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M型社會,值得我們思考

2021-02-15 森澀swan

看完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M型社會》《下流社會》《100小時邏輯思考課》,覺得其中最有意思的是《M型社會》,在於能夠對我們當前社會有一些驚醒作用!同時也覺得這幾本書對於更近一步認識日本社會有較大的幫助!作者本身也很有意思~

一,何為「下流」?

所謂「下流」不僅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際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願,消費欲望等也全都比一般人更為低下,概而言之,即對於全盤人生熱情低下,其結果是直接導致收入很難得到提高,單身的比例也比較高。

二,」團塊世代「

一般作為第一次育嬰世代的同義詞,狹義上指代1947-1949年每年新生兒高達270萬的這三年中出生的約為861萬人,也指代二戰後最初幾年出生的人群!

三,「M型社會」

中產階級佔大多數的社會奔潰之後,收入階層的分布即往低層階層和上層階層上下兩極移動,邁向左右兩端高峰!可以理解為兩極分化在不斷嚴重,中產階級在崩塌。

四,「M型社會「的原因

1、非正式員工的增加。從95年開始正式員工走低,且不斷呈現加大的趨勢,和正式員工相比,非正式員工工資收入低,跟中低階層擴大有直接關係。

2,產業收入差距。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銀行金融業,等收入差距巨大。

3,年功序列制度的奔潰。在年功序列制度時期,隨著資歷增長,地位和收入都會隨之上升,最後可望以中上階層的身份退休,但漸漸不適用,導致很多人沒有人生規劃,生活質量差距加大。

4,新經濟體的崛起。現在日本以科技新貴為首的有錢人增多。

五,「M型社會」帶來的狀況

1,造成不安、危機感!以非正式員工增加為例,無法申請房貸,無力償還房貸,工資不漲,沒有動力,也沒有欲望去規劃今後的人生道路,不結婚、不生育,即是結婚,生育,也不敢過多的消費,擔心老後的問題,子女的教育問題,造成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沒法拉動消費的增長,經濟規模縮小,近一步加大危機感!

2,日本05年開始自然人口減少,少子高齡化問題愈加顯現,平均每兩個年輕人要擔負起贍養一個老人,而如果年輕人壓力過大,就會選擇拒付年金(即我們的社保),造成老年人老無所養,又進一步加大了危機感!

六,企業戰略(投資的方向):主要思考做誰的生意?


1、以中產階級為目標群體的百貨公司面臨危機,而以中低階層為對象的折扣超市順勢抬頭,如沃爾瑪、家樂福吧~

2,製造流程的效率要提高,如ZARA,優衣庫的崛起,質感好,周轉率高,迎合了一大批中低層消費者,即想要感覺好,價格低的物品。

3,「輕奢」抬頭。「輕奢」的價格和品質都屬於中上,但是目標卻是中下群體,只要在「加點錢就能垂手可得」的價格範圍內,消費者是願意多出錢的,造成輕奢現象的原因:折扣店節省了開支;消費者的兩極消費行動(衣服便宜點,但是拿個貴包包,底氣足一點);犒勞自己的想法等等。

4,網際網路+的運用。如教育,學習。

5,那些能夠控制成本結構,又能保證流通系統的企業會制勝。(想到了拼多多)

七,中產階級如何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

因為日本的教育等因素,如今很多日本人也相信自己仍然屬於中產,如何在社會結構乃至經濟形勢已經發生變化的現在,保證更好的生活,需要更好的思考。

1,關於是否買房?買車?所以今後說不定在中國租房,租車行業會更加有前景!

2,關於教育!是否一定要學區房,要私立學校,要大量補課。emmmmmm

3,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態,因為統一的價值觀,很少有人特立獨行,但是每個家庭收入等是不一致的,量體裁衣,很重要。

4,消費意識的提升。消費並不一定要升級,選擇適合自己的,以及自我感覺好的,不被媒體誘引等。

八,日本人口減少的部分原因

日本社會現今出現的諸多問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人口減少」,發達國家的總生育率平均為1.7,日本為1.4,然而要達到2.0才能保證人口的正常增長。日本2010年的人口為1億2千八百萬左右,到2048年,大概會低於一億,高齡者和兒童將多於勞動人口,社會要負擔的人數,將多於貢獻社會的人數。

1,女性結婚年齡推遲,非婚生子比例低,且社會對非婚生子認可度低,制度不保全。而其他發達國家,非婚生子比例高,對這一方面的法律認可,社會認可都高於日本。

2,生育費用大。政府援助不夠,如法國這樣的國家,到大學都不需要費用,且有生育獎勵,日本孩子一出生便是巨大支出(對比中國,我們更慘不忍睹吧)

3,不接受移民,且沒有這方面的對應措施。美、英、法等國都屬於移民國家,且制度完善,日本有引進勞工,但是用完就過河拆橋,國際上印象不好。

最後,21世紀最主要的特徵主導權由國家轉向個人,教育特別重要。下次要看教育的書目了。

相關焦點

  • M型社會生存指南:《M型社會》讀書筆記
    《M型社會》《M型社會》是一本經濟學方面的書,而作者大前研一更是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但我對於日本經濟的理解,其實並不是源自於這些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寫的書,更多是來自早年間讀日本(推理)小說帶來的感性認識。我喜歡讀書,喜歡讀書帶來的沉浸的感覺,因而很多日本(社會派推理)作家筆下的日本底層社會,那種黑暗、沉悶、毫無希望、毫無機會的感覺,曾經讓我如同身受。
  • 荊林波:M型社會理論引發的思考
    大內(Ouchi,1984)在《M型社會:美國團隊如何奪回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M型社會或極端社會(M-form society、M-shaped society)的概念。2006年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中對日本社會進行了系統分析,指出日本社會原來是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的A型社會,現在逐步出現了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現象,轉變為高收入與中低收入兩個極端階層的M型社會,並且中間有一條絕大的難以逾越的V型鴻溝。
  • 日本幼教理念值得我們思考的
    我們的幼兒教育是什麼?幼兒應如何正確接受教育?如何把幼兒教育做好?這些家長們心裡看似常見問題,其實不然。在當今科技發達的今天,幼兒時期對於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腦的發育與年齡的增加呈反比,很顯然,人生的頭幾年,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
  • 讀大前研一《M型社會》筆記
    《M型社會》讀書筆記改革的政治戲碼+打地鼠式改革1、和「國民主權」相對立的概念是「提供者的思考邏輯」。
  • M型社會與「內包式」家庭早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讀大前研一《M型社會》的一些啟發
    總算是將大前研一的這本《M型社會》看完了,說實話,我是個微觀主義者,或者直白點說,是個不怎麼關心國家大事、只關心眼前小事,看社會新聞和八卦新聞遠遠多於宏觀經濟和國際大事的人,所以,讀這種國計民生的書,委實有點困難。
  • 日本建設循環型社會的經驗與啟示
    這一傳統的發展模式雖然讓日本經濟在短時期內取得了輝煌成就,也讓日本付出了慘痛代價,並促使日本政府反思「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這一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決心走一條經濟與環境並重的可循環發展道路。進入21世紀以後,在世界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人積極思考和探索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之間尋找平衡點。
  • HOLA特力屋蔣美蘭:M型社會之零售營銷學
    這是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最近說的一句話: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在M型社會,你的顧客站在哪一邊?HOLA特力屋蔣美蘭女士為我們講述M型社會之零售營銷學。
  • 「M型消費」社會,消費者塑造了怎樣的消費市場?
    來源:鈦媒體摘要: 一端是以高端消費品為代表的消費升級,另一端是相對務實的消費行為,在「M型消費」社會裡,個性化消費越來越注重產品品質。個性化消費時代,中國正步入「M型消費」社會從IG電競C位出道,到《樂隊的夏天》大火,到vlog風靡社交網絡,再到如今李佳琦直播帶貨受到無數人追捧,我們看到,年輕群體在追求個性化消費的路上愈演愈烈。在大眾消費時代,90後的特立獨行、標新立異使小眾消費開始崛起,消費行為成為他們獲得認可、彰顯自我的主要方式。
  • 聚焦丨橄欖型社會與M型社會形成路徑
    ,而M型社會則被實踐證明是相對失敗的社會組織形態。我們的目標是要形成橄欖型而不是M型。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過去認為只要給它一個起飛力或者「助跑」,就能進入橄欖型社會的軌道,而且橄欖型擁有自然的吸附能力、整合能力和拓展能力。但是現在看來,事實並不是這樣。雖然有了助跑,但還有一個問題極有可能導致橄欖型社會的失敗。就是這種收斂性不僅會引導這個社會走向橄欖型,還有可能走向M型。就像打保齡球一樣,如果沿著正確的方向打出去,可能10個瓶子都打倒了。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政策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鑑。但是去年日本文部省對「寬鬆教育」政策的改革,引起了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熱議,在傳播較為廣泛的觀點中,認為日本的「寬鬆教育」對日本造成了種種惡果,是失敗的教育改革政策,這也成為了部分人反對「減負」的理由。事實如何呢?這篇文章將為你理清。背景:日本為什麼要提出「寬鬆教育」?
  • 52名日本小學生集體脫險事件帶給我們的思考
    資料圖片11月19日發生在日本的一起沉船事件,半個月後依然在中國頗受關注。對於52名日本小學生在這起沉船事件中集體脫險,不少中國家長為這些鄰國的孩子伸出大拇指的同時,更多的是在思考:如果是我們的孩子遭遇這樣的險情,也能化險為夷嗎?
  • 我們如今是處在低智商社會麼?——《低智商社會》
    或者只是因了日本人的關係,抑或個人性格而言。終究文中提出的一些觀點,還是值得稱道的。比如提到社會責任感、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讀書量。我們一般都是強調團隊,強調集體。當然電影《戰狼》已開始傳達個人價值重要性的觀點。「經營好每個小家,整個社會就會和諧」,這個觀點也是強調個人的重要。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的獲獎人數差距懸殊,明顯體現了兩國之間的人才差距,這其中的懸殊值得我們反思,日本的教育有什麼厲害之處?憑什麼每年拿一個諾貝爾獎。 3.日本媽媽注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而我們的孩子在玩手機。 4.日本媽媽更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我們越來越多的媽寶出現了。 5.日本媽媽讓孩子保持著好奇心,喜歡科學,而我們一切與考試無關的事情都是「沒用的」事情。
  • 離開了日本「外來語」,我們還能思考嗎?
    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想到這一層,我的頭皮就有些發麻。
  • 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
    新華社東京5月28日專電 財經觀察: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  新華社記者沈紅輝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中產階級隊伍龐大的「橄欖型」社會。但近年來,「安倍經濟學」未惠及民眾,造成貧富加劇,加上人口老齡化嚴重,社保負擔沉重,就業形勢低迷,日本社會結構逐漸向「金字塔型」下沉。
  • 【中國青年報】52名日本小學生集體脫險事件,帶給我們的思考
    11月19日發生在日本的一起沉船事件,半個月後依然在中國頗受關注。對於52名日本小學生在這起沉船事件中集體脫險,不少中國家長為這些鄰國的孩子伸出大拇指的同時,更多的是在思考:如果是我們的孩子遭遇這樣的險情,也能化險為夷嗎?
  • 《辛普森一家》用黑色幽默諷刺社會,仍值得思考
    現實的情況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特別是在童年的時候,父母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他們教育我們的方式,也被我們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這種方式是對是錯,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他最主要問題所在是在犯了錯以後的做法讓人無解。他偷偷的將豬糞倒進湖中,導致了水體的汙染,才帶來了後面一切的發生,可他選擇了逃避這一切;在妻子孩子選擇返回家鄉,他一開始並沒有選擇和他們回來。
  • 在日本藥學訪學的學習收穫及思考
    三、日本醫療保險制度《日本國憲法》第25條第一款規定:「所有的國民均享有健康及獲得最低限度精神文化生活的權利。」第2款則規定:「國家必須在全部的生活層面上為增進社會福祉、社會保障以及公眾衛生的向上而努力」。
  • 日本專家:日本女人O型腿全怪中國,中國:這鍋太重,我們不背
    日本專家:日本女人O型腿全怪中國,中國:這鍋太重,我們不背文|董小姐說史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他這個國家和我們之間的恩怨,全世界都知道,滿清政府腐敗,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的社會逐漸越來越弱
  • 建築結構丨日本結構工程師的成長之路,值得思考!
    在國內建築師的美學思維和結構師的工科思維,總感覺不在一個頻道上,建築對於結構的印象就是「算」,結構對於建築印象就是「搞」。而日本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的思考會相對更加和諧,結構工程師會更加從功能性和美學方面考慮,建築師的方案也同時會考慮到結構體系的影響。在建築的方案階段,二者就開始深入配合打得火熱。這和從小穿開襠褲玩尿泥的玩伴,長大之後會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