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節,燒紙錢祭祀故去的親人,是我國流傳很久的風俗。
中國傳統文化裡,講究「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說,人世間有什麼,地府也應該有什麼,「燒紙錢」這一習俗就應運而生了。
紙錢用於祭祀,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但那時只是「剪紙為錢」,並不燒掉。
真正開始燒紙錢是在唐朝時期。為什麼要燒呢?根據道家的說法,火是將信息上達於神靈的介質,比如道教符籙,也是一定要燒掉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事死如事生」,那清明節大家都燒紙錢,數目多得無法計算,地府會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呢?
對這個帶有神話色彩的問題,我們從民間最流行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裡可以找到答案。
《西遊記》第10回、第11回,講到了一個「唐太宗地府還魂」的故事。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陽壽到頭,被無常拘到了地府。地府的崔判官生前是魏徵的至交,李世民就利用這層關係,得崔判官大筆一揮,增加了二十年陽壽。
然而,當崔判官引李世民去還陽,經過「枉死城」的時候,被無數冤魂攔住去路。
李世民一打聽,原來這些冤魂都是自己奪取天下時死去的人,現在都來糾纏李世民,向他叫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李世民嚇得不知所措,後在崔判官指點下,借了地府的「金銀一庫」,給了這些冤魂,才擺脫糾纏,回到陽間。
「金銀一庫」,這在地府也是一大筆錢,而這筆錢的所有者,竟然是陽間一個叫相良的凡人。
相良在地府有13庫金銀,堪稱是位「超級富豪」。
回到陽間,李世民就派尉遲恭帶著大量金銀,去找相良「還錢」。
尉遲恭找到了相良,發現這人家裡很窮,兩口子一年忙到頭,也只維持個溫飽。
但相良是個大善人,手裡只要有點閒錢,就拿去「齋僧布施」,或是「買金銀紙錠,記庫焚燒」。
就這樣,居然在地府攢下了巨額財富。
眼下,當尉遲恭把大把金銀捧到相良面前,說明原委,相良也懵了。他打死都不肯收這筆錢,只說怕收了以後,「就死得快了」。
李世民得到尉遲恭回報,也就不再拿真金白銀「為難」相良了,但他也不能欠人錢哪,怎麼辦?最後靈機一動,捐錢建了個「相國寺」,算是還了錢。
瞧,唐朝人在陽間燒的那點紙錢,到了地府就兌換成了巨款。
以此類推,現在一到清明節,哪家不是「幾十億」、「幾百億」地燒,地府不得通貨膨脹才怪呢!
但根據《西遊記》所寫的,並不是陽間燒的所有紙錢,在地府都能兌換。地府自有一套嚴苛的兌換規則,杜絕了「通貨膨脹」的問題。
相良這樣一個窮人,之所以在地府成了「富豪」,主要還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大善人,齋僧布施,積善行德,而不是燒了多少紙錢的緣故。
畢竟,紙張在唐朝也屬於「奢侈品」,不是窮人說燒就能燒得起的!
所以《西遊記》寫這個故事,無非是宣揚佛教因果,勸人行善積德。
而今天人們燒紙錢祭祀故去的親人,主要是寄託哀思的一種儀式,很少有人真的相信這些「錢」在地府能用上。
話說回來,祭祀不能只重儀式,最重要的是要虔誠心、恭敬心,正如《論語》所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參考資料:《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