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紅茶、綠茶,喝茶時,你都稱茶了嗎?

2020-12-18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春天,在桃紅李白中,一路怒放。

鄰居院子裡的那株山櫻花,花期已過。再出門,邂逅的只有那一樹的葉子,在料峭的春風當中搖曳。

等到春天徹底過去,山櫻花又將結出飽滿的果子,又是一番令人垂涎欲滴的畫面。

在春季裡,倒春寒時常拜訪。

每一回倒春寒來的時候,都會讓人手足無措。分明已經清洗乾淨,收起來的羽絨服,再一次被取出。

果然,春茶季還沒到,不能著急收衣服。待上太姥山,這些「戰鬥」裝備,用的著。

春意濃,卻也春寒料峭。

足不出戶的日子,尚未結束。

茶,仍舊是每日打發閒散時光的最好選擇。

昨兒喝茶,心血來潮,在朋友圈裡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喝茶時,你都稱茶了嗎?

結果倒也是意料之外。

竟有一小部分茶友,是隨意投茶。

「沒有稱的,都是大概量一下。」

「不稱茶,隨手放,根據經驗來做一個小小的判斷。」

「從來不稱茶。」

這也只是冰山一角,不稱茶的習慣,並不是個案。

《2》

有一年,到武夷山去尋茶。

朋友給推薦了一戶茶農,慧苑組的,聽說茶農祖上三代,對於水仙茶的製作,都特別有研究,朋友說,在他們家喝到的水仙茶,將是獨一無二的。

給朋友送了個白眼,巖茶製作,本就獨一無二,你找出兩款一模一樣的茶看看。

每年採摘的天氣,製作的工序,做青的時間,任一環節,都會影響茶葉滋味,自然找不出一模一樣的兩款茶來。即使是同一個制茶師,也不可能。

直接忽略朋友的好評,中肯喝茶,不能被左右,否則帶上了標籤喝茶,就沒有意思了。

夏季的午後,天氣特別熱,躲進這位茶農的家裡喝茶。

茶農熱情好客,又看是熟人引路,拿出了三款還不錯的水仙茶招待。

燙壺溫杯之後,投茶。

茶農的投茶方式,果然簡單粗暴。

只見他大概地抓了一把,輕輕地搖晃了兩下蓋碗,又扔了幾根條索進去。然後就準備開始衝泡。

等到換了第二種水仙茶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做法,大概抓一把,抖動幾下蓋碗,又拿了幾根條索出來,目測一下投茶量差不多了,就開始繼續衝泡。

連續三泡茶,都沒有見茶農稱茶。

呃……

茶農果然豪邁,喝茶與我等小女子不同。咱們稱茶,都是要拿出一把小秤,稱到相應重量之後,不能多,更不能少,才能放心衝泡。

家裡有茶山,果然底氣十足。

當時也不知是不是因為投茶量不準確,這些水仙茶,怎么喝都不對味,甚至有一泡還特別地苦澀,滋味濃烈,印象分,並沒有很高。

心中疑惑,「難道茶農泡茶,都不稱的?隨便抓一把就泡?」

也不是。

到了另一戶茶農家裡喝茶,他的做法,又不一樣。人家在泡茶之前,是要稱一下的,稱8克巖茶,用常見的倒鍾型白瓷蓋碗衝泡,蓋碗容量,大概在100毫升左右。

而且這個茶農稱茶,還不是用我們平時見到的這種電子克秤稱茶,而是用砝碼,也就是天平秤,是物理課上,能見到的那種砝碼,特別有趣。一下子,讓喝茶變得高大上,又富有趣味性。

只是,這種砝碼秤不如咱們平時用的電子克秤方便。

當然,用什麼秤這倒不是重點。關鍵在於茶農在喝茶前,是要稱茶的,也講究準確稱茶。

畢竟,準確稱茶,對於茶農的銷售而言,很重要。

《3》

對於茶農而言,投茶量準確,才能讓茶葉表現出最佳水平。

在茶農這兒,泡茶的目的性也很明確——銷售。

一泡茶,泡完之後,能達到銷售的目的,才算是物有所值。

為了銷售,必然要讓茶葉的表現,達到最佳水準。為了能讓茶葉有一個好表現,精準投茶不可少。

您別看投茶量這一細節,它的變動,直接影響茶葉的滋味。

之前就寫過一篇文章,關於武夷巖茶投茶量多增加0.3克後,對香氣、滋味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多了0.3克之後的巖茶,顯然會滋味會更加濃鬱些。這些濃鬱的滋味,在有的茶友口中,就變成了苦澀。有著苦澀味,滋味太濃的茶,反而不讓人喜歡。

喝了這類茶後,茶友甚至還會給茶葉打上品質不好的標籤。

你看,原本是好茶,結果因為投茶量太多,反而成了劣質茶,得不償失啊!

然後,人家就不買單了。茶,就只能砸在自己手上了。

茶農深諳此道,才知道精準投茶的重要性。若是沒有精準投茶,到家裡喝茶的客人一喝茶,結果不喜歡這樣的味道,自然就不會產生銷售。

要是茶滯銷了,對於茶農而言,那真的是愁雲慘澹。

自然,學會精準投茶,更為重要。

沒有精準投茶的,大概是還沒有發現這一因果關係,不知道這小小的投茶量,也是會影響茶葉的印象分。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

投茶量,就是撬動巖茶品質的那個支點。

《4》

精準投茶,並不只是茶農要注意,咱們身為茶客,同樣也不能忽視它的重要性。

沒有養成精準投茶的習慣,它很有可能成為喝茶的攔路虎。

有的茶友聽完之後,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

甚至於之前還聽說過,用秤稱茶,是不專業的喝茶方法……

呃,說不用秤稱茶,這才是非專業。

有此認識,只能說他對茶葉的認識,並不深刻,還不能體會到投茶量對茶湯滋味帶來的巨大影響。

這味蕾,該有多遲鈍,才喝不出這些差別?

說真的,投茶量這件事看似雖小,卻有著極大的影響力。稍不留神,投茶量太少,就會讓茶葉泡出的味道,偏淡。這種偏淡的口感,對於茶葉本身品質展示而言,並非好事。

淡的茶,會讓人聯想到茶葉的內在物質不足,順帶的就是聯想到茶葉品質太差。

你一旦對這款茶產生質疑後,對於茶掌柜的不信任感,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將會發生連鎖反應,最後將所有的信任感摧毀。

與之相對的,是投茶量太多,也會影響我們的喝茶體驗,而且這種投茶量太多的做法,比投茶量少,還更摧毀茶葉形象。

投茶量太多,會導致茶湯的濃度太大。

茶湯濃度一旦太大,喝完之後,就會覺得滋味苦澀,而且是那類能給舌頭帶來毀滅性傷害的苦與澀。喝完之後,只會讓你懷疑自己喝的是黃連,而不是一杯茶。

至此,它也將會影響我們對一款茶葉的判斷,很有可能,與好茶失之交臂。

《5》

茶友說,自從看了你們的直播之後,我也買了一個同款的電子秤。還好買的早,要是晚了,物流停運了,都買不到了。

當然,茶友要表達的重點,還在之後。

「喝茶前稱茶,發現確實多一點,少一點,口感差別特別大。」

是啊,這就是精準投茶的重要性。

多一些,少一些,都足以影響茶葉的品質。而且這些影響,將會直接影響我們未來喝茶。

好在,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一把專業的茶葉克秤解決。

標準投茶量,才能喝出茶葉真正的香氣口感,這都是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

那麼,茶葉的投產量,又該如何控制?不同的茶類,它們的投茶量,放多少合適?

經驗之談,投茶量分享。

以下分享的投茶量,都是用100-110毫升左右的白瓷蓋碗衝泡,如果列位看官的蓋碗容量,大於此容量,或者是小於此容量,請按照等比例換算。

白茶——5克

散茶、餅茶、新茶、老茶,都可以按照這一投茶量。

不建議增加,也不建議輕易調整。這一投茶量下,是能夠比較完整地展示白茶的鮮香與醇爽。

巖茶——8克

不論水仙、肉桂、大紅袍,輕火茶還是高火茶,同樣是建議大家投茶8克。

至於為了方便售賣,一斤茶裝成60泡,而增加投茶量,這一做法,也不建議使用,最好的還是投茶8克。

紅茶——5克

衝泡桐木紅茶時,這一比例,是最佳。金駿眉、正巖煙小種,都可採用這一投茶量。

普洱茶——8克

衝泡生普或者是熟普時,投茶8克,是最佳狀態。

綠茶、黃茶——5克

泡綠茶,通常是用玻璃杯衝泡,一般200毫升水,搭配3克綠茶。改用白瓷蓋碗泡茶,仍舊選擇投茶5克。

《6》

除了用白瓷蓋碗衝泡,有的茶類,還會選用煮茶法。

像是老白茶,會採用煮茶法。

改用煮茶法,那麼它的投茶量,就要調整,就不能按照5克茶,搭配100-110毫升的比例換算。如果按照這一比例煮茶,茶湯煮出來,將會變得比較濃烈,刺激,甚至還是苦澀。

這一點,希望茶友們能夠及時調整。

換作煮茶,因茶與水接觸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投茶量要適當減少,茶水比例,要換。

根據白茶的狀態,咱們可以調整茶水比例。

煮幹茶。

幹茶,即沒有衝泡之前的茶葉。

在這一情況下,注水300-400毫升,投茶2-2.5克足夠。

不建議多投茶,否則易苦澀,尤其是高山老白茶,更不可輕易增加。

煮葉底。

葉底,即衝泡過多次,茶葉吸水後的狀態。

一般葉底,是先用蓋碗衝泡所產生的,投茶量通常是5克。在這一情況下,5克的葉底,搭配300-400毫升左右的水。

葉底,因為經過多次衝泡,內在物質已經有部分被消耗,故而投茶量要多一些。

投茶量太少,將會增加煮茶時間,甚至是煮不出白茶的風採。

是以,精準投茶,不可缺少。

《7》

有的人覺得,不就是喝個茶嘛,怎麼這麼麻煩?

精準投茶,並不是麻煩,而是講究。

精準投茶,也不難。

您只要準備好一個電子克秤,在正式衝泡前,稱取出相應重量的茶葉,就行。

步驟,並不繁瑣。

但是,多了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卻可以讓你的茶葉,變得好喝十倍都不止。

關於精準投茶的好習慣,建議茶友們可以養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2019,無論白茶綠茶紅茶普洱茶巖茶,請對自己好一點,喝杯茶吧!
    有清新爽口的綠茶,清雅淳和的白茶, 溫暖如小太陽的紅茶,沉穩低調的黑茶,香清甘活的武夷巖茶,當然還有最近新淘來的普洱茶……好吧,茶類之多,難怪讓人看花了眼,想破了腦袋。其實,茶類的選擇哪有那麼多複雜之處,不過一個訣竅:跟著心走。
  • 除了普洱茶、黑茶,綠茶、武夷巖茶、紅茶、白茶有醒茶的必要嗎?
    遮光、密封、乾燥、陰涼、無異味保存,是綠茶、紅茶、白茶、黃茶、武夷巖茶保存的主旋律。換言之,若是它們在存茶過程中,有異味生成,是保存不當,品質也受到損害,屬於問題產品,這類茶,也沒有繼續喝茶的必要。那麼,沒有異味的茶,還有醒茶的必要嗎?
  • 綠茶、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它們的適飲期在這裡,別耽誤了
    而我們,對1.0版本的《巖茶十二金釵》,卻情有獨鍾,它見證了那些年我們為選茶所灑下的汗,以及倒掉的茶渣……那時才知道,原來,梔子花是在夏天開的。再後來,是做白茶時,立夏時分在太姥山半山腰上,看到那漫山遍野怒放的梔子花,單瓣的花,又多了幾分呆頭呆腦,但那濃烈的香氣,一聞再也忘不了。
  • 一句話輕鬆解讀白茶紅茶綠茶普洱茶巖茶的不同特性,一學就會!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我們都知道,中國茶可分為6類,被分為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不同的茶,發酵程度有所差異。不論是鐵觀音還是武夷巖茶,我們在喝茶的時候都不能忽略它們的香氣,像武夷巖茶的香氣,更加變幻莫測,它會隨著發酵程度、焙火程度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同一款巖茶,經過不同的焙火,便有了新的容貌與變化。焙火越高的茶,顏色越深,胭脂色、檀色、慄色是它的代表色;焙火越高的茶,香氣越甜蜜馥鬱,從花香轉變成了果香,踏實沉穩。
  • 一語道破,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巖茶,什麼時候才適合喝?
    第一種,綠茶,鐵觀音,茉莉花茶,喝越早越好。第二種,巖茶,紅茶,褪火兩三年後喝。第三種,白茶,普洱,黑茶,久存無妨。到底這份大神喝茶秘籍是對,還是不對?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在內,都屬於這個範圍內。炒青綠茶可謂綠茶市場的主流,茶青鮮葉採下後,經過了高溫炒青等特定工藝,然後製作而成。像龍井、毛尖、毛峰、碧螺春等,都在這個範圍內。
  • 綠茶、普洱茶、黑茶、白茶、紅茶、巖茶,哪些適合放在冰箱保存?
    在物質富足的前提下,喝茶成了一種享受。為了能讓喝茶這件事更加愉悅,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可不止一點點。如我們在喝茶時,為了能讓茶的品質不受損或者是讓茶能夠進一步轉化,【保存】這件大事,半點疏忽也有不得。如一朋友在文章下方留言:「壞掉的冰箱可以存茶嗎?」
  • 春茶上市在即,白茶、紅茶、綠茶、普洱茶,衝泡方法你都備好了嗎
    2020年度的春茶,綠茶、白茶、黃茶、紅茶、普洱茶、烏龍茶正在緩緩回歸。然而,要想盡情體會春茶的美妙滋味,少不了搭配正確的衝泡方法。究竟,不同的茶該怎樣才能泡得更好喝?下文的內容裡,將會有詳細介紹。《2》綠茶的衝泡六大茶類裡,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各地的名優綠茶裡,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黃山毛峰、洞庭山碧螺春……它們無一例外,芽葉都較為鮮嫩。
  • 紅茶巖茶普洱茶重口味,白茶綠茶小清新?老茶客:別以偏概全了
    簡而言之就是六大茶類裡,紅茶巖茶口味重,白茶綠茶口味輕。經無數茶客點評後,觀點日益相近。紛紛以「輕重」二字囊括原本參差百態的茶滋味。喝茶越來越多,疑惑也日愈增多。喝習慣綠茶的人,轉身過去喝紅茶時,疑慮重重。「會不會太重口味?」「紅茶是不是不鮮?」而喝了兩三年熟普後,偶有幾回喝白茶。「白茶也就那樣嘛,太清淡。」
  • 不論普洱茶、白茶、巖茶、紅茶,符合這三種特質,才算得上好茶
    可能還比不上我一斤兩三百的工作茶呢……」屏幕前的您,是否覺得找到了共鳴?喝茶,不就是應該找自己喜歡的嗎?但您先別著急舉手贊成。喝茶選自己喜歡的不假,但一斤兩三萬的茶,真的比不上兩三百元的工作茶?這就看您的參照物是什麼。
  • 紅茶、綠茶、白茶、普洱茶,選對了茶,夏天不怕中暑!
    在2017特級白牡丹濃鬱、清新的香氣陪伴下,精氣神滿滿,碼字聊天都特別有精神!下午與茶友聊天,有一位茶友問:「現在天氣這麼熱,我是喝什麼茶?是紅茶、綠茶、白茶還是普洱茶?都不知道喝什麼茶好了」在這個撒上孜然就能變烤肉的季節,喝什麼最降暑,成為了第一難題。
  • 綠茶喝新茶?白茶、普洱喝老茶?巖茶、紅茶喝隔年茶?誤會大了
    又一回,遇到有人分享他的喝茶心得體會:「綠茶喝新,白茶喝老茶,巖茶喝隔年陳,紅茶三年以內都能喝。」到底,從茶界裡縱橫來看,這樣的說法合不合理呢?《2》綠茶喝新茶沒錯,但不是喝越早越鮮。以清新、清香風味著稱的綠茶,當它的存茶時間超過保質期時,外觀和香氣滋味都容易產生劣變。幹茶的芽頭和葉片,會從原本的嫩綠、柳綠、翠綠、黃綠,逐漸的變黯淡。因為綠茶內部的葉綠素等物質,容易被氧化分解。放置時間越久,越難以保持原本的綠意青蔥模樣。
  • 巖茶、白茶、紅茶、綠茶、普洱茶,別都放冰箱儲存,不然代價很貴
    看著這古怪的顏色,這位茶友就想詢問,這盒龍井還能喝嗎?當時給他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喝。單就綠茶的保質期而言,兩年前的綠茶放到現在,早已經過期了。更何況,綠茶以嘗鮮為主。說的是「綠茶冷凍,紅茶冷藏,巖茶、白茶、普洱常溫保存。」究竟六大茶類裡哪些茶適合放冰箱,而又有哪些茶壓根不需要呢?《2》綠茶需不需要放進冰箱,冷凍保存?大可不必。
  • 黑茶、綠茶、普洱茶、白茶、紅茶,有些茶喝前請洗一洗!
    而後重新開始衝泡,這時候的茶,才進入正式喝茶階段。不知從何時起,洗茶成了衝泡的必要步驟,不管杯中衝泡的綠茶、白茶還是紅茶、黑茶,要是不洗茶,會讓人覺得:「咦,你怎麼這麼不懂禮儀,怎麼茶都不洗就直接給我喝?」不洗茶,真的就不知禮儀嗎?非也!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怎麼泡好喝?請掌握正確投茶量
    泡茶事先不稱重,隨手抓茶泡茶,壓根就是很不專業的做法。準確的泡好茶,完整的感受一泡好茶的最佳風採。那不論綠茶、黃茶、紅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等,掌握好合適的投茶量,特別關鍵。其四,不同的茶葉不同的茶,擁有不一樣的個性。我國傳統的茶葉,可以分成六大類。綠茶、黃茶、紅茶、白茶、黑茶、青茶。六大類茶之間,加工方式不同,發酵程度不同,口感滋味特色不同。
  • 白茶、巖茶、綠茶、紅茶、普洱茶,六大茶類裡,哪一泡茶好喝?
    話說回來,近一段時間,都在喝新茶居多。前些天有朋友過來喝茶,席間他提了一個問題:「喝茶,到底哪一泡最好喝?看過你的喝茶品鑑後,發覺每一泡都好像不一樣?」那是當然。所以,很多人在喝茶時會略過頭道茶湯。而是將其以「洗茶」的名義,倒掉不喝。但這對高品質的好茶而言,太浪費。特別是高山白茶、名優綠茶等,第一道茶湯內包含著不少的養分、風味物質,平白倒掉不喝實在可惜。
  • 不注重這些細節,衝泡不出好茶,你的白茶紅茶綠茶普洱茶泡好了嗎
    即便是普洱茶王,你也泡不出好喝的味道。下文提到的這些衝泡細節,適用於六大茶類。快來找找,你泡茶的方法,都用對了嗎?《2》細節一:投茶量投茶量,是許多茶友都會忽視的問題。不少茶友泡茶,比較隨心所欲,不稱重量,隨便抓一把茶葉就泡,最好泡出來的茶,味道難以忍受。不是太淡,就是太濃,一點也不好喝。投茶量,對一款茶的品質有何影響呢?就拿衝泡巖茶來說,投茶量對不對,直接影響了茶的味道。通常我們衝泡巖茶,用110毫升左右的白瓷蓋碗,投茶8克,這個分量正好。
  • 一篇文章囊括綠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烏龍茶衝泡茶具,這下全齊了!
    小陳茶事家的茶友,涵蓋天南地北,地域遼闊,除了喝白茶,還有喜歡烏龍茶、黑茶、普洱茶、綠茶的朋友。這些朋友問,能否發一篇關於各類茶的衝泡茶具,查看起來,比較方便。只要一篇文章,就能輕鬆了解各種茶的衝泡茶具。這,就是今天這篇文章出現的原因——告訴大家,不同茶類衝泡,該使用什麼茶具。中國茶,遠不止白茶一種。
  • 普洱茶、黑茶、白茶、紅茶、武夷巖茶,不同茶如何控制出湯時間?
    但為了能讓舌尖體會到最美妙的滋味,在水溫的選擇上,稍稍有所講究,如綠茶若使用沸水衝泡,一旦控制不好出湯時間,容易導致湯水出現苦澀味,嚴重影響喝茶體驗。而武夷巖茶以及黑茶、普洱茶的衝泡,最好選用沸水衝泡。在沸水之下,芳香物質與滋味物質才能從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從而釋放魅力。考究的衝泡,才能成就色香味俱全的湯水,從而才會有別致的體驗。
  • 衝泡綠茶、紅茶、普洱茶、巖茶、白茶時,它們的茶水比例如何控制
    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朗朗上口,就像是彩虹的色彩組合。赤橙黃綠青藍紫。六大茶類,就是一個大家庭,各司其職。不發酵的綠茶,微發酵的白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全發酵的紅茶,後發酵的黑茶,因為工藝的特殊性,六種茶各具特色。
  • 怎樣的茶才算是好茶?看白茶、巖茶、普洱茶、紅茶、綠茶怎麼說?
    這兩大元素,成就一款好茶。我國幅員遼闊,產茶的省份不勝枚舉,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孕育精英的茶的產地,又有何共性?六大茶類,加工工藝千差萬別,又是什麼,直接影響了茶的品質?在雲南,盛產普洱茶的地方,更是不缺高山。而這些名山、高山之所以能孕育出好茶,不外乎五大因素——溫度、光照、水質、空氣、土壤。溫光水氣土,是塑造一款好茶的必備元素。實地走訪過這些名茶的產區,你更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