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 5月12日,張伯禮院士為天津市大中小學作「抗疫第一課」專題報告。 本報記者 尉遲健平攝
抗疫戰猶酣,
身恙保守難,
肝膽相照真,
割膽留決斷。
——張伯禮院士
武漢術後以詩抒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今年的教師節,「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從北京返回校園,受到學生們的簇擁歡迎,「張校長就是我們的明星偶像」「我要像他一樣,為國家為人民捨生忘死」,在學生們眼中,這位老校長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們的逐夢之路。
樊官偉從2002年攻讀碩士時起,就一直師從張伯禮校長。「這些年來,我不光從老師身上學知識,更在耳濡目染中以他為榜樣,立德修身學做人。」談起求學生涯中最難忘的事,樊官偉脫口而出,「2003年夏天,暑熱特別重,我作為學生助理隨老師出診,從早上一直忙到下午,老師連口水都沒顧上喝,在回學校的路上,我們看見校園休閒走廊上好多學生在念書。一問才知,因為快考試,圖書館人員飽和,有的同學為了借閱材料方便,就選擇在圖書館附近學習。老師聽後,自掏腰包到附近買來冷飲冷食,一一發到苦讀的學生手中,囑咐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18年光陰彈指一揮間,青澀懵懂的白衣少年如今已成為國之棟梁,作為天津市中醫方證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樊官偉在中醫藥界已頗有建樹,但不管「飛」得多高,張伯禮校長對患者、對學生的態度始終影響著他,讓他時刻銘記要不忘初心。
「老師常說,『人』字只有一撇一捺,但就是這簡單的兩筆,卻寫盡了人生哲理。撇,就是放得開;捺,就是收得住。人既要學會放棄,又要懂得堅守。」在現代中藥發現與製劑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掛靠於天津中醫藥大學),科研骨幹劉志東身上透著一股淡泊與從容,這種氣質正得益於老師張伯禮的真傳。作為張伯禮科研團隊骨幹之一,眼下,劉志東正與同門一起協助老師進行創新藥物的攻堅。「凝聚老師多年心血的中藥組方『三葉片』目前已經研發成功,正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他四五種創新中藥的研發也在加速推進,從藥用機制、臨床用量到方劑配比、樣本篩取,這些細節老師都要跟我們反覆核對,親自把關,他一遍遍叮囑我們,研究醫藥是造福人類的事,容不得半點馬虎。」劉志東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老師一樣撇開欲望、甘於淡泊,悉心搞科研,讓祖國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不僅治病救人,還要揚名世界。
「張伯禮老師講課生動風趣,旁徵博引,聽他講課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最牛的是,他教了那麼多學生,簡單聊幾句就能『看透』學生的特質與性格。」都說老師是辛勤的園丁,但在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常豔旭看來,這位園丁不僅精心呵護著每株幼苗,還會根據學生的特色「澆水施肥」。「在中國藥科大學讀博士時,張伯禮是我的導師,因為第一學年在南京上課,老師每次授課都要奔波輾轉,加上平時接觸機會不多,我實在不好意思去打攪他。」令常豔旭萬萬沒想到的是,老師主動找到他,給他「開了小灶」,「我當時正在做『複方丹參方』配伍規律的研究課題,有一天晚上10點多,老師打電話喊我過去,整整兩個小時,他掰開揉碎給我點撥指導。」常豔旭告訴記者,他後來才得知,那一天,老師參加了一天的學術會議,忙得連晚飯都沒來得及吃。「不管有多忙碌,只要面對學生、面對病人,他永遠不知疲憊。」
有慈愛、有嚴苛,是師長、又似親人。對資質平平的學生,他循循善誘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而對那些調皮、膽子大的學生,他又會在鼓勵他們放手創新的同時,偶爾製造一些「小麻煩」讓他們去善後,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嚴謹踏實的學風,這就是學生們眼中可親可愛可敬的張校長、張老師。「他的教誨何止在課堂之上,而是幫助我們將所學所得用於生活、用於人生。」從弟子們的評價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位老者,高舉明燈,一步一個腳印,擔當起中醫藥學子的引路人。
本報記者 李楊