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年來,「質疑」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種習慣。23歲的青島女孩魯若晴被確診患有白血病後,在微博中記錄抗癌故事。然而,一些網友懷疑她是網絡炒作的虛擬人物;甚至有媒體和網友宣稱,介紹魯若晴故事的人在炒作中獲利。最後經媒體實地探訪,魯若晴確有其人,相關質疑無中生有。
河南商丘一名男子每天攜妻子以撿垃圾的方式晨練,被網友稱為「街淨哥」。這本來是一件值得讚揚的好事,但遺憾的是,當得知這名男子是一名官員時,不少人便開始質疑,「作秀炒作論」甚囂塵上。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習慣性』質疑」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命題說明:
本試題是「新課標大語文」2020年暑期讀寫計劃作文試題,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 「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
命題方向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
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了兩則不應當被質疑卻仍被質疑的事件。一是青島女孩魯若晴在微博中記錄自己的抗癌故事,其行為既能激勵其他癌症患者的抗癌鬥志,也能為醫務人員治療白血病提供資料,卻被網友和媒體懷疑是有人在炒作並從中獲利;二是河南商丘官員每天攜妻子以撿垃圾的方式晨練,既鍛鍊了身體,又美化了環境,可是當得知「街淨哥」是一名官員時,不少人便開始懷疑他是在作秀和炒作。本是富有正能量的行為,卻被網友帶著「習慣性」思維進行質疑。這是材料提供的真實情境,是考生構思立意的基礎。
2.典型任務的限制。請以「『習慣性』質疑」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考生要寫的不是正常的質疑,不是做學問搞研究時的質疑態度,而是材料中限定的「習慣性」質疑,即習慣於帶著有色眼鏡,以個人的狹隘心理懷疑他人的行為動機,即便是好事,也不往好的方面想。考生寫作時必須綜合材料內容,審清「習慣性」質疑這一概念,把握準寫作對象和主題。
3.價值判斷的限制。「質疑」態度本是好的,但材料提供的「『習慣性』質疑」卻不屬於這一範疇。命題人對網友「習慣性」質疑的態度是否定和批判的,考生在寫作時要把握好價值傾向,不可違背材料中給出的價值判斷,不能讚揚材料中質疑者的行為。
開放性
1.寫作立意是多元的。寫作引導語要求以「習慣性」質疑為主題進行寫作。考生可以思考「習慣性」質疑的性質、危害和影響,可以探究「習慣性」質疑者的心理態度,可以探究「習慣性」質疑產生的原因,也可以思考如何消除生活中人們的「習慣性」質疑等。雖然材料限定了寫作的關鍵詞,但考生可以從多方面構思立意。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考生可以就材料中的兩件事進行分析,可以聯繫生活中的「習慣性」質疑事件進行探究,還可以聯繫閱讀積累中與這一主題相關的素材構思寫作。只要能緊扣「習慣性」質疑這一寫作主題,均為符合題意的內容。
3.文體自由。對於材料中的「習慣性」質疑行為,考生可以感性表達,寫成記敘文;也可以理性思考,寫成議論文。
解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選取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習慣性」質疑現象進行命題。試題意在引導考生關注現實,思考生活,辨別是非,澄清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用自己的文章幹預社會,激濁揚清。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遠離「習慣性」質疑。
2.保持陽光心態,拒絕「習慣性」質疑。
3.可以質疑,但不可習慣性質疑。
4.理直氣壯回應「習慣性」質疑。
5.變「習慣性」質疑為習慣性相信。
……
偏題立意:
1.關愛白血病患者,彰顯人間大愛。(偏跑,斷章取義,脫離「習慣性」質疑的寫作主題)
2.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同上)
3.保持真心,遠離炒作。(同上)
4.質疑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冷漠。(偷換概念,將「習慣性質疑」偷換為「質疑」)
下水文
樹立陽光心態,遠離「習慣性」質疑
濮陽外國語學校
張俊傑老師
青島女孩魯若晴在微博中記錄自己的抗癌故事,商丘官員堅持以撿垃圾的方式進行晨練,二者的行為本是值得讚揚的好事,卻遭到了慣於「習慣性」質疑的網友的懷疑,說他們是在炒作和作秀。
這種「習慣性」質疑是一種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是一種極端有害的行為,它讓人心遠離善良,讓社會變得冷漠。只有遠離「習慣性質疑」,才能盡享美好生活。
要想遠離「習慣性」質疑,必須拋棄過分敏感和過度警惕的心理。
不可否認,當前社會靠炒作走紅和獲利的人很多,大到娛樂圈裡某些明星靠炒作提升人氣,小到一些名不經傳的主播和網紅靠炒作蹭流量。生活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中,久而久之人們就會被洗腦,就習慣於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了,就習慣於罔顧事實而發表意見了,就習慣於即便是好事也偏要不往好的方面想了。這樣我們還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嗎?整天生活在懷疑一切的環境中,我們難道不累嗎?所以,要想遠離「習慣性」質疑,除了要對網絡環境加強監管外,我們還必須拋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過分敏感和過度警惕心理。
要想遠離「習慣性」質疑,必須樹立陽光心態,樂觀面對生活。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啊,用我們的眼睛去看外物,外物自然帶上了我們個人的色彩。心中有佛,看萬物都有佛性;心中有魔,看萬物都帶惡念。本材料中,網友的「習慣性」質疑何嘗不是其狹隘心理的一種流露?不是其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過激表現?不是其內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一種折射?
當瓶子裡剩下半瓶水的時候,樂觀者會說,還好,還有半瓶水;而悲觀者卻說,只剩下半瓶水了。積極向上者才能發現生活之美,心態陽光者才能發現人性之善,懷揣美好者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所以,要想遠離「習慣性質疑」,必須拋棄狹隘心理,以磊落坦蕩之心胸客觀公正地對待外物;養成陽光心態,讓自己積極樂觀起來。
這樣,你將發現:魯若晴在微博中記錄自己的抗癌故事,既能激勵其他癌症患者的抗癌鬥志,也能為醫務人員治療提供臨床資料;商丘的「街淨哥」每天以撿拾垃圾的方式晨練,既撿拾了垃圾,還能影響更多的人愛護環境。這都是充滿善意的行為,都是值得讚揚的好事。
遠離「習慣性質疑」吧,這樣,你才能發現生活明朗,萬物可愛,人性善良,未來可期。
—END—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