾水平還比較低,文盲比例比較高。加上當時的設備比較落後,不像現在人手一隻智能機,人們可供娛樂的方式非常有限。於是看露天電影、聽收音機,就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消遣方式。
80年代的收音機幾乎是人手必備的寵兒,覺得黑白電視機沒啥看頭的人們,就喜歡守著收音機,聽那些專業的播音員,字正腔圓地播報著國內的大小軼事。於是播音員的工作就這樣誕生了。
比起去幹活拿工分,播音員的工作顯然更加"體面"。他們只需要在屋子裡念稿子,風吹不到,雨淋不到。工作輕鬆又愜意,最重要的是需求量大,所以播音員的工資高。那個年代的播音員工作,成了人人追求的"鐵飯碗"。
與播音員相呼應的工作是電影放映員。露天電影曾經一度風靡大街小巷,一家人擠在一起看黑白電視機有什麼意思?大家聚在曬穀場看一場電影,嘮嘮嗑,吃吃東西,遠比在家裡更有意思。
80年代的放映員,要全程操控整部電影,所以一個有技術的電影放映員,就成了十裡八鄉的搶手貨。每當誰家有紅白喜事或其他重要的事時,放映員就會被人鄭重其事地請過去。
不過這兩種職業都隨著改革開放,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播音員也不滿足於光拿死工資,選擇下海經商,放手一搏;而放映員的工作則是被越來越先進的電影技術所替代,這個職業可以說,已經消亡了。
工人
80年代能進廠裡上班的,往往意味著"高收入"、"體面",以及幸福的"晚年生活"。那個年代進廠打工是需要文憑的,誰家裡出了一個能進廠上班的人,這一家人都會被十裡八鄉的人集體羨慕。
除了要求高,廠裡的福利待遇也很好。如果你恰好是城裡戶口,又能進廠上班,擱現在,就是妥妥的富二代了。
之前發現了常林鑽石的女孩,國家除了給予她現金獎勵,還幫助她將戶口"農轉非",又安排她進廠上班,成了當時很多人都羨慕的工人。
隨著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工種也越來越豐富。上述工作有些被歷史淘汰,有些逐漸不像當年那般被人看重。尤其是進廠上班,許多人寧願在大城市拿著兩三千的死工資,也不願進廠去流水線拿上萬的工資。
這是每個時代的選擇,我們無法評定誰對誰錯。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時代的機遇都是不一樣的,只要我們不浪費機會,不碌碌無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