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所撰古典文學教材首次在大陸面世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臺灣作家所撰古典文學教材首次在大陸面世

  9月底的初秋季節,臺灣知名作家張曼娟來京,雖然已經進入「知天命」的年齡,但她看起來依然神採奕奕,操著一口臺灣國語向青閱讀記者推介即將出版的《張曼娟唐詩學堂》系列叢書。這套叢書可不是愛情小說或治癒系散文,而是為「張曼娟小學堂」(以下簡稱「小學堂」)所撰寫的古典文學教材。此書2010年已在臺灣出版,這是首次在大陸面世。

  二十八年前,還在讀研究所的張曼娟憑藉小說《海水正藍》一舉成名,隨後留任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她一共寫了十四部作品,道盡了人間的情事,訴說著自我的成長,頗受中青年讀者的歡迎,被賦予「短篇小說之王」。她活躍於兩岸三地的媒體之間,熱衷於分享人生、情感等話題,還常舉辦各種文學講座。

  張曼娟創立的「小學堂」是一座類似於私塾的課外學校,成立於2005年,專門帶領8歲至14歲的孩子學論語、讀唐詩以及教授寫作技巧。「我以前寫的作品都是關於兩性、愛情和自我成長。當學生們問我為什麼不寫小孩子看的書時,我受到了啟發,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幫孩子們重新找回讀唐詩的樂趣。」張曼娟認為,自己扮演的是一名古典文學推銷員的角色。

  張曼娟認為,人生中遇到的許多疑難雜症都可以在經典中找到良方。讀經,為的是人格的培養;讀詩,則是美感的啟發,有了內涵與詩意,還要能夠準確的表達,這便是寫作的訓練。

  《張曼娟唐詩學堂》正是為孩子們「量身打造」的教材。全書共四冊,《詩無敵》、《麻煩小姐》、《讓我們看雲去》、《邊邊》分別介紹了浪漫主義的李白、現實主義的杜甫、山水田園派的王維、孟浩然以及邊塞詩人岑參、高適等唐詩名家的作品。教材的編寫方式有些特別,一邊講故事,一邊讀唐詩。通過精心設計的四個「好看」的故事,以穿越小說的寫作手法,串起了80首唐詩。比如,《詩無敵》裡,一個孩子被李白帶回了唐朝,目睹了李白和汪倫離別的場景等,仿佛在和詩人的世界對話。張曼娟告訴記者:「奇幻、冒險、羅曼蒂克情愫、朋友之間的忠誠,都是孩子喜好的故事類型,把古詩貫穿其中教給孩子,可以緩解讀詩的枯燥感。」

  我是個有社會使命感的知識分子

  如何幫助孩子們理解高深抽象的古詩詞?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就此,張曼娟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幾個問題:

  青閱讀:8年的時間,在個人創作不間斷的同時,為什麼堅持投入在青少年古典文學教育這件事情上?暢銷書作家的身份對這件事有什麼幫助?

  張曼娟:算是被形勢所逼吧。有一段時間,臺灣的學生不再讀古詩詞了,只學臺灣歷史,我便開始焦慮,感覺是一件很大的事,如果孩子不了解中國歷史,學習唐詩宋詞的意義也沒有了。說到底,我還是個有社會使命感的知識分子。我不能改變政府,也不能改變教育體制,只能在體制之外盡我所能。我的讀者常寫信問我,怎麼帶孩子讀書?怎麼帶孩子寫作呀?被問得多了,覺得自己對他們有些責任。沒有讀者的認同和支持,我也很難堅持做下來。

  青閱讀:對孩子來說,學習唐詩的意義在哪裡?

  張曼娟:詩歌裡有強烈的個人主張,讀古詩可以發掘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李白的《將進酒》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傳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我常跟學生講,詩是一種私房的體會,給人以美感的啟發,不要看裡面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個字,裡面包含著豐富的內心感受,是一種心靈的SPA,只有安靜下來,思想才能被喚醒。

  青閱讀:現在很多的孩子從小生活在雙語教育的環境中,怎樣調動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張曼娟:華人對於文字的閱讀力、理解力和專注力好像都在下降。臺灣的小學生超過六個字以上的文字連綴,理解的障礙就會凸顯出來,很多孩子都有嚴重的中英文語法混淆問題。想要把他們拉進古典文學的課堂裡,最好的方法就是講故事,讓孩子回到詩人的創作情境中,感受古人和他們的關聯。我們精心設計的故事和史料、詩作的「嫁接」不能生硬,過渡要自然,其實難度挺大。我們盡力了,希望沒有讓孩子們失望。(採寫/本報記者 王茜)

相關焦點

  • 臺灣前輩作家朱西甯小說首次在大陸出版
    本報訊(記者丁楊)臺灣作家朱西甯的長篇小說《旱魃》、短篇小說集《鐵漿》已由理想國引進、九州出版社出版。日前這兩本書在京首發,這也是這位臺灣前輩作家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
  • 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
    【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新學期,包括北京四中在內的大陸近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來自臺灣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教材——由中華書局引進的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是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可謂家喻戶曉。
  • 臺媒稱臺灣語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應向大陸學習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導 臺媒稱,臺灣12年教育語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選文正在吵不休。但有專家認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確實不多,這一點應該向大陸學習,大陸教材的翻譯文學佔到1/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5日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比例確實不高,以她手邊某版本來說,高中6冊只有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及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 臺灣中學語文課本在大陸首次出版
    《不一樣的語文》 何寄澎 主編 東方出版社久聞臺灣的傳統文化根深葉茂,國學教育土壤肥沃,底蘊深厚。翻開臺灣的語文課本,我們將會發現很多新的面孔,也會體味到迥異於大陸的教材編寫理念、框架。讓我們在臺灣國文課本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與臺灣的文脈。臺灣中學語文課本首次在大陸與2016年4月在東方出版社出版,感受傳統文化在臺灣的文脈傳承。本書主編何寄澎,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此版教材在1999年版及2006年版的基礎上編寫、完善而成。
  • 大陸作家歐之德為臺灣老兵寫書記錄鄉愁
    近日,大陸作家歐之德帶著近期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臺海滇雲》到臺灣參與新書分享會。他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老兵不要被遺忘。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中新社臺北1月12日電 題:大陸作家歐之德為臺灣老兵寫書記錄鄉愁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帶著剛剛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臺海滇雲》,大陸作家、雲南省作協原副主席歐之德第二次來到臺灣。  上一次來還是兩年前。
  • 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
    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誕辰追思記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舊事》讓她成為兩岸讀者心目中「永遠的英子」;她返回寶島故鄉,在臺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廳曾聚起「臺灣半個文壇」。
  • 臺灣讀者熱愛大陸圖書(說臺灣)
    資料圖片臺灣誠品書店近日發布2019年度閱讀報告,人文社科類的書籍在海峽兩岸暨香港各書店中文圖書銷售中,銷量均穩居第一。科幻作家劉慈欣則在最受歡迎中文作家中位居榜首。科幻題材備受關注閱讀報告顯示,人文社科類書籍佔誠品大陸書店銷售額的25%,臺灣書店的20%,香港書店的26%。文學類書籍佔比同樣較高,翻譯文學和中文文學書籍在大陸書店佔比26%,在臺灣及香港書店分別佔比22%和20%。大陸書店藝術類書籍銷售額連續3年上升,佔比達17%。
  • 作家龐貝:用西方文學鑰匙解謎中國古典迷宮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在看過書稿後評價說:「《無盡藏》承繼了博爾赫斯和艾柯的偉大傳統,在作者所營造的神秘而詭異的古典意境中,空間的迷宮進而演化為時間的迷宮,並由此呈現出一個為現實主義文學所遺忘已久的宿命主題」;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邱華棟更是讚嘆該書就是他期待已久的只有博爾赫斯才能寫出而博爾赫斯無力完成的小說傑作;書評家止庵則表示,《無盡藏》是西方知識懸疑小說與中國古典意境很圓滿的結合
  • 大陸首度引進臺灣"國學"教材 臺灣中學已用多年
    大陸首度引進臺灣"國學"教材 臺灣中學已用多年 2008年04月08日 16:40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國語必修課本」引進中國大陸,以《國學基本教材》為名出版。
  • 文章NO.37 | 施曄:近代傳教士所撰上海方言文獻考述
    施曄本期微信刊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施曄教授的文章《近代傳教士所撰上海方言文獻考述》原文發表在《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2017年01期總第四十六期。自十九世紀四〇年代始,各種以上海方言編撰的基督教文獻紛紛面世。按內容可分為《聖經》、基督教普及性讀物、宗教報刊、方言詞典及教材等;按文字又可分為漢字、羅馬字及新創拼音文字。這批散布在英美及上海各大圖書館的珍貴文獻,不僅成為研究晚清基督教在滬活動情況的重要資料,而且也是考察上海方言演變及城市近代化進程的珍貴素材。
  • 褚靜濤:光復後臺灣教育文化重建,許壽裳等大陸人士功不可沒
    陳儀認為,能夠迅速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路徑是軍事而非文學。對於魯迅、許壽裳等人的坐而論道,陳儀逐漸表示理解。他推崇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推介魯迅的文學作品,請鬱達夫到福建任職。面對染上日化色彩的臺灣社會,需要有留學日本的教育經歷,精通日本文化的中國大陸文史專才來推展教育、文化工作。
  • 臺灣《傳記文學》熱評裴高才筆下的「黎黃陂」
    記者前去採訪黎黃陂研究會的「龍頭」裴高才,正好快遞公司送來了來自臺灣快件。打開一看,原來是剛剛面世的《傳記文學》2017年第二期,目錄上有作家裴高才撰述的《黎黃陂:親歷甲午海戰的辛亥元勳》長文。在雜誌的扉頁上,則有臺灣「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臺灣世新大學董事長、傳記文學出版社社長成嘉玲女士籤名的《編輯室手記》,其中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點評裴高才一文。
  • 作家張大春: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來滬講「俠義」,教人「認點字」,臺灣作家張大春——  臺灣螢屏也需要《百家講壇》  昨天,臺灣作家張大春來滬在「經典3.0名家」系列演講中,為讀者講解《七俠五義》,贏得滿堂彩,其新作《認得幾個字》也在書展上舉行首發式。
  • 新媒:大陸語文教材增加古詩文 臺灣憂文化優勢不再
    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 新媒稱,中國大陸積極復興傳統文化,中小學課本見真章。大陸10多個省市中小學學生使用的語文版新教材23日「亮相」,其中中華傳統文化相當吃重,佔小學課文3成、初中課文4成;小學讀背古詩82篇,比舊教材多4成。
  • 臺灣作家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 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
    1985年,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在書中寫道「你為什麼不生氣」。30年後的龍應臺卻說,「你怎麼永遠在生氣?」 據臺媒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也推出自己的新書《傾聽》。書中,龍應臺直言,「臺灣有一種自卑導致的傲慢現象,以為自己代表正義的一方,不屑於去了解大陸進步的一面」。
  • 臺灣閱讀推廣名家林文寶福州開講兒童文學開源
    這位被暱稱為「阿寶老師」的臺灣兒童閱讀推廣人,幾乎是近年來往返兩岸最密切的人。林文寶1943年出生於臺灣雲林縣,曾任臺東師範學院語教系主任、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臺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他著作等身,《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兒童詩歌論集》《兒童文學論集》為兩岸兒童文學教育所重。
  • 作家陳映真在北京病逝,他是臺灣左翼進步文學重要旗手
    1975年,陳映真因蔣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獄,出獄後仍然從事寫作,轉趨現實主義,並且在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發表多篇重要文章,成為鄉土文學論戰的重要旗手。上世紀80年代,陳映真繼續參與《文季》《夏潮》等雜誌的編務,並且在「中國結」與「臺灣結」論戰中與臺灣本土派人士交鋒。1985年11月,陳映真創辦以關懷被遺忘的弱勢者為主題的報導文學刊物《人間》雜誌(至1989年停刊)。作為文學理論家,陳映真最為人熟知的是《中國文學史論》。他主張臺灣現代文學是中國新文學在臺灣的延伸和發展,是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臺灣國學教材大陸推廣遇難題 上海將有七所學校使用
    為更好地推廣這套國學教材,避免臺灣教材的「水土不服」,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將與中華書局合作,牽頭進行上海版《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修訂。修訂將於今年10月開始啟動,目前初步考慮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各編寫兩冊滬版《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 海峽兩岸及香港傳記文學作家在廣東聚首切磋
    海峽兩岸及香港傳記文學作家在廣東聚首切磋 2008年09月25日 09:1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首部「星球大戰」中文網絡文學將面世
    40多年前,第一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星球大戰:新希望》橫空出世,吸引了無數星戰迷就此「沉淪」,而現在,全球第一部由中國作者原創的中文星戰網絡文學即將面世——16日,閱文集團和迪士尼中國宣布雙方將就迪士尼公司旗下「星球大戰」品牌開啟內容合作,共同創作推出首部星戰中文網絡文學;此外,40本星球大戰小說中文電子書將陸續亮相閱文旗下各大數字閱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