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映真在北京病逝,他是臺灣左翼進步文學重要旗手

2021-02-08 新新新觀察

創辦《人間》雜誌的臺灣知名作家陳映真於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壽79歲。

陳映真

陳映真原名陳永善,臺北鶯歌人,1937年10月6日出生。他本名陳永善,後用過筆名許南村、趙定一、陳善、石家駒等。筆名「陳映真」原是其早逝的孿生兄長的名字。1957年成功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文理學院(即今淡江大學)外文系。1959年,還是大學學生的陳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說《麵攤》出道文壇。

陳映真是臺灣左翼進步文學重要旗手,代表作有小說《我的弟弟康雄》《上班族的一日》《蘋果樹》《鈴璫花》《忠孝公園》等,評論《知識人的偏執》《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西川滿與臺灣文學》《中國結》等,以及散文若干。他的作品受魯迅影響頗深,主要以描寫城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為主,色調憂鬱苦悶,充滿人道主義關懷;後期作品焦點轉變為跨國企業對第三世界經濟、文化與心靈的侵略。

1968年7月,臺灣政府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逮捕包括陳映真、李作成、吳耀忠、丘延亮等36人,此案被稱為「民主臺灣聯盟案」。陳映真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陳映真曾說過,在此經歷之後,「對自己走過道路進行了認真的反省,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開始由一個市鎮小知識分子走向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的知識分子」。

1975年,陳映真因蔣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獄,出獄後仍然從事寫作,轉趨現實主義,並且在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發表多篇重要文章,成為鄉土文學論戰的重要旗手。

他曾以筆名「許南村」於1978年《詩潮》第三集中寫道:「主觀而主動地創造克服人的疏離的偉大的作品……這就不單只要求這個作家把他抵抗人的疏離的意念結晶於作品的內容,他還須要充份地認識到藝術品在工商社會中受制約於市場法則的整個生產到消費的行程,積極地掌握現有的藝術表達形式,寫出現代人生的破碎、不連續、庸俗化和失去動能的條件;鼓勵人和社會、人和歷史,從而人和人之間生動活潑的關係的偉大的、這個時代的、這個民族的現實主義之藝術。」

上世紀80年代,陳映真繼續參與《文季》《夏潮》等雜誌的編務,並且在「中國結」與「臺灣結」論戰中與臺灣本土派人士交鋒。1985年11月,陳映真創辦以關懷被遺忘的弱勢者為主題的報導文學刊物《人間》雜誌(至1989年停刊)。

作為文學理論家,陳映真最為人熟知的是《中國文學史論》。他主張臺灣現代文學是中國新文學在臺灣的延伸和發展,是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文學」的盲點》、《同一個民族 共同的命運共同的鬥爭——臺灣新文學運動和「五四」新文學運動的聯繫》、《論「文學臺獨」》等一系列文章在文化「臺獨」逐漸抬頭的近30年間陸續發表,「深刻揭露了『文學臺獨』的荒謬性和危害性,給臺灣文化界的『臺獨』傾向以沉重打擊」。

「陳映真是第一個以小說形式表現臺灣上個世紀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革命者的鬥爭與犧牲的作家,也是第一個反對『臺獨』的作家。」陳建功說:「他以理性的思辨和戰鬥的激情,對形形色色的民族分離主義展開了旗幟鮮明、思想厚重、有理有據的批判。」

「陳映真的36篇作品中,表現民族鄉愁的作品佔到21篇,比如《第一件差事》、《將軍族》 、《歸鄉》等,表現了在臺灣的大陸人的痛苦回憶以及鑽心一般的思念,寫出了他們無『根』的傷痛和漂泊的悲情。」趙遐秋說。

「生於臺灣的中國人」是陳映真賦予自己的定義,「我為是一名中國作家而自豪」是他面對世人的宣告。在維護鄉土文學的論戰中,陳映真坦然宣示「平生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個平凡而胸襟坦闊、脊骨挺直的中國人」。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個分離和對峙的民族是一個殘缺和悲傷的民族,「我希望我們的民族能夠重新團結」。

陳映真於2006年6月移居北京,當年9月起就接連中風,因而臥病至今已長達10年。由於陳映真年事已高且健康未見好轉,部分好友與支持者曾私下推動陳映真能返回臺灣,至少可以「落葉歸根」。但考慮到陳映真身體欠佳,陳映真夫人陳麗娜一直未同意丈夫回臺灣。

  來源: 鳳凰網

歡迎關注本號主編私號

觀察當今時代

了解當下中國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臺灣是否還記得陳映真嗎
    1968年臺灣當局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判處陳映真十年有期徒刑並移送綠島。1975年陳映真因蔣介石去世的特赦而提前三年出獄。文/趙剛(堪薩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職臺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很高興有機會來到社科院文學所做演講。我是個念社會學的人,到文學系所來講演,是生平頭一次。
  • 臺灣作家陳映真擔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本報訊 中國作家協會近日決定,吸納3名臺灣地區作家:朱秀娟、陳映真和莫那能入會。同時,陳映真還將擔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這是中國作協自成立以來首次吸納臺灣地區會員,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1937年生人的陳映真,筆名許南村,1961年畢業於淡江大學英語系。在1959年陳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說《麵攤》出道。
  • 汪暉x戴錦華:閱讀陳映真,認識自己與時代的關係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有一場關於韓國社會性質的論戰,這讓陳映真非常感興趣。陳映真能讀日文和英文。為了去了解韓國知識界的狀況,他還專門學習韓語。陳映真正是在韓國了解其知識界的狀況時,他看到了汪暉的文章。 在陳映真到北京後,他除了與汪暉見面,還見了日本學者竹內實。竹內實是日本戰後重要的魯迅研究者和毛澤東研究者。
  • 汪暉×戴錦華:陳映真,人的體溫、骨頭與勇氣|文化客廳
    陳映真,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是一位遲到已久的作家。在近期他的小說全集出版之前,我們少有人了解他一生完整的創作面貌。 陳映真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他的作品筆調樸素,關切人的內心與命運。他為歷史「后街」上的普通人立傳:臺北街頭掙扎求生的小販、背負著戰爭與歷史傷痕的鄉村教師、為信仰受禁錮的左翼青年、落寞的小知識分子……溫柔辛酸的人間浮世繪,構成20世紀平凡人的精神史。
  • 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推出,蔣勳回憶與老師辯論文學的日子
    陳映真作家陳映真,本名陳永善,1937年生於臺灣地區苗慄縣,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中文紀實攝影報導先河。
  • 他在臺灣讀毛選,曾被余光中告密,他還是蔣勳的老師,筆下1960年代的臺灣是這樣的天涯·新刊
    陳映真在1977年與陳麗娜結婚,1990年後經常進出中國大陸並久居北京;2006年9月26日在北京第一次中風入住朝陽醫院,病情改善後轉至普通病房,至10月16日再度中風陷入重度昏迷,現被安排於該醫院「重症監護室」。再說1960年代的臺灣。當時"一種難以言說的"苦悶彷徨"泛濫流行於知識青年中",他們只想著離開臺灣,到美國去。
  • 【專訪】藍博洲: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 從中看到臺灣的...
    「大陸人要了解臺灣。」見到記者,臺灣作家藍博洲這樣說,兩岸隔絕太久,很多大陸朋友對臺灣非常不熟悉,「臺灣不是只有日月潭、阿里山、臺北故宮,還一直有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的歷史,只是這段歷史被壓制,你們不了解。」藍博洲以報告文學和歷史調查為寫作的主要形式,講述了那些思慕祖國的進步青年從日據後期抗日救國,追求民主自治,到淪為國民黨槍下的政治犯的故事。
  • 【紀念陳映真先生逝世四周年】聶華苓|在「后街」踽踽獨行
    後立者茹志鵑,右陳映真,前左二保羅·安格爾(聶華苓的先生,美國詩人),前左三陳映真夫人陳麗娜,前右二聶華苓,右一王安憶 我和Paul仍堅持邀請陳映真來愛荷華,一年又一年,一直到一九八三年,臺灣當局一再壓制,我們一再努力,還有海外作家學者的聲援,他終於來到愛荷華。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他和大陸作家第一次見面。
  • ...是一個大大的騙局」:華盛頓大廈裡的陳映真如何書寫人的處境與...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這句話,出自小說《上班族的一日》,作者是有著「臺灣地區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作家」之稱的陳映真。陳映真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將軍族》和《山路》等等。比起這些名篇,他的「華盛頓大樓」系列或許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更為相近。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隨後一些本土作家開始閱讀、模仿魯迅,如有人回憶的那樣,「民國十二、三年前後,本省雖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宰割下,也曾經掀起一次『啟蒙運動』的巨浪。而對此次運動,直接地、間接地影響最大的,就是魯迅先生」。1936年,魯迅去世時,《臺灣新文學》雜誌也推出「魯迅紀念號」,刊文悼念。此外,通過大陸、日本作家,臺灣文壇也漸漸認識了作為「戰士」的「左翼魯迅」。①日本投降後,臺灣一度出現「魯迅風潮」。
  • 中共黨史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為何興盛?
    一、作者與讀者的共鳴左翼文學之所以在20世紀30年代興盛一時,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歷史地看,在大革命時期,中共將主要精力用於黨的組織建設和領導群眾運動,很難兼顧文化建設。鬱達夫後來回憶,「在一九二七年的前後,革命文學普羅文學,還沒有現在那麼的流行,因而光赤的作風,大為一般人所不滿。他出了那兩冊書後,文壇上竟一點兒影響也沒有」,但「在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以後,普羅文學就執了中國文壇的牛耳,光赤的讀者崇拜者,也在這兩年裡突然增加了起來」。從備受冷落到暴得大名,箇中原因頗耐人尋味。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革命的失敗使許多人尤其是知識青年產生了一種政治焦慮的情緒。
  • 王餘杞,一個不應被忘記的左聯作家
    1921年,前往北京求學。在北京,王餘杞開始接受進步革命思想。1925年,王餘杞在北京交通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王餘杞聯合進步學生陳道彥、朱大枏、徐堪五、翟永坤、王志之創辦了文學刊物《荒島》。為擴大刊物影響,王餘杞積極創作,他先後發表了《老師》、《年前》、《么舅》、《百花深處》、《復仇之夜》、《Beef,Wife》、《A Comedy》等文學作品。
  • 臺灣前輩作家朱西甯小說首次在大陸出版
    本報訊(記者丁楊)臺灣作家朱西甯的長篇小說《旱魃》、短篇小說集《鐵漿》已由理想國引進、九州出版社出版。日前這兩本書在京首發,這也是這位臺灣前輩作家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
  • 專訪|《幌馬車之歌》作者藍博洲:臺灣人的知識有點營養不良
    「幌馬車之歌」系列是臺灣作家藍博洲的兩部紀實文學作品,其中《幌馬車之歌》創作於1988年,導演侯孝賢根據此書拍攝了電影《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幌馬車之歌續曲》是作者2016年的新作,延續《幌馬車之歌》的主題和風格,繼續追尋在臺灣1950年代「白色恐怖」中被槍殺的三位臺灣青年的生命故事。
  • 藍博洲 不忘初心——陳映真的山路
    一篇是藍博洲老師的《不忘初心——陳映真的山路》,另一篇是朱雙一老師的《映真先生,在祖國的懷抱裡安息吧!》。這兩篇文章文辭質樸,情感動人。通過對陳映真先生一生的奮鬥歷程和人品文品的回顧,寄託了他們無盡的哀思。在悲悼的同時,也給予我們無限的力量。「一心要為別人的幸福去死」的革命青年理想,陳映真先生一直身體力行地實踐著。
  • 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
    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誕辰追思記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舊事》讓她成為兩岸讀者心目中「永遠的英子」;她返回寶島故鄉,在臺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廳曾聚起「臺灣半個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