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清明節有燒金銀紙習俗 紙錢工藝也迎「工業革命」

2020-12-22 閩南網

  閩南網4月2日訊 一到清明節,不少地方都有燒金銀紙的習俗,可你知道這金銀紙是怎麼做出來的嗎?記者這就帶你去一個地方,福州市面上的金銀紙,多半是這裡製作出來的。

一臺錫箔紙印刷機可以達到一百多位工人手工的產量

王旭津研製的第六代錫箔紙印刷機

由於成本高,這樣手工製作錫箔紙的方式已不多見

  昨日中午,記者驅車來到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沿途的村道,隨處可見一本本印好的紙錢在太陽下晾曬,金光閃閃。

  在一家半自動化的作坊中,空氣中到處飄蕩著錫箔。10多名工人站在機器旁,像拉弓似的印著錫箔紙。只見他們一手拿著小滾軸,一手翻著蓋板,像極了以前老師印油墨試卷的姿勢。工人說,滾軸裡裝的是膠水,一下滾軸,一下蓋板,錫箔紙就印完了。一天下來,他們要刷完500多斤的膠水。

  在另一家機器作坊,景象就大不同了,七臺機器呼呼作響,每臺機器一名工人,分管不同的工序。多數工人負責貼錫箔紙,只有兩個工人切紙包裝。在貼紙機器旁,只聽見「唰唰唰」,一捆捆草紙隨著滾軸不停地轉動。滾軸和草紙接觸的瞬間,錫紙就緊緊地貼在草紙上了。一些工人坐在桌邊,將一疊疊錫箔紙分成小份。每張錫箔紙可用薄如蟬翼來形容,千張不過一毫米。

  工人說,一臺機器一天要印刷1400~1600斤的草紙,每天工作至少12個小時。

  多年從事金銀紙機器生產的王旭津介紹,金銀紙製作也是一種老工藝了。以前多是手工製作,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家庭主婦擺桌貼金銀紙,產量不高,所以供不應求。後來,機器慢慢取代了人力,金銀紙生產也完成了一場「工業革命」。

  不過,記者也想提醒一下市民,祭奠故人不能忘,但也要謹記安全,環保、綠色的祭祀形式同樣能寄託哀思。(海都記者 蘇燕梅/文 肖春道/圖)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焚燒的紙錢祭品,老祖宗們真的能收到嗎?
    今天是清明節,掃墓燒紙送祭品給逝去的親人,但老去的祖宗們真的能收到嗎?那麼中國人從何時開始燒紙的?他們又都燒了些什麼?清明節焚燒紙錢以前傳統的金銀元寶、銅錢、地府銀行大額紙幣都是離不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許多的掃墓者更是燒去了紙iPhone、紙別墅、紙傭人乃至紙小三。
  • 清明節要燒無數紙錢,地府不會通貨膨脹嗎?看《西遊記》怎麼說
    每到清明節,燒紙錢祭祀故去的親人,是我國流傳很久的風俗。中國傳統文化裡,講究「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說,人世間有什麼,地府也應該有什麼,「燒紙錢」這一習俗就應運而生了。紙錢用於祭祀,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但那時只是「剪紙為錢」,並不燒掉。
  • 農民朋友要注意,今年清明節有了新規定:這樣的紙錢不許燒了!
    農民朋友要注意,今年清明節有了新規定:這樣的紙錢不許燒了!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這一天,在外的遊子都會回到家鄉去祭拜祖先瞻仰先烈,所以國家也是把清明節納入了傳統節日的行列,並給於了3天的假期,讓各位能有足夠的時間上上墳,踏踏青,也能好好的陪陪家人。說到上墳的傳統習俗,其中就免不了燒紙錢,這也代表著給去世的人送去錢財,也是一種美好的寄託與緬懷。
  • 提前說聲,清明節祭祖,這種紙不準再燒了,農民要心中有數!
    時光如梭,不知不覺中,再有三五天就到清明了。在民間的的各種民俗節日中,人們對清明節的重視程度恐怕是僅次於春節,不僅如此,清明節更是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由此可見我國對於這個節日的重視。說到清明節,其實有許多的習俗,比如說踏青,這個時候,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到處呈現著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此刻的大好時光豈能浪費。
  • 清明節祭祀,燒「冥幣」和「黃表紙」哪個好?你應當知道
    而這個燒紙,指代的物品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黃表紙,一是紙錢。這紙錢民間稱為冥幣,當然黃表紙也被當做冥幣的。所謂冥幣,就是冥界所用的錢幣,有詩云「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首先這個文化拋去迷信不說,這個冥幣的功能就是禮敬鬼神和供逝者享用。那麼紙錢和黃表紙又有什麼不同呢?清明節祭祀是燒哪個更好呢?今天我們就說說冥幣紙錢文化。
  • 農民朋友們,今年清明節掃墓這種紙不能燒了,還請知曉!
    今年的清明節還有一個星期就要到了,按照傳統習俗,很多農民朋友都會上山祭奠祖先。既然上山掃墓,很多人都會放一串鞭炮,然後再燒三炷香祭奠先人。不過近些年,鞭炮在很多省市已經被禁了,因此有人就開始改用送花來緬懷先人。這種方式也是極為環保的,得到了普遍推廣。
  • 帶你了解我國臺灣省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的習俗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蕩鞦韆等活動。
  • 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 清明節就要到了,有種紙錢不能隨便燒,否則會有最高5萬的罰款
    很快我們就要迎來今年的清明節,自古以來清明節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有了清明節,傳承到今天已經有了2500多年,清明節對農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以農耕為主,這一天氣溫開始變暖,而且降雨也會開始變多,對於春耕來說,是重中之重。
  • 馬上清明節,回村祭祖不允許燒這種「紙」了,亂用的可能會被處罰
    清明時節雨紛紛,恰如農民緬懷祖先的心情,在農村的習俗裡,清明節是一個很莊重、不允許開半點玩笑的節日,因為這一天不管農民身在何處、混得好壞、現在是什麼身份,都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參加過農村祭祀活動的人都知道,清明節這天上墳也是有講究的,只不過很多講究都已經被簡化了,但有幾點還是被農民保留了下來,說起來大致有3個:①清明節一定要燒紙;②後人要按照輩分排序,挨個給先人的墳上添新土;③家族中比較有威望的人要負責清理先祖墳山的雜草,雜物,然後在墳頭壓紙後,便算是結束了。
  • 2014年清明節掃墓祭祖要帶什麼用品?有啥象徵意義
    2014年清明節就要到了。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項傳統活動。那麼清明節掃墓祭祖時都要帶些什麼用品呢?這些祭祀用品有什麼象徵意義?  推薦:清明節掃墓活動策劃方案及清明節悼詞內容(下載)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花100億買紙,燒1000噸物慾|中國人燒給故人的究竟是什麼?
    紙錢、香燭、「金山銀山」早就不時興,如今紙紮祭品讓人眼花繚亂,活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祭祀用品商店裡給逝者一條龍包辦,可以說囊括了你此生渴求的所有金銀財寶、榮華富貴,來這一步到位。據說這次展出,一改中國人對紙紮祭品的偏見,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些人估計忘了,驚嘆的歐洲人是從紙紮工藝裡看出價值,而在我們中國人眼裡,紙紮的價值全在於燒為灰燼后豐盛了祭拜者的精神世界,它是精良還是濫造,其實沒那麼重要。
  • 清明祭祀新變化,這種「紙錢」要退出「舞臺」,圖孝順的別再燒了
    清明是24節氣之一,清明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按照傳統的習俗,在清明節的時候應該要祭奠祖先和先烈,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現在國家將清明納入了法定節假日的範圍,所以會有三天的小長假,讓人們能夠放假回鄉祭祖。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 清明節掃墓,農民要注意,央行規定:這種紙錢不準燒了!
    清明節要到了,這是一個祭奠祖先和先烈的隆重的日子,國家也將這幾天納入法定假日。不過在今年,我們在上山掃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情,有一種紙錢被禁止了,不能再去買來燒了,農民朋友一定要注意。是哪一種呢?就是下面這種印著像「百元大鈔」的紙錢。3月18日,央行發布《人民幣圖樣使用管理辦法(修訂稿)》,首次提出:祭祀用品禁用人民幣圖樣。這一規定的制定,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人民幣是有其精神意義和價值的,我國就有法律規定:禁止損毀人民幣。所以將人民幣的圖案印成紙錢去燒,影響也是不太好。
  • 清明快到了,這種紙錢不允許燒,一種行為要嚴查
    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在部分地區,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在外務工或做生意的人也會趁著假期回家祭祖、掃墓。每年的清明節前,市場上也會銷售各種祭品,紙錢也是清明前後最熱銷的祭品。雖然說現在很多地區都禁止人們燒紙錢,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是有很多村民會按照傳統的祭掃習俗,在祖先的墳頭擺放一些果盤或其他的祭品,然後再燒一些紙錢,點一串鞭炮,以此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 2019年清明掃墓有一個新變化,不能再燒這種紙,早點知道
    2019年的清明節即將到來,按照我們國家的傳統習俗,這是一個祭祀、緬懷自己先祖的日子,國家對此也很重視,幾年前將其納入了法定節假日。所以在清明節的前後幾天,不管外出打工走了多遠,很多人都會回到農村,來到先祖的墓地上進行祭祀,並追思先祖的事跡,然後將墓地周圍的樹枝和雜草清理一下。
  •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注意這些忌諱
    中國有很多民俗,清明節就算一個。有些事,約定俗成,是必須要知道的。這個要求,和那些民俗專家們不一樣,專家們愛標新立異,甚至鑽牛角尖,像孔乙己一樣,研究回字的幾種寫法。有學問能獲得尊敬,沒學問也不可恥,可要是連常識都不知道,就是無知了。注意,下面要說的這些,都是常識。
  • 掃墓燒小姐太荒唐 如何清明節更加「清明」(組圖)
    掃墓燒小姐太荒唐 如何清明節更加「清明」(組圖) 字號:小大 2013-04-05 19:43 掃墓燒小姐太荒唐 如何清明節更加「清明」(組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