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音統一會是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性學術會議,由吳稚暉和王照主持,主要議程一為審定六千五百多個漢字的字音,二為討論並採定拼音字母方案。
魯迅
魯迅留日歸國後曾在教育部任職,1913年與眾學者參加教育部召開的語音統一會,在會上聯合具名提出方案,推薦章太炎1908年所擬的一套標音符號,建議以此為基礎制定字母,提案獲得通過。這套字母被稱為注音字母,成為我國第一套官方公布的拼音方案。魯迅名篇《阿Q正傳》主人公阿Q的命名本意,就是使用注音字母。
1
審定六千五百多個漢字的字音
讀音統一會是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性學術會議,由吳稚暉和王照主持,主要議程一為審定六千五百多個漢字的字音,二為討論並採定拼音字母方案。
1912、1913年魯迅被聘參加臨時教育會議和讀音統一會,當時代理教育部部務的是器重魯迅的次長董恂士。這兩次會議,特別是讀音統一會對此後以章門弟子為主體的浙籍知識分子進入北京知識界,影響深遠。
魯迅在參加臨時教育會議和讀音統一會中,與浙籍教育界同鄉有較多交往。1912年7月,臨時教育會議開會,魯迅以部員資格出席部分會議。何燏時、湯爾和等被教育部延聘為臨時教育會議議員,參加會議。杜海生到京參加臨時教育會議,曾去拜訪魯迅。1913年,朱希祖、沈尹默至京參加讀音統一會。因參加讀音統一會赴京,前往拜訪魯迅的還有陳子英、杜亞泉。那段時期,朱希祖、馬幼漁、陳子英一起拜訪魯迅,並有多次宴飲。1913年2月16日,開會的第二天,星期停會,朱希祖前往拜訪魯迅,在其日記中將其與魯迅的關係寫得十分清楚:「(至)半截胡同訪周豫才許季紱,皆舊時同受業於章師者,又在浙江兩級師範同事,而君時皆為教育部籤事(原文如此)。又至南橫街嘉興會館訪旭臣叔祖不遇。」(朱希祖:《癸丑日記》)據魯迅日記記載,朱希祖在1913年2月、3月間,曾數次與魯迅相聚。他們的交往在1913年為最頻繁,1914年略減,後來多為信函交往,或朋友聚會。他們的交往主要集中在1923年之前。
1913年3月12日,魯迅在日記中記載:「午後赴讀音統一會,意在贊助以舊文為音符者,迨表決後竟得多數。」讀音統一會的會員分由教育部延聘和由各省行政機關選派;魯迅是教育部由部員中選聘的會員之一。當時的會員名錄有八十人,其中江浙二省會員最多,江蘇有17人,浙江有9人(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江蘇的吳稚暉、陳懋治、朱炎,直隸的王照都有留日背景。浙江九人為:胡以魯、杜亞泉、汪怡安、馬裕藻、錢稻孫、朱希祖、許壽裳、楊趜、陳子英。
2
教育部的五個提案人
在讀音統一會中順利通過提案,在當事人魯迅、許壽裳、黎錦熙、錢稻孫的記述中都很簡要,是一個意外的驚喜。魯迅在文章中這樣追述注音字母的通過過程:
勞乃宣和王照他兩位都有簡字,進步得很,可以照音寫字了。民國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們倆都是會員,勞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親到的,為了入聲存廢問題,曾和吳稚暉先生大戰,戰得吳先生肚子一凹,棉褲也落了下來。但結果總算幾經斟酌,製成了一種東西,叫作「注音字母」。那時很有些人,以為可以替代漢字了,但實際上還是不行,因為它究竟不過簡單的方塊字,恰如日本的「假名」一樣,夾上幾個,或者注在漢字的旁邊還可以,要它拜帥,能力就不夠了。寫起來會混雜,看起來要眼花。那時的會員們稱它為「注音字母」,是深知道它的能力範圍的。(《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據黎錦熙回憶,讀音統一會籌備處聘吳稚暉為主任,次長董鴻禕(即董恂士)代理部務,此事依法由專門司主持(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
黎錦熙、許壽裳、錢稻孫的敘述簡要,但都指出了提議人的章門弟子身份。只是他們三位列舉的章門弟子名單略有差異。1913年2月15日正式開會,會員到者44人,浙江會員基本都參加。吳稚暉為議長,王照為副議長。當時有三派爭論不完。黎錦熙當時也在教育部任職,所述為「終於依據浙江會員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都是章炳麟的學生)、錢稻孫及部員周樹人(即魯迅)等之提議,把審定字音時暫用之『記音字母』正式通過,此於前三派都無所屬,可稱為『簡單漢字派』,而創其例者實章炳麟也。……注音字母就是這個原則,而且字母中有十五個完全是採用他的。」(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許壽裳記載:「……會員中,章門弟子胡以魯、周樹人、朱希祖、馬裕藻及壽裳等,聯合提議用(章)先生之所規定,正大合理,遂得全會贊同。」(許壽裳:《章炳麟》)錢稻孫的回憶則是:「教育部的五個提案人有許季茀,周豫才,我,黎錦熙,另外還有北大的錢夏,就是我的老叔,後來改名玄同。這些提案人都是章太炎的學生,章太炎對我們的影響比較深。讀音統一會結束以後,成立了國語研究所,以後又有國語字典編纂處。」(《訪問錢稻孫記錄》,《魯迅研究資料》(4))
章太炎
3
章門弟子和浙籍同鄉「贊助」
同為章門弟子的朱希祖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此事的經過,表現出更明確的組織參會者提交議案的意識。據朱希祖日記,1913年3月10日「作讀音統一會提議案一篇,五點鐘謄清,偕馬幼漁同至許季紱、周豫才處,均允籤名」(朱希祖:《癸丑日記》)。「十一日上午至許季紱處即託其將議案並紐文韻文之篆母(系章太炎師所定者)與錢稻孫一閱,即送至議長處,此議案六人具名:朱希祖、馬藻裕(原文如此,應為馬裕藻)、陳濬、許壽裳、周樹人、孫稻孫(原文如此,應為錢稻孫)……至讀音統一會,餘所提議贊成者頗多,惟杭人王怡安大加反對,討論甚久,餘與幼漁季紱稻孫力辨駁之,未議決即散會,是夜草辨難語數條以備明日辨駁」(朱希祖:《癸丑日記》,此處人名也許因為寫時倉促,略有出入)。「十二日至王怡安家與之辨難昨日未盡之餘意。午後至讀音統一會提出餘之議案,同具名之六人均到,討論至四點四十分鐘,皆與王怡安等辨難。汪係崇拜日本,事事摹仿日本字母,亦然人多鄙之。故付表決時到會會員共四十五人,贊成餘說者二十九人,得多數通過」(朱希祖:《癸丑日記》)。章太炎聞訊後寫信給朱希祖:「聞以讀音統一會事入京,果為吾道張目,不勝欣躍」(朱希祖:《癸丑日記》)。
值得玩味的是魯迅日記中所寫的「意在贊助以舊文為音符者」中的「贊助」一詞。魯迅所記贊助「以舊文為音符者」,與朱希祖日記中所記述一致。兩人這段時期的日記有很多細節都相合。由兩人日記記載的相合可推知,朱希祖日記中陳述的以他發起提案,贏得章門弟子和浙籍同鄉「贊助」,最後在讀音統一會上通過,大致可信。因為章門弟子在提案人中佔主體,此提案又是以章太炎學說為基礎制定,所以黎錦熙、許壽裳、錢稻孫強調章門弟子的身份。事實上,此次會議對章門弟子進北京,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4
讀音統一會帶動浙籍學人進京
章門弟子中,朱希祖是有組織、聯絡同門同鄉意識的人。朱希祖應吳稚暉之邀到北京參加讀音統一會,其成行原因在日記中寫明,「先是壬子六月中央教育會議議決,未統一國語以前先統一讀書字音,故教育部設讀音統一會,請吳稚暉為會長……其人尚可敬。餘在杭州師友多至京師,故欣然允為代表,一則擴充方言知識,一則聊省師友耳」(朱希祖:《癸丑日記》)。
朱希祖當時在浙江省教育司任職,同時在教育司任職的還有錢玄同、張宗祥等。「壬子元旦臨時政府成立,浙江軍政府的教育司由沈鈞儒當司長,以前他當兩級師範學堂校長時代在那裡任教的一班人,便多轉到這邊來了,一部分是從前在《民報》社聽過章太炎講《說文》的學生,其中有朱逷先錢玄同」(周作人:《臥治時代》)。朱希祖、沈尹默至京後,和戴螺舲同住在西草場胡同敫家坑海昌會館(參見朱希祖:《癸丑日記》)。魯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張協和也住在海昌會館。
讀音統一會帶動了浙籍學人進京。1913年,「為促進國語統一,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讀音統一會,所邀請與會者中有浙江籍的學人朱希祖、馬裕藻、周樹人等,後來他們都受聘北大。本年,沈尹默、朱希祖、沈兼士、錢玄同等陸續獲聘(或兼任)北大教職」(《北京大學中文系100年紀事》1910-2010)。羅香林在《朱希祖先生小傳》中寫道:在讀音統一會通過議案,「國語有注音符號,蓋自先生始也。由是名動京師,國立北京大學聘為教授,旋兼清史館編修。」這則記載在史實上略有出入。據朱希祖日記記載,1913年2月26日(早於議案通過前),何燏時即有意聘請他任教員;而同日馬幼漁告訴他,杭州報已發表教育司官制,朱希祖由第三科科長降為一等科員。雖然何燏時親自面請是在讀音統一會後,但有此意則發生於開會之前。3月5日得錢玄同的信,於是朱希祖「知杭州教育司苛待科員,不可一朝居,乃與念劬先生商酌擬請中季亦來北京,蓋大學校校長正有請中季任文科教員之意矣」(參見朱希祖:《癸丑日記》)。
從北京大學的人事背景來看,留日背景的知識分子大批進入北京的教育界,繼而引薦有相似知識背景的人才,對主要以舊學為知識背景者起了制約作用,從而影響到文化的建設和發展。1912年10月,嚴復辭去北大校長的職務,繼任者為原工科學長何燏時。何氏上任後不久,就開始與預科學長胡仁源(1914年年底繼任北大校長)一起大批引進章門弟子,以與桐城派相抗衡。1914年秋,胡仁源任命夏錫祺為文科學長後,章太炎的弟子日漸增多。沈兼士、朱希祖、馬裕藻、錢玄同、黃侃等相互引薦,陸續湧入北大。
5
魯迅用注音字母來為阿Q命名並非偶然現象
參加讀音統一會對魯迅的文學創作也有影響。社會教育司主管社會教育,在1930年代公布的第一科所掌事項中包括「關於注音符號及識字運動事項」、「關於民眾教育及識字運動事項」(參見《教育法令彙編》,教育部印行,1933年)。此前雖未明文寫出,但其內容與第一科職務主旨相符。魯迅始終對推行一種普通民眾能夠使用的語言報以關注,這與第一科職務的主旨竟是如此接近。
據許欽文回憶,阿Q命名本意是使用注音字母。《阿Q正傳》寫道:「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許欽文對這句話做了解釋,「魯迅先生自己是叫做阿ㄍㄨㄟ的,笑嘻嘻善於催促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的孫伏園先生也是叫做阿ㄍㄨㄟ的,實在當時聽過魯迅先生講的,我們都是叫做阿ㄍㄨㄟ的」(許欽文:《阿Q——阿桂、阿貴和阿鼠》)。不僅如此,許欽文還在該文的末尾強調了魯迅給人物取名字的認真,而「阿克育」,不是當時農村中通行的名字。這進一步表現了魯迅有促進國語改革的意圖。
魯迅用注音字母來為阿Q命名,並非偶然現象。民國文壇實把注音字母視為文字來運用。錢玄同曾在信中用注音字母稱呼姓名。不僅如此,錢玄同還時常在文章寫作中,加入注音字母。在北京孔德學校的講話中,錢玄同對於教職員的四個希望中的第一個希望即是,「加意教授注音字母」(錢玄同:《我所希望於孔德學校者》)。周作人等在《徵求猥褻的歌謠啟》中,也提出「文詞務求存真,有音無字的俗語可用注音字母或羅馬字拼寫,或用漢字音注亦可」(《語絲》第四十八期,1925年)。對於音譯外國的文學名辭,有過應該用漢字譯呢,還是用注音字母譯的討論,許地山極端主張譯名應該用注音字母譯(參見鄭振鐸:《審定文學上名辭的提議》,《小說月報》第十二卷第六號,1921年)。(文、圖/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