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間》雜誌的臺灣知名作家陳映真於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壽79歲。
陳映真
陳映真原名陳永善,臺北鶯歌人,1937年10月6日出生。他本名陳永善,後用過筆名許南村、趙定一、陳善、石家駒等。筆名「陳映真」原是其早逝的孿生兄長的名字。1957年成功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文理學院(即今淡江大學)外文系。1959年,還是大學學生的陳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說《麵攤》出道文壇。
陳映真是臺灣左翼進步文學重要旗手,代表作有小說《我的弟弟康雄》《上班族的一日》《蘋果樹》《鈴璫花》《忠孝公園》等,評論《知識人的偏執》《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西川滿與臺灣文學》《中國結》等,以及散文若干。他的作品受魯迅影響頗深,主要以描寫城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為主,色調憂鬱苦悶,充滿人道主義關懷;後期作品焦點轉變為跨國企業對第三世界經濟、文化與心靈的侵略。
1968年7月,臺灣政府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逮捕包括陳映真、李作成、吳耀忠、丘延亮等36人,此案被稱為「民主臺灣聯盟案」。陳映真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陳映真曾說過,在此經歷之後,「對自己走過道路進行了認真的反省,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開始由一個市鎮小知識分子走向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的知識分子」。
1975年,陳映真因蔣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獄,出獄後仍然從事寫作,轉趨現實主義,並且在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發表多篇重要文章,成為鄉土文學論戰的重要旗手。
他曾以筆名「許南村」於1978年《詩潮》第三集中寫道:「主觀而主動地創造克服人的疏離的偉大的作品……這就不單只要求這個作家把他抵抗人的疏離的意念結晶於作品的內容,他還須要充份地認識到藝術品在工商社會中受制約於市場法則的整個生產到消費的行程,積極地掌握現有的藝術表達形式,寫出現代人生的破碎、不連續、庸俗化和失去動能的條件;鼓勵人和社會、人和歷史,從而人和人之間生動活潑的關係的偉大的、這個時代的、這個民族的現實主義之藝術。」
上世紀80年代,陳映真繼續參與《文季》《夏潮》等雜誌的編務,並且在「中國結」與「臺灣結」論戰中與臺灣本土派人士交鋒。1985年11月,陳映真創辦以關懷被遺忘的弱勢者為主題的報導文學刊物《人間》雜誌(至1989年停刊)。
作為文學理論家,陳映真最為人熟知的是《中國文學史論》。他主張臺灣現代文學是中國新文學在臺灣的延伸和發展,是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文學」的盲點》、《同一個民族 共同的命運共同的鬥爭——臺灣新文學運動和「五四」新文學運動的聯繫》、《論「文學臺獨」》等一系列文章在文化「臺獨」逐漸抬頭的近30年間陸續發表,「深刻揭露了『文學臺獨』的荒謬性和危害性,給臺灣文化界的『臺獨』傾向以沉重打擊」。
「陳映真是第一個以小說形式表現臺灣上個世紀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革命者的鬥爭與犧牲的作家,也是第一個反對『臺獨』的作家。」陳建功說:「他以理性的思辨和戰鬥的激情,對形形色色的民族分離主義展開了旗幟鮮明、思想厚重、有理有據的批判。」
「陳映真的36篇作品中,表現民族鄉愁的作品佔到21篇,比如《第一件差事》、《將軍族》 、《歸鄉》等,表現了在臺灣的大陸人的痛苦回憶以及鑽心一般的思念,寫出了他們無『根』的傷痛和漂泊的悲情。」趙遐秋說。
「生於臺灣的中國人」是陳映真賦予自己的定義,「我為是一名中國作家而自豪」是他面對世人的宣告。在維護鄉土文學的論戰中,陳映真坦然宣示「平生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個平凡而胸襟坦闊、脊骨挺直的中國人」。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個分離和對峙的民族是一個殘缺和悲傷的民族,「我希望我們的民族能夠重新團結」。
陳映真於2006年6月移居北京,當年9月起就接連中風,因而臥病至今已長達10年。由於陳映真年事已高且健康未見好轉,部分好友與支持者曾私下推動陳映真能返回臺灣,至少可以「落葉歸根」。但考慮到陳映真身體欠佳,陳映真夫人陳麗娜一直未同意丈夫回臺灣。
來源: 鳳凰網
歡迎關注本號主編私號觀察當今時代
了解當下中國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