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相比童星、童模,寶寶吃播門檻更低,也更容易淪為一些父母搶抓互「風口」的變現工具。
作者 |蘇月遮
你敢信嗎?在父母直播投餵下,一個三歲的女娃胖成了70多斤,走路都費勁。
孩子對著鏡頭暴風吸入,面前烤肉、烤串、漢堡、炸雞、奶油蛋糕等等成人都不太會吃的垃圾食品輪番上場。父母以「養豬」自詡,還在標題中連續播報:「兩歲半都50斤」「馬上突破100斤」。最近,在網友的強烈聲討下,視頻平臺查實投訴後,於上周對帳號進行了封號處理。而父母在最新的採訪中,駁斥了網友說法,稱賺的沒有吃的多,拍視頻只是出於好玩和記錄的心態,孩子早產,生下來就9斤,本身是巨大兒。
物質匱乏年代,養出一個白白胖胖的「年畫娃娃」,一度是一個家庭的驕傲。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國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健康觀念也同步提升,再也不是有啥吃啥的年代了,育兒更是講求科學性擺在前。正常家庭的「標配」,不是什麼「年畫娃娃」,而是一個營養均衡、體型標準的孩子。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多吃點或者少吃點,費盡心思。奈何短視頻風口下,一個三歲的娃不停被展示胡吃海喝的行為。
說父母無知不懂,其實不準確。視頻截圖中可以看到,孩子會朝父母哀求「別弄了別弄了」,不無擔心的網友也在留言中提示「別給孩子吃那麼多」「別給她吃重油重鹽的東西」「不要叫寶寶胖子」「一定要趁小減肥」,可惜父母不當回事,輕描淡寫地說她只喜歡吃炸的。
種種反常,讓「柯南附體」的網友,衍生出充滿陰謀論的「非親生說」「疑似虐待說」。從結果倒推初衷,容易產生偏差,也容易誤傷,孩子父母的辯解倒也說得通。然而視頻標題不會說謊,「三歲70斤小胖妞」「食量驚人」「6個包子只夠塞牙縫」「幾秒吃完」……這些獵奇導向明顯的措辭,不是網友杜撰的。
除了反思小佩琪父母做法,這起事件更應該引起大家對寶寶吃播的重視。寶寶吃播是網絡吃播的一個典型類別,視頻平臺上這類視頻比比皆是。視頻主角多數是幾個月到四五歲的寶寶,大人往寶寶面前盤子裡放食物,寶寶給什麼吃什麼,或多或少都會超量。看著寶寶們大快朵頤,津津有味,吃得比成人還多,模樣敦實可愛,留言者表示「很香很解壓」「比自己吃了還高興」。
問題在於,網絡圍觀跟看隔壁鄰居孩子吃飯香不一樣,後者充滿生動渾圓的生活氣息,前者功利性質則非常明顯——寶寶吃播視頻後面往往掛著商品連結,賣著視頻同款輔食工具或者食品。孩子的吃,成了表演,成了流量入口。隨著寶寶的走紅,隨著父母商業「版圖」的拓寬,寶寶參與形式也從錄製飯掃光視頻,延伸到參與半夜直播、和父母一起帶貨、被迫與網友互動等等。這種畫面背後的殘忍成分,往往被「哪個爹媽不愛娃」的說法輕易掩飾了。
相比成人自覺自愿地拿身體換流量,或者借用「吃了吐」和剪輯手段來搞假吃播,孩子沒有選擇權,更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從心理學角度,嬰幼兒時期的行為奠定了孩子今後的心理健康基礎。身心一元,寶寶雖然小,但是一舉一動任何感受,都會影響心理過程,配合父母演出的時候,誰來護航寶寶的心理健康?從法律角度,監護人有維護孩子身心健康的義務,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勞動法》以及《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等規定:除特殊行業外,都禁止招用未成年人。相比童星、童模,寶寶吃播門檻更低,也更容易淪為一些父母搶抓互「風口」的變現工具。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