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大大的騙局」:華盛頓大廈裡的陳映真如何書寫人的處境與...

2021-01-08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

「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這句話,出自小說《上班族的一日》,作者是有著「臺灣地區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作家」之稱的陳映真。

陳映真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將軍族》和《山路》等等。比起這些名篇,他的「華盛頓大樓」系列或許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更為相近。他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創作這一系列,其中包括《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雲》以及《萬商帝君》四篇小說。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也是他1975年出獄後發表的第一批小說。

作家陳映真(1937—2016)臺灣文學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1937年出生於臺灣省竹南縣,陳映真的文學生涯開始於《筆匯》雜誌,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後又發表《我的弟弟康雄》。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關懷邊緣族群,為弱小者發聲,聲望達到頂峰。「華盛頓大樓」系列小說講述的是一棟典型的辦公大廈華盛頓大樓裡的跨國公司的故事,主角們就是出入華盛頓大樓的上班族。這棟大樓位於臺北,進入這樣的辦公大樓工作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的光榮象徵。就像一位在鄉下長大、從工廠調入華盛頓大樓總辦公室的主角進樓時所感受到的那樣——他懷著欣快的心情看待這座即將帶給他職業尊榮的大廈,眼中所見是「分成四棟的十二層建築,像一座巨大的輪船,篤定、雄厚地停泊在他的對面。走廊的竹子,是黑色的大理石片砌成的。……整棟大樓的大歷史顯得乾淨而明亮。……樓下的幾個大門,都用不同花式的鐵柵鎖著」。(《雲》)

臺灣淡江大學退休教授呂正惠在《理解陳映真思想與藝術之謎的關鍵》一文中寫道,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系列與他出獄後供職於美國藥商公司的生活有關。彼時正逢臺灣地區經濟進入繁榮期,陳映真接觸並觀察跨國企業中高級主管的生活,這些主管通常英文流暢、說話經常中英夾雜,開著高級轎車出入高級場所,「享受著臺灣地區經濟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所能得到的、最豐裕的物質生活。」陳映真書寫的重點當然不是高級主管的奢靡生活,作者本人曾在此系列的序言中透露,他是為了書寫現代企業行為下的人,觀察跨國資本到底如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尤為重要的是作為作家穿透跨國資本編織的甜美的、誘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穿透層層欺惘的煙幕」,進而「爭取理解人和她的處境,理解生活和它的真實,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

陳映真小說全集日前由理想國推出,在此之前,他的小說在大陸雖有結集出版,並無機會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值此際遇,我們不妨一起走進這座巨大輪船一般的華盛頓大樓,與近半世紀前的全球化圖景和小人物寫作遙遙相望。

陳映真小說全集目前已出《將軍族》《趙南棟》和《夜行貨車》晉升魔咒:上班下班如同無形的巨大網罟

在小說《上班族的一日》裡,主角黃靜雄(小說中以英文名Olive稱之)在一家外企公司待了五年,晉升副經理的夢想馬上成真之際,位置被人頂替,因此賭氣辭職。過去五年間他不斷升遷,從會計員、高級會計員到信用組主任再升表報組主任,下一跳便是副經理那間獨立的辦公室了……直到升遷夢破滅,他才對上班這件事產生了質疑:「上班,幾乎沒有人知道,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一點點可笑的生活的保障感,折殺多少才人志士啊。」上班在黃靜雄看來之所以是個騙局,是因為他往日對工作有著極大的投入,「十年來,他生命最集中的焦點,最具創意的心力,都用在辦公室裡的各項工作上。」作為騙局的上班也確實為他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他本希望藉由升職再次縮短還房貸的年限。

晉升的魔咒不僅籠罩著黃靜雄一人,在陳映真的小說《萬商帝君》中,職員林德旺同樣渴望晉升。他崇拜他遇到的manager和他們流利的英文,在公司的一兩年裡,他對manager這個詞產生了迷戀,將當上manager作為人生至高無上的目標。正在逐漸發狂之時,他看到了一則招聘manager的廣告,如同咒語一般讓他心神鎮定了下來:

「這個魔術一般的英文字——manager,這個黃金寶藏一般的觀念——經理,這個神奇的發音——馬內夾,在林德旺逐漸狂亂的心智中,發生了咒語似的效用。」

他繼續在報紙上尋找提到manger招聘的廣告,

「這世間還有那麼多的manager等待著有能力的人去做咧。……sales manager,他謹慎地讀出來,這個位置也是我的。他然後又看到一個小小的英文廣告:liaison manger wanted……可惜的是林德旺看不懂liaison這個字,但manger這個字,他是十分有把握的。」

職位升遷塑造了上班族的生活習慣與生命期許,所服務的公司也編織成了一道密不透風的網絡。回到黃靜雄的故事中來,即便他真的辭職,也僅僅是被這個網絡所拋棄罷了。為了發洩內心鬱悶,他打電話與朋友訴說,結果只聽到了對方帶著炫耀的抱怨,他這時才感到,脫離了公司之網自己並無別處可去,「他忽然感到仿佛被整個世界所拋棄了的孤單。他這才想到:這一整個世界,仿佛早已綿密地組織到一個他無從理解的巨大、強力的機械裡,從而隨著它分秒不停地、不假辭色地轉動。」身為上班族的人們搭乘公共運輸,為的不過是在這個大機器中找到一個位置,而相對於辦公室而言的家則顯得「荒唐、陌生而又安靜」,在這裡的生活不過是為了再將一個同樣的「上班族」養大,此外還須考慮房貸和生活的成本……黃靜雄前一日盛怒下賭咒辭職之後,立刻便感到他其實早已落在「重重的生活的,驅使每一個人去上班、下班的無形的巨大網罟之中,難於動彈」。

《夜行貨車》陳映真 著理想國·九州出版社2020年6月鄉關何處:從鄉下走向華盛頓大樓

除了描繪上班族深陷現代公司的網罟之中、除了公司無處可去,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也寫出了跨國資本運作過程中他國與本地的衝突。在小說《雲》中,我們可以看出跨國企業中本地人與外國老闆的微妙關係。出身鄉下、從工廠調入總部的張經理對於美國老闆充滿感激和敬意,勤奮地學習老闆為跨國公司辯護的材料,服膺上司所說的今日跨國公司角色應當從壓迫者、掠奪者轉變朋友和協助者:「調動資源國家中一切積極的條件,博得資源國家政治、文化、員工的忠誠、諒解、友誼和勤奮的工作。」

張經理如此這般成為了美國公司在臺灣地區的「槓桿點」,然而不可否認,他確實會在與美國老闆的交際中體會出對方「那些友善、親切、善意和熱情的外表的裡側,有一股隱約,卻也確實的淡漠」,感受到美國老闆在中國下屬前「一種無由言宣的威儀」。

公司中男女之間的愛情戰爭,有時就成為了跨國資本與臺灣本土之間激烈衝突的象徵和隱喻。在《夜行貨車》裡,女主劉小玲是財務部負責人的情婦,同時也是外國上層的「獵物」,她並不能抗拒外國上司的騷擾,又因為做情婦不能長久,轉而投向了公司裡的另一個年輕人——一個出身貧苦的本省人的懷抱。值得補充的是,跨國公司大小領導的生活中總是少不了情婦,這也是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所反覆指出的;《上班族的一日》的主角也有情婦——正因為有情婦,他才從普通上班族變成了有情婦的小主管。

劉小玲的兩位情人在表達嫉妒時是不同的,仿佛情慾與嫉妒也受到了跨國資本的規訓。她的華人上司情人雖因她遭受「調戲」而感到憤怒,但很快就從憤怒中平復了,他的憤怒「逕自迅速地柔軟下來,仿佛流在沙漠上的水流,無知如何地、無助地消失在傲慢的沙地中」。其原因正在於,他意識到自己身處跨國資本之中,他的花園洋房、他的上升途徑全在外籍老闆的掌握之中,這一切壓過了他的受到羞辱和威脅的雄性自尊心。與被跨國資本規訓得服帖的上司情人不同,與她相戀的年輕本省人則顯現出嫉妒、與她爭吵甚至暴力相加,在得知劉小玲將遠赴美國時,他憤然離開,被一列轟隆而過的貨車攔下腳步——「夜行貨車」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意象——「在平交道上攔住他的那一列貨車。黑色而強大的、長長的貨車,轟隆轟隆地打從他跟前開過去。」圍繞劉小玲展開的、本省青年—上司—外國人老闆之間的多重關係,最終以青年憤然反抗辭職終結,他對著中國上司宣誓再也不要「鬼龜瑣瑣地過日子」——結合職場與情場的雙重處境,這個宣誓更顯得意味深長。

《雲》中的張經理來自鄉下、一個沒落的礦區,《上班族的一日》裡劉小玲的青年情人來自鄉下,《萬商帝君》的林德旺也來自一個他認為「愚昧、混亂、骯髒、落後」的故鄉。鄉下是以華盛頓大樓為代表的跨國資本的對照,從鄉下來的小人物的希望,諸如攢錢、出人頭地、過上好日子,也與華盛頓大樓高聳入雲的願景「復興美國理想於全球」形成了對比。

從鄉裡出來的林德旺認為,一定要開一部裕隆仔回去才算成功。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種理想,林德旺的姐姐要求不斷借錢擴充門面的弟弟返鄉,理由是「我們是做田人,做田人有做田人的去路」,況且,「花草若離了土,就要枯黃。」從寫於1960年的《故鄉》開始,返鄉與否的矛盾就存在於陳映真的小說中。《故鄉》裡大學畢業的「我」不得不返鄉,返回那個「那個栽著修剪得滑稽的矮榕的月臺的故鄉小站」、那個常年籠罩於煤煙底下的故鄉。在小說結局處,「我」反覆呼喊著:「我不回家,我沒有家呀!」

在這幾篇將華盛頓大樓與臺灣鄉下隱秘聯結的小說裡,《雲》的特別之處在於圍繞建設新工會、讓女工小文的日記與張經理的故事平行交錯,來自鄉下的女工的心理變化和張經理與跨國公司美國老闆的利益至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工人建立工會的過程中,女工逐漸意識到有一種為他人生活的人,他們「以木訥的政治和並不喧嚷的正義心及勇氣,自己吃虧、受辱,卻永遠勤勉而積極生活著的人」。同樣出身鄉下的張經理從工廠調入華盛頓大樓總部,在跨國公司的理念中迷失自我,他滿懷敬意地學習美國上司的思想,成為了跨國資本在當地立足、擴大影響、調動積極性的「槓桿支點」。同樣是支持建立工會,張經理和他為之效力的美國老闆與女工的出發點和立場截然不同,之後付出的代價也不可比較:女工被紛紛解僱,而跨國公司老總可以對此不負責任——看似崇高的理想是以利益驅動的,是隨時可以被摒棄的。將跨國企業為人類增進福祉的理想拆解,並以鄉下工人的實際處境對照,也體現出了陳映真所說的書寫「華盛頓大樓」系列的目的——「作家首要的功課,是自覺地透過勤勉的學習與思想,穿透層層欺惘的煙幕,爭取理解人和他的處境;理解生活和它的真實;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

陳映真《山路》手稿 圖片來源:理想國為后街立傳:為他人的生活,為他人的文學

陳映真在小說《雲》中追問:什麼樣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生活,應當為別人還是為自己生活。主角張經理師大畢業後在礦區教書,曾是堅定的為別人活的人,後來卻將這一目標忘記了,也忘記了響應建立新工會的女工們。「曾經為了別人的苦樂、別人的輕重而生活的自己,變成了只顧著自己的、生活的奴隸。」從跨國公司解脫出來的他在讀罷女工的日記後,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新的認識:「自以為很辛苦地工作著的這兩年來的生活,其實是懶惰的生活。只讓這個迅速轉動的逐利的世界捶打、撕裂、銼削,而懶於認真尋求自己的生活。 」

陳映真手稿 來源:理想國為他人的生活是貫穿陳映真小說的主題,為他人的文學也是陳映真思考的重點。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陳映真的文學陣地由《現代文學》轉向《文學季刊》,體現出了他與現代主義的分歧。據與陳映真同為《文學季刊》「五虎將」(包括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和劉大任)的劉大任介紹,《文學季刊》也翻譯介紹外國作品,但百分之七十都是自己的文章。在發表於1967年的《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一文中,陳映真對臺灣現代主義進行了深刻反思:

「現代主義是一種反抗……臺灣的現代派在囫圇吞下現代主義的時候,也吞下了這種反抗的最抽象的意義。我說抽象的意義,是因為在反抗之先,必須有一個被反抗的東西。然而,與整個中國的精神、思想的歷史整個兒梳理著的臺灣現代派們,實話說,連這種反抗的對象都沒有了。」

用劉大任的話說,陳映真與他同時懷疑臺灣的現代主義發生是毫無根基的「無病呻吟」,因此在《文學季刊》發表的作品《最後的夏日》中,「現實的影子出現了。」 陳映真最終與現代主義分道揚鑣,並在70年代成為「鄉土文學論戰」的代表人物。

後來在美國愛荷華與陳映真相遇的王安憶認為,這個爭論雖是現實主義與東方現代主義的爭論,但核心更是文學和人民關係的問題。王安憶說,「他是一個民粹主義者,認為人民的利益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個作家必須關心的利益。」在王安憶母親茹志鵑的記錄中,陳映真談及臺灣文學,認為臺灣文學存在雙層的斷裂——一方面與五四文化割裂,面向西方並與自身經濟社會結構脫鉤,學到了西方的皮毛;另一方面在汲取「群眾語言」方面,臺語與國語距離較大。在與國際作家的會談裡,陳映真也表示對東歐文學越來越走向個人的傾向非常失望。(《母女同遊美利堅》)

在聶華苓和安格爾的客廳,前排由左到右依次為安格爾、陳麗娜、聶華苓和王安憶,後排由左到右依次為陳映真、茹志鵑和許世旭夫婦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陳映真書寫了在華盛頓大樓裡工作的高級主管,也書寫了遠離家鄉、疲乏不堪的女工——就如他所自陳的,他的文學是關於「后街」的生活:

「他為《人間》雜誌採訪時,他看到的是飽食、腐敗、奢侈、冷酷、炫麗、幸福的臺灣的后街:環境的崩壞、人的傷痕、文化的失據……如果要他重新活過,他無疑仍然要去走這一條激動、荒蕪,充滿著風雨無比的,因無告的痛苦、血淚,因不可置信的愛和勇氣所提煉的真實與啟發的后街。」

在東海大學一門叫做「臺灣社會變遷」的課程上,社會學系教授趙剛將陳映真的小說作為唯一的閱讀材料,他認為,為這些小人物一篇篇的立傳比歷史還真實:「臺灣地區的現當代史所可能具有的歷史記憶將更為粗疏稀薄幹枯,而歷史意識也將註定更同質更空洞,因為我們只能空洞地記著一些大事件的年與一些大人物的名。」

界面文化專訪劉大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13853.html

界面文化專訪王安憶: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584453.html

相關焦點

  • 汪暉×戴錦華:陳映真,人的體溫、骨頭與勇氣|文化客廳
    陳映真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他的作品筆調樸素,關切人的內心與命運。他為歷史「后街」上的普通人立傳:臺北街頭掙扎求生的小販、背負著戰爭與歷史傷痕的鄉村教師、為信仰受禁錮的左翼青年、落寞的小知識分子……溫柔辛酸的人間浮世繪,構成20世紀平凡人的精神史。
  • 臺灣是否還記得陳映真嗎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大家都讀陳映真,我也讀,大家在那個時候從陳映真小說中讀出一些感動。那麼,這種感動是什麼性質的感動?現在回想起來,那種感動並不是因為理解到隱藏在陳映真小說形式裡的思想內容,而是有關於一種透過陳映真的小說所經營出的孤獨,與當時的感覺相對反的一種拒絕的姿態──但是這種拒絕的姿態裡又有一種溫婉的、細膩的人道感情。其實,當時我們不了解陳映真小說的內容,但我們卻會感動。
  • 汪暉x戴錦華:閱讀陳映真,認識自己與時代的關係
    在當代閱讀陳映真,又如何讓我們認識自己以及自己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我們該如何看待陳映真的文學和他的思想?陳映真的批判現實主義過時了嗎? 10月13日,在Naive理想國咖啡館,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邀請了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戴錦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汪暉以及《單讀》主編吳琦,在「人的體溫,人的骨頭,人的勇氣:閱讀陳映真·文學沙龍」上做分享。
  • 【紀念陳映真先生逝世四周年】聶華苓|在「后街」踽踽獨行
    他十歲那年,目睹臺灣「二二八」事變,看見被人打在地上呻吟鞋襪沾著血跡的外省人,聽著大人神色恐懼地談論國民黨軍隊揚威臺北。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在半夜裡被軍用吉普車押走,住在他家後院的兄妹倆也被人押走。他讀初中時,眼看著憲兵在火車站貼出告示:「……加入朱毛匪幫……驗明正身,發交憲兵第四團,明典正法。」讀初中時在父親的書房發現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啟發他對文學的思想的探索。
  • 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推出,蔣勳回憶與老師辯論文學的日子
    常常是一雙涼鞋,拖拖趿趿,走在校園裡,同學們覺得老師很性格,便給他取了一個外號「賈利古九」(賈利·古柏為當時好萊塢西部片中的性格演員)。陳映真小說全集封面,理想國·九州出版社我們不喜歡上英文課,有時他就彈起吉他,教大伙兒唱歌 ;用低沉而厚的嗓音教唱藍調。
  • 作家陳映真在北京病逝,他是臺灣左翼進步文學重要旗手
    陳映真陳映真原名陳永善,臺北鶯歌人,1937年10月6日出生。他本名陳永善,後用過筆名許南村、趙定一、陳善、石家駒等。筆名「陳映真」原是其早逝的孿生兄長的名字。1957年成功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文理學院(即今淡江大學)外文系。1959年,還是大學學生的陳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說《麵攤》出道文壇。
  • 臺灣作家陳映真擔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本報訊 中國作家協會近日決定,吸納3名臺灣地區作家:朱秀娟、陳映真和莫那能入會。同時,陳映真還將擔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這是中國作協自成立以來首次吸納臺灣地區會員,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1937年生人的陳映真,筆名許南村,1961年畢業於淡江大學英語系。在1959年陳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說《麵攤》出道。
  • 保衛華盛頓!美媒:大批警察和國民警衛隊湧向首都華盛頓和州議會大廈
    【環球網綜合報導】「警察和國民警衛隊爭相保護華盛頓特區和州議會大廈。」美國《洛杉磯時報》當地時間16日以此為題,講述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當天出現的這樣一幕:當持長槍的士兵在美國國會山附近多地新豎起的安全圍欄周圍巡邏之際,一些人對美國實施嚴格的安保措施感到滿意;然而也有一些人對為應對暴力極右翼人士和民族主義者可能於17日舉行的抗議集會而部署的警察和國民警衛隊規模感到憂心,還有人抱怨,由於安保力量連續多晚持續抵達華盛頓導致自己無法入眠。
  • 差點被一頂帽子毀掉的美國國會大廈
    這裡其實還存在著一個誤區,很多人誤以為這一建築就是白宮,事實上,這是美國國會大廈。別看美國國會大廈無數次出現在新聞聯播裡,可是每年眾多赴美旅行的遊客中,難得有人會忙中偷閒地駐足參觀這座巍峨高聳的歷史建築,人們更感興趣的是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和費城的自由鐘。
  • 美國警方警報:12歲中國女孩疑在華盛頓機場被誘拐 ,處境危險!
    當地時間2日下午,維吉尼亞(Virginia)警方發布一則安伯警報(美國兒童安全警報系統),警方認為「一名來自中國的12歲女孩馬金晶(Jinjing Ma,音譯)在華盛頓裡根機場(DCA)被人誘拐」,處境危險。
  • 一個騙局搞垮一個國家,揭秘身邊賣「保健品」的人-金字塔騙局
    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騙局,是什麼蒙蔽了我們的雙眼?是利益,拿到錢的時候不會考慮這些錢是從哪來的,上次我們講的著名的安隆案,直接搞垮了一間600億美元的公司,但這次要講這起詐騙案直接搞垮了一整個國家,這次說就是發生在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一場大騙局。如何躲避各種騙局?就是從根本上了解它。
  • 汪暉、戴錦華:人的體溫,人的骨頭,人的勇氣
    人的體溫,人的骨頭,人的勇氣——閱讀陳映真·文學沙龍嘉賓:汪暉、戴錦華嘉賓主持:吳琦時間:10月13日晚 19:00
  • 藍博洲 不忘初心——陳映真的山路
    一篇是藍博洲老師的《不忘初心——陳映真的山路》,另一篇是朱雙一老師的《映真先生,在祖國的懷抱裡安息吧!》。這兩篇文章文辭質樸,情感動人。通過對陳映真先生一生的奮鬥歷程和人品文品的回顧,寄託了他們無盡的哀思。在悲悼的同時,也給予我們無限的力量。「一心要為別人的幸福去死」的革命青年理想,陳映真先生一直身體力行地實踐著。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遊記
    了解一個國家,通常會從這個國家的首都開始。因為對多數國家而言,首都是當之無愧的象徵,集聚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是精神力量。在我印象裡,拋去文化內涵,似乎首都的樣貌都差不多:龐大的城市、發達的交通、擁擠的人流、地標式的建築,還有滿眼的政府機構。
  • 美國首都為什麼是華盛頓?
    他以國會大廈和總統府(後因被刷成白色稱為白宮)為中心,把這兩幢最重要的建築安排在一條軸線上,即今天的賓夕法尼亞大街。國會大廈的地勢居於中心位置,並位於華盛頓的最高處,高30米。他認為在山坡上建造國會大廈,「其默契程度就像紀念碑基座之於紀念碑一樣」,可借地勢體現立法權的優勢地位。遙相呼應的總統府也是選在一個較高的地點。
  • 美國會暴亂造成4人死亡!華盛頓延長緊急狀態 ,前總統們憤怒了:今天...
    美國會暴亂造成4人死亡! 當地時間1月6日,據華盛頓警方消息,在川普的支持者於美國國會大廈爆發的抗議衝突中,包括此前中槍的一名女子在內,已有4人死亡。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山上演瘋狂一幕。
  • 川普支持者攻佔國會,CNN記者:是國會大廈1814年被英軍焚燒後首次...
    ,這是自1814年英國人襲擊並對國會大廈縱火之後的首次。另一邊,湧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支持川普的民眾讓這裡陷入危機。華盛頓被川普支持者「佔領」據美媒報導,當地時間1月6日,數百名抗議者聚集在國會大廈外示威,以支持美國總統川普,向正在進行的國會聯席會議施壓。此後部分支持者衝擊國會大廈,副總統彭斯和國會議員緊急撤離。國會大廈最後被封鎖。
  • 華盛頓大學能否成為疫情統計裡的又一個「網紅」大學?
    華盛頓大學模型如何「嶄露頭角」? 最初,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W)的模型並不為人所知。根據這個模型預測結果,美國到4月中旬每天的死亡人數大約在2000人,到8月份美國的死亡人數將達到8.2萬人。根據這些預測數據,川普宣布延長「保持社交距離」舉措至4月30日。 此後,美國白宮在疫情通報會上多次引用華盛頓大學預測模型提出的死亡數、疫情尖峰時間等。
  • 鄭州中原圖書大廈裡的書!各專業書籍等,整整4層樓
    規模面積最大/服務環境最好/展銷品種最多的新華書店綜合賣場來這裡不是拍照打卡不是聊天喝茶大廈內部布置整齊有序,為書而生光聽中原圖書大廈的名字就知道和一些獨立網紅書店的區別了!▲注意,後面的立櫃裡也都是四六級、雅思託福等外語考試書籍英語周邊讀物,如名著、名人演講英語語法、英語作文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