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如今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殫精竭慮,幼兒園階段就開始讓孩子學認字學單詞,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在起跑線上領先。等進了小學,看著孩子拿回來的試卷,每門都是100分,會感慨天不負我。
可是你知道嗎?現在優秀不代表一直優秀,因為還有個詞叫做「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指的是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優秀,到了三年級卻開始成績大滑坡,以後越來越不如以前。相信每個家長都不願意自家娃有這樣的情況。
那麼,孩子在一二年級表現優秀,到了三四年級還會有後勁嗎?會不會中了「三年級效應」?其實是有依據可循的。
哪些孩子容易掉入「三年級效應」的坑?
專攻幼兒學前教育的錢志亮教授說過,在入小學前,以下孩子最容易被「三年級效應」盯上,父母要警醒。
◆提前學習小學內容、過度搶跑的
如今不少家長喜歡在孩子上小學前報個學前班,專攻孩子拼音、識字和數學內容,為上小學打下基礎。這樣的好處是,孩子上了小學後,發現很多內容自己都會,大大緩解了上學的焦慮,但壞處是,很容易敗壞孩子的求知慾。
為什麼呢?孩子一看這字我認識,二十以內加減法我會,太簡單了,於是上課就不好好聽課了,因為老師的講課內容過於簡單,聽著覺得無聊。慢慢地,孩子上課走神的習慣就養成了。等到了三年級,開始面對較深的學習內容時,孩子會發現很難集中注意力聽講,聽課效率變差,成績就容易下來。
◆只重視知識積累,不注意思維訓練的
如果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只重視孩子知識積累,卻不知道對孩子的思維進行訓練,也很容易讓孩子入了「三年級效應」的坑。
因為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較簡單,而且多是偏記憶性的東西,只要孩子會死記硬背就能考得很好。但到了三年級,語文課閱讀理解部分難度加大,平時有閱讀習慣積累、知識面廣的孩子才能顯出優勢,而那些只是提前搶跑、學了幾百個漢字和拼音的孩子,就很容易因為閱讀積累不夠而被趕超。
再說數學,不少學前班教數學,只是讓孩子背會幾加幾等於幾,甚至強調速度和正確率,謂之「珠心算」。但加法和減法的真正含義、數和物之間的對應關係、圖形轉換孩子並不理解,就沒法發展最初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三年級以後,數學上的學習內容不再以簡單的規則運算為主,而是增加了思維考核、對圖形的認知、初步的空間感知能力等,這些軟實力欠缺的孩子就很容易掉隊。
教育是場持久戰,身為孩子背後的支持者,父母應該將目光放長遠些。在注重拼音、加減法等顯性知識積累的同時,家長更應該引導孩子培養分類、歸納、推理、演繹等邏輯思維,這才是能保證孩子不掉隊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