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探索有道 體驗無界」為主題的2018中國體驗式商業地產論壇將在10月24-25日在深圳華僑城洲際酒店舉行。在此之前,贏商網策劃「中國城市體驗商業進階」系列報導,挑選商業成熟的一線城市與近年火爆的新一線城市代表,從城市角度解讀體驗商業的迭代更新。對標著名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還有哪些商業新機會?城市商業的創造者們又是如何在探索中創新前進,在前進中發現機會並把握未來商業浪潮的。
擁有「中華第一街——南京東路」的上海一直是中國商業發展的先行者,中國第一批百貨公司永安 (今永安百貨)、大新 (今第一百貨)、新新 (今食品一店)、先施(今時裝公司大樓)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引領中國百貨行業。
到了20世紀末一批代表性購物中心逐漸出現,又奠定了上海在中國購物中心發展歷程上的領軍地位。從大型零售業的起點到如今各種體驗式購物中心的試驗田,上海的商業發展經歷百年沉浮。本文將分析國際大都市上海的體驗式商業發展進階之路,在前進中發現並把握未來商業浪潮。
上海體驗商業發展進程
1、從百貨到購物中心模式轉變
代表項目:美羅城、梅隴鎮廣場
2000年以前,百貨依然是中國市場主要的商業形態,彼時上海出現了購物中心的萌芽,梅龍鎮廣場、美羅城、百聯南方購物中心等購物中心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業,新型的購物中心業態的導入,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先進的複合的、多樣化的購物體驗。
在這一階段出現的購物中心,主要仍以「百貨+購物中心」的模式展現。以1997年開業的梅隴鎮廣場為例,項目總建築面積12萬方,從地下一層至十層為大型購物商場,地處於寸土寸金的南京西路。當時商場引進了主力商家日本的伊勢丹百貨,同時也入駐了Burberry和GIVENCHY等高端奢侈品專賣店以及影院、餐飲等體驗型品牌,能很好的滿足各種需求的消費者。
梅隴鎮廣場內伊勢丹百貨
90年代末另一座極具代表性的購物中心是位於徐家匯商圈的美羅城,在區域內東方商廈、太平洋百貨、匯金百貨等百貨的夾擊下,美羅城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開業不久後,美羅城確定了以百腦匯合作,主打數碼家電業態,同時在商場內打造了眼鏡一條街,與周邊其他百貨錯位競爭,將一群跟得上潮流的年輕人作為美羅城的主要客群。對當時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徐春華而言,差異化的產品讓美羅城闖出一片新天地,也與整個商圈形成互補共贏。
2、從單一模式到多種商業形態
代表項目:上海新天地(開業時間:2001-06、已籤約206個品牌)、友誼南方商城、青浦奧特萊斯
隨著購物中心模式逐漸普及,開發商和消費者雙方都已不滿足於傳統的一站式消費,社區商業、開放式街區、奧特萊斯等各種針對不同、體驗各異的商業形態開始出現。
上海首家以社區服務為導向,集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購物中心是於1998年開業的友誼南方商城(現併入百聯集團,擴容後更名百聯南方購物中心)。不同於早期集中於市中心的商業項目,友誼南方商城主要服務於南方商圈的普通消費者,給周邊顧客帶來更便捷的體驗。
2001年,由香港瑞安集團開發的上海新天地竣工,該項目以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融合中西文化風貌,將帶有上海歷史、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主題餐廳、國際畫廊、咖啡酒吧、時裝、演藝等功能的文化、時尚、休閒、娛樂商業中心,是開放式商業的典範。一直到現在,新天地依然是上海文化娛樂的商業坐標,也是中國房地產區域改造的經典案例。
上海首個奧特萊斯的出現意味這座城市又新添了全新的商業形態。2006年,百聯奧特萊斯廣場青浦店正式開業,該項目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擁有300餘家商鋪,400多個品牌,主要經營國際一、二線服飾品牌、國際知名運動休閒品牌以及國內著名品牌的折扣商品,包括Armani、GUCCI、Zegna、Burberry、Ralph Lauren Polo、COACH 等。到目前為止百聯奧特萊斯廣場青浦店一直都是上海最賺錢的奧特萊斯。
3、國外開發商、零售商逐漸湧入
代表項目:港匯恒隆廣場、上海來福士廣場
「十裡洋場」是舊上海的稱呼,因為地理位置優勢,上海曾是世界重要港口之一,它的國際化視野由來已久。到了近代,外資百貨、外資港資開發商紛紛把進入中國的第一站選在了相對開放和前衛的上海,提前獲知並實踐國外先進理念的上海在商業上持續領先全國。
1999年12月,港資開發商恒隆集團在內地首個商業地產項目——上海港匯恒隆廣場開業,這為恒隆後續在上海及內地其他城市的擴展打開新局面。港匯恒隆廣場在業態組合上採用全新概念,注重餐飲、咖啡等業態的打造;在建築設計上也採用新概念,在公共空間打造上注重大空間、公共通道的設置,商場設有升降梯和手扶梯多達94部。對當時購物中心市場來說,港匯恒隆廣場的設計理念及業態布局都相當先進。
圖片由項目方提供
恒隆之後,凱德、新鴻基等等優秀的外資開發商紛至沓來。其中,凱德集團旗艦綜合體品牌來福士落地中國上海,更是開創了中國城市綜合體的新紀元。地處人民廣場商圈的上海來福士廣場,商業競爭激烈不言而喻,但它主打年輕時尚主題,積極引入上海首店甚至國內首店,成為潮流樞紐。另一方面,上海來福士引入TOD複合策略的概念,在城市樞紐之上打造經濟綜合體,這對於其他商業也有借鑑作用。
4、從零售為主到體驗提升
代表項目:上海靜安大悅城、上海K11
隨著購物中心數量在全國的迅速增加,一線城市包括上海開始出現過剩現象,競爭愈發激烈。商業市場細分不斷深化,項目定位升級、個性化明顯,體驗式商業成為主流。在這過程中,上海靜安大悅城、上海K11等極具個性化和體驗感的項目脫穎而出。
作為大悅城地產在上海的首個項目,靜安大悅城總商業體量約16.3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南座)2010年12月開業,二期(北座)2015年12月開業。二期的開業使大悅城一躍成為城中休閒娛樂勝地,項目不僅攜西西弗書店、譽八仙、梅園春曉等49個品牌首進上海,而且打造了輕藝術街區摩坊166這一創新之作,通過主題街區的形式帶動高區人氣,進一步挖掘年輕消費者的消費空間。
上海K11藝術購物中心憑藉藝術·人文·自然與商業結合的創新定位,一直是上海最有代表性體驗式商業項目之一。上海K11通過區域的主題規劃,使得顧客可以像逛展館一樣在項目內遊走,如同在博物館內逛街,加上各種跨界合作的展覽、對公眾藝術教育的投入、美學品牌的滲入,公眾能體會到更多元化的「藝術+商業」的體驗升級。
未來:體驗商業從有趣到有靈魂
我們都知道體驗是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所以近些年文化街區、美食主題街、IP形象展等創新形式到處可見。不過,學習其他購物中心的「形」很容易,如何能形神兼具,賦予項目獨特的靈魂則顯得更加困難。
從2018年下半年上海即將開業的幾個項目來看,它們的探索或許能給體驗式商業帶來思考。
以「歌劇院」為設計理念、「魔都潮流樞紐」為定位的上海世茂廣場將於今年9月重裝開業,該項目將以強基因的IP與潮流文化,營造出「零售+體驗」的多元複合業態,打造綜合性的文化場所。今年新春期間,上海世茂廣場與故宮博物館跨界合作,將158米《故宮文化下江南》畫卷帶到南京路步行街,掀起一股打卡潮流。據聞,開業後上海世茂廣場還會將「故宮博物館」搬進了購物中心。持續性的IP合作將奠定上海世茂廣場身上的文化基因。
圖片來源:世茂
同樣將於今年9月份開業的還有凱德集團的LuOne凱德晶萃廣場。商場力邀著名建築大師摩西薩夫迪先生來操刀,外部流光溢彩的玻璃立面帶來強大的視覺衝擊;商場內部穹頂天窗、水景幕牆、風鈴幕牆等帶來精緻的感受;草間彌生、村上隆兩大藝術界大咖的展覽將成為商場開業大戲。該項目無論是從建築外觀、內部設計還是到開業活動,都體現了「藝術」二字,將成為上海又一座顏值地標。
除了以上兩個項目,以動漫為主題的中庚漫遊城、公園劇場型主題樂園東渡蛙城等特色主題類購物中心都將在不久的將來亮相上海。這些體驗式商業項目代表了先進的商業理念,為整座城市帶來活力和新意。
歡迎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