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不可否認,閱讀確實能給人帶來精神享受。因此很多家長也都希望孩子從小能養成閱讀的習慣,這不僅僅是應試的需要。
可如何培養?大部分人的做法基本上是從「親子閱讀」開始。有的是從孩子能坐得住開始培養,有的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甚至有的在孕期就進行了。
不過不管從何時開始,關於「親子閱讀」這件事,很多父母在實踐過程中有著太多的困惑與崩潰,比如:
「我給孩子讀繪本,可是他小動作不斷,有時甚至直接跑開!」
「這本故事書我都重複讀了好多遍了,但孩子就是只讀這一本。有那麼多書,就偏偏只要重複讀這一本!」
「孩子根本就是靜不下心來,每次拿起書,就亂翻。這哪是看書呀!」
面對種種問題,我們最終可能都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法。但在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法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從新的視角來看待「親子閱讀」這件事。
試問,培養閱讀習慣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我想,離不開堅持和樂趣。但這兩點,也是我們很多父母在實踐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
先說堅持。由於身心發展的不成熟,孩子大部分情況下是很難對一件事情長時間堅持下來的,特別是他在這件事上還沒有找到興趣點的時候。所以,這裡的「堅持」,更多指的是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
這意味著:就算一開始孩子不喜歡閱讀這件事,父母也應當堅持把閱讀融入到每天的親子互動當中,讓其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可事實上,很多父母本身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有的父母是因為本身就沒有閱讀習慣,一看孩子也不喜歡就隨意放棄了。有的父母是因為在培養過程中,孩子沒有按照既定的「發展計劃」進行,容易產生焦慮,很難把親子閱讀進行到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所以當我們埋怨自家孩子不喜歡讀繪本的時候,也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堅持」。其實,哪怕孩子每天就只是摸摸繪本,也能夠讓他明白,繪本也是「玩具」之一。
再說樂趣。說實話,我們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不是真正喜歡讀書的人。對於讀書這件事,我們帶有太多的功利主義。上學的時候是為了考試,工作了之後是為了解決某一具體問題,就算現在生了孩子,讀書也是為了解決育兒問題。
我們也一直都是被「教化」的對象,所以自然而然地會用我們所習得的閱讀習慣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具體到讀繪本這件事,就是:一定要從頭讀到尾,要一頁一頁地讀,且讀完每頁書上的每一個字。
可是,我們也應該靜下來思考:親子閱讀是否一定要這樣進行才算有效呢?我們這些所謂的正確的閱讀習慣是否有考慮這麼小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呢?
想明白這些後,我想我們會回歸到這樣一個觀點:親子閱讀應該讓孩子感覺到樂趣。有了樂趣,就有更多的動力堅持,而堅持,也會讓孩子慢慢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我們要有這樣一個認知:學齡前孩子的專注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長。美國的不同機構做過不同的研究,得出以下的公式:孩子專注力時長(分鐘)=生理年齡~生理年齡+1。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家的娃兩歲,那他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一件事的時間大概是2~3分鐘。
因此,當你在讀繪本的時候,孩子會有小動作,常常被其它的事物所吸引,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我們應該理解孩子這樣的行為,而不是一看到孩子「不專心」,就給他貼個「不喜歡讀書」的標籤,甚至因此對他生氣發火。同時,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技巧,來提高孩子看繪本的專注程度。
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的閱讀環境,幫他移除環境中的阻礙:過多的玩具或者繪本。最好是有獨立的閱讀空間,一個小書架,擺上一兩本繪本,舒適的沙發靠墊,這樣可以保證孩子本來就短的專注力不會被其他事物所搶走。
雖然我們能認知到「孩子讀不完一本繪本很正常」,但這不意味著能放任不管。「愛與限制」在養育的過程中應該是我們父母時刻堅持的原則。
舉個例子。Ciri在還不會表達的年紀,如果讀繪本讀到一半就走開了,我不會拉著她回來,而是自己繼續拿著繪本,告訴她:「我看到Ciri走開了,不想繼續讀了,那你去玩吧。可是媽媽想繼續讀。」然後我就獨自有聲有色地把繪本讀完。
這個過程,是希望我閱讀時的喜悅能傳給孩子,孩子可能一開始不會就被我們吸引回來,但慢慢的,孩子也會從我們身上學習到:閱讀本來就是一件能讓人快樂的事情。
當孩子慢慢學會說「不」了,每次孩子中途走開,我就會希望她能明確跟我表達「我不想繼續了」。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習得閱讀的「儀式感」,不能很隨意。
我們可以允許孩子讀繪本讀一半,但也要讓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
學齡前的孩子,是通過重複練習來獲得相關能力的。所以,我們日常可以看到孩子把一條毛巾折起、攤開,又折起,反覆無數遍。
那對於讀繪本這件事來說,也是一樣的。孩子如果喜歡某一本繪本,就會要求反覆讀。在這個過程,他能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所以我們千萬不能本末倒置,急著讓孩子讀新書。
有一次,Ciri對一本書無比鍾愛,我讀得喉嚨冒煙,她都一直求著我繼續。無奈,我也只能堅持著,但說實話,當時心裡是特別無奈的。但後來的某一天,當我聽到孩子能獨自拿著書,雖然還不認識上面的字,卻能模仿我的語調,一字一字地念出來時,那個畫面很美好,也讓我慶幸之前的堅持。
有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給予我們驚喜。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過後的靜待花開。
另外,讀繪本也是孩子的探索過程,何時開始探索、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孩子本身有著自己的節奏。
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對繪本的哪方面感興趣,然後著眼於這個興趣點,給她做相關的延伸,直至孩子能把這本繪本「玩」透。
所謂的親子閱讀,「親子」比「閱讀」更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遠比讀多少本繪本、是否讀的字正腔圓來的重要。
如果我們把親子閱讀當任務,甚至將之視為對「好父母」的KPI考核,那就本末倒置了,大可不必。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把閱讀的那份快樂傳遞給孩子。退一萬步講,就算孩子最終還是不喜歡讀繪本,那也沒關係,能專注第一個小時繪本的孩子也不意味著以後學習成績一定好,更談不上未來一定能全面發展。
因此,我們應該放下焦慮,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親子閱讀這件事,這應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