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到南北朝時期,是茶文化的萌芽階段。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
這時期的四川地區已經有人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園區。
隨著茶葉的大量生產和發展,當時的茶農將生產的茶葉,運到鄰近的成都及水陸交通便利的武陽市場出賣。
逐漸開始出現了茶葉市場。
中國茶葉向東的移動發生在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西漢年間,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縣」。
當時的湖南等地不僅生產茶葉,還對茶葉非常的重視,從《行州圖經》的記載中:「秦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地。」就可以看出。
而且茶葉的藥用價值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東漢著名醫藥家華佗在《食論》中最早論述了茶的保健作用:「苦荼久食益意思。」(苦荼即為茶)
指出茶味苦,飲茶有益于振奮精神,吃茶可增進思維。
這讓茶葉跨進了社會和文化的範圍裡,並且彼此有了更緊密的聯繫。對茶葉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西漢時期,較早記錄茶為流通商品和民間飲品的人是王褒。
他是西漢辭賦家,宣帝諫議大夫。王褒在《僮約》中規定,把煮茶、買茶作為家奴必須完成的勞役。
《僮約》中有兩處提到茶,即「膾魚炰【fǒu】鱉,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楊氏擔荷」。
「烹茶盡具」意為煎好茶並備好潔淨的茶具,「武陽買茶」就是說要趕到鄰縣的武陽(今成都以南彭山縣雙江鎮)去買回茶葉。
這是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
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茶葉在漢代已經成為市場交易品和民間飲品,也反映了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薑桂荼荈【chuǎn】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這篇詩句出自西晉詩人孫楚所著的《出歌》。
後被收錄《茶經》中,成為漢以後最早詠茶葉的詩篇之一。
孫楚是最早為茶寫詩的人,這篇詩點名茶的原產地,與生薑、肉桂等調味品並列為巴蜀的特產。
隨後北魏曹思勰【xié】所撰的《齊民要術》中,也記載了許多茶葉烹調技藝的介紹。
三國魏張揖《廣雅》中提及:「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苦煮勞飲,先灸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毛之。」
表明了三國時期已形成採茶製成茶餅的加工方法。
《茶經·七之事》記載:「孫皓每饗【xiǎng】宴,坐席無不悉以七勝(升)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荈以代酒。」(荈【chuǎn】即茶)
當時三國吳國皇帝孫皓,常舉宴狂歡,而韋曜酒量甚小,孫皓就開創了以茶代酒的先例,一直被後人模仿。
可見當時茶的生產與飲用已在華中地區流行開來。
魏晉時期將茶做成茶餅,每次喝茶的時候,將茶橇起一塊,放在容器中搗成粉末,加水煮的同時還會放蔥、姜、桔子等調味品。
所以當時的人們稱其為「喝湯」,後改為「喝茶」。針對這種茶湯的做法,西晉時期記載的有很多,配料的種類也很多種多樣。
到了六朝時期,佛教的盛行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茶佛一味」可以說明二者關係十分密切。飲茶對佛徒來說是很有益處。
一是坐禪時可徹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三是用作不發(抑制性慾)之藥,藉以摒絕塵念。
伴隨茶葉生產的發展和飲茶的普及,茶學蓬勃興起,茶學興起的反饋,使得茶葉生產更快地向發展,於是出現茶科學文化的萌芽。
那麼茶文化除了佛道文化的傳播以外,是怎麼在隋唐時期快速發展起來的呢?下期將繼續講述隋唐時期茶葉的發展。
上期回顧:「中國茶葉歷史」第三階段——茶文化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