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憶往事——日軍僅用八周就佔領了馬來半島和新加坡!

2020-12-23 My大馬觀察

小編前日無意間看見一則關於中國舉行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這是中國自 2014 年以來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看似平凡的 12 月 13 日原來是中國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日。

回想起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那堆積成山的屍體簡直是觸目驚心。光看紀錄片就已感觸極深,更何況是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先輩們。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那天,也讓小編想起了日本曾經侵襲我出生的這片土地。日本僅用八周就佔領了馬來半島和新加坡 ……

馬來亞戰役是 1941 年 12 月 8 日至 1942 年 1 月 31日同盟國與日本帝國在馬來半島的戰事。戰事包括大英國協軍隊與日軍之間的陸戰。英軍、英屬印度軍、澳大利亞軍及馬來屬邦軍防守此殖民地,而日軍企圖殲滅駐馬來半島的英軍,為今後進攻荷屬東印度 (今印度尼西亞) 建立前進基地。

若要詳細解說馬來亞戰役過程,那就得先從 1941 年 12 月 4 日開始說起。當時,山下奉文上將指揮的日軍第 25 集團軍從中國海南島三亞港出發,在南遣艦隊、陸軍第 3 飛行集團掩護下駛向馬來半島。

同月 8 日,其先遣部隊在泰國的宋卡、北大年和馬來亞的哥打巴魯登陸,迅速佔領當地機場和克拉地峽,隨後分兵三路南下。英軍首戰失利,節節敗退,企圖憑藉隘路、河流遲滯日軍進攻,以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可日海軍第 22 航空戰隊和陸軍第 3 飛行集團轟炸新加坡及關丹等英軍基地和機場,重創英空軍力量。

日軍首先遭到印度第 3 軍及數個英軍旅的抵抗,但他們很快就清除了印度軍在海岸線的抵抗,之後更集中力量包圍及迫使印度軍投降。

不僅如此,日軍因為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再加上裝甲部隊戰術及經驗均比盟軍優勝,尤其是日軍在中日戰爭中獲得很多經驗,在馬來亞北部地面佔有很大優勢。此外,盟軍方面沒有坦克,而日軍則使用自行車及輕型坦克,令他們能輕易穿越馬來亞的熱帶雨林。

英國遠東艦隊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北上迎戰日本海軍,卻因缺少空中掩護於 12 月 10 日在關丹東南海域被擊沉。日軍由此奪得制海、制空權,保障了海上輸送任務的順利完成。這也令馬來亞東海岸門戶大開及容許日軍繼續進行登陸行動。

盟軍在馬來亞的空軍戰鬥機中隊所配備的水牛戰鬥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體型過大及裝備不佳、支援人員不足、缺乏清楚及協調一致的指揮結構、皇家空軍及澳大利亞皇家空軍中隊及人員間的敵對主義、沒有經驗的飛行員等等問題讓他們在戰事爆發的頭一個星期付出慘重代價,導致一些飛行中隊需要合併及撤退到荷屬東印度。

而剩下的攻擊戰機都是過時的布倫海姆式、洛克希德赫德遜式輕型轟炸機及威格士式魚雷轟炸機。這些飛機大部份在地面及空中很快已被日軍的戰鬥機擊落,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

不僅如此,日本軍事情報部門還聘請了一名英國軍官佰翠·漢南上校與印度軍接觸的空軍聯絡官為間諜。當他開始提供情報後,日軍能在3 天內摧毀所有在馬來亞北部的盟國空軍基地。雖然漢南於 12 月 10 日被拘留及帶到新加坡,但日本人已獲得空中優勢。

在 12 月 11 日,日軍在坦克支援下從泰國南下,在日得拉打敗了英國及印度軍隊,快速從東北部的哥打巴魯灘頭向內陸推進以瓦解北部的防守。由於沒有真正的海軍力量存在,英軍不能阻止日本海軍在馬來亞海岸的行動。雖然這些行動對入侵部隊幫助不大,但由於沒有剩下任何盟軍飛機,日本人主宰了天空,不斷從空中攻擊地面上的大英國協軍隊及平民。

馬來亞島嶼檳榔嶼從 12 月 8 日起每天都遭到日軍轟炸,被迫在 12 月 17 日棄守武器、船隻、物資及一個仍可運作的電臺並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很多歐洲人從檳榔嶼撤退,而本地居民則落入日本人的魔掌,成為英國人的難堪及離間了英國人與本地居民的關係。

在 12 月 23 日,印度第 11 步兵師被命令阻擊日軍,但效用不大。1 月的第 1 個星期結束時,整個馬來亞北部就已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同時,泰國又與日本帝國籤訂友好條約,以建立鬆散的軍事同盟。泰國被容許恢復對在馬來亞北部一些伊斯蘭教君主的領地的統治權,根據《泰日關於土地讓與條約》,這些領地作為獎賞被割讓於泰國。

日軍主力沿著馬來半島由北向南迅速推進。在海軍配合下於 12 月 31 日佔領關丹,次年 1 月 11 日無抵抗攻佔吉隆坡。而不足 200 英裡外的新加坡島也即將面對日軍的入侵。

在 1 月 14 日,日軍就已經到達馬來亞南部省份柔佛州。他們在這裡遇到澳大利亞第 8 師,而日軍也在這裡遇到在戰術上的首次挫折。澳大利亞軍在金馬士市一帶建立了堅強防禦,戰役圍繞金馬士橋進行。日軍在此地付出了死傷 600 人的代價,但大橋卻在戰鬥中被毀。這也造成日軍需花 6 個小時的時間收復橋梁。

當日軍在金馬士西面攻擊澳大利亞軍的側翼時,一場在這次戰事中最血腥的戰役於 1 月 15 日在半島西海岸的麻坡河一帶爆發。本尼特派出已被削弱的印度第 45 旅去防衛麻坡河南岸時,被從海上登陸的日軍攻擊其側翼,整個旅被澈底擊潰,其旅長及屬下3個團的團長全部陣亡。

在澳大利亞中將查理士·安達臣的領導下,撤退的印度軍隊在澳大利亞軍的支援下組成麻坡軍,孤注一擲的進行了長期 4 天的戰鬥,令其它大英國協的殘餘部隊可以從馬來亞北部撤退以避免被包圍。

當麻坡軍到達了在巴裡梳龍的橋梁並發現橋梁已被日軍佔領時,安達臣在死傷數字不斷上升下命令所有人衝過去,一些人逃入附近的叢林、沼澤地及橡膠林地以尋找其步兵團在永平的司令部,135 名受傷的士兵則落入日軍的魔掌,其中兩名士兵被拷打及永平大屠殺中被殺死。

在 1 月 20 日,雖然面對皇家空軍威格士式轟炸機的轟炸,日軍在興樓再作進一步登陸成功,大英國協軍隊的在柔佛最後防線的峇株巴轄-居鑾-豐盛一帶全線面對日軍的進攻,不幸地,珀西瓦爾拒絕在新加坡北面的柔佛建立固定防禦。

在 1 月 27 日,珀西瓦爾接到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聯合司令部司令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的批准,命令部隊越過柔佛海峽撤退到新加坡。

日軍在進入柔佛州開闊地後加快進攻速度,而英軍迅速潰敗,在 1 月 31 日撤至新加坡,企圖憑藉柔佛海峽抵禦日軍進攻。

最後一批盟軍軍隊在 1 月 31 日離開馬來亞。盟軍工兵在連接柔佛及新加坡之間的新柔長堤炸開一個闊 70 尺 (20 米) 的大洞。但這並不能阻止日軍的進攻,日軍的突擊隊後來化身成新加坡居民利用小艇橫渡柔佛海峽進攻新加坡。

在少於兩個月的時間內,馬來亞戰役以大英國協軍隊被徹底打敗及撤出馬來半島作結束。接近 50,000 名大英國協士兵被俘虜或被殺。

在 2 月 14 日,日軍佔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8 萬餘守軍鬥志低落。2 月 15 日,英軍總司令阿瑟·珀西瓦爾率部投降。

此役,日軍以傷亡千於人的代價佔領馬來半島,打通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戰略通道,給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防禦作戰造成不利態勢。

負責指揮日軍的山下奉文以傷亡 9824 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 650 英裡,直至佔領新加坡。英軍傷亡遠高於日軍,投降的軍人也是數萬之多。這一勝利是日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戰勝利。日軍以大約八個星期的時間成功佔領了馬來半島與新加坡,而負責指揮日軍的山下奉文還因出色戰績被暱稱為「馬來亞之虎」。

大屠殺

日軍「膺懲」新馬華人最為殘酷的暴行是對華人進行所謂的「檢證」和「肅清」大屠殺。

在日軍進攻馬來亞半島和統治初期,日軍發動的大規模的集體大屠殺就有:在新加坡進行的大檢證;在吉隆坡進行的大肅清;在檳榔嶼的兩次大檢舉;在馬六甲的大鎮壓;在新山、麻坡、馬力四隆、文律進行的大屠殺;在森美蘭州知知港餘朗朗等村進行的清鄉屠殺,另有較小規模的屠殺達 29 次之多。

據稱,即使不計華人義勇軍的死亡人數,日軍在馬來亞所屠殺的華人總數亦當在 15 萬以上。在新馬華人慘遭屠殺的暴行中,新加坡「檢證」大屠殺最具典型,它同南京大屠殺和馬尼拉大屠殺被後人列為日軍在亞洲所犯的三大暴行。

日軍佔領新加坡後,為了穩固其統治,山下奉文下令從 2 月 18 日開始展開掃蕩行動,以搜捕敵對的華僑,其搜捕標準共有 9 條:

- 曾經在南洋華僑籌賑會中積極活動的人士

- 曾經最慷慨地捐輸給籌賑會的富裕人士

- 南洋華僑救國運動領袖陳嘉庚的追隨者

- 海南人 (在日本人眼中,海南人均屬共產黨分子)

- 凡在中日戰爭以後來到馬來亞的中國出生華人 (他們被認為或參加過抗戰,或厭惡日軍侵略及逃避日軍徵用而離開中國的人)

- 凡是紋身的男性 (在日本人看來,紋身的男子都是私會黨徒)

- 凡是以義勇軍之身份幫助英軍抵抗日軍者

- 公務員以及可能親英之人士

- 凡是擁有武器並嘗試擾亂治安之人士

在這次大「檢證」中,所有 18 至 50 歲的華籍男居民被日軍指定到 5 個地區集中檢證。凡認為可疑人員均被押上卡車送到海濱或用船隻送到海面上以機槍掃射。許多華人僅僅因為自己是華人就遭到逮捕屠殺。

據研究,在新加坡檢證大屠殺中,華人死亡人數在 2.5 萬至 5 萬人之多。

死亡鐵路

而強迫華人勞工修築「死亡鐵路」是日軍在新馬所犯的另一暴行。

在 1942 年初,日本帝國大本營決定在暹羅和緬甸境內修築一段鐵路,試圖將已有的仰光至丁那沙寧鐵路和新加坡至曼谷鐵路連接起來。這兩條鐵路之間大約為 250 英裡。

鐵路要通過崇山峻岭、跨過湍急河流和經過蠻煙瘴雨之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通常需要五至六年才能建成。但日軍為了戰略需要,要求這條鐵路必須在 18 個月內完成。

日軍在徵調英美等戰俘從事修築的同時還通過強徵或欺騙的手段使用了大約 15 萬名民工,其中華人勞工約佔總數的 20% 以上。

據倖存者回憶說:他們清早 6 時就被號令起床。在洗刷後沒有食物裹腹,取了工具便前去工作地點。中午 11 時有專人將食物送去工廠。午餐休息半小時,11 時半繼續工作至下午 5 時。放工後回到宿舍沐浴及進餐。用餐結束後,他們 6 時再度工作至凌晨 12 時。夜間沒有食物,挨飢入睡,同時還要挨飢至翌日中午才有食物。

由於糧食很少,生病後缺醫少藥且無人照顧,病人死亡率很高,據統計慘死者有 6 萬餘人,傷殘者 4 萬人,也就是說每一裡長的路軌是用 64 名戰俘和 240 名民工的性命換來的,因此這鐵路被稱為「死亡鐵路」。

在日本佔領新馬期間,華人所遭受的痛苦淵源不止上述數種。小編實在無法想像當時的他們是如何度過這一段艱辛日子 ……

歷史的存在是為了緬懷過去。它不僅僅是造就了今天,更是為了更好的明天。身為後輩的我們都應該好好去了解這些被遺忘的過去,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這些歷史會讓我們銘記心中,珍愛現有的和平。

相關焦點

  • 中外歷史同時空之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日軍攻佔吉隆坡
    日軍統帥部的企圖是:派重兵登陸,奪取制空權,殲滅英國艦隊,陸軍沿海岸快速發展進攻,攻佔馬來半島和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海軍基地——新加坡,為爾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前進基地。為實現這一企圖,日軍動用第25軍團、第3航空隊和馬來亞戰役聯合編隊。參戰軍隊為:陸軍7萬人(司令官為山下奉文中將),巡洋艦9艘,驅逐艦16艘,潛艇16艘,水上飛機母艦3艘,運輸、輔助船隻多艘和作戰飛機約600架。
  • 世界上最狹長的兩大半島:亞洲馬來半島和北美洲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從半島的「形態」角度來看看世界上最「狹長」的半島,也就是寬度很窄而長度卻很長的半島。世界上最狹長的兩大半島是位於亞洲的馬來半島和北美洲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馬來半島北部連接中南半島,北部呈南北走向,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形態狹長,總長度達到了1127千米,最寬處約為約為322千米,而最窄處位於克拉地峽,寬度僅為56千米。我們發現馬來半島的走向和蘇門答臘島的走向基本一致,兩者之間就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 二戰中,日本究竟佔領了多少國家,最多時達到了三十多
    因為這個國家在佔領的地方無惡不作,到達任何一個地方軍紀都可以說是最差的。雖然這樣,日本的戰鬥力可以說是非常的高。而且在二戰中佔領了很多國家,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三十多,我們看一下日本在二戰中佔領的國家。日本最最早佔領的是朝鮮,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朝鮮就徹底的淪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了,1910年日本就徹底的吞併了朝鮮了。不過在這之前也佔領了中國的臺灣和澎湖列島。
  • 新加坡歷史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 馬來半島西岸的穿越之旅,一趟文明分娩的回溯
    在託勒密的地圖上,馬來半島有著「黃金半島」之稱。沿著半島西岸,從最頂端的新加坡開始,自南向北,從下往上,一路經過馬六甲、吉隆坡、檳城,最後在泰國邊境、路線的最上方,發現亞羅士打。如果以現代文明的標準而論,這條線路頗像一次文明分娩的回溯。
  • 「一塵不染」的都市國家新加坡
    「獅城」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裡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佔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
  • 新加坡——不能忘記的歷史(圖)
    在新加坡高樓林立的市中心,一座高高的紀念碑並不顯得起眼。紀念碑佇立在一座公園內,碑座用4種文字刻著「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見圖,王 慧攝),偶爾有三三兩兩的人走過,歷史的硝煙化作綠樹清泉,格外肅穆。
  • 南洋誰主沉浮:新加坡與馬六甲的雙城相殺記
    所以,新加坡島北部的柔佛海峽,就成為了過往商船最理想的停泊之地。島上早期的居民定居點與貿易口岸,也集中於北部,靠近馬來半島的地方。相對而言,當時的馬六甲還是蠻荒之地。雖有淡水資源存在,卻一直默默無聞。他從這裡繼續出行,抵達了地中海和北非等很多地方。當時的東亞旅行者,也注意到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特殊位置,富有深意的將其稱為龍牙門。因為只要繞過該島,就可以順著馬六甲海峽去往更西面的大洋。但很快,一系列地區內的政治格局變動,讓新加坡步入了黑暗的衰退期。原本一直默默無聞的馬六甲港則突然躥起,成為了近代早期航海記錄中的重要站點。
  • 二戰時,日軍為何沒有佔領澳門?是日本打不過葡萄牙嗎?
    是的,日本不佔領澳門,是因為澳門太不重要了。二戰期間,日本施行"以戰養戰"的策略。日軍所過之處,皆遭受其洗劫。與澳門隔珠江相望的香港,在被日軍佔領後,庫存的糧食被洗劫,港幣被強行用日本軍票兌換,香港民眾被日軍誘騙或逼迫離開香港……而這些,澳門都沒有經歷過。十九世紀時期,澳門的面積僅有10.28平方千米。澳門半島加上氹仔、路環兩個離島,也不過是新加坡的二十二分之一,香港的三十四分之一。
  • 日軍侵華暴行再添新證!|日軍侵華|侵華日軍|慰安所|上海|日軍|抗日...
    2020年12月13日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以國家之名祭奠每一個高貴的生命以尊崇之心祈願每一個人平安地生活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
  • 外媒: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就廈門、福州和霞浦被日本人佔領了
    在前段時間老愛跟大夥聊過抗日戰爭時期日寇5次轟炸霞浦,掉下3架飛機的往事。但對於日本人當年是否佔領霞浦並沒有具體介紹。今天微博上有一篇文章說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就廈門、福州和霞浦被日本人佔領了。並發了一張地圖。下面看完整大圖。
  • 這個日軍大將在二戰中用2個單詞羞辱英軍,戰後被英國點名絞刑
    同年11月8日,這貨又被調回東京,第2天被任命為第25軍司令官,負責進攻馬來亞、新加坡。 1941年11月26日,山下奉文來到中國海南島,主管日軍在東南亞的軍事。總之,他就像是個頂位的,哪裡需要頂哪裡,幹完事後有被拋棄。同年12月9日,新加坡之戰爆發。日本空軍先是襲擊了英軍在馬來北部的機場,158架英國飛機只剩下10架,英國失去了制空權。
  • 澳大利亞拒絕日軍投降,20萬日軍在絞殺之下,僅1萬多人活了下來
    絞殺日軍的戰役又發生在哪兒呢?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後,澳大利亞對日宣戰。宣戰後,澳大利亞便派出軍隊聯合英軍在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參戰,由於戰局進展不利,英澳聯軍不得不投降。在13萬投降的聯軍隊伍中,有15 000人左右為澳大利亞官兵。日軍對待作戰勇猛的澳大利亞人極其殘酷,或者被折磨槍殺,或被無情活埋,前後大約有接近一萬澳大利亞戰俘被處決。
  • 新加坡學者:日軍對東南亞地區華人犯下累累罪行
    原標題:新加坡學者:日軍對東南亞華人犯下累累罪行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孫牧寧):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軍不僅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在東南亞地區也發動了多場針對當地居民,特別是華人華僑的屠殺,這是對人類的犯罪。
  • 探訪馬來半島②|馬六甲:疊加與拼接的信仰遺產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1511年葡萄牙人阿布奎擊敗了馬六甲蘇丹馬末沙,佔領了馬六甲,蘇丹逃往馬來半島內地繼續抵抗。為防範馬六甲蘇丹反攻,葡萄牙人在聖保羅山下修建了這座堡壘,還有城樓和炮臺。到了1526年,一支艦隊遠道而來,徹底摧毀了蘇丹最後的基地,蘇丹逃往蘇門答臘,馬六甲王國被徹底徵服了。
  • 國家公祭日丨這段歷史,我們要永遠銘記!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歷史見證者正在凋零據統計今年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去世>目前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2018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群像實錄1937年12月13日這個日子值得所有中華兒女銘記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戰爭初期,日軍所向披靡,橫掃朝鮮半島,僅用時二十餘日就攻下漢城,不到三個月,朝鮮幾乎全境淪陷。當朝鮮國王李昖苦苦哀求明朝出兵時,豐臣秀吉已經在研議qian都北京了。那麼,日軍在戰爭初期為何如此強勢呢?我認為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 抗戰時期,日軍佔領的地區裡面,到底哪些地方出的漢奸最多呢?
    那麼問題來了,在日軍佔領的廣大地區到底哪裡出漢奸最多呢?據偉大的毛主席的說法,我國的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這四個省漢奸數量最多。日軍佔領的地盤其中最多的莫過於東北三省,我們都知道東北抗聯的領袖楊靖宇就是因為叛徒的出賣,最後彈盡糧絕被日軍逼上絕路。
  • 掌上公祭、徒步尋訪——國家公祭日前群眾線上線下祭同胞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 題:掌上公祭、徒步尋訪、接力閱讀——國家公祭日前群眾線上線下祭同胞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掌上公祭、徒步尋訪遺址、「和平許願牆」籤名、12小時接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