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孩子在公眾場合做出不當行為時應該怎麼辦?

2020-12-14 大賽爸爸說

一位孤獨症孩子媽媽對大賽爸爸說:

某天下午帶孩子去早教機構玩,旁邊有個小女孩在堆積木,我兒子跑過去把她的積木給打散了,很快又跑回我身邊。

因為我孩子情況特殊,對於孩子的行為,我當時也沒教育他,而且確實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他。誰知道女孩媽媽說了句,誰家孩子,怎麼這樣子,這話我聽了之後很生氣,當時買了新的積木算是賠給她。

後來小女孩兒在那裡跑來跑去,手裡拿著我賠給他的積木,我家孩子要從她手裡拿,她不給,還推了一把我孩子,我孩子差點摔倒。那個情況下,女孩兒媽媽態度也很不好,還在一直在批評說我孩子怎麼怎麼樣,我就非常生氣,我們還吵起來了,最後我生氣的拉著孩子走了。

其實,我也知道孩子的行為不對,我應該及時去糾正他跟他講不能這樣,但是我孩子他語言方面有障礙,理解能力不好,我跟他講道理他聽不懂,跟他說有些事情不能這麼做他不理解,我實在是不知道到底該怎麼教育他,用什麼方式教育他他是可以接受並改正這些行為的。

每次帶孩子去公共場合我都壓力很大,怕他給別人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這次,那個媽媽這樣說孩子,我確實有些接受不了。我們也不是故意的,孩子發育的慢,我們只能慢慢教。我真的希望社會上多一些人了解這個病症,能夠給我們孩子多一些包容。

上述這位媽媽的情況,也是很多孤獨症孩子家長的煩惱,孩子在公眾場所因控制不住自己行為而擾亂秩序的事,是時有發生的事。

因而在公共場所,家長應儘可能約束孩子,留意孩子言行,以免孩子的舉動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引發大人之間發生不必要的衝突。很多人不了解這些存在發育遲緩的兒童,把他們當成一般孩子,經常會在口語上上升到孩子行為是家長的不作為導致,

所以大賽爸爸非常理解孤獨症孩子家長心裡的難。

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家長該怎麼訓練孩子?

孤孤獨症兒童,存在發育遲緩、社會交往障礙等問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如一些孩子有行為刻板和重複模仿行為、動作等,應針對具體行為制定相關的訓練,讓孩子理解不同的環境下應做出何種舉動是正確的。同時,也要顧及孩子感受,不要讓孩子容易被激怒,容易暴躁,這都會影響孩子思維及行為轉好,所以家長們很辛苦,因為這些都是需要家長來幫助孩子進行訓練的。

帶孩子購物

帶孩子去超市購物時,如果孩子伸手在貨架上亂拿東西,做出破壞的行為,家長抓住孩子的手,阻止他的動作,看著孩子的眼睛,拿孩子平時喜歡吃的零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導他注意家長手裡的零食,你是在找它嗎?你喜歡吃什麼,指給媽媽看好不好?

孩子公開場合有不當的行為,家長先不要慌,要保持冷靜,溫柔堅定的搖頭,不可以,讓孩子理解家長的話。

帶孩子去公園

在孩子情緒穩定、對外界事物有興趣探索時,媽媽可以帶孩子去公園逛逛,帶著他平時喜歡的玩具,先讓孩子在人少的環境下適應。逐漸步入人多的環境時,家長應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跟孩子保持語言上的互動,如果孩子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媽媽要做出搖頭,讓他理解搖頭是「不可以」。

「你餓了嗎?」,「現在想不想睡覺」,「要不要回家?」,慢慢先讓孩子用點頭或者搖頭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接受之後再慢慢引導孩子通過語言表達意願。

這些都是生活化的訓練,讓孩子清楚家長的用意,當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家長堅定地指出來,慢慢讓孩子適應環境,再學著配合家長。

帶孩子外出,父母儘量不要讓孩子離開視線,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家長應時刻保持跟孩子的語言交流,引發孩子思考。當孩子表現的很不安分,有些易怒,情緒不穩定,想脫離家長的手,家長應安撫孩子情緒後帶孩子離開,回到家裡,回到孩子覺著安全的場所,讓孩子找回安全感。

帶孩子出門,帶孩子嘗試社交,這些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長朋友們多次嘗試,逐漸培養,家長們一定要有耐心。

孩子在公開場合出現不當行為,家長要向對方表明歉意,以儘可能獲取對方理解

孩子在公共場所,亂跑、搶別的孩子玩具,甚至出手打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家長可以簡單跟對方說明一下孩子的情況,致歉以嘗試獲取對方諒解。比如說;真是對不起,我家孩子打了你家孩子,拿你孩子的東西,作為他的家長我很抱歉。我孩子不是普通兒童,我孩子大腦發育比同齡人遲緩,給你們帶來不便我深表歉意。家長態度誠懇的說明原因,反而容易被大家理解,有矛盾也能很快化解。

有些家長也有很多顧慮,不想讓外人知道孩子「發育遲緩」,他們也不太願意向外人說起孩子的情況,擔心會被人說笑,嘲笑孩子。家長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社會就是個大雜燴,什麼樣的人都有,但也不可否認,多數人還是善良的,能夠給我們幫助跟寬容,這對孩子的引導都很重要,因為他能體會到別人的愛與關懷。

生活是自己的,我們也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有時候我們想像的跟實際發生的不一樣,家長認為別人會對自己孩子指指點點,但隨著科學的普及,網絡信息的蓬勃發展,大家對兒童發育遲緩這方面也有所了解,更多人是願意理解的。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孩子在公眾場合影響到別人工作、購物、或者休息,這時候家長不要漠視孩子這些行為、或者直接去斥責孩子,家長要柔和,態度堅定的制止孩子的行為,有不當之處也要向對方表達歉意,儘可能避免雙方發生衝突。

養孩子是不容易的,尤其孩子的理解能力低下、各方面低於同齡的情況,這更考驗了家長的耐力及心理承受力,家長要隨時注意調整自己狀態,不要太悲觀,也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多做家庭訓練,事情是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的。

相關焦點

  • 孩子早期的八個行為,可能與孤獨症有關
    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其特徵是社交和溝通行為的缺陷。從外表上看,患有孤獨症的人和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但他們可能會面對情感和行為挑戰,症狀可能會持續一生。缺乏眼神交流孤獨症兒童早期的表現可以是眼神交流的困難,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進行眼神交流。
  • 孤獨症孩子共患癲癇怎麼辦?家長如何及早鑑別?
    在幫助孩子可能存在的孤獨症癲癇共病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關於癲癇的誤區與家庭護理要點。1.應與癲癇鑑別的疾病1.異常/刻板行為(孤獨症兒童常見)2.「抽風」不是癲癇發作的固定表現癲癇的表現多種多樣。運動性發作:即我們熟知的「抽風」的癲癇表現,但並不是所有癲癇發作時都會出現這一症狀。
  • 孤獨症孩子觸覺敏感怎麼辦?
    孤獨症孩子觸覺敏感怎麼辦?>2020-12-13 2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科普工作委員會 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科普孤獨症孩子觸覺敏感怎麼辦
  • 6個孤獨症兒童在社交方面的關鍵因素
    在語言前期,兒童與他們的父母產生互動是通過指、看向物品,然後再看看他們的父母,類似這樣的行為。但孤獨症兒童很少有這樣的互動。此處所談的社交,是指兒童與他人之間進行的社會性互動,它發生在孩子與一個人或多個人之間。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幾十年前,在人們對孤獨症還不了解的時期,有些人認為,大人撫養孩子的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患有孤獨症,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有一種說法叫做「冰箱媽媽理論」,意思是母親冷淡的養育方法會使孩子患有孤獨症。這種說法已經被科學和事實推翻,研究證實孤獨症是一種腦發育性障礙,與父母教養方式無關。
  • 當孩子出現這些疑似孤獨症的特徵,家長應該怎麼做?
    生活和職場上的各種巧合,讓我投身到了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工作中。現開闢此專欄,在此不定期更新一些關於孤獨症兒童教育的手記和感想;若能留給家長或同行一些參考,則深感榮幸!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一些傾向孤獨症的可疑特徵時,習慣性地在網上求助。
  • 公開孩子的孤獨症/自閉症=公開「處刑」?
    直到有一天聽到人們在議論:「這孩子真可憐,從小不愛說話,不跟人玩,只做自己的事,誰都不理,5歲才查出孤獨症。現在學也上不了,生活自理也勉勉強強,真不知道他將來怎麼辦!這輩子啊,估摸就這麼毀了。你看,即便孤獨症/自閉症家庭為孩子傾其所有的付出,即便這些父母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他們依舊面臨著最大的困境——公開「我家孩子患上孤獨症/自閉症」這件事,換來的,往往是周圍人的偏見和不理解:
  • 超全面的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處理策略集
    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孤獨症兒童的情緒問題是一切教育訓練活動的基礎。   一、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的原因分析。   第一,引人注意。   語言遲滯、溝通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的主要特徵之一。80%以上的兒童拒絕環境改變,其行為多固執、刻板。 每當指導者(老師、家長)試圖阻止或改變其固執、刻板行為時,立即會引起兒童強烈的情緒反應。   第三,逃避要求。   孤獨症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如果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中整天都讓他隨心所欲,不加任何約束,可以肯定地說,他們極少出現情緒問題。但是,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都應該有一定約束和規範。
  • 孤獨症孩子應該如何治療?不要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那麼,孤獨症寶寶3個月的表現有哪些?一般的孩子比較愛哭,愛鬧,然後話特別的多,一般都是比較調皮搗蛋的,但是孤獨症兒童的不一樣,就靜靜的呆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面,不願與外人溝通,所以這樣的孩子一般是比較沉默的,但是如果認為所有沉默的兒童都患有自閉症的話,那就錯了!
  • 上饒孤獨症幹預:讓別人知道我家孩子是孤獨症=公開「處刑」?
    孤獨症不需要朋友?孤獨症是爸媽教養不當導致的?這些誤解,貫穿著孤獨症患者的一生,而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完完全全是一場「災難」。每一句評論,每一個「標籤」,都如利刃般狠狠刺在他們的心上。 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情緒以一種與其年齡不相稱的、不恰當的行為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他們的問題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們分不清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不知道怎樣用適當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場合表達自己的感情。
  • 自閉症日:史上最全的兒童孤獨症知識手冊
    幾十年前,在人們對孤獨症還不了解的時期,有些人認為,大人撫養孩子的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患有孤獨症,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有一種說法叫做「冰箱媽媽理論」,意思是母親冷淡的養育方法會使孩子患有孤獨症。這種說法已經被科學和事實推翻,研究證實孤獨症是一種腦發育性障礙,與父母教養方式無關。 10、只有兒童才會得孤獨症嗎? 不是。
  • 我有孤獨症,但我不只有孤獨症
    這些詞不應該被用來描述任何一個孤獨症孩子!作為被孩子愛著、信任著的人,她不得不當即做出決斷:我該如何看待孩子和他的孤獨症。「Bryce 超出了我所了解的孤獨症孩子能夠完成的範圍,我也曾帶過孤獨症的學生,他的創造力和組織能力遠超過其他人。」
  • 孤獨症孩子的日常幹預實操訓練教學
    今天給大家帶來在孤獨症孩子幹預過程中幾個簡單有效的小技巧:1、營造機構化氛圍孤獨症孩子對自身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為確保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訓練計劃有效進行,家長和機構老師需要根據個體特性營造出適合他們的環境,同時必須清晰地告訴孤獨症孩子兒需要做什麼?做多久?什麼時候開始?
  • 我們該如何對孤獨症孩子進行幹預?
    凡你能想到母親應對孩子做的,儘可能都去做,不要等候,不要陷入個人糾結與沮喪中,說白了,就是密集的互動遊戲。記住,互動時儘可能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每時每刻理解和揣摩孩子的意圖、動機,並及時做出恰當的反應,這看似簡單,卻是開啟孩子心靈的前提,不可缺少。不要輕易讓孩子沉迷於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它可能會短暫緩解你的疲憊,但有可能助長孩子脫離真實現實。
  • 為什麼不能在孩子出生時診斷出患有孤獨症?
    為什麼不能在孩子出生時診斷出患有孤獨症?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兒童1歲以前,可以展現的行為範圍有限,對其行為類型和發育狀況進行決定性的診斷依據不足,也沒有有效的儀器測查。(2)孤獨症兒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問題,許多家長因為對智力障礙的擔心而將孤獨症忽略了。
  • 孩子為什麼喜歡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該怎麼辦呢?
    我2歲的孩子總喜歡在街上大喊大叫,這會引起別人的側目,讓我感覺很不舒服。我越是勸他不要這樣,給他講道理,情況就越糟糕,他好像以此為樂。我擔心他是因為覺得自己被忽視了才這樣做的。下次他再大叫時我應該怎麼辦?
  • 女人在公眾場合哺乳,引來側目,這到底可不可以,這些女人這麼說
    女人在當了媽媽以後就會變得很堅強,為了孩子女人經常會做出很多犧牲。比如經常有一些年輕的媽媽,迫不得已需要在公眾場合給孩子哺乳,然後引來側目。女人如果在沒有當上媽媽之前,肯定會覺得這樣的行為不好意思,但是當了媽媽以後,這樣的行為可能也就順其自然了。那么女人在公眾場合哺乳,到底可不可以?我特意問了幾個女人,看她們是怎麼說的?
  • 孤獨症兒童什麼樣的問題行為要優先要介入
    孤獨症兒童什麼樣的問題行為要優先要介入
  • 孤獨症兒童語言特徵及幹預方法總結
    語言障礙是孤獨症兒童核心障礙之一。孤獨症兒童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問題。1.構音異常。語音語調使用不當;發音問題,有些孤獨症兒童不發音或發很小的音。2.說者技能障礙。當孤獨症兒童想要獲得物品時,大部分會自己去拿想要的東西,無法獲取時部分可能拉著大人的手去指想要的東西。
  • 孤獨症孩子的刻板行為一定需要糾正嗎?這才是最好的答案
    孤獨症孩子的刻板行為小傑剛剛畫完一幅畫,他按照固定的順序,把蠟筆一根一根的擺在筆盒裡,媽媽拿起一支蠟筆,想要幫著小傑一起收拾,可沒想到,小傑突然情緒不收控制的哭起來了。 如果孩子出現刻板行為之後,爸爸媽媽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