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5 來源:江南大學
高校博物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既傳承著學科文化的基因譜圖,也展示出辦學特色的生動圖景。作為行業特色型高校,江南大學堅持「文化鑄校」方略,2008年以來,依託發酵工程、紡織工程、工業設計等優勢特色學科,相繼建成開放了校史館、民間服飾傳習館、錢紹武藝術館、設計館、酒科技館等五個展館。通過機制創新、內涵挖掘、平臺拓展等途徑,博物館群的建設運行初見成效,學校的歷史文脈、辦學特色和治學成就逐漸轉化為先進文化傳播優勢,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寶貴資源和重要陣地。
育人為本,在機制創新中實現功能
高校博物館承載著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其功能發揮的強弱,不僅在於如何「建」,更在於怎樣「用」。學校不斷完善展館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最大效用發揮展館的教育功能並成功輻射地方。一是完善領導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形成了校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領導、宣傳部牽頭、相關學院(部門)協作的領導機制,制定出臺《關於加強文化展館建設與運行管理意見》,頂層設計博物館的建設、運行和管理。二是健全管理架構,保障良性運行。形成了宣傳部總體協調、相關學院委託管理的「一總四分」管理體系,設立專項資金,配備專職人員,保障展館日常管理運行。三是實現有序開放,雙向互動育人。一方面,將校內教學、新生入學教育、學校重大活動及師生日常參觀等的開放需求與社會文化巡展的開放需求有機結合,制定合理的開放制度。另一方面,通過「校園開放日」、「印象江南」校園導航活動,將展館講解服務與勤工助學育人模式改革有機結合,實現志願服務、勤工助學的雙向互動、實踐育人。2011年,各館接待校內外參觀5.2萬人次,實現了大學優質文化資源的教育延伸和文化輻射。
特色為要,在內涵挖掘中凸顯功能
鮮明的學科特色是校園文化特色的生長點。學校將「彰顯輕工特色、服務國計民生」的辦學理念,貫穿於博物館建設始終,多角度、深層次挖掘學科文化的教育內涵,使學生得人文之滋養、激創新之活力。一是傳承精神內涵鼓舞人。校史館以翔實的史料充分展現了歷代江大人艱苦創業、嚴謹治學、勇擔培育「行業中堅」的精神風貌。錢紹武藝術館以《大路歌》為代表的70多件雕塑書畫珍品,實現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感召。二是展示優秀作品激勵人。設計館精選中國設計教育50年創新成果,以及學生在德國紅點、美國IDEA等世界頂級大賽上獲獎的優秀作品,激勵莘莘學子執著創意、勇立潮頭的品質。三是瞄準學科前沿啟發人。酒科技館依託國家重點學科,深挖釀酒學科內涵,生動展示釀製科技、酒歷史與文化的變遷與發展,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四是挖掘文化風俗薰陶人。民間服飾傳習館2100多件套藏品涵蓋20多類品種,由師生利用社會實踐赴15個省市39個縣市區採集而成,再現了漢族民間服飾文化發展史。
創新為魂,在平臺拓展中提升功能
文化發展,基礎在傳承,關鍵在創新。深入研究師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凝聚文化育人合力,已成為新時期我校博物館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是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做強文化陣地。鼓勵展館利用虛擬三維和交互展示系統設計,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位化搶救和保護,建設融「圖、文、音、視」等為一體的「數字博物館」,打造大學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二是展陳與交流相結合,形成育人合力。配合時代主題,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巡展臨展和館際交流,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文化傳播和素質教育合力體系。如,服飾傳習館曾成功舉辦近代服飾演繹,從服飾變革中直觀展示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三是開放與創作相配合,擴大文化傳播。積極鼓勵博物館文化的理論研究、作品創作和產品開發,加大宣傳推廣,推動優秀文化「走出去」,擴大博物館文化的受益群體和育人效應。
(責任編輯:王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