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生孩子這件事是「一回生,二回熟」。其實是有一些道理的!畢竟經歷過一次生育之後,還是會積攢一些經驗。
比如說,豆媽生二胎小豆豆時,就經歷了「早產」風波,恰是通過自己的經驗,順利度過。
我們一般把懷孕滿37周稱為足月。但是,小豆豆還差2天足月就急不可耐地想要跟爸爸媽媽見面了。
那天,正好是大寶期末考試,豆爸還在貴州出差,而我本來應該要去上班,產假已經申請在幾天後開始,手續還在走流程當中。
出乎意料的,我在那一天早上感受到了分娩的信號。
生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在正式分娩之前會有一些假性宮縮,我也發生過多次。早晨,我感覺有些不太對勁,這次好像不是假性宮縮,自己就開始留心。
送完大寶上學,我發現,這一次的宮縮是越來越有規律,間隔時間越來越短,疼痛越來越強。我趕緊打電話跟領導請了假,然後又打電話通知豆爸,讓他請假回來。果然,當天下午豆爸趕回來,晚上我就住進了醫院,第二天凌晨,豆豆就出生了。
那一天,漫天大雪,很多高鐵都停運,如果豆爸那天沒有趕回來,估計要兩天後才能夠恢復交通,也就會錯過豆豆的出生。
所以,得感謝自己有過生育的經驗,才讓一切處理得特別順當。
孕媽媽需要了解的分娩信號
在分娩的那天,很多媽媽都會有一些特殊的感覺。比如說,有的產婦會感到煩躁,有的會出現心跳、燥熱或者頭痛的症狀,還有的會覺得沒有胃口,又或者特別餓,也有些出現腹瀉或者嚴重的便秘。
但是,這些信號都是因人而異的,也很難明確地判斷。
孕媽媽需要關注更客觀具體的一些指標。比如,因為子宮口打開,有更多的液體流出來;骨盆和小腹感受到拉扯的疼痛;膀胱感到明顯的壓迫感。
但更重要的三個信號是:
1、出現4:1:1的陣痛。即每4分鐘有一次疼痛,每次疼痛持續一分鐘,並且這樣的疼痛節奏已經持續一小時。
2、出血。孕期末出血,基本都要考慮是分娩即將開始的徵兆。
3、羊水流出。在分娩前幾個小時會有羊水流出,還有的孕媽媽,會直接破水。如果羊水破了的話,孕媽媽需要馬上去醫院,並保持平躺的姿勢。豆媽在生大寶時,就是先破的水,在破水1個多小時後,陣痛開始。
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就是孕媽媽該去醫院的時候了。
分娩時做好2件事,讓生產更順利
1、利用陣痛間隙,好好休息
生孩子,是一個耗時耗力又痛苦的過程。有數據表明,女性在分娩第一胎的時候,平均花費大約12個小時,第二胎平均需要8.5個小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產婦能夠利用好每次陣痛之間的間隙,就可以有效保存體力,並讓生產過程更加順利。
比如說 ,有五分之一的女性能夠做到在陣痛的間隙入睡。能做到這一點的產婦真的是很棒的。
而更多的產婦會通過在子宮收縮時,用深呼吸來緩解產痛,用放鬆來度過陣痛間隙。
有時候,醫生會提供「無痛」藥物讓產婦減少感知疼痛的時間,但一般提供給生第一胎的產婦。如果是生二胎,醫生一般不建議採用無痛,因為會減緩產程。
也可以通過健身球來輔助減緩疼痛。方法是:在子宮張開的階段,讓產婦坐在健身球上,身體向後彎曲,使呼吸變得容易,產婦後面需要有人扶著。這方法既可以緩解疼痛,也有利於胎兒加速向下降至骨盆。
2、準爸爸的陪伴
生孩子,可不僅僅是準媽媽一個人的事情,能否順利地度過分娩,既有身體的因素,精神上的因素也很重要。這也是豆媽為什麼非要讓出差的豆爸必須趕回來,迎接二寶出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那最疼痛的時刻,有老公陪在身邊,自己的心中就多了一分安全感,因為有愛,也才更有力量戰勝疼痛。而且,如果老公能夠陪著老婆共同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對日後的夫妻感情乃至親子關係,都會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在沒有進產房之前,準爸爸可以幫助孕媽媽緩解產痛。比如說,在子宮收縮間隙時,孕媽媽可以分腳站立,用雙臂環抱準爸爸的頸部,將頭靠在從爸爸肩頭,身體斜靠在其身上。爸爸支撐住孕媽媽的身體,雙手環繞於乃子媽媽的腰部,給孕媽媽的背部下方進行輕柔的按摩。
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如果允許陪產,準爸爸跟準媽媽離得越近越好,哪怕不能直接站在床邊,也應該選擇一個讓準媽媽可以看見的地方,這對產婦的情緒很有幫助。
不過,如果準爸爸有暈血或者無法承受生產這樣的場面,還是建議在產房外面等待,讓準媽媽知道在不遠處有老公的支持。畢竟咱們也不想讓準爸爸在產後出現心理陰影。
如果準爸爸能在分娩時做好陪伴,這種參與感、真實感和成就感,會在一生中都非常珍貴。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哦,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一個樂於分享育兒乾貨的心理諮詢師媽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家有兩個女寶,品著煙火氣,快樂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