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M型社會》《下流社會》《100小時邏輯思考課》,覺得其中最有意思的是《M型社會》,在於能夠對我們當前社會有一些驚醒作用!同時也覺得這幾本書對於更近一步認識日本社會有較大的幫助!作者本身也很有意思~
一,何為「下流」?
所謂「下流」不僅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際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願,消費欲望等也全都比一般人更為低下,概而言之,即對於全盤人生熱情低下,其結果是直接導致收入很難得到提高,單身的比例也比較高。
二,」團塊世代「
一般作為第一次育嬰世代的同義詞,狹義上指代1947-1949年每年新生兒高達270萬的這三年中出生的約為861萬人,也指代二戰後最初幾年出生的人群!
三,「M型社會」
中產階級佔大多數的社會奔潰之後,收入階層的分布即往低層階層和上層階層上下兩極移動,邁向左右兩端高峰!可以理解為兩極分化在不斷嚴重,中產階級在崩塌。
四,「M型社會「的原因
1、非正式員工的增加。從95年開始正式員工走低,且不斷呈現加大的趨勢,和正式員工相比,非正式員工工資收入低,跟中低階層擴大有直接關係。
2,產業收入差距。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銀行金融業,等收入差距巨大。
3,年功序列制度的奔潰。在年功序列制度時期,隨著資歷增長,地位和收入都會隨之上升,最後可望以中上階層的身份退休,但漸漸不適用,導致很多人沒有人生規劃,生活質量差距加大。
4,新經濟體的崛起。現在日本以科技新貴為首的有錢人增多。
五,「M型社會」帶來的狀況
1,造成不安、危機感!以非正式員工增加為例,無法申請房貸,無力償還房貸,工資不漲,沒有動力,也沒有欲望去規劃今後的人生道路,不結婚、不生育,即是結婚,生育,也不敢過多的消費,擔心老後的問題,子女的教育問題,造成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沒法拉動消費的增長,經濟規模縮小,近一步加大危機感!
2,日本05年開始自然人口減少,少子高齡化問題愈加顯現,平均每兩個年輕人要擔負起贍養一個老人,而如果年輕人壓力過大,就會選擇拒付年金(即我們的社保),造成老年人老無所養,又進一步加大了危機感!
六,企業戰略(投資的方向):主要思考做誰的生意?
1、以中產階級為目標群體的百貨公司面臨危機,而以中低階層為對象的折扣超市順勢抬頭,如沃爾瑪、家樂福吧~
2,製造流程的效率要提高,如ZARA,優衣庫的崛起,質感好,周轉率高,迎合了一大批中低層消費者,即想要感覺好,價格低的物品。
3,「輕奢」抬頭。「輕奢」的價格和品質都屬於中上,但是目標卻是中下群體,只要在「加點錢就能垂手可得」的價格範圍內,消費者是願意多出錢的,造成輕奢現象的原因:折扣店節省了開支;消費者的兩極消費行動(衣服便宜點,但是拿個貴包包,底氣足一點);犒勞自己的想法等等。
4,網際網路+的運用。如教育,學習。
5,那些能夠控制成本結構,又能保證流通系統的企業會制勝。(想到了拼多多)
七,中產階級如何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
因為日本的教育等因素,如今很多日本人也相信自己仍然屬於中產,如何在社會結構乃至經濟形勢已經發生變化的現在,保證更好的生活,需要更好的思考。
1,關於是否買房?買車?所以今後說不定在中國租房,租車行業會更加有前景!
2,關於教育!是否一定要學區房,要私立學校,要大量補課。emmmmmm
3,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態,因為統一的價值觀,很少有人特立獨行,但是每個家庭收入等是不一致的,量體裁衣,很重要。
4,消費意識的提升。消費並不一定要升級,選擇適合自己的,以及自我感覺好的,不被媒體誘引等。
八,日本人口減少的部分原因
日本社會現今出現的諸多問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人口減少」,發達國家的總生育率平均為1.7,日本為1.4,然而要達到2.0才能保證人口的正常增長。日本2010年的人口為1億2千八百萬左右,到2048年,大概會低於一億,高齡者和兒童將多於勞動人口,社會要負擔的人數,將多於貢獻社會的人數。
1,女性結婚年齡推遲,非婚生子比例低,且社會對非婚生子認可度低,制度不保全。而其他發達國家,非婚生子比例高,對這一方面的法律認可,社會認可都高於日本。
2,生育費用大。政府援助不夠,如法國這樣的國家,到大學都不需要費用,且有生育獎勵,日本孩子一出生便是巨大支出(對比中國,我們更慘不忍睹吧)
3,不接受移民,且沒有這方面的對應措施。美、英、法等國都屬於移民國家,且制度完善,日本有引進勞工,但是用完就過河拆橋,國際上印象不好。
最後,21世紀最主要的特徵主導權由國家轉向個人,教育特別重要。下次要看教育的書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