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媒:馬來西亞學者研究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傳承中華香文化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近日,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和香料研究者攜手探討虛擬科技保存歷史痕跡,以傳承中華香文化。虛擬實境技術協助文化記錄和保存工作拉曼大學創意與沉浸技術中心主席葉紋仲博士在文告中指出,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在於如何展示和傳播這些文化資產。
-
虛擬實境技術讓藝術經典觸手可及
打開APP 虛擬實境技術讓藝術經典觸手可及 發表於 2019-06-02 10:37:05 本次展覽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海澱區人民政府、中央美術學院共同舉辦,展覽將持續至6月15日,觀眾可通過「亞洲數字藝術展」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預約門票。
-
博物館IP的破次元融合——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
博物館文創產品充分展示著博物館科技、文創發展的新業態,現如今,傳統文創品已不能滿足多元化的時代需求,「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在承辦該展覽後,我司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思考,除了在線下積極承辦實體文化創意體驗館和展覽活動外,該怎樣借著時代的東風,延展出全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
-
「虛擬博物館」放大文物教育功能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見證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對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廣大群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起著重要的宣傳教育功能。但是,對於實體博物館裡的文物來說,有些受保存環境等因素制約不便展出;對於大眾而言,很多人因受時間、職業、年齡等因素限制,也未必有機會經常走進實體博物館。
-
發現最美鐵路:膠濟鐵路博物館讓歷史觸手可及
4月23日「發現最美鐵路 感受齊魯文化」走進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膠濟鐵路博物館。百年膠濟是中國鐵路建設的一個縮影,見證了一個國家的滄桑巨變,展示了中國鐵路所承載的屈辱與艱辛、所傳承的光榮與夢想。膠濟鐵路博物館的誕生,是善待歷史資源,傳承鐵路文化的成功實踐。歷經歲月更迭,膠濟鐵路成為原汁原味的歷史遺存。在諸多用途中,建設博物館不失為一種具有文化品位和戰略眼光的明智選擇。經過修舊如舊,精心打磨,這座老建築恢復了昔日的容顏。建築即是文物,內部又有典藏,兩者珠聯璧合,處處相得益彰。道闢康莊無往不利。
-
2020「星鯊杯」全球虛擬實境內容大賽頒獎典禮落幕
我國虛擬實境產業發展迅速,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產品供給日益豐富,應用創新生態持續壯大,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虛擬實境產業鏈條。虛擬實境行業工作者需把握虛擬實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孕育發展機遇,堅持市場主導、應用牽引、創新驅動、協同發展,以加強技術產品研發、豐富內容服務供給為抓手,以優化發展環境、建立標準規範、強化公共服務為支撐,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各領域廣泛應用,推動我國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
文博考古新突破:「博物館+」釋放更多可能
近年來,科技賦能加深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深層互動,博物館也更加注重文創的縱深推進,開啟更多IP授權交易和跨界文化合作新模式。新技術進入大眾生活,加快了文化知識的傳播速度及廣度,也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人走近文博、親近文博。2021年,我市各大博物館在呈上豐富展覽的同時,繼續跨界探索,讓「博物館+」變成一種潮流,為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釋放更多可能。
-
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題: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新華社記者張辛欣瀝瀝雨水中,模特們身著雲錦華服,撐著油紙傘隨音樂走過,仿佛一幅畫卷,又有著濃濃的詩意。在近日於千島湖召開的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這場非遺服飾秀引發人們關注。
-
2020「星鯊杯」全球虛擬實境內容大賽頒獎典禮盛裝落幕
我國虛擬實境產業發展迅速,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產品供給日益豐富,應用創新生態持續壯大,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虛擬實境產業鏈條。虛擬實境行業工作者需把握虛擬實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孕育發展機遇,堅持市場主導、應用牽引、創新驅動、協同發展,以加強技術產品研發、豐富內容服務供給為抓手,以優化發展環境、建立標準規範、強化公共服務為支撐,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各領域廣泛應用,推動我國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
英國約克郡博物館舉辦虛擬實境展覽 展出侏羅紀世界
在英國約克郡博物館舉辦的新虛擬實境(VR)展覽已向參觀者提供恐龍飼料。作為揭幕式廣播員和自然主義者戴維·阿滕伯勒爵士的一員出席了展覽。約克郡博物館參觀者的「侏羅紀世界」展覽將回溯約1.5億年的約克郡歷史,以發現失落的巨人和他們居住的不斷變化的世界。遊客可以從最深的海洋深處到古老的海岸和熱帶淺灘,遊客將能夠遇見恐龍並成為曾經漫遊在風景中的怪物。由於最新的技術和研究,展覽的目的是為了讓參觀者更加接近恐龍的歷史,包括餵食恐龍的歷史。
-
【案例分享】基於虛擬實境技術的「新文科」建設示例
「新文科」,即將新技術融入哲學、歷史、文學、語言等課程中,通過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教學模式。 虛擬實境等信息技術通過構建豐富學習場景、創新研究工具,有效輔助「新文科」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帶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實踐教學與應用性科研結合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和更廣博的學術視角。
-
隨筆:從首都博物館和臺灣歷史博物館 看文化傳承之美
到不同地方的博物館展開文化之旅,學習感受不同文化氣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博物館不僅收藏著各種珍貴的文物,更承載著數千年來的歷史記憶、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了解文化思想的重要殿堂。 隨著海峽兩岸民間交流日深,兩岸人民相互往來、旅遊,不少民眾會選擇參觀兩岸最熱門的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
-
柔軟又溫暖,日本Project ToucH項目眾籌中:讓虛擬主播觸手可及
柔軟又溫暖,日本Project ToucH項目眾籌中:讓虛擬主播觸手可及 2019年08月01日 11:01作者:李欣悅編輯:李欣悅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AR、VR技術走進文化遺產領域 拓展博物館展示手段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AR(增強現實)、VR(虛擬實境)技術以其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的特點,給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傳播增添了更多可能,為體驗者帶來強烈的在場感和參與感,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真實虛擬之間,體驗多維度博物館
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對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在線展覽將成線下實體良好補充 疫情期間,為做到「閉館不閉展,服務不打烊」,全國博物館通過網上展覽、虛擬展廳、數字博物館、在線直播等方式,持續向公眾推送博物館優秀的文化產品,社會反響熱烈。
-
當文化可以觸摸 - 內蒙古新聞網
由受訪者提供)這樣的展現方式叫做CAVE沉浸式虛擬實境系統,是由基於完全沉浸式的虛擬實境顯示系統、人機跟蹤交互系統和三維計算機圖形技術組成的一整套高端虛擬實境應用實驗室,具有解析度高、沉浸感強、交互性好等特點。
-
江南大學傳承學科文化,激活創新源泉,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
江南大學傳承學科文化,激活創新源泉,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 2012-06-25 來源:江南大學 高校博物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既傳承著學科文化的基因譜圖,也展示出辦學特色的生動圖景
-
虛擬實境產業新突破 粒界科技發布自主產權GritGene3D渲染引擎
光影世界的變革需要強大的技術源動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意味著虛擬實境產業將「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上。工信部制定《關於加快推進虛擬實境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虛擬實境產業鏈條基本健全,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取得顯著突破。」
-
虛擬博物館之中國國家博物館
由於現今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分散在全世界各角落的使用者,皆可利用網路搜尋獲得所需資訊、同時取用博物館開放在網路上之資源。虛擬博物館的出現,讓使用者藉由上網,就可以看到博物館內的各式精選藏品,同時加上與虛擬實境的結合,則讓虛擬博物館功能更加強大。
-
虛擬實境走向教室 讓枯燥的授課模式見鬼去吧
隨著虛擬實境的興起,關於教育者如何感知及利用電子遊戲體驗,我們將迎來更全面的轉型。電子遊戲常常會試圖模擬現實世界,但考慮到與高質量3D遊戲相關的開發成本,教育者可利用的體驗往往僅限於以盈利為目的的遊戲。通過YouTube等視頻平臺,我們通常無法找到具有深度的內容,以及高質量的教育體驗。而隨著虛擬實境的發展,這一切即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