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作文寫作-審題立意
鑑於教師資格考試的特點,會有大量的寫作題目和內容是與教育問題相關的,而且,即使題目不一定局限於教育領域,但如果我們能從教育的角度切入,在論證時也儘量選用教育的事例,會顯得有教育情懷,而且容易獲得評閱者的好感。
教育類寫作的材料是關於教育現象或者教育問題的,需要你針對某一教育現象或者教育問題,提出你的觀點,然後運用教育事例和教育思想對你提出的教育觀點進行論證,它與一般類的作文在方法與技能上並無不同,只是你的寫作思路和內容不同而已。
同樣,我們要按照教育寫作的思路設計一些結構模式,以便在論述教育問題時能夠以教育的思維來思考和論證。
文章立意,即文章的角度。俗話說,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如何能夠針對考試過程中所給材料準確地把握文章的立意呢?以下介紹兩種方法幫助大家在考試過程中快速、準確立意。
審題立意
(一)立意即中心思想,立意的基本要求有:
1.立意要鮮明、集中
一篇文章要讚揚什麼,批評什麼,或說明什麼道理,要觀點明確,不能模稜兩可。一篇文章必須圍繞一個中心來寫,不能分散,不能有兩個或(多個)中心。
2.立意要貼切、健康
立意要符合題目要求和命題要求,觀點要符合社會主流意識,正面積極。
3.立意要新穎、深刻
要善於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來考察材料,做到以小見大,由表及裡,從中挖掘出他人未發現的新的思想內容。
(二)立意的基本方法
1.抓關鍵詞法
關鍵詞句往往是「文眼」蘊含著材料的主旨,可作為立意的突破口。一般是些內涵較為豐富、高頻的詞語,或評價議論、總結觀點的句子,多出現在材料的末尾。
例如: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並守教條的人,你就會採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並有想像力,你就應該採取能夠加強這些只會品質的方法。或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陶行知。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審題立意:這則材料闡述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兒童品質培養的重要性,「壓服的教育方法」教育處保守教條的人,「智慧品質的方法」教育出獨立批判的人,由此可提煉出關鍵詞「教育方法」。圍繞這一主題,根據「或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可見陶行知是批判「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倡導靈活智慧的「活教育」的。
2.明辨關係法
事物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若有多則材料,需要找材料之間的內在關係,或異中求同、同中求異,或尋求互補等,明辨這些關係,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
例如: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為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王國維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審題立意:材料出自王國維的一段話,意在說明教育的本質是:身心共同發展。王國維定義「完全之人物」是「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也就是說,要想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身體發展和精神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人的發展是這樣,教育發展亦如此。要想使教育全面而且有效地發展,身體素質發展以及精神素質發展卻以不可。綜上所述,寫作文的時候,應圍繞身心共同發展這一主題來寫,探究身體發展和精神發展的辯證統一關係。
以上為考生在綜合素質考試中作文的審題立意提供了兩種方法。但在日常的練習或者考試過程中,不要局限於某一種方法,也可多種方法並用,迅速準確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