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會爬就會走,家長要注意了,這有可能降低寶寶協調性

2020-11-12 雍觀

文/趙明軍

我經常在街邊看到已經2.3歲的小孩子,走路還是不穩,經常磕磕碰碰,總是跌倒。

一般而言,3歲左右的小朋友已經能很好地走路了,為什麼有的小朋友還會出現走路不穩的現象呢?

其實,這都是我們家長過度保護造成的。我諮詢過存在類似問題的家長,這些走路不穩孩子大部分都是直接學會走的,少了一個學爬的過程。

我們的老一輩在歷史的長河中總結出嬰兒生長的規律,「三翻六坐八會爬」,是多年智慧的結晶。很多家長或出於擔心寶寶會爬了不好看管,或本身工作太忙,無法照顧到。會早早地將寶寶放進學步車裡,認為這樣沒什麼不好,剝奪了孩子爬的權利。



雖然每個寶寶的發育速度不同,但成長的過程必須要經過翻身、會坐、會爬、抓東西站立等過程。身體的運動功能才能協調飯站起來。寶寶如果省略了爬行,直接學會了走,會影響運動功能的協調性,這種影響將延伸到幼兒、學齡前,甚至學齡期。

爬行對寶寶的身體發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夠讓全身的肌肉得到鍛鍊和發育。爬行的過程中,會加速熱量的消耗,加速身體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

會爬行後的寶寶,隨著移動範圍的擴大,能接觸到周圍更多的物品和人,心裡、聽力及語言能力也會得到發展。

當一個寶寶沒有經歷過爬的過程,直接學會了走,也就等於將這些發展鍛鍊給錯過了。所以,家長在寶寶的生長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去教授寶寶怎樣爬行。

那已經錯過了爬行的寶寶,應該怎麼辦呢?



對於那些沒有學爬已經學會走,或者沒有學好爬就已經學會走的寶寶。其實,媽媽們也不要過於擔心。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注意補救就可以,比如可以多做一些能增加寶寶自身協調性的運動。

比如旋轉木馬、讓寶寶用腹臥、仰臥、側臥、頭腳顛倒等體位玩鞦韆、吊床等遊戲。

或者平衡木、平衡板,進行平衡運動,騎腳踏車鍛鍊寶寶的反應能力。

通過這些速度感、位置感、距離感體驗運動,讓寶寶自身的運動協調性得到鍛鍊。

各位寶爸、寶媽,當寶寶還不會爬,家裡老人就扶著寶寶走時,請果斷制止。總體來說,寶寶在10到18個月學會走路都是正常現象,要提請家中老人不要操之過急。

最後,各位寶寶的家長不要忘了寶寶的大動作發育規律:二抬、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力、周會走。寶爸寶媽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細心引導,不要拔苗助長,以免影響寶寶發育。


相關焦點

  • 寶寶不會爬就會走了,說明寶寶聰明?協調性好?錯了
    前幾天跟幾個寶媽聊天,其中一個寶媽很興奮地跟我炫耀,自家寶寶有多聰明。她說:「我家寶寶走路根本不用教,也不用練習爬,不知不覺中他自己就會走了!實在太聰明了!」這個時候正好是冬季,南方的冬季溼冷溼冷的,寶爸寶媽都會把寶寶裹得嚴嚴實實,寶寶想爬也爬不了。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天氣逐漸變暖了,發現寶寶已經會走路了!寶寶爬行的敏感期是在6-9個月,但在這個期間正好是冬季,妥妥地被耽誤了,過了這個階段寶寶身體各項機能發育相對成熟,所以他們不願意去爬行,直接開始扶著東西開始直立行走。
  • 寶寶不會爬就會走了?家長應該注意3點,重視寶寶的爬行敏感期
    到了寶寶大一點的時候,小清就開始讓孩子學走路了,把孩子放進學步車,讓孩子慢慢摸索,每天這樣練習,寶貝從開始慢慢的走,到後面走得越來越順,已經要離開學步車,獨立的行走了。婆婆誇寶寶聰明,爬都沒有學,就已經會走路了,以後肯定比其他的孩子更加的有出息,小清也很自豪,逢人就忍不住地誇下自家的孩子,比別家的孩子更早學會走路。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 一個「先爬後走」,一個「不爬就走」,兩個寶寶長大後有何區別?
    也有一些媽媽說:會爬的寶寶才更加聰明呢,因為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也能夠刺激他的大腦發育。面對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不禁要問,「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笨手笨腳等,但這種功能失調是可以後天補救的,作為父母,要及時注意觀察和訓練孩子,否則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生活。2.身體協調性不同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哪種寶寶更聰明?三方面比較一目了然
    執筆:胡蝶編輯:胡蝶定稿:歐陽比文「七坐八爬九扶站,十學扶走捏小物」,這是前人根據寶寶發育情況,總結出來的順口溜。寶寶掌握的技能會隨著月齡增加而增多。如果寶寶到了相應月齡,卻沒有掌握相應動作,家長通常都會擔心不已。
  • 為什麼先爬後走的寶寶更聰明?
    有些家長認為,會不會爬不重要,甚至認為先學會走路說明寶寶更健康,雖然孩子跳過爬而直接走,其動作發展和智力發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寶寶經過爬行,會對未來的平衡感以及手眼腳協調能力、粗細動作發展等都大有好處。孩子不會爬家長的責任重大。
  • 寶寶不會爬直接走,這三個危害家長需謹記,「揠苗助長」不可取
    同事說她家寶寶八個多月就會爬了,慢慢地能自己坐起來,差不多一歲的時候就會走路了,陽光聽完想了想自己寶寶,發現寶寶好像沒有經歷過爬行。家裡長輩還說「早走早聰明」,所以就直接讓寶寶練習走路,省略了爬行這個步驟。同事忙問陽光,「你家孩子走得穩嗎?你要知道不爬就會走的寶寶都走得不穩當」。
  • 「會爬」和「不會爬」的寶寶,有何區別?醫生:這4點差別很大!
    "會爬"和"不會爬"的寶寶,有何區別?醫生:這4點差別很大!現如今,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小寶貝。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是牽動著萬千父母的心。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爬行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許多孩子在學走路之前,都要爬一段時間。
  • 寶寶遲遲不會「走路」?3點原因要注意,做好對症下藥輕鬆解決
    看著自己的孩子歪歪扭扭地奔向自己,那種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但是由於孩子發育情況以及自身體質的不同,每個孩子學習走路的時間也不一樣。有些孩子早早的就會走路,可有些孩子卻很遲也不會走路,這讓許多家長都感到擔心。孩子遲遲不肯走路。
  • 小時候沒爬夠的寶寶,長大可能會出現這些問題,家長別拔苗助長
    但就是這樣一個大運動的轉折點,也同樣會給家長朋友們帶來困擾,因為寶寶四處亂爬可能會帶給我們很多不方便的事情,安全問題更是成為了重中之重。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千萬別拔苗助長,提前教會孩子站立,因為小時候沒爬夠的寶寶,長大後可能會長大可能會出現一下這些問題,父母們可別不當回事哦!
  • 不會爬直接走的寶寶,智力有問題嗎?美國兒科學會給出正確答案
    這是民間流行的諺語,意思是說寶寶的大運動不能跨越,會依次經過這幾個階段。3個月會翻身、六個月會坐、八個月會爬、十個月會站。運動是一切智能發育的基礎,如果哪個孩子的大運動發展不好,就會被人們認為智力有問題。每到一個時間節點,如果寶寶沒有學會相應的大運動,媽媽們會特別擔心。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洗衣服可能是其中一個,對此很多寶媽很反感寶寶在地上爬來爬起,弄得髒兮兮不衛生不說,洗衣服也洗的心煩。但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寶寶練習爬行的過程能變得更加聰明,這是因為在爬的過程中,孩子的身體需要很強的聯動性,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前進、後退,規避障礙物,所以家長不要覺得煩,也不要怕髒,孩子練習爬行的過程,能幫助孩子增強認知能力。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孩子不會爬,可能錯失這3點好處。家長該怎樣引導孩子學爬?
    寶寶9個月了,還不會爬,不會是發育遲緩吧?孩子還沒爬就開始走路了,是不是順序不對,有什麼壞處嗎?今天,兜媽就來說一說寶寶學爬這件事,看起來小,卻很重要呢!讓寶寶的身體更強壯寶寶在爬的時候,手腳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在運動,這能鍛鍊他全身的肌肉,以及四肢的協調性和靈活性。爬行對寶寶來說也是個「體力活」,比他坐著的時候要額外消耗1倍以上的能量,所以爬得多的寶寶,也吃得更多,身體發育會更好。
  • 適合寶寶進行爬、坐、站、走動作的最佳月齡,家長要知道
    導讀:適合寶寶進行爬、坐、站、走動作的最佳月齡,家長要知道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適合寶寶進行爬、坐、站、走動作的最佳月齡,家長要知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寶寶,有什麼不同?這3點差距明顯
    今日問題:&34;與&34;的寶寶,哪個更好很多小孩在學習走路時,都需要經歷爬行,一般都是爬著爬著,就會走路了。但是也有些小孩直接略過爬行,不爬就會走路,且在人們眼中,這類小孩是無敵聰明的,畢竟有句俗話說:聰明的小孩學什麼都快。要告訴大家,爬行是每個寶寶成長必經階段,直接跳過這一階段,不見得對孩子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育成長。
  • 喜歡爬的寶寶運動能力強?媽媽看了這5點就知道如何讓寶寶運動了
    最近總有很多家長在後臺留言:「寶寶太愛爬了會影響學走路嗎?」「寶寶爬行姿勢很奇怪,該糾正嗎?」「不會爬就一定不會走嗎?」寶寶在爬行中不斷地抬頭看遠處,低頭看近處,對於訓練眼睛肌肉和改善視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爬這個動作的本身,就可以讓寶寶體驗不同的情緒,提高寶寶的自信心,同時促進大腦的發育。看到這,可能有的家長要更擔心了,爬行的好處這麼多,寶寶不會爬可怎麼辦呀?
  • 寶寶不會爬?不想爬?到底應該怎麼辦!
    寶寶不會爬是不是就影響走路了?根本就不想爬的寶寶該怎麼引導?爬行姿勢很奇怪怎麼辦?今天就跟麻麻們聊聊寶寶爬行這件事!爬行對寶寶意味著什麼?此外,寶寶總是能找到方法來移動自己(甚至不是用爬的),比如一屁股坐在地上然後向前蹭啦,或者是以半坐的狀態拖著一條腿向前「邊坐邊爬」啦。寶寶究竟選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手段來移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正在努力實現獨立運動。少數寶寶會跳過「爬」而直接學走,神奇的是他們往往走得還挺好的,雖然這並非是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但也無傷大雅。如何幫助寶寶更好的爬行?
  • 寶寶不會爬?也許問題出在這裡!
    《寶寶爬行的重要意義》無論是對小朋友的體能,協調性抑或是感統的發展,爬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還是有很多的家長,在後臺留言說,寶寶就是不喜歡爬。都有站起來要走的趨勢了,卻不願意往前爬。但這個黃金期並不是說,讓寶寶在這個時間段裡開始學習爬行,而是在這之前小朋友就要為爬行做好準備。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小朋友爬行的話,你就會發現爬行會挑戰到孩子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還有他們的核心力量。孩子的上下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較容易得到鍛鍊的。
  • 寶寶「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有什麼影響?這三點區別很明顯
    爬行是寶寶們成長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絕大多數寶寶都是先爬行、然後才學站立、走路。但也有些家長發現有點不對,自家寶寶怎麼跳過了爬這一步,直接學走路了呢?這家幼兒園在每年開學前都會有一個例行的小「軍訓」,時間不長,就三天,也沒什麼強度可言,只是讓寶寶們習慣一下幼兒園生活,也檢驗一下孩子們到底能否適應。在「軍訓」練習正步時,奶奶發現軒軒總是同手同腳,左右不協調,而樂樂的協調性卻很好,還被老師選為小組長,為大家做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