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的初秋季節,臺灣知名作家張曼娟來京,雖然已經進入「知天命」的年齡,但她看起來依然神採奕奕,操著一口臺灣國語向青閱讀記者推介即將出版的《張曼娟唐詩學堂》系列叢書。這套叢書可不是愛情小說或治癒系散文,而是為「張曼娟小學堂」(以下簡稱「小學堂」)所撰寫的古典文學教材。此書2010年已在臺灣出版,這是首次在大陸面世。
二十八年前,還在讀研究所的張曼娟憑藉小說《海水正藍》一舉成名,隨後留任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她一共寫了十四部作品,道盡了人間的情事,訴說著自我的成長,頗受中青年讀者的歡迎,被賦予「短篇小說之王」。她活躍於兩岸三地的媒體之間,熱衷於分享人生、情感等話題,還常舉辦各種文學講座。
張曼娟創立的「小學堂」是一座類似於私塾的課外學校,成立於2005年,專門帶領8歲至14歲的孩子學論語、讀唐詩以及教授寫作技巧。「我以前寫的作品都是關於兩性、愛情和自我成長。當學生們問我為什麼不寫小孩子看的書時,我受到了啟發,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幫孩子們重新找回讀唐詩的樂趣。」張曼娟認為,自己扮演的是一名古典文學推銷員的角色。
張曼娟認為,人生中遇到的許多疑難雜症都可以在經典中找到良方。讀經,為的是人格的培養;讀詩,則是美感的啟發,有了內涵與詩意,還要能夠準確的表達,這便是寫作的訓練。
《張曼娟唐詩學堂》正是為孩子們「量身打造」的教材。全書共四冊,《詩無敵》、《麻煩小姐》、《讓我們看雲去》、《邊邊》分別介紹了浪漫主義的李白、現實主義的杜甫、山水田園派的王維、孟浩然以及邊塞詩人岑參、高適等唐詩名家的作品。教材的編寫方式有些特別,一邊講故事,一邊讀唐詩。通過精心設計的四個「好看」的故事,以穿越小說的寫作手法,串起了80首唐詩。比如,《詩無敵》裡,一個孩子被李白帶回了唐朝,目睹了李白和汪倫離別的場景等,仿佛在和詩人的世界對話。張曼娟告訴記者:「奇幻、冒險、羅曼蒂克情愫、朋友之間的忠誠,都是孩子喜好的故事類型,把古詩貫穿其中教給孩子,可以緩解讀詩的枯燥感。」
我是個有社會使命感的知識分子
如何幫助孩子們理解高深抽象的古詩詞?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就此,張曼娟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幾個問題:
青閱讀:8年的時間,在個人創作不間斷的同時,為什麼堅持投入在青少年古典文學教育這件事情上?暢銷書作家的身份對這件事有什麼幫助?
張曼娟:算是被形勢所逼吧。有一段時間,臺灣的學生不再讀古詩詞了,只學臺灣歷史,我便開始焦慮,感覺是一件很大的事,如果孩子不了解中國歷史,學習唐詩宋詞的意義也沒有了。說到底,我還是個有社會使命感的知識分子。我不能改變政府,也不能改變教育體制,只能在體制之外盡我所能。我的讀者常寫信問我,怎麼帶孩子讀書?怎麼帶孩子寫作呀?被問得多了,覺得自己對他們有些責任。沒有讀者的認同和支持,我也很難堅持做下來。
青閱讀:對孩子來說,學習唐詩的意義在哪裡?
張曼娟:詩歌裡有強烈的個人主張,讀古詩可以發掘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李白的《將進酒》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傳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我常跟學生講,詩是一種私房的體會,給人以美感的啟發,不要看裡面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個字,裡面包含著豐富的內心感受,是一種心靈的SPA,只有安靜下來,思想才能被喚醒。
青閱讀:現在很多的孩子從小生活在雙語教育的環境中,怎樣調動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張曼娟:華人對於文字的閱讀力、理解力和專注力好像都在下降。臺灣的小學生超過六個字以上的文字連綴,理解的障礙就會凸顯出來,很多孩子都有嚴重的中英文語法混淆問題。想要把他們拉進古典文學的課堂裡,最好的方法就是講故事,讓孩子回到詩人的創作情境中,感受古人和他們的關聯。我們精心設計的故事和史料、詩作的「嫁接」不能生硬,過渡要自然,其實難度挺大。我們盡力了,希望沒有讓孩子們失望。(採寫/本報記者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