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傳承學科文化,激活創新源泉,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

2020-12-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江南大學傳承學科文化,激活創新源泉,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

2012-06-25 來源:江南大學

  高校博物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既傳承著學科文化的基因譜圖,也展示出辦學特色的生動圖景。作為行業特色型高校,江南大學堅持「文化鑄校」方略,2008年以來,依託發酵工程、紡織工程、工業設計等優勢特色學科,相繼建成開放了校史館、民間服飾傳習館、錢紹武藝術館、設計館、酒科技館等五個展館。通過機制創新、內涵挖掘、平臺拓展等途徑,博物館群的建設運行初見成效,學校的歷史文脈、辦學特色和治學成就逐漸轉化為先進文化傳播優勢,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寶貴資源和重要陣地。

  育人為本,在機制創新中實現功能

  高校博物館承載著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其功能發揮的強弱,不僅在於如何「建」,更在於怎樣「用」。學校不斷完善展館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最大效用發揮展館的教育功能並成功輻射地方。一是完善領導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形成了校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領導、宣傳部牽頭、相關學院(部門)協作的領導機制,制定出臺《關於加強文化展館建設與運行管理意見》,頂層設計博物館的建設、運行和管理。二是健全管理架構,保障良性運行。形成了宣傳部總體協調、相關學院委託管理的「一總四分」管理體系,設立專項資金,配備專職人員,保障展館日常管理運行。三是實現有序開放,雙向互動育人。一方面,將校內教學、新生入學教育、學校重大活動及師生日常參觀等的開放需求與社會文化巡展的開放需求有機結合,制定合理的開放制度。另一方面,通過「校園開放日」、「印象江南」校園導航活動,將展館講解服務與勤工助學育人模式改革有機結合,實現志願服務、勤工助學的雙向互動、實踐育人。2011年,各館接待校內外參觀5.2萬人次,實現了大學優質文化資源的教育延伸和文化輻射。

  特色為要,在內涵挖掘中凸顯功能

  鮮明的學科特色是校園文化特色的生長點。學校將「彰顯輕工特色、服務國計民生」的辦學理念,貫穿於博物館建設始終,多角度、深層次挖掘學科文化的教育內涵,使學生得人文之滋養、激創新之活力。一是傳承精神內涵鼓舞人。校史館以翔實的史料充分展現了歷代江大人艱苦創業、嚴謹治學、勇擔培育「行業中堅」的精神風貌。錢紹武藝術館以《大路歌》為代表的70多件雕塑書畫珍品,實現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感召。二是展示優秀作品激勵人。設計館精選中國設計教育50年創新成果,以及學生在德國紅點、美國IDEA等世界頂級大賽上獲獎的優秀作品,激勵莘莘學子執著創意、勇立潮頭的品質。三是瞄準學科前沿啟發人。酒科技館依託國家重點學科,深挖釀酒學科內涵,生動展示釀製科技、酒歷史與文化的變遷與發展,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四是挖掘文化風俗薰陶人。民間服飾傳習館2100多件套藏品涵蓋20多類品種,由師生利用社會實踐赴15個省市39個縣市區採集而成,再現了漢族民間服飾文化發展史。

  創新為魂,在平臺拓展中提升功能

  文化發展,基礎在傳承,關鍵在創新。深入研究師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凝聚文化育人合力,已成為新時期我校博物館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是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做強文化陣地。鼓勵展館利用虛擬三維和交互展示系統設計,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位化搶救和保護,建設融「圖、文、音、視」等為一體的「數字博物館」,打造大學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二是展陳與交流相結合,形成育人合力。配合時代主題,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巡展臨展和館際交流,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文化傳播和素質教育合力體系。如,服飾傳習館曾成功舉辦近代服飾演繹,從服飾變革中直觀展示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三是開放與創作相配合,擴大文化傳播。積極鼓勵博物館文化的理論研究、作品創作和產品開發,加大宣傳推廣,推動優秀文化「走出去」,擴大博物館文化的受益群體和育人效應。

(責任編輯:王唯(實習))

相關焦點

  • 大學裡的寶藏博物館,涵養校園育人文化
    大學是文化創造和傳播的重鎮,是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大學博物館雖然大多數「養在深閨」,卻早已成為育人的重要陣地。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專門印發《關於加強高校博物館管理工作的意見》,對高校博物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首條即「提高認識,堅定文化自信」。
  • 科學網—龐海芍: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三思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此觀點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必須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起並列提出,因而引發了國內對大學的第四使命「文化傳承創新」的關注。
  • 充分發揮高校創新源頭作用
    充分發揮高校創新源頭作用 2016-03-04 來源:《光明日報》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副省長、民盟江蘇省委主委曹衛星認為,要充分發揮高校創新源頭作用,通過更有成效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引領、成果轉化,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讓校園文化成為育人的無言之師 上海交通大學構建文化引領育人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大學文化集中體現了一所大學的個性、辦學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建設文化強國的動力源泉、是創新思想文化的發展高地,不但服務於社會,也可以引領社會。 上海交通大學在124年發展中,始終秉承「國強催生名校,名校服務強國」的理念,堅持「文化引領」,不斷豐潤「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和「求真務實、努力拼搏、敢為人先、與日俱進」的精神品格,建設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和載體,積極發揮文化的凝聚、引領、輻射作用,為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動力和思想保證。
  • 讓校園文化成為育人的無言之師,上海交通大學構建文化引領育人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大學文化集中體現了一所大學的個性、辦學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建設文化強國的動力源泉、是創新思想文化的發展高地,不但服務於社會,也可以引領社會。  上海交通大學在124年發展中,始終秉承「國強催生名校,名校服務強國」的理念,堅持「文化引領」,不斷豐潤「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和「求真務實、努力拼搏、敢為人先、與日俱進」的精神品格,建設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和載體,積極發揮文化的凝聚、引領、輻射作用,為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動力和思想保證。
  • 建設文化強國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高校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在國家文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責任,堅持正確育人方向,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達4000萬人。這個龐大而重要的青年群體,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
  • 「新國標」背景下民族高校博物館教育實踐探索
    明確要求將高校博物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2012年,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立,對高校博物館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待,進一步明確了高校博物館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和重要性。
  • 高校育人需營造自立創新的文化氛圍
    高校既是重要的教育機構,又是重要的文化機構。實現育人目標離不開文化建設的緊密參與和融合其中,離不開「文以化人」的點滴積累和潤物無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同樣,實現文化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離不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素質內涵的人才。
  • 大學體育怎樣更好發揮育人功能——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發揮現狀...
    2019年1月至3月期間,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大學體育『課程育人』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的支持下,本課題組針對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發揮現狀進行了調研,旨在把脈大學體育學科的育人特質和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的實際,為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學科「課程育人」的突破提供建議。
  • 「十三五」成就巡禮 | 傳承創新,匡時文化建設彰顯強大精神動力
    本期推出文化傳承創新篇。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積累、積澱而形成的,在師生員工中具有集體認同並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精神追求,以及能夠體現這些觀念的行為方式、制度體系、建築風格、傳統活動等。「十三五」以來,學校大力推進物質文化建設,優化校園環境格局,突出學校的歷史積澱、文化特色和價值內涵,形成濃鬱的育人氛圍。
  • 立德樹人 | 以史育人,發揮文化傳承與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校史陳列館立德樹人實踐
    我校文獻與文化遺產管理部(以下簡稱「文管部」)的成立是學校建立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校史館)「三館一體化」管理體制的探索和創新。「十三五」期間,文管部全體教職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學校黨委決策部署,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化到三館管理與服務的全過程、各環節,立足資源保障、學術服務、文化傳承的主體責任,為人才培養提供資源保障支撐,為學術研究提供高質量知識服務,為文化傳承夯實校史育人之基,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取得一系列標誌性成果。
  • 【學科評估】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傳承與創新——專家話評估
    這傳統的繼承是對歷次評價成功的肯定,也是學科評估的權威性、重要性和聲譽依賴度的體現,更是中國特色的評估文化形成的必由之路。 02 第五輪學科評估的改革創新 第五輪學科評估在注重優良傳統傳承之時又注重創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第五輪學科評估以破除「五唯」頑疾為突破口,聚焦立德樹人、突出診斷功能、強化分類評價、彰顯中國特色。
  • 文化育人在傳承中創新
    文化育人,要在傳承中創新。學校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歷史劇《那氏秉真光·智啟十三行》 ,體味了世間繁華落盡後的悲喜再唱;在廣式戲服傳人董惠蘭的長袖善舞、羽扇綸巾的傳承中,師生切身感受到廣府雅韻的潤澤與芳香;在粵劇大師倪惠英的「粵韻」授習、「唱念做打」中,師生領會人生的真善美……當初這所曾經輝煌又一度沒落的「薄弱校」,現在通過文化的傳承與滋養,成為全國優秀傳統文化示範教育基地、全國優秀孔子學堂。
  • 創新港5G智慧校園、交大西遷博物館、西安交大博物館
    日前,我校交大西遷博物館、西安交大博物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5G智慧校園分別入選陝西省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是獲評現場教學點最多的高校。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類現場教學點 西安交通大學是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是陝西省唯一首批入圍的高校。
  • 傳承大學文脈,力推以文化人
    傳承大學文脈,力推以文化人 2020-12-06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迎黨代會]舉旗幟、聚民心、展形象,文化引領助力育人格局新風尚...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主動講好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學文化集中體現了一所大學的個性、辦學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動力源泉、是創新思想文化的發展高地,不但服務於社會,也可以引領社會。
  • 江南大學發揮學科優勢積極構建綠色校園
    江南大學發揮學科優勢積極構建綠色校園 2010-06-24 教育部簡報〔2010〕第124期  江南大學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理念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並注重發揮特色學科優勢,積極進行綠色科技創新,大力推進最新科技成果轉化。
  • 會客廳·書記校長訪談錄|戚萬學:堅持「以文化人」,構建傳統文化育人特色體系
    實際上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大學的固有屬性和根本的使命。你不論把大學看成什麼,是一個事業單位,是一個學術的機構等等,但是大學首先或根本上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所以這個文化的傳承、創新、研究、應用是大學固有的屬性,失去了這個肯定不是大學。而且正是這一點,也就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大學區別於其他的任何機構、任何組織的這樣一個身份性的、或者是一種組織性的特性。
  •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來自江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聚焦理論熱點,跟蹤實踐前沿,開展學術研討,交流最新成果。此次會議共評出獲獎論文40篇,其中一等獎11篇,二等獎29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樊和平、南京大學教授範金民、南通大學教授周建忠等專家在會上作主旨報告。
  • 東北農業大學:特色校園文化育人實踐思考與探索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承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實踐。彰顯學校特點、歷史淵源、地域文化及發展創新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對加強與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東北農業大學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始終秉承「育人為本」,既重視對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人「德」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